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再造伟大 >

第82部分

再造伟大-第82部分

小说: 再造伟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主要的经济支柱就是重工业,而重工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城市。我想,将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工业布局也应该借鉴苏联的模式,依托城市的人力、资源、交通等优势,大力发展国家工业,我们才能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所以,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哈哈,不愧是在苏联喝过洋墨水的,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就是和一般人不一样。说的对啊,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我们拿下的城市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他们都将成为我们继续革命的最坚强基础、最可靠保证。

    现在我们对东北各大中城市的管理就已经初见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虽然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总体来说,我们有充足的信心在未来管理好更多、更大的城市,对这一点,我是从不怀疑的。我们共产党人最大的优势就是善于学习,学习一切必须的东西,还有就是不怕失败,能够及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靠着这些,我们才能一次次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因此我们更有理由将革命进行到底并最终赢得革命的全面胜利。”

    “主席,无论在什么境况下,你总是那么乐观、坚强,这一点,我很佩服。”

    “自古成大事者,哪一个不是历经磨难、几起几落,在大风大浪里遨游,在腥风血雨中信步。从而练就一副铁石心肠,管它强敌环伺,淡看生死荣辱,抛开人情恩怨,坚定一个目标,认准一条道路,义无反顾的走下去。‘事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这是我们革命者必须具备的特质。”

    “主席说的太好了,这几句话对我启发很大。我自认为自己参加革命较早,有些资历,其实有时候对革命的信念并不是那样牢固,比如在长征途中,我就多次说了一些怪话,对革命的前途充满忧虑。想来,确实是目光短浅,意志不坚那!”

    “哎!怎么又提这些旧事,都过去了,不要再有什么顾虑,中央对你是绝对信任的,也充分肯定你的能力。现在革命斗争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希望你放开手脚,大展宏图。你对未来华北战局以及今后的发展有何看法?”

    “主席,客观的讲,我个人比较乐观。我有一个基本判断,如果战争照目前的形势发展下去,今年年底或者到明年初,我们就能基本打垮国民党,解放全中国!”

    “嗯,这么自信,说说看!”

    “首先看华北,虽然傅重义有六十万大军,但其防御地域过于宽大,这就形成了我们可以各个击破的态势。而我军兵力雄厚,可以调集东北、华北两大战区协同作战,总兵力不下八十万人。以两面夹击之势,就可以彻底打破敌人的整个防御体系。

    对傅重义的用兵,我们也比较了解。这个人却有些本事,行伍出身,对打仗自有一套,确有些与众不同。总的说来,善于奇兵突袭,同时排兵布阵又特别稳妥。我专门研究过他的战术,如‘百灵庙战役’就很具有代表性。

    从整体战斗力看,我军已经超过了敌人,不仅体现在单兵武器性能,在重要技术兵器方面更是具有较大的优势。从锦州战役看,我军装备的一百毫米以下轻型火炮是敌人的一点二倍,一百毫米以上的重型火炮则达到了一点五倍。

    此外,刚刚成军的两个装甲军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了一定的战斗力。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华北战役中,这两支部队将担负起主要的突击、迂回、分割敌人重兵集团的任务,其快速突击能力将是非常惊人的。这将彻底颠覆原有的作战模式,真正成为现代化、高科技条件下的战争。”

    “林虎啊!即使我们占有一定的优势,也决不能掉以轻心。装甲军初学乍练,经验有限,真的投入作战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我最担心的是我军将士的作战理念和思路转不过来,还是凭老经验办事。手里有了飞机、坦克反而不会打仗了,要么不能充分发挥先进武器装备的优良性能,要么不管三七二十一胡打、乱打。

    这是要讲科学的,绝不能仅凭热情就可以的,在这一点上,要严肃告诫所有官兵。克服骄傲自大、盲目乐观的思想,也要纠正‘唯武器论’,而忽视主观能动性的错误。此外,对傅重义也要多加研究,这个人可不简单。他的身上有一种旧军人忠勇、坚定的气质,也有体恤下情、爱兵如子的情怀。当年的‘涿州之战’就很说明问题。对了,北平的同志对傅重义的工作进展怎样?”

    “主席,我们通过外围向他传递了建立联系的意向,但是对方似乎并不热心,没有明确答复,态度很是令人费解。我觉得,我们必须立足于‘打’,只有真正把敌人打疼了、打怕了,他才能老老实实的坐下来谈判。”

    “你说的有道理,不过也要继续开展工作,还是那句话,要采取‘围、挤、压’的战术,想办法把敌人从城里调出来打。尽量避免大规模的攻坚战,这需要超强的战争智慧。无论如何北平要完整的保存下来,否则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这一点,希望你们务必清楚,我相信傅重义一定也有这样的顾虑。这是一个好机会,你们一定紧紧抓住,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争取让傅重义缴械投降。即使达不到这一点,至少双方也要达成一种默契,为我们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留下牢固的根。为此,中央军委相关部门将全力配合你们,动用一切可用的关系,这是造福子孙、千秋万代的大事,我们都要努力。”

    “主席,放心吧,我一定坚决贯彻您的指示,确保北平完整的回到人民手中。我一直有个不太成熟想法,如果将来革命成功,新中国的首都是否可以考虑放在北平,这里有太多有利的条件,非常适合作为国都。”

    主席并没有作答,只是意味深长的看了林虎一眼,眼神里充满了赞许、认可也有一种惊讶,作为一名将军,还有这样深远的政治目光,确实不易,非常难得。

    (本章完)

第141章 运筹华北() 
第一百四十五章脱胎换股的“兆龙战队”

    解放兵曹二林有点后悔了,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回家算了,自随部队改编成装甲军以来,训练异常艰苦,装备都是全新的、从未接触过的,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再加上路胜要求特别严格,时不时来个五公里、十公里武装越野,几天下来,好多人都感觉有点吃不消。

    曹二林原本以为,自己是正儿八经的老兵油子,什么样的阵势没有见过,无非就是射击、投弹、拼刺、筑壕等基本战术,这些对他来说都是小菜一碟,不在话下,轻轻松松就可以应付自如。

    然而面对坦克、装甲车这样的大家伙,以前倒是见过,但是从来没有玩过,这可怎么办。偷懒耍滑不是没有办法,在国民党那边这样的事情没少干过。但是现在他却不敢也不好意思,因为整个部队,上至军长、师长,再到团、营、连长,无不身先士卒,拼命练习。

    有一种让人不可思议的狂热,人人身上都有一股子不服输、不怕累、不死不休的精神。这确实让他感到深深的震撼,在国军中他经常看到当官的穿着笔挺,高高在上,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从没有见过当官的和士兵们一起摸爬滚打,这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怪不得在战场上,共军总是生死不惧、一往无前,这种精神实在太可怕了。

    现在的江兆龙已经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排长。排里的几十名战士无不佩服,特别是在训练场上,所有的技术动作都是第一个完成,所有的战术考核都是第一个达标。不管什么学得格外快,领会还特别深。

    这一点,曹二林虽嘴上不说但心里其实很佩服。当兵打仗,靠什么保存性命,赢得胜利,就是一身过硬的真本事。这样的人,国军部队里也有,但是共军这边好像许多人都这样优秀,比如他的班长——朴英焕,虽然只有二十二岁年,比自己还小不少,但也是一副拼命三郎的劲头。事事都冲在前头,训练场上更是嗷嗷叫,不管什么,不拿第一决不罢休,好胜心极强。

    班里十二个人,除了五个老兵、六个新兵,就曹二林一个俘虏兵,但是大家从来没有拿他当俘虏看待。朴英焕还让他当副班长,对他格外敬重,事事与他商量,很是客气,让曹二林感到异常诧异。在国军混了这么多年,战功立下不少,但是也没有一官半职,一是没有靠山,而是他的脾气太坏,得罪人太多,根本没人待见。打仗时,倒是经常冲到最最前面。要不是一身过硬的真本事再加上老兵的圆滑,早就不知死几回了。没想到,自己才来几天,就当上了班长,虽说副的,好歹也是官啊!

    训练场上,十几个兄弟齐刷刷的看着自己,眼神里满是敬意,一种成就感、使命感油然而生,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体验。原来当官的感觉如此美妙,所以尽管训练艰苦,但是他还是咬牙坚持着,并暗下决心,不干出一番成就绝不轻言放弃。不为别的,只为了士兵的荣誉、男人的尊严!

    一次训练结束后,大家围坐在一起闲谈,提到“兆龙战队”的事情,曹二林脑子一激灵。在锦州打仗时,他就听过共军的这种新战术,也知道它的厉害。国军经过几个月精心布置的立体式火力网,就是在这种战术冲击下,千疮百孔、分崩离析。

    更让他感到震惊的是,这种战术的发明者竟是排长——江兆龙,怪不得叫做“兆龙战队”呢。果真是“英雄出少年”,上次在射击比赛中,江兆龙的本领就让他刮目相看,看来这个年轻人果然是不简单啊!

    此时江兆龙也在考虑“兆龙战队”的问题。现在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兆龙战队”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江兆龙和路胜经常讨论这个问题。最终两人达成一致意见,认为在未来的战斗中,攻坚战、城市巷战仍然是战争的常态形式,所以“兆龙战队”的价值在装甲部队里依然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不过,整个战队的装备、人员构成、编组要进行必要的改进。

    经过两个人的反复研究并报上级批准,决定组建新的“兆龙战队”。该部隶属于装甲步兵团,规模为排级,战队设队长、副队长各一人,下设突击组、火力组、支援组,各为一个班的编制。突击组配T—34坦克两辆,轻型侦查坦克一辆;火力组配履带式装甲车一辆、轻型步兵炮两门;支援组配轮式装甲车一辆,全队四十八人,从全团挑选。

    新的“兆龙战队”还是以突破敌人坚固设防阵地、打开进攻通道为主要作战任务。只不过不再需要炸药包、手榴弹之类的东西,而是以坦克的巨大攻击力,直接破屋拆墙,清除敌方火力点,打破敌人完整的防御体系。

    整个部队因此机动性更强、突击火力更猛、作战效能更是成倍增长。虽然还没有经过实战的验证,但可以预计,新的“兆龙战队”一旦出现在战场上,将是一支令敌人防不胜防的骑兵,铁甲洪流、滚滚向前,无坚不摧、所向披靡,在关键时刻,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正所谓是英雄是好汉,战场上见分晓。“兆龙战队”绝对是真正热血军人向往的部队。一时间,全团乃至全军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大批人纷纷要求报名参加。无奈编制只有四十八人,最后决定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挑选队员。

    队长一职有江兆龙担任,对于这一点没有人提出任何异议,江兆龙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更为重要的是,他是“兆龙战队”的缔造者,其大名早已是彪炳全军,当之无愧。团长和路胜、江兆龙一起制定了选拔标准:

    至少两年以上的兵龄。

    参加过不少于三场战役。

    各种步兵轻武器射击成绩必须在优秀以上。

    五公里武装越野成绩在二十分钟以内。

    以上四条为最基本条件,不能达到以上任何一条的不能参加选拔。标准一公布,立刻在部队掀起轩然大波,条件实在过于苛刻。许多人暗自度量,很难达到这样的条件,只好自动放弃,有更多的人不甘心,只能拼命训练,争取达到报名的资格。

    经过三天的筛选,进入最后选拔赛的有三百二十人,六分之一的机会,争夺相当激烈。主要的比赛有三项。

    射击,靶场上满满摆了一大堆各种枪支,步枪、手枪、冲锋枪、轻机枪等,应有尽有。每个参赛选手都要用所有枪支按规定射击,综合成绩靠后者淘汰。第一轮比赛下来,三分之一的人失去了继续比赛的资格。第二项基本战术考核,越障、攀爬、泅渡等一系列技术动作下来,又有四分之一的人员被淘汰。

    最后是五公里武装越野,这是毅力与实力的综合考量,大家在同一起跑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