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德意志涅盘 >

第48部分

德意志涅盘-第48部分

小说: 德意志涅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工业革命武装起来的坚实根基,但在历场战争中的表现,却都配不上他们手中握有的这些先进武器!

    不过,意大利皇家海军的情况还是差强人意的。除了这支部队的日常训练和战备情况要强于陆军同袍,战斗意志也要旺盛不少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海军的属性使然。毕竟陆军是由士兵完全支配自己的行动,想要战斗或是逃跑全在其个人的意念;而海军却是以战舰为单位组成一个个战斗集体,其行动完全由螺旋桨和舵机来主宰。这意味着即便是部分水兵早已吓尿,但也由于在茫茫大海之上根本无处可逃、而只能留下来继续作战!

    此外,海军对装备性能的依赖也更高于陆军。当两舰交火之后,战斗的胜败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穿甲弹对穿甲弹、装甲钢对装甲钢的机械碰撞结果,这已经与勇气和意志没有太多的关系了。正因如此,方彦才对意大利海军的建设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即便是放弃和西尔维娅的相处时间,也要来对方的船厂一探究竟。

    尽管现在德国和意大利的关系并不算亲密,按理说安莎尔多造船厂和意大利军方,都是不可能允许方彦这个德国海军少尉靠近自己在建中的重要舰艇的;但由于老齐亚诺的点头,使得方彦在这里得到了仅次于核心要员的完整通行权。方彦自己的理由也很充分,既然他都把那么关键的舰船设计手法毫无保留的交予安莎尔多分享,足可证明他对意大利没有任何敌意。有鉴于此,原本不被允许的参观大门向方彦敞开,也就算不上什么不可接受的事情。

    在船厂的一名接待成员、和意大利军方的一名特务的陪同监视下,方彦顺利通过了沿途的三道哨卡,抵达了临海的码头跟前。碧波摇荡,粼粼生光,远远的,方彦就望见了正在泊位中进行舾装的两艘大型舰艇的身影。尽管没有任何标识和介绍,但方彦仍是通过其舰型大小,而一眼就看出了这正是他此行的目标:意大利海军条约巡洋舰“塔兰托”号和“的里亚斯特”号!

    吊臂横空,金铁激鸣,方彦爬上了泊位旁边的一座钢铁塔吊,以求从高处观察它们的整体外观情况。这两艘条约巡洋舰正是安莎尔多造船厂在吸收了自己的设计手法之后,所为意大利海军推出的第一款作品,其交战目标直指法国的同类型舰艇。此刻方彦用挂在脖颈上的大号望远镜凝神看去,赫然发现它们的舰体中轴线上以前2后1的方式布置了3个硕大的座圈;前后座圈的纵贯长度占到全舰的大约一半出头,且从甲板到水线的舷侧船体有明显的向内倾斜。

    “3座三联装主炮么。”仔细凝视了一会儿的方彦放下了望远镜,在呼啸吹舞的秋风中自语道。历史上意大利重巡采用的是4座双联主炮的布局,这种既拉长核心舱、又增加武器系统防护重量的设计,用在本来吨位就捉襟见肘的条约巡洋舰身上简直可以说是犯罪。为了让意大利这个未来盟友能够问鼎地中海,方彦在当初的技术交流时,曾特意将一个能在最大程度上减重的2座四联装主炮的设计作为模板提供给对方。而对于采用四联装主炮的缺陷,方彦也在技术文件中给予了详细的解释。虽然这种布局有被敌方一炮废掉半数火力的风险,但由于其武器系统的总被弹面积也随着联装数目的增多而大幅减小,因此其火力损失的数学期望,也和被弹面积巨大的多炮塔布局没有明显的差距。

    至于四联装火炮那过大的座圈直径,会增加对船体宽度的要求,继而因船体增肥、而影响到对巡洋舰来说关系重大的航速的缺陷,方彦也给出了补救的策略。由于采用四联装炮塔可以显著缩短核心舱的长度,因此在布置时完全可以将主炮塔往船体宽度较大的中间靠拢,如此便可在相当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此外,远离舰艏的前主炮,还可以更好的避免战舰高速航行时的上浪影响,同时对战舰的前后配重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综合来看,采用四联装炮塔实是装备8门主炮以上的大型舰艇的最佳首选,其真正需要付出的只是军械部门的技术攻关而已!

    不过,意大利军方最终还是没有采用这个激进的设计。他们选择的3座三联,是在重量、技术难度、火力保存、舰型要求等领域的一次折中,虽然比起4座双联要好上不少,但较方彦的2座四联却无疑是要逊色太多了。别的不说,光是那个抬高的2号炮塔所要消耗的座圈装甲,就足可称得上是重量杀手,让方彦恨不能用锉刀将其狠狠磨平。然而方彦也明白,自己不可能直接干预得到意大利海军的战术抉择,毕竟自己乃是一个绝对的外人!

    返回地面之后,方彦向身旁的少尉特务提出了登舰参观的要求,然而却遭到了对方的断然拒绝。无奈之下的他只能在码头上绕着这两艘姊妹舰走圈,以此来大致判断其具体的舰型尺寸了。通过精心控制脚步幅度来进行测量,方彦也勉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该级意大利军舰的水线长不足180米,甲板宽度在18米上下。这让方彦感到一阵欣喜,被拒绝登舰的无奈之意顿时消散得无影无踪。因为结合之前他在塔吊上看到的情况,该型战舰的核心舱并不算长,这意味着该型战舰并没有像历史上那般过分加强动力追求速度,而是将防御力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上。而如果意大利海军能始终贯彻这一路线,那么其基层战舰的综合性能都将得到明显提升,这对于德国的对英作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10万马力,33节航速,免疫自身203毫米火炮的核心舱防护。这个指标应该不会差出太多了。”方彦暗暗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虽然这种仅凭外观就能判断一艘战舰的具体性能的情况似乎有些天方夜谭,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也并非不可实现的梦幻。毫无疑问,这级意大利巡洋舰必然采用了方彦的那几种设计手段,而那个至关重要的舰用动力系统的性能,方彦也通过自家船厂与安莎尔多的合作,而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只要再参考其核心舱长度和主炮塔布局,对全舰指标做出一个粗略但却合理的估量,并不是什么难以做到的事情。

    得到这番结果的方彦,心满意足的离开了这片正在舾装的泊位;意大利海军虽然在主炮布局的选择上有些许瑕疵,但其在宏观性能上的取舍却并没有出现问题。这个结果完全在方彦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现在他所要勘察的目标就只剩下在利比亚的油田了。而对于这个由自己一手推动出的最大历史变局,方彦的心中充满了期待;时至今日,那里的第一期建设早已宣告竣工、投入了正式生产。

    让方彦感到惊喜交集的是,他这次横渡地中海所要乘坐的“海星”号,竟赫然是一艘万吨级别的油轮,且它已经在这条新航道上跑了半年之久了。这无疑意味着来自利比亚的石油正在被源源不断的运往意大利,而后者与将来德国的贫油处境,也将因此得到根本性的改观。经过4天的海上航行和沙漠驱车,高耸入云的**、以及一片占地宽广的仓库住宅,就在莽莽戈壁滩上映入了方彦的眼帘。代表着工业文明辉煌成就的建筑机械,竟然坐落在这片荒漠万里的不毛之地,若非是方彦亲眼所见,真有一种难以置信的荒诞感觉。

    这一次,方彦就没有像在安莎尔多造船厂里那样还有着相关的限制了。约夫拉油田的负责人热情接待了方彦这名股东之子,并带他到厂区进行全方位的参观;通过这名负责人的介绍,方彦也明白了这座油田的具体现状。目前约夫拉油田每月可产原油10万吨,全部运往意大利本土;第二期扩建工程已经启动,计划将于三年后完成,届时有望实现每月25万吨的可观产量。经过一番参观下来,这座油田的运营和管理情况都给方彦留下了不错的印象;看来对于和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的企业,老齐亚诺的手段还是颇为值得信赖。

第72章 墨索里尼() 
“有了这份在北非殖民地的石油利益,意大利人应该会更加注重他们的海军建设了吧?”坐在前往班加西港的车辆上,方彦自顾自的喃喃低语道。对于同样是贫油国的意大利来说,这座在利比亚沙漠深处发现的储量极多的巨型油田,绝对可以堪称是其振兴国民经济的一针兴奋剂;这不仅能让罗马政府省下大笔的石油购买外汇,还能由此拉动国内包括炼油、化工在内的诸多产业的发展,在解决失业的同时提升经济。而对于当前执政的***党而言,这种良性的经济发展也能同之前的民主政权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巩固自己的统治根基。为了维护这份利益,罗马政府于公于私都要进一步强化海军,以保证其对地中海的海洋使用权。

    汽笛长鸣,涛声悦耳,伴随着夕阳绚丽的晚霞,海星号油轮收起了泊位中的锚链,载着方彦朝北方彼岸的意大利本土缓缓航去。由于深处荒漠的约夫拉油田的条件实在不能恭维,不仅昼夜温差奇大、且严重缺乏足够的淡水和新鲜食物;因此方彦在对厂内的情况了解完毕之后,就即刻踏上了返回的路途。根据油田负责人介绍,厂内的员工们已经练就了一套用沙子洗澡的本领,以应对淡水匮乏的条件。方彦显然没有兴趣去尝试这种新项目,尽快离开此地成为了他最佳的选择。

    “未来在这里还会爆发一场大战,但愿我今天所做的能够改变历史位面的结果。”看着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的非洲大陆架,方彦眼眸中精光闪动。他不会忘记另一个世界中的北非战役,同样不会忽视地中海对盟军战略的重要意义:历史上英美对德国发起反攻的号角,正是在北非大漠首度吹响。而在完全击溃了德意非洲军之后,美英盟军随即连续对西西里和意大利本土发起了登陆战役,从南翼直接威胁到德国在欧洲的统治。如果从阿拉曼战役爆发的1942年10月开始算起,这一时间段比后来的诺曼底登陆要早了整整20个月。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盟军早就对德国开辟了反攻的第二战线,只是战争规模没有后者那么庞大罢了!

    有鉴于此,方彦必须铲除这个美国能用来反攻欧洲的第二桥头堡,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快速将英国势力逐出苏伊士以西的土地,在美国的工业生产尚未完全爆发之前,就把地中海完全变成轴心国的封闭内湖。倘能如此,德意两国的力量就能被轻松投放到北非地区,这足以对跨洋远征、装备和人员在初始时都十分有限的美军造成致命的打击。毕竟美军的每一名士兵、每一发子弹,都要靠运输船从万里之外的大洋彼岸运送而来,其所能投送的力量和地理距离直接成反比;就算其工业再怎么开挂,在没有英国支持的情况下,也是不可能有力量和主场作战的德国进行交锋的。如此一来,凭借着整个大西洋作为天堑,德国就能和美国这个开挂国家划洋而治,从必败的格局中争取到那一丝的生机。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则无疑便要落在意大利海军的身上了。只有他们实现了保证非洲军海上补给线畅通的大前提,德意陆军才会拥有横扫大漠的资本。让方彦感到心安的是,目前的所有情况都在朝好的方面发展,通过老齐亚诺的关系,他几乎已经在这个未来盟友的身上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由于海星号油轮在返航时装满了石油,其速度跌到了龟爬般的10节,因此用了足足5天的时间,它才终于又抵达了意大利西北部的**港。方彦无奈地发现,自己的假日已经所剩无几,很快就又要返回威廉港上舰服役了。虽然对这一情况感到颇为遗憾,但方彦对自己的选择却是没有任何的后悔,他亲自见证了自己在利比亚做出的改变,而这也是改变德国未来命运的一个原初动力。

    三个小时之后,方彦回到了米兰市中心的那幢华丽的府邸,老齐亚诺的座驾正停在院落当中,让目睹它的方彦忍不住微微挑了挑眉。方彦调整了自己的呼吸,随即迈步朝别墅房门走去;自己和这名意大利政要也算是颇为熟稔了,此番来米兰看望西尔维娅,和未来岳父见上一面也完全是在情理之内。

    令方彦感到惊讶的是,几名陌生的黑衣男子竟然出现在了通往主客厅的走廊里,并对他报以如鹰犬般凌厉警惕的目光,仿佛是在注视什么危险人物似的。当方彦继续往前走时,其中一名领头的男子当即伸手拦下了他,并用生硬的态度询问他的身份和意图。方彦神情严肃,向这名男子告知了相应的信息;领头男子满是怀疑的上下打量着面前的青年,随即向身旁同伴使了一个进去禀报的眼神。

    过不多时,那名黑衣人便快步折返,并对领头男子施以肯定的点头。后者眼中的锋芒迫人之意登时散去,并声音冷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