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高于一切 >

第44部分

大明高于一切-第44部分

小说: 大明高于一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严嵩道:“启禀皇上,臣管着兵部。浙江卫所军每年的开支是一百二十万两银子。”

    嘉靖帝点了点头:“一百二十万两银子,能不能铺满永寿宫的大殿?翟鸾,你兼着户部尚书,成天与钱打交道,你倒是说说看。能不能铺满啊?”

    翟鸾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皇上,这。。。。。。这臣倒是没算过,应该。。。。。。差不多吧。”

    嘉靖帝大怒道:“差不多!每年浙江卫所军拿着能够铺满永寿宫大殿的银子,却在跟倭寇的交锋中屡战屡败!浙江卫所军应该有七八万之众吧?朕看朝廷就是花巨款养了七八万头猪!镇海伯陈迪,不耗费一两国帑,却能建立一支精锐之师,对倭寇屡战屡胜。我倒想问问,满朝文武谁能办到?我还想问问,翟首辅,能不能将浙江的这群猪一般的卫所军全数裁撤?!”

    翟鸾答道:“启禀皇上,大明自太祖爷起就是实行军户制,裁撤整个浙江的卫所军,有违祖制。”

    嘉靖帝愤怒的拍了一下御座:“祖制,又是祖制!朕就不信太祖爷能预料到百年之后的事情!都察院还有六科廊的清流言官,统统给我跪下!”

    都察院和六科廊的官员们赶紧跪下。

    “你们这群人,整日了除了在朝堂之上上窜下跳,吵吵嚷嚷还会做什么?朕早就受够了你们!你们扪心自问,陈迪为官这一年多办到的事情,换做你们能办得到么?”嘉靖帝怒气冲天的说道。

    都说是天子之怒,伏尸百万,血流漂杵。嘉靖帝一发怒,都察院和六科廊的言官们,哪里还敢多言?统统伏地磕头不以。

    嘉靖帝又道:“刚才严爱卿说了,难道善待百姓就不是太祖的遗训?你们为何总是从太祖遗训中抠出只言片语来压朕?难道陈迪想让治下的百姓过的好一点,朕恩准了他的请求,朕就是不忠不孝了么?”

    嘉靖帝道:“只要百姓能过的好,朕想太祖爷他老人家在天之灵,不但不会怪朕,反而会在咱大明的列祖列宗面前夸朕!”

    吕芳见嘉靖帝怒火攻心,跪下,哭着央求道:“皇上,您可不要轻易动怒,您要保重龙体啊!”

    嘉靖帝忍了翟鸾为首的清流言官们不是一天两天。陈迪的奏折,像是一根导火线,彻底点燃了嘉靖帝的怒火。

    嘉靖帝道:“朕倒要看看,这天下到底是不是朱家的,是不是朕这个皇帝的!朕今天要下三道旨意!第一道旨,恩准陈迪关于浙江改稻田为桑田的奏陈!浙江布政使衙门全权监督浙江半数稻田改为桑田!”

    “第二道旨意,浙江卫所军连年战事不利,不但不能保境安民,反而空耗国帑!令镇海伯陈迪为钦差,裁撤浙江卫所军!”

    “第三道旨意,首辅翟鸾,辜负皇恩。在内阁任上不能体察朕意,鲜有作为!着其回乡养老!内阁首辅一职,由严嵩暂时署理!”

    三道旨意一下,严嵩内心狂跳不已。自己跟翟鸾斗了这么多年也没有搬到他。没想到陈迪的一封奏折,便弄的翟鸾丢掉了乌纱帽。这真是喜从天降!义子陈迪,真是自己的福星啊!

    翟鸾则跪在殿下,老泪纵横:“臣翟鸾,接旨谢恩。”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八十五章 大清官和大能臣() 
改稻为桑和裁撤浙江卫所军的旨意传不久就传到了浙江布政使衙门。

    陈迪得到旨意,有喜有忧。

    喜的是今后每年可以白赚二百万两银子,飞虎军以后的军饷总算能够解决了。

    至于忧嘛。陈迪的第一点忧虑是改稻为桑能让浙江百姓的田地增加五成的收益。未免会有人觊觎浙江百姓的田地。

    那些个士豪大户、江浙阔佬,会用尽一切办法兼并江浙百姓的土地。

    陈迪的第二点忧虑,是裁撤浙江卫所军的事情。浙江的卫所军在兵部的记档中有七八万人。就算吃一半空饷,实际人数也有三四万之众。你要砸三四万人的饭碗,那三四万兵痞搞不好可要哗变闹事!

    想要防止那些个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江浙阔佬兼并百姓的土地,就要派出人手,到下面去盯着。

    陈迪越来越感到可靠的人不够用。俞大猷、戚继光带兵打仗一流,参与民政却是一窍不通。唐顺之虽然是文武全才,可既要兼顾操练新军,陈迪还打算把裁撤江浙卫所军的事情交给他去办。唐顺之即便再有能力也是分身无术。

    后世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才!

    眼下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才!

    好吧,那我就招贤纳士!

    陈迪打算从浙江的县令、县丞中,选拔那么十几个人,以布政使衙门参事的身份派到浙江各府去,监督改稻为桑的执行。

    布政使衙门发下了公文,命令浙江各县的县令、县丞到布政使衙门参加考核。

    一百六十位县令、县丞,陈迪一一过目考核。这些人是下去看着贪官污吏、土豪阔佬们兼并百姓土地的。必须要选自甘淡泊之人。要是选一批贪官污吏下去,说不定他们会和江浙阔佬们内外勾结。

    布政使衙门内一百六十多名身穿七八品官服的低级官员,排成了一列长队。

    一名布政使衙门的书办对同伴说道:“咱布政使衙门好久没这么热闹了。”

    另一名书办道:“是啊,怕是全浙江七八品的官员,全来衙门里了。”

    陈迪见了十几个人,皆不满意。

    他的公案上,摆着厚厚的一摞记档。

    陈迪又翻开一份记档,上面赫然写着“淳安县令海瑞!”

    竟然是海瑞海刚峰!嘉靖朝的第一大清官!!陈迪一阵兴奋。要知道,在现代,海瑞是被当作神一样崇拜和传诵的!海瑞就是清官的代名词!

    陈迪令道:“传淳安知县海瑞!”

    马上就能和嘉靖朝第一清官见面,陈迪的内心有些小激动。

    海瑞是清官,但是过于刚直,不会做人。可他却是个做御史的材料。派这么个软硬不吃的大清官到下面监督改稻为桑,再合适不过了!

    海瑞来到陈迪面前。

    “你就是海瑞海刚峰?”陈迪问。

    海瑞回答:“正是下官。”

    另海瑞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陈迪这位封疆大吏,竟然走道堂下,对着海瑞一拱手:“海瑞海刚峰的大名,我早已是如雷贯耳!”

    海瑞赶紧拱手还礼:“大人过于抬爱了”

    陈迪回到堂后坐下,问道:“海大人可知道此次本官为何要选贤?”

    海瑞说道:“下官有所耳闻,朝廷要在浙江实行改稻为桑。大人想选一批人到下面去,监督这一国策的实行。”

    陈迪点头道:“没错!你可知道,改稻田为桑田,老百姓的田地能够增加五成的收入。浙江的世豪大户,未免会打这些田地的主意。改稻为桑的建议是我向皇上提的。要是因为这个建议,导致江浙的百姓失去赖以生存的田地,那我就是千古罪人!我希望你能够帮我到下面去,监督改稻为桑的施行!切记一定要盯紧了那些个世豪大户,别让他们有可乘之机!”

    海瑞拱手道:“下官出仕为官,为的就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大人放心,下官定然竭尽全力!”

    陈迪又打量了海瑞一番,然后说道:“已是深秋时节,海大人竟然穿的竟然如此单薄。官服里面是单衣,没穿棉夹袄吧?如果我没猜错,你的棉夹袄此刻应该是在当铺里吧?”

    海瑞惊道:“大人如何知晓?”

    陈迪大笑道:“海县令之清廉,浙江官场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么冷的天,不穿棉夹袄,肯定是手头拮据,把夹袄送当铺里了!”

    陈迪传令道:“来人啊!”

    “属下在。”一名书办应声道。

    陈迪命令到:“去城西的福庆祥,买一件上好的棉夹袄,送给海县令!”

    海瑞推脱道:“这怎么好?使不得,使不得啊。”

    陈迪一笑:“我知道你清廉!我要是给你银子,你一定不会要!即便是拿了银子,也是救济贫困百姓了!怎么会舍得给自己添置新衣?不如我直接让人做个棉夹袄送给你!已是深秋,马上就要入冬了!你这样的人才、清官,我要派大用场!要是冻病了,我上哪里再去找你这样的清官任事?”

    海瑞自到浙江任职,遍保受同僚、上司的排挤。归根结底,因为他清廉!如今的浙江官场,清廉就是不合群!他没想到,眼前的这位十四岁的布政使大人,却对他如此赞赏有加。

    海瑞跪地道:“布政使大人的知遇之恩,下官没齿难忘!”

    陈迪上前,将海瑞扶起:“如今的浙江官场是一团黑!像你这样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好官甚是难得!好好办我交给你的差事,好好替老百姓办事!办完这件差事,我还要向皇上举荐,让你做御史!你这样的人,天生就是做御史的材料!”

    送走了海瑞,陈迪一阵兴奋。

    没想到,手边的这一摞记档中,竟然藏着这样一位名臣。

    让陈迪惊喜的事情还在后面。

    陈迪又翻了翻记档,竟然发现了另一个名字——“胡宗宪”!

    天啊,胡宗宪此刻竟然也在布政使衙门内。

    要知道,后世史家对胡宗宪的评价是:“朝廷不能一日无东南,东南一日不能无胡宗宪!”

    陈迪心中大喜。刚结识了海瑞这个大清官,这又。。。。。。捡到宝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八十六章 复兴商行() 
胡宗宪和海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胡宗宪这人也喜欢钱,也喜欢漂亮女人。可喜欢钱、喜欢漂亮女人跟为朝廷办大事、为百姓办好事并不矛盾。

    史书中记载,胡宗宪在升任知府后依附于严嵩,之后的官运顺风顺水,一直做到了浙直总督。在浙直总督任内,他抗倭寇,护百姓,办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如果说海瑞是大清官,那胡宗宪就是大能臣!

    陈迪命道:“让余杭县令胡宗宪上堂答话。”

    胡宗宪来到陈迪面前。如果说海瑞的身材是瘦弱,那这位胡县令就是魁梧了!

    胡宗宪拱手道:“下官见过陈大人!”

    陈迪笑道:“汝贞,你可来了!”

    胡宗宪有些受宠若惊:“大人竟然知道下官字汝贞?”

    陈迪大笑道:“周易乾挂中有四德,元亨利贞。胡县令的字起的好啊!”

    胡宗宪道:“大人谬赞了!”

    陈迪道:“胡县令到任余杭多长时间了?”

    胡宗宪回答道:“已经半年有余。”

    陈迪问:“治理余杭,有何心得?”

    胡宗宪开始侃侃而谈:“余杭富庶。老百姓倒是衣食无忧。可余杭难管。难管就难管在,余杭是个书香之地。”

    陈迪奇怪道:“既然是书香之地,那百姓应该通情达理。胡县令为何说难管呢?”

    胡宗宪道:“书香之地,人才众多。中举的人自然也多。余杭县每年中举人,中进士的人数,竟然是浙江各县之首!做官的人多了,官员的裙带、亲戚自然更多!这么说吧,下官有一次路过一家茶馆喝茶。一打听才知道,坐在柜台里收钱的掌柜竟然是都察院副御史的表哥!很多事情,一旦涉及到这些个官员的裙带,就不好办。下官只能是上下应付,勉力维持。尽量不得罪上官,又不让普通百姓们吃亏。”

    陈迪道:“真是难为胡县令了!要知道,勉力维持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

    胡宗宪道:“真要是得罪了京里、省里的那些个大人物,下官的乌纱帽倒在其次。要是他们丢一双小鞋给余杭的百姓们穿可怎么办?譬如余杭县内有很多人靠晒盐为生,盐道衙门让提高一成盐税,那些以晒盐为生的百姓就要失去饭碗。下官这只是打个比方,倒不是专指盐道衙门。”

    陈迪道:“胡县令真是深谙为官之道啊。”

    胡宗宪说道:“下官斗胆说一句。下官为官有个心得。那就是,上伺候好下官,中笼络好下属,下照顾好百姓。能做到以上三点,就能做一个好官!也配得上好官两个字!”

    陈迪笑道:“我看胡县令就当得起好官两个字!”

    胡宗宪压低声音说:“下官是赵文华赵巡抚的学生。赵巡抚是严首辅的学生,您又是严首辅的义子。要论辈分,我要叫您一声师叔。”

    胡宗宪这个三十多岁的人,认陈迪这个十四岁的少年为师叔看似有些不伦不类。陈迪却认为,这就是胡宗宪,会做人的胡宗宪。

    陈迪认严嵩为义父,学的就是胡宗宪!

    会做人跟能做事不但不不矛盾,而且相得益彰!

    陈迪道:“这回,我打算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