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隋秦王 >

第14部分

大隋秦王-第14部分

小说: 大隋秦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绍在一边赶紧接道:“少郎君,大将军进宫面圣去了。长风公子,已经等候少郎君多时了。”

    杨浩听名字跟崔长芳一个辈分,估计是舅舅的儿子,当下反拉住青年手,笑着说:“见过长风大哥,舅舅还好吧?我亦甚是想念!”

    崔长风哈哈大笑:“爹爹身体好着哩,军营里还能舞三十斤的长刀——你的身体还好吧,前些日子你生病之时,我跟爹爹在太原驻军,收到书信都十分担心你。天幸你无事!”

    小鸾在旁边插嘴:“少郎君现在习武呢,身体好多了。刚才在国子寺打败了坏人呢,救下了婢子和石侍卫”

    崔长风有些惊奇,问道:“怎么回事?少郎君跟人打架了?”

    杨浩笑着说:“没什么,别听小丫头夸大其词。”当下简单把事情说了一下。

    小鸾在一边吐吐舌头,小声辩解:“婢子哪有夸大其词”

    崔长风听杨浩讲完,眼睛眯起,透着寒光,冷冷道:“哼,连这种人物居然欺到秦王府头上了!还有那个李建成,多半不是什么好东西!碰到我手里,绝饶不了他们!”

    杨浩听着崔长风的话,心里很温暖。不管什么年代的军人,都有特殊的气质。像崔长风这种一言不合就护短的人,在后世他见过很多了,顿时生出难言的亲切感。

    “长风大哥,不必了,说起来,还要谢谢那个李建成呢。今天要不是他拦着,那一刀把封言雄劈死,可就麻烦大了。”

    崔长风恨声道:“劈死才好呢,这有什么麻烦的——哦,对了,那一刀怎么回事?你说给我听听!”

    杨浩把自己当时感觉描述了一番。

    崔长风听呆了,张大了嘴巴,不可思议道:“这这是天人合一啊?居然是这样!习武之人最羡慕的天人合一状态,居然让你懵懵懂懂做到了!这比宗师还难得啊!”

    杨浩听不懂什么叫天人合一,听到崔长风说比宗师还厉害,苦笑:“哪里比得上宗师啊,很短的时间就过去了,现在又变成了普通人。”

    崔长风听的摇摇头,缓慢说:“那不一样。做到过天人合一的人,即使是偶然间悟到的,那么终有一天,他还能再一次做到,这才叫天赋。有的人武技纯熟,哪怕熬到了宗师境界,也不一定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

    杨浩摸着鼻子,有些震惊:“有这么厉害吗?”

    崔长风正色说:“那当然了!这么说吧,做学问的人,即便通晓所有经书成了大儒,他离着圣人的境界还有些距离。宗师和天人合一的差别,就像大儒和圣人的差距。”

    杨浩咋舌不已,要不是知道崔长风是自己表哥,一定会认为他是个大忽悠,听他的话讲,自己简直是开了挂嘛,有潜力成为绝顶武林高手啊。

    而且比宗师还要厉害,这是要东方不败的节奏吗?

    一旁的石进喃喃道:“的确有些玄妙,我当时离着不远的距离,感觉那一刻,少郎君似乎消失了,我还以为自己眼花了呢。少郎君用横刀,还是我教给他的”

    杨浩心里有些嘀咕,难道自己穿越的外挂,终于邮寄过来了吗?

    崔长风非常认可石进的话,点点头道:“此事总归是桩好事,先不要说出去了。如果见了我师傅,请他老人家指点一下少郎君,那最好不过。可惜师尊他行踪缥缈,难以料定。”言毕神情兴奋。

    杨浩有些好奇地问:“长风大哥的师傅是什么人?并不在大兴城吗?”

    崔长风道:“我师父乃是法林禅师,常年云游天下,难得相见。”

    杨浩哦然,原来是个和尚啊,心里有些可惜。

    他还想着崔长风师父可能是李靖啊秦叔宝啊之类的盖世名将,哪怕是三板斧的程咬金也不错,可惜都不是。

    至于指点武艺,估计自己身上怕是没什么用,识海内的“黑洞”不管消失了没有,还有足底的热流,都不能和别人说起。

    他旁敲侧击问过石进,石进等人练习步战之法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热流啊、气感啊之类的东西,可见自己身上发生的状况,不是步战之法带来的。

    这些事情不能与别人分享,还是要保守秘密的,免得被别人当成怪物,亦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陷害。

    所以啊,无论听到石进说的顿悟,还是崔长风说的天人合一,他都觉得无所谓,反正你们猜不到我是穿越来的。

    大兴城皇宫,大兴殿上。

    早朝议事完毕,皇帝杨广留下臣子们,宴请大家。

    杨广在最上位上,下面分坐着几个大臣。左手第一个,是个长冉的俊美中年人,一身王袍在身,不知道是哪个王爷。

    其他座位上,赫然有宇文述、杨素、虞世基、曾文忠等人,除此之外,还有几个文臣和将军打扮的武将。

    此时宴毕,内官和宫女们上来把残羹撤下,清理好桌子,奉上了茶水。

    杨广放下茶盏,对着诸位大臣道:“邗沟通渠之事,务必保证明天开春之前完工,此系国本所在,还需诸位爱卿通力协作,为天下千秋大计。”

    众臣子称喏。

    只听杨广继续说道:“今日还有一事,跟众爱卿商议,还请诸爱卿各抒己见。秦王嫡子杨浩,自幼失怙,如今年纪将满十四,对于封爵之事,爱卿们有何意见?”

    众臣子一时间互相看了几眼,并没有抢着发言。

    杨广似料到臣子们的反应,微笑着看向虞世基,问道:“虞卿,有何高见?”

    虞世基沉吟片刻,清矍的面孔上,露出慎重思考的神色,缓缓道:“回禀圣上,先帝对秦王府之事,所做裁决并无偏颇,依臣之见,当属公允。然圣上仁慈,有所不忍,此乃人之常情,怜悯杨浩孤苦,可以酌情恩赐。留待秦王遗孤成人,日后若有功劳,亦可封赏。”

    杨广不置可否,转头对着端坐在位上的宇文述,笑眯眯道:“许国公,觉得虞卿此言如何?”

    宇文述睁开浑浊的双目,朝着杨广躬身行礼,说道:“回圣上,老臣认为当年之事,先帝已经惩罚过了。秦王俊忠厚早逝,其嫡子并无过错,理应承继秦王爵位。”

    杨素在一边听着,心中暗骂道:“真是个老狐狸!要不是你孙子宇文承基先行挑衅那杨浩,恐怕今日你便要落井下石,附和虞世基之语了。现在装出赞同封爵的姿态来,纯粹是以退为进。”

    杨浩打宇文如意和杨元丰一事,原本两家是可以挺直腰杆的,对于杨浩封爵之事,可以稍微中立一些,甚至出一些反对意见都没有问题。

    但现在,被宇文承基那么一闹,宇文述须得避嫌挟私报复,不好反对封爵。同样的,他杨素也不能显得小气,更不适合站出来反对了。

    所以,在皇帝点名之前,他只有装聋作哑。

    一时间大兴殿中有些安静。

    突然一个声音传来——

    “陛下,杨浩封爵,臣以为不妥!”

    杨广闻声望去,发现说话的是一个枯瘦的国子寺学官,好像是姓夏。

    很多大臣也怔住了:“此人是谁,居然跳出来反对?”

第24章 大兴殿上的博弈() 
“圣上,臣夏伯颜有话要说。”

    “开皇十九年,崔氏毒害秦王俊一事,先帝早有定论。那崔氏怀恶毒之心,德行有亏。杨浩乃崔氏所出,不可不防。”

    “那杨浩于去年,也就是开皇二十年,入国子寺读书,半年后重病不起,退学直至现在。前几日才复回国子寺受教,然臣观其所作答卷,粗陋不堪,几无堂正之言。不修学,何以立身;不修学,更何以立德。才学不显,德行不彰。恐非宜封爵之举!望陛下三思。臣顿首以拜!”

    这番话说完,一旁的国子寺祭酒曾文忠听得眼皮微跳,瞥了下属一眼。

    他有些讶异,自己手下的博士学官会站出来说话。在他的印象中,夏伯颜属于那种内敛、不爱交际的苦研学问的人啊,更何况是在面圣的时候,如此分明的表达立场。

    “这背后不会有什么人吧”曾文忠心中立刻机警起来。

    果然,皇帝杨广面无表情听完夏伯颜的话,转头对着他问道:“曾卿,国子寺是你负责的,夏博士所言,你有什么想法?”

    曾文忠轻咳一声,脑中迅速思索着,表面却缓缓说道:“咳咳,圣上明鉴,杨浩自去年入学,可圈可点。如今久病之身,怕是不能完全恢复精力,有些疏漏在所难免。臣认为,不可操之过急。”

    杨广点头不语,看不出这位帝王的真实想法。

    夏伯颜似了听了先前虞世基的话,心里充满了底气,当即接道:“曾祭酒言之有理!但是据臣所知,杨浩这几日在国子寺,颇有精神,不知跟封舍人的公子有什么过节,有斗殴的举动,臣曾亲眼目睹。”

    杨广笑了笑,看了下首的封德彝,问道:“哦?封伦,果有此事?”

    封德彝恭敬回话:“回圣上,臣亦不知详细情形。想必是犬子顽劣好动,臣定当严加管教!不过倒是听说,前些时日杨浩与许国公、楚国公的子侄们,小有争执,却不知为何。”

    杨广闻言哦了一声,装作惊讶的样子,看向杨素和宇文述:“竟有此等事,可查明原委?”

    宇文述重重咳了几声:“此事误会,老陈孙女如意顽劣而已,并不曾冲突——”

    杨素也跟着说:“圣上,许国公所言确凿,此皆是孩童玩闹引起,杨浩并无过错。哈哈,说起来,正是因为虞侍郎家里的一株葡萄,圣上可求问虞侍郎。”

    虞侍郎见杨素提到他,只好站出来说明了一下当时的情况。

    杨广听得哈哈大笑:“有趣有趣,原来是这样!如意这丫头,皇后也很喜欢。许国公,你让她多来宫里玩,莫要再去摘虞卿家里的葡萄啦,皇宫里有的是,哈哈哈——”

    宇文述拱手谢恩。

    倒是虞世基稍有些尴尬,唯唯以对。

    这时,下首武将中一人站起,朗声道:“圣上,臣觉得秦王嫡子杨浩自身并无罪责,已快成年,却没有封爵,这不符合常理法度,理应授爵。”

    杨广擦了擦笑出的眼泪,望向说话之人,原来是右武卫将军刘升。

    “此事先帝早有决断,朕不好轻易更改。”杨广皱着眉头,神色有些冷峻。

    杨素看了上首一眼,轻咳一声,出列回话:“陛下,老臣以为,杨浩乃秦王嫡子,虽暂不得嗣爵,但可以外任授官。回想当年,陛下与秦王亦是以弱冠之年,授缨领军,匡扶先帝平定四海,此为美谈。既然陛下难以决断杨浩是否应该授爵,何妨先遣他外任,一来彰显陛下仁慈,二来亦可督促杨浩为国立功,他日若有封爵,也好顺理成章。”

    杨广闻言,轻轻点头,“此议甚秒,不知道越国公,觉得杨浩外任何处为佳?”

    杨素躬身回道:“还请陛下定夺,老臣不知。”顿了一顿,又道,“不过东都尚在修建当中,运河之事也在筹划,河南、河东之地,尤其紧要,或为选择之一。”

    杨广微笑颔首:“诸卿以为如何?”

    “这”

    “”

    堂下诸人面面相觑。

    宇文述亦冷眼旁观,他有些不明白,为何杨素突然抛出了这个建议,仓促之下,看不出是何用意。

    杨广看大臣们嗡嗡议论,没人发表意见,便说:“此事以后再议吧,诸卿回去休息吧。”

    众大臣称喏,各自退下。

    杨广看着大臣们退下,在内官的引导下,来到大兴殿侧殿。

    侧殿中一个魁梧的中年将军,翻身倒地:“圣上万岁,臣崔弘度复旨。”

    杨广上前一步,拉起崔弘度:“崔卿免礼,北地突厥情势如何?”

    崔弘度说:“圣上放心,启民部众自归顺以来,安分守己,对我朝甚是恭敬,已无大碍。”

    杨广笑着说:“崔卿功劳,吾记在心里。方才殿上众臣之语,崔卿可曾听到?”

    崔弘度说:“有听到一些。”

    “崔卿意下如何?”

    “臣不敢妄言,听从圣上旨意!”

    杨广笑说:“越国公提议不错,杨浩如有建树,日后封爵,当不至于有人出言反对,反倒是好事。”

    崔弘度深吸一口气,知道嗣爵之事没有那么容易,也不着急,沉声回道:“陛下圣明,臣没有异议,但听陛下裁决!”

    杨广哈哈大笑,问过崔弘度还没有吃过午饭,即招来内官送上酒菜。

    秦王府外院。

    演武场上,一阵阵刀声传来。

    “哈哈,痛快,果然了得!”

    场地中,崔长风持刀与杨浩互相对攻。

    “长风公子,不要伤了我家少郎君——哇哇——”

    小鸾在旁边紧张的看着,看到崔长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