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燕王 >

第373部分

大宋燕王-第373部分

小说: 大宋燕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政令都互相掣肘,无法推行。

    一言点醒,杨丛义恍然大悟,天下的官员原本就没几个真正想干事的,若给他们个由头争吵,几番争吵下来,什么都不用改,什么事都不用做,岂不是皆大欢喜?

    谢过孟大人之后,杨丛义赶回通判衙门,焚香沐浴,誊抄草案,上书皇帝。

    勤政殿。

    赵构坐于桌案之前,提笔认认真真圈阅打开的文书,最后写上几句批语。

    圈阅完一封文书,有些劳累的赵构合上文书,放置一边。

    一个在身旁侍奉的内侍赶紧上前接过赵构手中的笔,轻轻放下,而后道:“官家,累了就休息吧,天也不早了。”

    赵构真个身子往椅背上一靠,没有言语,每天的文书太多,他确实有些累了。

    “这些文书你先看看,如无要事,就不要理会,重要的说给我听。”

    “是,官家。”

    能跟在皇帝身边的内侍都不是不通笔墨的人,即使入宫时不会,只要脑子灵活,愿意学,在宫中几十年,总会有机会认识些字。

    内侍应过之后,放下手里的事物,拿起一封尚未批阅的文书打开来仔细看过一遍,而后道:“黄州说今年春夏雨少,旱灾较为严重,请朝廷减免赋税。”

    赵构听后一言不发,闭目养神。

    内侍随即将文书放下,再拿起一封。

    看完之后,说道:“赣州说今年雨季很长,涝伤很重,奏请朝廷减免赋税。”

    赵构还是不发一言,不为所动。

    内侍赶紧放下文书,再拿起一封,看过之后,道:“潮州说今年辖内诸县多次遭遇风灾,疾风骤雨,庄稼毁损无数,各县收成预计不足往年十之四五,一请朝廷免除今年赋税,二请朝廷早做赈济准备。”

    赵构闭眼不言,好似睡着了一般。

    内侍放下潮州文书,再拿起一封,看后说道:“濠州说下辖各县百姓听信北方传来的流言,逃离严重,田地荒芜,十室九空,没人种田,收不上来赋税,奏请朝廷免除濠州赋税,让百姓安居。”

    赵构眉头一跳,但没有睁眼,也没有开口。

    内侍再拿起一封文书细看,而后道:“兴化军说私贩违禁物品出海,利润丰厚,屡禁不绝,大量财富被私贩所得,于朝廷不利,建议朝廷适当放开一些物品,允许对外贸易,收取高额税收,补充国库,同时也可以另外设置一司,由朝廷专门经营这些利润丰厚的物品,将利益收归朝廷。。。。。。。”

    内侍见赵构睁开了眼睛,还没说完,忙将手里的文书递了过去。

    赵构接在手中,从前往后仔细看了几遍,才依依不舍的将文书合上。

    “前年出海的船队可有消息了?”

    “还没有确切消息,按上次出海的行程来算,他们下个月应该就能回到广州。”

    赵构微微点头,连道几声好,他仿佛看到了一船一船的黄金珍宝和稀有珍贵的海外货物,一次远洋回易,内库的用度便要轻松许多。

    “继续看。”

    赵构再次考上椅背,闭目养神。

    内侍应是,而后拿起,看完说道:“蕲州说今年蝗灾严重,四处满是飞蝗,不光吃完了庄稼,就连树叶都快吃完了,奏请朝廷免除赋税,筹集赈灾粮食。”

    赵构入定一般,不为所动,奏请减税免税的文书,每天不知道会有多少,有些军州甚至五天一文,十天一书,说的内容大同小异,更有甚者,原文不动,同样的内容连发数遍,所言不是免税就是减税,着实让他头痛。

    垂拱殿,赵构召集参政重臣议事。

    “今年各军州府都在报灾,南涝北旱,不是要免税减税,就是要朝廷赈济,具体情形如何,诸位爱卿都清楚吧。”

    赵构扫视面前的几位参政重臣,想从他们口中听些不一样的内容,毕竟国库的钱粮若只出不进,很快就会出大问题。

    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史才回道:“皇上,今年的确实有些灾情,但据臣所知并不严重,各地官员历来都是对灾情夸大其辞,减产一成,定要说成减产三四成,减产两成,就要说成减产五六成,减产三四成,就会上报朝廷说绝收。各地每年都这么上报,是看准朝廷无法每年都去实地核查,每次朝廷减税免税,好心给百姓减负,结果百姓每年的赋税没少交,地方衙门却不用将赋税上缴国库,几乎都进了地方官吏自己的钱袋。臣以为,应该下令各路自查,若是谎报灾情,从重处罚,另外各军州府的灾情完全可以由各路协调赈济,哪里需要朝廷赈济,他们这是伸手要钱要惯了。”

    赵构不置可否,转而问秦桧:“秦爱卿怎么看?”

    宰相秦桧慢慢悠悠的回道:“回皇上,臣以为各地灾情要分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大宋国土广阔,南北东西纵横数千里,南涝北旱,或是北涝南旱,都很正常,没有灾情才不正常。臣以为,天下天平,要以稳定民心为重,这几年数起兵灾,哪一起不是百姓因灾受害,庄稼减产,而朝廷又没有及时减税所致,若能提前预料,及时减免部分赋税,灾祸就能消于无形之中。臣以为,朝廷可以视灾情严重与否,适当减免赋税,能不出事最好,一旦受灾百姓闹起事来,不知要花费多少钱粮,造成多大的影响。”

    对秦桧所言,赵构没有明显表态,而是再问秦禧:“秦爱卿,你以为如何?”

    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秦禧道:“回皇上,各地灾情具体情况一两个月内难以辨别清楚,也不能及时派人分赴各地勘察,很多地方路途遥远,一来一去便是三五个月,等朝廷核实好灾情,恐怕变乱已生。臣以为可以多少减免一些赋税,以示皇恩浩荡,天下万民,自能安居乐业。”

    “秦爱卿,今年因灾减免受灾州县赋税之事,你与户部好好商议,拿出议案来。”

    秦桧慢慢抬手回道:“是,皇上。”

    赵构随后又道:“还有一事,诸位一起议一议。有人上奏朝廷,建议放宽对一些物品的外贸限制,允许商贾对外交易,但可以朝廷可以收取两成三成或是四成税赋,朝廷也可以另设一司,专营此类利润丰厚的物品,以此增加朝廷赋税收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秦桧道:“如今天下安定,大宋与四邻无刀兵,确实没有太多需要限制外运的物品,以前盐铁粮食严令外运北方,而今这些东西北方自给自足,不管是限制还是禁止,对他们都不起作用。臣赞同放开限制,收取赋税。”

    秦禧道:“臣也赞同。”

    史才见秦氏父子都赞同,即使有保留看法,也不好此时说出来,况且他看得出来,皇上现在很需要钱,于是回道:“臣也赞同放开限制。”

    赵构笑道:“那好,诸位爱卿回去之后,与各部一起议一议,哪些物品可以放开限制。”

    “是,皇上。”

    不久,三人离开垂拱殿,离开皇宫。

    “秦相,皇上今天这两个议题,可有深意?”史才轻声询问。

    “没有,国库、内库都缺钱粮而已。”

    秦桧不以为然,皇上的心思他已经看得很清楚,只要金人不打过长江,只要有钱,只要安稳,就够了,其他的东西,他才懒得关心。

    “原来如此,多谢秦相解惑。”

    史才暗暗松了一口气,只要不借此整治官场就行。

    

第513章 当有作为() 
一个多月后,绍兴二十四年六月,一条政令传出临安城,飞赴军州各府。

    政令明确,除稻米、小麦、铜钱和铁之外,一切物产如数缴纳赋税后,皆可对外贸易。

    随同这个政令,还有两个小道消息先后从临安传向各地。

    第一个消息是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史才被免职,御史中丞魏师逊取而代之。第二个消息是前年出海的远洋回易船队回来了,前队已到琼州,不日即到广州。

    等这些消息传到千里之外的兴化军莆田县,已经到了七月。

    临安朝局有何变化,杨丛义并不是很关心,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军州通判,不管怎么变,对远在沿海的他,都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他早已远离政争中心临安城,不碍眼,就不会招人嫉恨。

    朝廷取消一些物品对外贸易的限制,倒是让他很高兴,尽管比他上书时间晚了好几个月,尽管没有另设一司专营,至少皇上还是参考了他的建议。

    通过这一件小事,他也明白了,大势不可逆,就不要去直面硬抗,得从侧面着手,要从一点点小事开始,能改一点是一点,积少成多,终有一天可以悄无声息的撼动大局。

    既然朝廷已经下令放开外贸限制,允许商贾对外贸易,兴化军处于泉州与福州之间,海岸线不短,港湾也不少,那就有条件发展海运,发展海外贸易,如今知军大人不管事,他这个通判便大有可为。

    于是通判衙门连下三条政令,一是修整拓宽兴化军辖内官道,二是营建附带仓库的大型港口,三是严厉打击辖内盘踞山头的匪盗。

    修整官道、打击匪盗都算是常规事项,对各州各府来说都是必做之事,征调民夫徭役都有律法可依,唯独营建港口难以推行。

    因为营建港口不是兴化军这等地方官府的职责,没有朝廷的政令和律法支撑,别说征调民夫,就连一众地方小吏都不愿出力,在他们看来通判大人就是瞎折腾,况且通判三年一任,换个新官,政令一变,花的什么功夫都是白费,是以他们能推就推,不是说没人,就是说不会。

    杨丛义拿一众小吏也没什么好办法,逼迫不成,难道还能杀他们不成?

    毕竟主政地方的经验不足,他没心思跟一帮小吏斗,也不想跟他们斗,徒增烦闷而已。

    幸好他最近几个月跟赋闲在家的孟大人往来频繁,一有难事难以想出好办法,便会去向孟大人请教。

    但对营建港口之事,孟大人却表示爱莫能助,因他没有这样的经验,也没做过这等只利商贾不利民的事。

    “只利商贾不利民”,一语点醒杨丛义。

    营建港口确实是为商贾提供便利,而对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看不到对他们自己有任何好处,既然对他们没好处,朝廷又没有明文规定必须营建港口,他们自然不想出力,一旦强征,胆子的百姓在地主乡绅鼓动下,很可能会闹事,到最后不免闹个不了了之。

    既然营建港口是为商贾谋利,那这港口就该有官府和商贾共同营建才是,可商贾们凭什么要出力或是出钱呢?他们从福州、泉州出海不行?

    杨丛义思虑一番之后,请孟大人转告拉他一起做生意的商贾,如果有商贾愿意出钱协助兴化官府修建港口,港口建成之后,让他们十年之内免费使用港口仓库,免费使用一个泊位,出资五千贯可以免费使用一个泊位,出资一万贯可以免费用两个,以此类推,出的钱越多,可以免费用的泊位越多。

    孟大人没有亲自参与经商贸易,不解港口仓库和泊位对外贸的意义。

    杨丛义告诉他,如今大宋对外贸易的对象不外乎北方的金国、高丽,东边的倭国,还有南洋一带的国家,商船来去都必须要靠风帆,一般都是顺风来,顺风去,受海上风向限制,一年顺利回来一次就不错了,商贾要想赚大钱就只能用大船,大船才能装载更多货物,出海一趟才能换取高额利润。

    而大船停泊就必须要优良深港,不然大船就只能停在离海岸十几丈远的海上,上货卸货十分不便,而且海上涨潮落潮大潮小潮难以预料,船不是会漂走,就是会搁浅,很危险。

    孟大人勉强听明白了,但跟他有接触的商贾几乎都没有做海外贸易的经历和意向,他们几乎都是直接在海边把货物交给外商,他们没有商船,似乎也不需要出海,对于商贾们会不会出钱,他是没有信心的,因此没向杨丛义做任何保证,只说他找人试试。

    对此,杨丛义其实也没抱太大希望,出海虽然很赚钱,但也很危险,能安安稳稳的赚钱,就没有多少人愿意出海闯荡。

    但港口必须要建,这是他作为兴化通判取得政绩的绝佳机会,毕竟这个地方太小,又夹在福州与泉州之间,不拼一把,根本翻不起大浪,若明年通判任期结束,兴化没有拿得出手的政绩,说不定他就要待官在家了。

    所以,杨丛义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请孟大人出面帮忙,用他的关系拉拢商贾出钱,另一方面,他给身在剑蒲的汤伯父送去了一封信,邀请他来莆田商议一桩大生意。

    几年没联系,汤家现在的药材生意应该已经做的很大了,他们有些掌柜、伙计参与过远洋回易,知道外海贸易有多么丰厚的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