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朝浮生记 >

第66部分

明朝浮生记-第66部分

小说: 明朝浮生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小白来到宁海县县衙,按照朝廷的旨意奖励一众有功之人,追赠围城时战死的县丞为正七品,萌一子在县学读书,追赠来援时战死的县尉为县丞,萌一子为县尉,宁海县是一个中县,县丞为正八品,县尉是正九品。原本的明朝并没有县尉的职位,称为典史。这一世中,永乐帝朱植又将典史改为县尉,算是一个变革。

    周小白宣读完了朝廷的表彰,又走到县衙门口当着百姓的面宣旨免去宁海县三年的赋税。百姓们都是纷纷叩拜,感激朝廷的恩德。

    周小白宣布完了旨意,正要离去,忽听跪拜的百姓中一人高声问道:“我等庶民皆感朝廷的恩德,为何带领我们抗倭的县令郭大老爷却被朝廷害了呢!”

    此言一出,跪拜的百姓们都是纷纷看向了周小白,等着他的回答。周小白心道:这可如何是好?若是现在表明了态度,晚上我还能去吃周旭鉴的饭吗?若是连饭都不去吃,岂非表明跟他干上了,那以后还怎么查案?怎么从虎口之中救出来常大佑啊。,。请:

第八十八章。契机() 
周小白看着宁海县的百姓,正色道:“父老乡亲们,本官正是朝廷派来调查此事的犒赏大臣。朝廷不会忘记这次抗倭的有功之臣,也不会放过敢于罔顾朝纲的不法之徒!”

    这话说的看似郑重,实则是模棱两可,但是却算是给了宁海县的百姓一个说法。

    现任知县任南春也说到:“父老乡亲们,本县是朝廷委派的知县,也是你们的父母官,你们的苦本县都知道,你们放心,朝廷既然派来了大臣调查此事,就一定会给你们讨还一个公道的!”

    任南春到任没有多长时间,但是他迅速安定了治下,帮着抚恤抗倭死伤的家庭,已经初步在宁海县树立了一个踏实做事的形象,有他帮着周小白说话,百姓们也是纷纷散去。

    晚上的时候,周小白并没有回台州府,而是住在县衙之中,两人聊的来,都很欣赏对方,倒是便熟悉了一些,周小白聊着聊着便与任南春探讨起翻案的办法。

    现在周小白手中握着物证,缺乏的就是人证,而的人证常大佑正被羁押在台州府衙。

    周小白与任南春相对而坐,喝了一口茶,缓缓道:“永林任南春的字兄,这一次圣上派我来其实只是单纯犒赏抗倭的有功之臣。现在这里发生了冤案,人证还被对方羁押着,要想翻案,恐怕是难上加难啊。”

    任南春笑道:“桓锡不必有所顾虑,这次正是你立功的好时机。”周小白道:“此话从何说起?”任南春道:“朝廷此次派了王大人来这里巡抚,这正是翻案的契机。王大人初到浙江立足未稳,正需要一个能压得住浙江地方官员的由头,若是能够翻案,对于王大人和你都是很有好处的。”

    任南春所言不虚,王骥此次来巡抚浙江,是肩负着朝廷设置备倭官的重担,王骥虽然在朝廷很有声望,但是来到浙江时日尚短,正所谓“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很多浙江地方官吏对于这位大人基本是虚与委蛇。王骥急需找一个由头来整顿浙江的官场,那么替冤死的宁海县知县翻案,无疑是现在最可行的办法。

    周小白道:“永林兄,你说有什么办法可以救出常大佑呢?”任南春听了这话,半晌没有回答。他在想的是:救人容易,但是怎么在救人的同时,还能够不引起对方的怀疑,这个很难。这件事情的重点,其实就在王骥的身上。

    任南春道:“救人其实容易,但是救人之后,必然引起周旭鉴和罗盛的怀疑,这却是一件难事。若是打蛇不死,必遭反咬,那个时候罗盛恐怕会凭借着手中握着的军权,与我们对抗啊。”

    罗盛掌军已久,在卫所中颇有亲信,若是强行救出来常大佑,周小白恐怕连台州府的城门都是出不去的。

    忽然,周小白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商辂,此人能够连中三元,定然不是易于之辈,而且他偷偷藏了郭公敏写给朝廷的奏疏,那么他一定有着自己的计划。

    第二天一大早,周小白便返回了台州府与周旭鉴见了面。周旭鉴有些不满周小白昨夜没有按约赴宴,但是面上却是没有丝毫的变化,依旧满是笑意。

    倒是周小白先行道:“周大人,昨天下官去宁海县宣布旨意,又安抚了百姓,做完这些事情实在是已经很晚了,这才没有赴宴,还请周大人不要怪罪。”

    周旭鉴笑道:“犒赏大臣说的哪里话?公私自然以公事为重,对你的做法,本官很是欣赏。”周小白笑道:“既然下官的差事已经了结,我也要早早启程回去跟朝廷复命了。”

    周旭鉴惊讶道:“这才一日,犒赏大臣您就要急着离开?本官还未尽地主之谊啊。”话虽然这么说,心中想的却是:你早一点走自然是好的,本官巴不得你早些走呢。

    周小白道:“这次犒赏之事,下官的打算就是想顺道回我老家看一看,多待一些日子,倒让周大人见笑了。”

    周旭鉴笑道:“原来如此,看来犒赏大臣真的是归心似箭,现在年关将近,也罢,本官就不让您为难了。”

    周小白问道:“听闻周大人府上有一个幕僚,是浙江乡试的解元,我想见一见他。”周旭鉴道:“不错,我府上却是有这个人,但是不巧的是这位幕僚已经辞别而去,说是要回家悉心苦读。”

    周小白一愣:莫非自己的计划被周旭鉴知道了?已经秘密将商辂抓了起来不成?

    实际上商辂之所以辞别而去,正是避祸。他知道在台州这地方待得久了,自己又是周旭鉴的幕僚,一但事发,必将殃及池鱼,所以还是早早脱身为好。

    这下难办了,原来以为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的关键人物竟然走了,那常大佑的事情可怎么办?这人是的人证,也是宁海案事发时候另一位蒙冤的受害者,他的供词无疑将是翻案的关键所在。

    中午的时候,周旭鉴还是请周小白一起吃了个饭,只不过不再是接风洗尘,而是欢送的酒宴。这让周小白有了一种搬石头砸了自己脚的感觉:没事情,我说要急着走做什么?事到如今,自己想不走也是不成的啊。

    拖延了三日,周旭鉴每日都是催着周小白早一些离开台州府。正在周小白愁眉苦脸无计可施的时候,台州城来了一个人,他就像救星一般出现在周小白的面前。这个人就是京师兵部尚书、浙江巡抚兼浙江承宣布政使王骥。

    王骥在周小白走后,后脚便跟着他来到了台州。他这一次来就是宁海县出现的冤案而来。

    王骥到了台州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夺了台州卫指挥使罗盛的兵权,他自己是兵部尚书,在军队里的威信颇高,现在是浙江巡抚,有节制三司的职权,所以别说是一个台州卫指挥使,就算是浙江的都指挥使名义上还是受他的节制的。

    王骥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将周旭鉴收押。用的名义正是宁海案乃是此人一手造成,在事情没有弄清楚以前,有必要将他先收监起来。

    王骥做的第三件事,就是放出了台州卫千总常大佑,并开始审理宁海案。

    这三件事情真可谓一气呵成,过了十天,案件审理结束,王骥将宁海案的真相上了奏疏,汇报给了朝廷。

    在这之前,朝廷已经收到了周小白的奏疏,也收到了沛县知县倪谦的奏疏,对宁海案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次王骥的奏疏,无疑是最有重量的,直接将案子翻了过来。

    王骥借着这一案子,这以后大力整顿浙江的官场,扫除了一些隐患,诛杀了一批贪赃枉法的官吏。他这一手,直接将浙江的局面打开了,为他以后设置备倭官的事做好了准备。

    年关将近,周小白眼见事情已然告了一个段落,便向王骥辞行,想着在过年之前能够赶回家中,陪周氏一起过年。王骥笑道:“本官倒是疏忽了,辛亏还有十天的时间,若是走的急一些,还能赶得上回家过年的。”

    说罢,王骥又道:“桓锡啊,你就要离开浙江,本官送你一个见面礼吧。”说着就命手下人拿上来一封公文。

    周小白拿过来一看,吓得一身的冷汗。

    原来这封公文正是原台州知府周旭鉴的供词,他供述了自己的罪行,但是也供出了一件可以减轻自己罪行的事情:他检举周小白受贿!周旭鉴说,自己当时巴结周小白送给了周小白一箱金叶子,都是藏在书里面的。

    看到周小白在大冷天里冒着热气的额头,再看看周小白拿出来的书箱子,王骥笑道:“桓锡,本官拿这一封供词给你,就是想提醒你,以后千万要小心啦。官场之中迎来送往很多,其中的门道也很多,周旭鉴送你的钱财乃是藏在书里面,一片金叶子值银五两,你拿了人家一箱子,最少也有三千两银子,这要是被御史言官知道了,你不仅丢官罢职,恐怕还有性命之忧啊。”

    听了这话,周小白慌忙叩拜道:“下官多谢王大人保全之恩。”王骥道:“你是第一个上奏疏给朝廷检举宁海案的,本官相信你不会去收周旭鉴的银子,但是圣人之道易行,小人之心难防,桓锡啊,这官场之中,你要学的还有很多。”

    周小白道:“多谢王大人出言指点,下官铭感五内。”王骥道:“这件事情我在奏疏中已经向朝廷禀明,言你并不知情,乃是被周旭鉴栽赃陷害的。想来朝廷不会再为难你,只是以后,你自己切需廉洁自守,不要再上这种当了。”

    周小白再次施了一礼,这才与众人一起上路。

    等到周小白去得远了,王骥吩咐道:“来人,将这口书箱搬到我的府上去,马上要过年了,本官正愁没有东西可以拿得出手送一送京师的同僚,周小白却是帮了本官一把。”说罢,哈哈笑了起来。

    原来只是一个顺水人情。实际上,周小白因为有阁老杨士奇和固川王苏孝犁的保护,周旭鉴的脏水自然泼不到他的头上,王骥玩的这一出,既收了好处,也让周小白承了自己的情,正可谓是老谋深算。

    姜果然还是老的辣啊。,,。请:

第八十九章;迎新() 
周小白一行紧赶慢赶,总算是在十二月二十九日,也就是除夕的前一天赶回了金陵。周小白自己回到探花府住下,将随行的兵卒由总旗统领,都驻扎在城外守备衙门的巡营之中。

    快要过年了,金陵城内一派祥和的景象。家家户户都在贴对联,换桃符,包饺子,周家也不例外,周氏令下人们扫地擦桌,打扫卫生,将门神贴在大门之上,在门旁放上桃符,祈求来年能够太太平平的,没有祸事。家中也是按照旧历,张贴了福神、财神、禄神、寿星等正神的画像,摆上贡品,点燃香烛供奉。

    做完了这些,还要准备三牲祭祀祖先,按照规制,皇家用的是猪牛羊三牲,这是三牲的最高级别。一般官员祭祀祖先用的三牲乃是鸡鸭鱼,当然也有用猪鱼鸡的。寻常百姓祭祀祖先,富裕的人家供奉一个猪头、米、面就算不错的了。贫穷的人家也要面子,一般都是等别人家祭祀完了,借来猪头,再行熏制,这么转了几家下来,猪头就熏的发黑了。不知这算不算秘制猪头肉的起源。

    周家原本就是大户人家,周小白又中了探花,家中已经跨入士大夫的阶层,况且这一年下来,周伯文赚了不少钱,所以舍得花钱将事情办得风光漂亮,祭祀祖先用的自然是猪、鱼、鸡。

    周伯文在之前还购买了十几口猪,宰杀之后腌制、晒干成腊肉,赏给周家的下人们。这次周小白能够回来过年,不光是周氏高兴,周伯文同样也很高兴,所以给每个下人,多多少少赏了一些银钱。按照周小白的意思,多发的银子都用红纸包裹,叫做抢红包。

    周伯文不知道抢红包是个什么意思,但弟弟是一个读书人,他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所以便照办。

    有银子拿,还能带回家中好些个腊肉,周家的下人们一个一个都是笑的合不拢嘴,经常见面问的话就是:“你这次红包抢了多少?”这让周小白听了不禁莞尔。

    “哥哥,过来帮妹妹包饺子啦。”贞娘满脸笑意看得周小白,示意他来帮自己。一旁的乐小姐见了笑道:“贞儿妹妹,他是一个读书人,哪里会做这包饺子的活,还是我们自己做吧。”

    周小白刚贴完了外头的门联,拍了拍手笑着走进屋子道:“我包饺子可是一绝,贞儿妹妹都叫我来帮忙了,这个忙自然是要帮的。”说罢洗了一下手,就坐下来帮忙。

    周氏在堂上看到了摇了摇头道:“儿啊,你现在也是朝廷的官员,做这些事情传出去要被别人笑话的。”

    周小白笑道:“母亲大人不必担心,这包饺子的事情原本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