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与秦始皇做哥们儿 >

第73部分

与秦始皇做哥们儿-第73部分

小说: 与秦始皇做哥们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术讲完大家都沉浸在各自思考当中,准备更深一步探究其原因,不想一阵悦耳的笑声从屋外传来,几人坐直身体向门外看去,只见左清不知何时亭亭玉立的站立了门口,左清身份高贵,几人当即起身向左清施礼。

    左清举止优雅的还礼道:“这位君子所言极是,但也只是齐国衰落的表面原因,其实还有更深的原因,小女子也是听家父所言,班门弄斧而已,请各位鸿儒莫要笑话!”

第141章 兴衰循环() 
大家听完眼前一亮,正襟危坐洗耳恭听。只听左清说道:“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此话表面是讲授君子之道应当质朴和文采结合,两者不可偏废,才能形成文质彬彬。

    孔子又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正如你们先前所言,吕齐以及灭国没有太久的鲁国都出自周室正统,故而两国对周礼尤为尊崇,百姓也以诗书礼乐传家为荣!

    田齐虽是陈氏,但依然在传承六百年的吕齐文治,这样一来,社会习俗有序,民风温和,耕织劳作日日不辍,人民安定闲逸,久而久之,齐国大地上百姓就如家养的羊羔般温顺肥美,相较三晋百姓多了不少仁爱礼仪,少了很多戾气暴力,和秦国之民相比那就是绵羊和虎狼!

    齐国受文化熏陶过久,百姓已经丧失了野蛮之性,个个文文弱弱,习惯安逸舒适的生活,缺少了血气方刚的匹夫之勇。这就是孔圣人所言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引申之意。如果天下只有齐国,自然不需居安思危,但天下不仅有齐国,还有诸侯六国,更有戎狄之国。

    正是因为如此,齐国前三十年被燕军一冲之下,全境城邑未做太多抵抗,悉数投降,只剩两个孤城,差点灭国!齐国想改变颓势就得出现赵武灵王一样的君王,抛去文饰缛节,激起全民斗志。不过依小女子看,君王后没有这种气魄,她辅佐教导的齐王建更是没有这种气魄!”

    左清一席话,旁征博引,有理有据,言简意赅,真是点睛之笔,精准的总结出秦梦所想之意,左清年纪尚小,自然不会有如此深刻的理解,这些应是左太史之意抑或时代读书理解,不管如何左清能条理清晰的解释明白已属不易,四人听完良久才回过神来,纷纷喝彩,尤其周术最为欣赏左清抑或她身后的左襄的这番观点。

    这里喧闹的喝彩引来众人的回头,左清颇有些不好意思,知道见好就收,便告辞离去。屋中几人啧啧称奇。秦梦也不得不佩服左清的解释确实将中国几千年兴衰循环一语道破。经过两汉,晋朝更为崇文,五胡入主中原,质胜文,才有了大唐万里疆域。唐兴三百年,文风又起,两宋更为崇文,结果文胜质,契丹,女真,西夏,蒙古侵入中原。后面明清也是如此。多少代的王朝兴衰更替,都是走得这个循环!说明中华文明的沃土,最适合人类好逸恶劳的天性,外来民族对此根本没有免疫,华夏文化的同化力尽显威力。

    秦国本就是出自西戎,先祖为周天子放马,之所以能吞并天下,就是凭借身上遗留的野蛮之气,加上商鞅的耕战之策,更如虎添翼,武力征服具有先进文化的六国也就不足为奇,相较之下秦国称谓虎狼之秦一点不为过。

    秦梦想想左清走时看自己那种得意炫耀的媚态,秦梦越发对这个小女子喜爱,浸泡在郁郁典籍中的太史之女,果然生的兰质蕙心令人仰慕钦佩!

    第二天清晨,观城城守领着几个手下恋恋不舍的送走了子南真一行,接着舔舐碗中饭粒。他们如叫花子般的打扮,一点都看不出是魏国的甲士,昨日如饿狼般往嘴里扒拉剩余的饭菜,今早再吃卫君庖厨所作饭食,竟然也会感叹这是他们此生吃过最美味的饭食。其实昨晚那顿更好吃,他们这是饿的太久的缘故,只顾填饱肚子而忽略了味道!他们发自内心的盼望子南真早日回来。

    出了观城没多远就进入了齐国界,这个时代没有国境线,更没有明文的界碑,地广人稀,到处都是未开发的荒野,城镇就犹如黑夜中的星光,令远行之人颇为渴望。在这个时代尽管也有严苛的法律,但人们却不重视,犯了重罪后,可以跃入荒野,只要有野外谋生技能,依然可以逍遥快活。

    秦梦没有和左老夫人同车,那样过于拘束,而是和崔广他们几人大咧咧的瘫坐在车里,尽情嬉笑,四人轮流驾车,秀车技,玩的不亦乐乎。唐秉说中午时分能到马陵,到时候就可以歇息片刻。

    听到马陵,秦梦条件反射就想起,孙膑在马陵大胜庞涓。闲来无事之下,便对刚炫耀完车技的崔广提问,是否可知马陵之地发生过一件光大我师门的大事?

    崔广迷茫的摇头,这令秦梦鄙视崔广的出陋寡闻,洋洋得意之下,便摇头晃脑给崔广讲道:孙膑领十万大军,每日减灶,直至三万火灶,造成军队溃散的假象,诱骗庞涓孤军深入,在马陵险要之地,剥光树皮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下。庞涓果然经过此地,发现剥了皮的大树,命人钻木取火,正欲看树上之字,谁知孙膑料定庞涓会点火,早已布下伏兵,万箭齐发,魏军伤亡惨重,庞涓看大势已去,喊道:遂成竖子之名!便拿剑自刎!

    秦梦说完颇为得意看看崔广,崔广很是纳闷,抓耳挠腮,谦虚请教道:“小师叔不是在说笑?马陵之战倒是有所耳闻,那是齐田朌败梁之役!老崔更没有听先师讲过指挥过这样一场十万人的大战。”

    经崔广已提醒,秦梦顿时醒悟。其实马陵之战多存疑,因为司马迁所写魏世家,田敬仲完世家,以及孙子吴起列传关于这段描述不尽相同。魏世家更有大段的注解质疑此役。

    秦梦脚踏实地探查完马陵之地后,便肯定了这段历史只是故事而已,十万之众,削树皮留大字,皆是文学修饰之语,为了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马陵之地道路并不险阻,四野开阔也无大山,就连像样的土丘都少有,双方十几万之众在这里基本没有藏身之地,如是险要小道,行军自然要连绵十几里,断无可能万箭齐发大伤魏军,庞涓也没必要拿剑自刎!更可笑是,庞涓作为一国统帅没有必要亲自视察一块剥了皮的树!假如马陵几十年前地势比这险要,势必树木更加繁盛,那么庞涓更没有可能非要死在孙膑所选树下吧!史实细节不可详细,详细过甚便值得商榷。

    崔广再次追问秦梦,此事到底是真还是杜撰,从哪里听到这个故事?秦梦哭笑不得,只能含糊其词应付过去,心中暗自警告自己下次出言谨慎莫要大意。

    由于有左老夫人随行的缘故,子南真未敢大意,都保持着一日五十多里的行进速度,路上还多停歇休息,队伍离开马陵后,晚间又在寿邑安歇。三天之后才到达聊城,又过五天才到济水边上的崔邑,卫君准备第二日过济水,经历山去临淄。

第142章 崔氏() 
队伍到达济水时,天尚早,卫君便迫不及待的入住了崔邑。一路而过,秦梦明显感觉到,齐国城邑富庶非魏邑可比,民风淳朴,恭敬礼让。

    “崔邑,是齐太公吕尚嫡子齐丁公吕伋的嫡长子季子的封地。本应嫡子季子乘袭齐地公爵,但他却辞而不受,让位于叔乙。叔乙继位后,故封季子于此地。”

    周术发现秦梦很喜欢听这些枯燥无用的历史渊源,接着介绍道:“我们常说家国天下,一方诸侯朝堂之上济济一堂的诸卿大夫,虽姓氏各有不同,但细数下来他们都是一个祖先,来自一个姓氏。崔氏虽不姓吕,但却是齐太公重要的一支。我们熟知的崔杼是就是吕季子的十三世孙,此人的事迹你大概也了解一二吧!”

    秦梦摇摇头,怎能不知道崔杼在史记中有浓墨重彩的一篇。关于崔杼,又是一个红颜祸水的故事,这个乱局也是春秋历史的一个缩影。之所以摇头,就想从周术口中比对一下历史又何差异,不过失望的是故事经过一样,大概都是出自左传的缘故吧!

    这个红颜名叫东郭姜,是齐国棠公的妻子,棠公短命而不能和美人长守。崔杼去吊唁棠公时,碰上了东郭姜,惊鸿一瞥,淫心大起,回来的路上念念不忘。

    崔杼便将心里的想法告知的家臣东郭偃,事情巧的是,东郭姜正是东郭偃的姐姐。家臣东郭偃告诫崔杼,崔氏来自伋公,而东郭来自桓公,按照周代的礼仪,同姓不可结婚。崔杼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执意娶了过来。

    不知怎么齐国国君庄公和东郭姜勾搭上了,两人私通。齐庄公数次侮辱崔杼,崔杼心生怨恨,便托病不上朝,庄公也是有意思的国君,竟借着探望崔杼的名义,其实想接着调戏东郭姜。东郭姜入室,与崔杼一起把门关上不出,齐庄公抱柱唱歌。崔杼也是一个男人,而且还是一个很有权势的男人,对于此事,是男人都忍不了。

    崔杼见庄公身边并无甲士,便领着家臣执兵器一拥而上。庄公请求和解,崔杼不答应,庄公又请求盟誓定约,崔杼也不答应,庄公于是请求到宗庙自杀,崔杼仍不答应。“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争趣有淫者,不知二命。”庄公跳墙想逃跑,被射中大腿,反坠墙里,被杀。

    在齐国历史上有名的齐相晏婴,来到崔杼家门口哭喊说:“君主为社稷而死,我也为君主而死;君主为社稷而逃亡,我也为君主而逃亡。如果他是为了自己的错误而死而逃亡,又不是他的亲宠之臣,谁愿意这样去作?”门开后,晏婴进去,枕在尸首上大哭。又起来跳了三次后,出去。家臣对崔杼说:“一定要杀晏婴。”崔杼并不昏聩,知道晏婴的影响力,故而没有杀他,对手下说:“民众对他有期许,放过他可以得到民心。”

    接下来故事更乱了,齐大史得知此事,秉笔直书,崔杼弑君。崔杼怒道:“你也不记载前因后果,让我独背骂名,可恶至极,”太史便被杀了。太史一职都是世袭更替,齐太史弟弟接替太史,还是如此直书,结果又被杀死。太史的第二个弟弟,接着记载,结果又被杀。

    崔杼告诉太史第三个弟弟太史季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啊,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吧”,太史这种宁死直书的职业操守确实令人敬佩。季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太史全家真狠!崔杼心里发慌,如此下来只能激起更多的反对。太史也就这点要求崔杼自信掌控了全局,便放了他。太史季走出来,正遇到南史氏执简而来,南史氏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实写这事的。

    崔杼立柞臼为君,即齐景公,自己为右相。两年后,与其子崔成等互相争权,家族发生内讧,左相庆封乘机攻灭崔氏,崔杼上吊自杀。

    崔杼身死,嫡子跑到鲁国避难去了。崔氏虽位子齐国朝堂,但沉淀十几世的人脉,却无人能撼动,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子南真之所以要停留崔邑,那是要拜访一下崔杼的十七世孙,崔季子三十世孙:崔意如。也是崔邑的真正主人,只从田齐合并了齐鲁之后,崔氏的影响力便左右了齐国朝堂。

    崔氏是隐形的诸侯,说他是第二个齐王一点不为过。崔氏在这个时代的到底有如何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秦梦并不知晓,但依稀知道崔氏在后世上千年中一直是乃名门望族,世袭门阀。

    从东汉起,世称天下五大姓:崔卢李郑王。崔氏派第一位。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称“崔、卢、李、郑、王”均为一流士族。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时,依习惯把崔氏列为第一大姓,唐太宗知道后大怒,说:崔氏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后来唐政府下令改皇室李姓为第一,皇戚族长孙氏列第二,崔姓及其他山东士族列第三。尽管如此,崔氏的势力也没有丝毫受损,唐朝里三百年,崔氏出了二十三位宰相。

    万事万物都是有根基,有后世之事也可知前世之事,崔氏势力到底如何,有此可见一斑。后世之事周术并不知晓,但当今之事周术却能如数家珍,崔氏和秦国走得很近,秦王庶女多嫁与崔氏之孙做妻妾。

    在上古时代,殷商和秦都有玄鸟堕卵,而有其祖的传说。事实殷商和秦的祖先都是东夷之族,他们来自东方。周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周公旦辅国。按照殷商传统本应武王弟弟管叔接登大位,结果武王传为给了幼子成王。

    文王十子中的老三管叔很是不满,便起兵造反。殷商帝辛之子武庚,东夷的奄地的蜚廉相呼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