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武状元 >

第153部分

大明武状元-第153部分

小说: 大明武状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大力一听不让他去,马上就急了。“什么同,这么大的事俺不去?那,那不行,守京城也不差俺一个。丞相,您就让俺去吧”

    李定国和宋宪还好,京城是丞相的根基。守住了南京就等于让丞相没有了后顾之忧,这和西征的胜负同样重要。所以他们很理解丞相的安排。

    定远营指挥使曹鼎蛟进言道,“敢问丞相西征遣何人为帅?”

    换谁来指挥这场战王岚平都不可能完全放心。八万大军征战在外,谁能保证他不会取自己而代之。

    王岚平道,“我亲自带兵征讨”

    众人也都不奇怪,这天大的功绩丞相肯定不会假手他人。

    王岚平又道,“大军出征之前,有两件事是你们军政司各位将军要做的,一是士气,二是军心稳定,从现在开始,以丞相府的相令,剿灭南直一带所有土匪水寇,你们六营人马各自出击,一会散了值去刑部,近年来南直一带的匪情刑部都有记录,只是朝廷一直无力征讨,你们去,每营肃清一府,三个月为限,三个月后我不想听到南直一带还有任何一支土匪在活动,还是那句话,不投降就地剿灭”

    众将起身齐道,“遵丞相令”

    王岚平压压手,“坐,自从我职掌相位,你们就跟着我,我相信你们是忠于相府的,一直都相信,既然大家这么看得起我,相信我,我肯定不会忘记大家的这份情意和忠心,一句话,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众人又齐道,“末将愿永远追随丞相,只到马革裹尸而还”

    对于众将的忠诚度,王岚平还是有信心的,方国安,曹鼎蛟,陈万良,宋宪,宋大力,李定国肯定不会对自己有二心,就算他们之中有人不希望看到自己篡明称帝,但也决对不会阻拦,毕竟都是生死战场上爬出来的兄弟,这份恩情还是在的。

    还有后来收编的七大定边侯中的三位,张秉贞、王之仁和杨文骢,虽然这三人总是爱反反复复,可惜,今天他们不敢再反复了,因为他们的手下军官很多都是王岚平从以前的状元军的老兵中抽调过去的,说直白点,就是这三人是被架空了的点,他们要再反复那也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根本不可能带动大军出走。

    还有一点王岚平看得准,这三人反反复复,一会听令于明廷,一会又效忠马士英,一会又想割据为王,最后又投到丞相门下,如果他们再变心,估计这世上无人再敢用他们了。

    所以说,王岚平并不担心有将领会背叛自己,而且六大营一共八万人,每营不过万把来人,互无从属,任何一人想背叛都不会成为自己的对手,转眼就能将他剿灭。

    王岚平拱手还礼,“好,我王岚平庆幸与各位同心同德,我还有一句话,孩子王不是不能做,只是时机未到,各位好生练兵,西征之后我会给大家一个交待”

    当下众将喜不自胜,这意思不就是想用西征来拉人旺吗,那时候大家就能一个个封侯拜相了?

    这时,堂外方法大声道,“相爷,各位大人都到齐了”

    众将散去各自准备,想当年岳飞成名前不也正是用剿匪来练岳家军的么,剿匪三个月后,那还不一个个就跟当年的岳家军一般威风。

    王岚平叫上郑森,径直去往丞相官衙正堂。(。)

161 推行国策() 
剿匪的目的不是剿,更不是匪,只是为了练兵,剿匪的成本太高,为了这次六营剿匪差不多得花费一百万两军费,这个王岚平吃不消。

    想从根本上解决土匪的问题,还得从政策上来,土匪也不人人都是恶人,绝大部分都是官逼民反的百姓,只要让他们耕者有其田,有了生存条件,谁愿意冒灭族的危险去当土匪。

    王岚平来到相府正堂,果然,他点名的众官都来了,齐聚一堂。

    在堂前的案桌上也码了一堆奏章,王岚平随手翻看了一下,都是上次让大家去办的事的回执,看来众官都不敢不从命,办事还是很有效力的,南直七府州的土地田亩还有在江南各王府拥有的土地全都一一登记在册。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吓一跳,在江南的大明王爷至少还有三十多个,如潞王朱常淓、益王朱慈炲、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靖江王朱享嘉、桂王朱由榔、楚王朱容藩、淮王朱常清等一大堆,这些王府拥有的土地差不多占了江南土地总数的十分之一,可人数却不足江南总人口的万分之一,这也就怪不得百姓会上山落草为匪了。

    还有关于各级勋贵的宅地,那数字虽然比不得各王爷,可拥有的土地也是多得惊人,只怕他们一家一年产的粮食往后几十代人都吃不完,而替他们种田的农户却食不饱腹。

    这还没完,王岚平又顺手拿起另一册,南直一共有十几个卫所。名下有土地一共是三万亩,可每年向朝廷缴纳的粮食却不到两万石。从崇祯初年开始这个数字一直都在下降,到了去年。这一数字已经降到了七千石,粮食去哪了?土地在,耕夫在,为何没有收成,太平府这几年也没听说过有什么大天灾,不可能减产至此。

    等王岚平看完这些章册,脸都气得涨红了,大明朝哪里是没有钱,没有粮。根本就是没收上来,钱藏在民间也就在罢了,至少那样百姓就不会跟着李贼献贼造反,可问题是这些钱粮根本就不在百姓手里,全都在有权有势的人手里,就连在相府大堂上坐着的这些人里,大多都是家中田产无数之人。

    王岚平是绝对不会容忍这样的事,以前他没能力去改变,现在谁也拦不住他痛下杀手了。

    此时的国人。不管他一生赚了多少钱,他唯一的想法就是置田产府宅,有多少闲钱都不会轻意投到商业中去,做个大地主是绝对旱涝保收的事情。

    有钱人太有钱。有了钱唯一的目标又是买地,地越来越集中到了一小群人手里,老百姓能用来耕种的土地也随之缩水。再遇上一个天灾,地里产的那种粮食连一家人的口粮都不够。只能卖地,最后铤而走险。要么造反,要么上山为匪,这就是土地兼并带来的后果。

    想改变这种事情,只有两种方法最直接,一是学李自成将一切制度打烂,杀光一切地主老财和前朝亲贵,这法子王岚平认为太过于激烈;二就是学满清在现在占领的汉地里的土地政策,直接宣布现有土地是谁在耕种就归谁所有,不管以前拥有土地的是谁,这做法王岚平很认同,但他自己却不能实行,因为满清之所以能这么做那主要还是因为李自成之前已经将那些拥有大片土地的地主老财杀得差不多了,满清只不过是捡了个漏,得罪不了多少人,反而却能收买几千万条淮河以北汉人的心。

    老百姓可不管你是姓朱还是姓爱新觉罗的当皇帝,谁给他们土地他们就认谁,就拥护谁,这是自古以来王朝更迭的不变的铁律。

    这两条王岚平都不能直接采用和借鉴,但土地却是一定要还归全民,那就只有一条路能走,以商代农。

    说白了就是鼓励那些大地主和巨室们变卖土地,将银钱投入到商业系统中去,这样一来既解决了老百姓缺地少地的问题,又同时能繁荣商界,而后朝廷再向这样商户征收一定的商业税,从而在根子上减轻以耕种为生的人沉重的赋税,一举多得,大明朝的皇帝真是傻缺,放着大把银子的商税不收却去收那三瓜两枣的农田税,简直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以商代农!

    想法虽好,可真正要如何实行,王岚平却一点头绪都没有,要论打仗征伐,他自觉已小有盛名,论治国,那就是如盲人摸象,只识个大体。

    亲王、卫所、外戚、勋贵、民间大地主,这几类人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先从哪个入手?

    王岚平低头深思,亲王?现在想都别想,只要皇帝还在,亲王就动不了,动了那就和谋反没什么区别;

    外戚?同上。

    勋贵?叶大根深,短时间内不太可能,但较前两类要容易鸡零对付一些。

    卫所?按理动这个的难度才是最大的,好歹这些都是军户出身,拿起刀就是兵,放下刀又是民,的确拥有一定的反抗能力,弄不好会逼反他们,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但同时卫所里的军户又是最容易对付的一类人,因为这些人在朝野里没什么靠山,与民也无争,而且更重要的是卫所治下的那些土地实际上都成了当地卫所指挥使们的私人财产,和下层的军户没有关系了,军户们恨透了当官的,这对王岚平来说那就是可以联合的力量。

    嗯,王岚平还是感觉应该先从卫所治理入手,这样做有几个好处,敲山镇虎,江南有一半的勋贵都在卫所任上,打压卫所的同时也等于打压了一部分中下级勋贵,用以警告那些朝野高级勋贵如镇国公之流。

    合上所有卷宗,王岚平深深地吐了一口气,扫视一眼堂下众朝臣。人人都不沉默不语,但连王岚平的眼睛都不敢看。

    王岚平起身笑了笑。拍拍那一叠章奏,说道。“各位大人办事还真是雷厉风行呀,短短半月就能将那么繁杂的帐目给整理清楚,各位辛苦了,有功呀”

    众官齐站立拱手,同声道,“为朝廷分忧而已,不敢居功”

    王岚平踱步而下,来到户部尚书张慎言的位子边上,“张尚书。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清点丈量土地名册吗?”

    张慎言拱手道,“回丞相,您上次不是说过,要使耕者有其田,是吗?”

    王岚平哈哈一笑,“恩,对,没错,耕者有其田。说得容易而真正做起来却难呐,想当初万历首辅张居定推行这条国策,那是得罪了多少人,死后连个安身之所都没有。受尽了千夫所指”

    张慎言沉思一会,道,“事在人为。若是丞相无私心,只是为了天下黎民。那又有何可惧,历朝历代。敢为天下先者要么遗臭万年,要么彪炳千古,以丞相积极革弊鼎新的秉政风格,此事您一定已经有了决定”

    王岚平很满意他的答复,不卑不亢,他点点头,“好,说的好,你是户部尚书,你最有资格说,你说说,为何要还田于民?”

    张慎言看了看左右众官,却见众人都纷纷侧目,好吧,没人敢说,那我说。

    “丞相!”

    张慎言突然离座,在堂中跪倒,拱手道,“下官冒死进言,我朝以农立国以近三百年,然实则田地根本不在朝廷手里,所谓官田不过就是一纸空文,占不到全国土地的十分之一,而绝大部分都被世家大族所侵占,如此一来,朝廷的税收年年递减,万历朝尚能维持岁入两千万两白银,到了崇祯朝已经降到了区区八百万两,财政赤字日益严重,朝廷财政入不敷出,但纳税的百姓人数却没有变,何也?下官认为,独土地兼并所致,大片的土地落到了世家大族、亲贵的手里,而他们却不用纳税,朝廷征不来税,各项朝政根本无法推行,那就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增税,时至今日,一丁纳税科目已经累加到了二十余种,真正成了天下人所诟病的苛捐杂税,丞相,土地还归于民,迫在眉睫”

    这番话一出,堂上三十余官员都愣住了,张慎言这是在作死呀,一口气得罪了多少人,丞相想找死你非得跳出来当这个出头鸟,你想陪葬吗?

    王岚平也觉诧异,张慎言这番话实则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够胆色,就你了。

    “好,张尚书老诚谋国,一心为了国计民生,那好,本相若是推行‘还田于民’的国策,你敢为本相前先驱吗?”

    张慎言丝毫没有犹豫,拜一拜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在其位谋其政,下官纵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愿为丞相,为皇上,为朝廷,为百姓谋福”

    张慎言这话说完他自己都觉一愣,怎么把丞相说在了皇上前头,这不太好吧,可话已出口。

    王岚平赶紧上前将他扶起,“张大人公忠体国,甚好,放心,用不着粉身碎骨,你先回去坐好”

    王岚平心情很好,至少有人拥护自己,他快步走回桌案之后,一拍桌子沉声道,“诸位大人”

    众人再一次起身,其中有不少人后背都开始冒汗了,因为一旦推行还田于民的国策,他们之人有很多人要倾家荡产了。

    王岚平道,“你们食君之禄,就要为君分忧,如今国家朝政致此,在坐的都有推脱不掉的责任,方才张慎言大人的话你们都听见了,朝廷要推行‘还田于民’的国策,各位可有异议,有现在就提出来,我不加罪,这是议政,若是今日不说,日后却从中作梗,那可就别怪本丞相为国除奸了”

    堂人众官当即左顾右盼,有人想说,但都在等着别人先开口,最后大家谁也没开口,丞相大堂上一时鸦雀无声,众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