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再造伟大 >

第68部分

再造伟大-第68部分

小说: 再造伟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实是残酷的。杜雨明知道,老江的承诺是靠不住的。就眼下的战况来说,如果共军在加大一点攻击力度,不要说一个月,就是两周也很难坚持下来。因为现在的锦州守军已经筋疲力尽、损失严重。

    许多师级部队都已经残破不全,战斗力也大大下降。腹背受敌、被四面合围的滋味实在是不好受。锦州已经变成了一块死地。十几万军队陷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绝境。虽然国民党空军每天都空投物资,但是对于锦州守军的需求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更重要的是,空投行动等于告诉共军,锦州已经弹尽粮绝。这对守军士气也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形势越发糟糕。

    杜雨明不得不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路。他想过举城投降,这样可以保存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十几万官兵生命。但是这一步走出去又是多么艰难,手下的高级将领会怎么想,会不会演变成一场更加残酷的自相残杀?

    尽管老江的所作所为有些让人心寒,但是凭心而论,老江一直对自己还是非常信任和重用的。如果背叛他,无论如何都是极难下决心的事情,还是再等等看吧!或许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或许援军真的能够及时赶到,或许这一次老江真的会倾力援救。苍天在上!保佑我部官兵,能够平安度过这次劫难!一向唯物的杜雨明这时竟也祈祷起来!

    老江火急火燎的赶到南京,立即召见美英驻华代表,向他们通报苏军参战的重大消息。对于这样的情报,美英代表将信将疑,也不敢轻易作出答复。事关国际重大关系的调整,这绝不是他们能决定的事情。再说消息是否确实也需要认真核实,对于国民党的情报系统,美英等国还是抱有一定的偏见。

    不管美英怎么想,老江此时此刻还是显得特别兴奋。在屋子里不住的站起、坐下,盘算着下一步与美英谈判,该提怎样的条件,还是先找几个心腹商量一下为好。

    美英高层对苏军参战一事极为重视。为保险起见,首先动用各自的情报网对这个信息进行核实。显然对美英这样的老牌大国来说,做到这一点是很轻松的事情。毕竟世界上最为庞大、健全的情报网直接掌握在他们手中。无论地球的哪一个角落都有他们的人存在,这就是强国的底气和风范。

    美英首脑经过紧急磋商,迅速达成统一,对苏联介入中国内战一事,要严格保密。鉴于各自切身利益,有必要加大对国民党支援的力度。但是暂时不会直接派兵参战,因为美英的根本利益仍在欧洲,不可能因为中国而调整战略部署。

    当然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苏联的介入方式、规模都不足以说明苏联要打世界大战。反而说明,苏联刻意控制参与力度,避免刺激美英西方国家。这就证明,苏联并不想与西方因为中国而去走向全面对抗,这样的分析还是极其精确的。

    对于美英的态度,老江异常恼火,但是又无可奈何,毕竟美英等国对中国的重视程度有限。传统的观念里,欧洲才是他们的真正战略中心。对这一点,蒋介石还是看得很准。不过,也不能轻易放过这个好机会,这次一定让美英出点血!

    老江果然狮子大张口,提出了规模庞大的军援清单。大到飞机、坦克、大炮、军舰小到粮食、弹药、通讯器材、交通工具等等,什么都要。并且越多越好。此外还有一个要求,既然苏联可以秘密派飞行员参战,美英也应派出飞行员秘密到前线,直接支援国民党空军的作战行动。还特别指出,共军空军对海军的攻击,已经严重影响了国民党整体战略实施。当务之急,首先要遏制共军空中力量的发展,这是美英必须承担的责任。

    美英自然也知道国民党现在的难处,基本上满足了蒋介石的要求。反正二战剩余的军火物资有的是,堆在仓库里还要付出一大笔保管费用,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对于派飞行员参战,也可以考虑,只要保密措施得当,应该没有什么风险。即使让对方知道,也不怕。毕竟苏联首先这样做的,双方一定会心照不宣。只要控制好规模,就不会出现大打出手、撕破脸面的局面。

    一周后,美英的大规模物资源源不断地开到。青岛、秦皇岛、北平、天津等地机场、仓库成为最繁忙的场所。首批八十架战斗机、轰炸机陆续进驻各机场。随机还秘密到达十二名美军飞行员,其中有十名战斗机飞行员。国民党在锦葫地区的空军实力一下子膨胀起来,又有了与共军较量的资本,随即渤海湾的海空大战重新开打。

    桂永清再不想出战,也不可能了。因为他实在也找到别的理由,一周的准备时间足够了。随着空军力量的增强,对共军轰炸机的恐惧也有所减少,在蒋介石答应派出大量飞机护航的情况下,国民党海军再次鼓起勇气,杀向葫芦岛。

    刚刚抵达作战区域,我军战斗机、轰炸机编队如约而至。不待敌人开炮,率先发起攻击。航空炸弹精准的投放下来,不到三分钟,一艘护卫舰沉没。桂永清对着天空破口大骂,空军这帮混蛋,什么时候了还不到,贻误战机该杀该杀!就在国民党海军手忙脚乱时,从秦皇岛、唐山机场起飞的飞机终于出现在空中。我军护航的战斗机发现敌机,立即扑上去,双方立即缠斗在一起。

    空中几十架军机捉对厮杀,航炮不时吐出一串串火舌。飞机的轰鸣声、炮弹的炸裂声响彻云霄。不断有飞机被击中拖着浓浓的黑烟,坠落大海。巨大的爆炸过后,海面上只剩下散碎的零部件和一片片的油污,更有的战机被凌空打爆,漫天的残片如雨点般撒到海上……双方都没想到,这次不期而遇的空战竟如此惨烈……

    美军飞行员的秘密参战让原本一边倒的战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军飞行员都是经过二战洗礼的王牌,曾经在欧洲与德军殊死较量,也曾在太平洋与凶残的日军拼杀,经验自是丰富。每个人几乎都有上千小时的飞行,无论是自身素养还是战术运用都是世界顶尖水平。再加上美国军用飞机的精密设计、精湛工艺,都使得美国空军有独步天下的的实力。

    一番激战下来,胜负已见分晓,国民党空军实力还是比较雄厚的,毕竟成军较早,有经验的飞行员也比较多。这次出动了比解放军方面多一倍的力量,因而一直占据上风。我军先后出动一个中队的轰炸机和两个中队的歼击机,结果轰炸机损失四架,歼击机被击落六架,可谓损失惨重。国民党也有一定损失,有七架飞机被击落,总体上来说,制空权暂时转移到在国民党方面。

    (本章完)

第119章 首战锦州(六十八)() 
第一百二十三章首战锦州(六十九)

    空中重新夺回优势,让桂永清看到了获胜的希望,趁着双方战机相继退出战场,国民党舰队大胆逼近葫芦岛港口,猛烈地炮火再次覆盖整个城区。在失去空中掩护后,我军防守部队这能依靠岸上炮火予以有限还击。与此同时,兴城以西的九十二军也开始蠢蠢欲动,葫芦岛的形势顿时再次紧张起来。

    为应对这样极为不利的局面,林虎和刘亚飞紧急磋商,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分析:当前战局的关键有两点:

    一是葫芦岛。现在葫芦岛安危取决于我空中力量能否遏制敌人空军,能否重夺制空权。因此强化空军实力就是当务之急,而这必须得到苏方的认可。为此,立即向中央军委建议,请求苏联加大军用飞机的援助力度,并继续增派飞行员参加去战斗;

    二是锦州。只要迅速拿下锦州,国民党将彻底失去在东北最强大的战略要地,也就失去了与我继续争夺葫芦岛等地的必要,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战局。因此要实行双管齐下的方案,从空中和地面,彻底打垮国民党各方面的一切抵抗和努力,尽快结束锦葫地区的战斗。

    同时,林虎经过深思熟虑,对于国民党空军的突然加强也作出了初步的判断。在锦州空军被我一举歼灭后,敌人的空中力量一度被我牢牢压制,现在突然变得异常强大,只能说明美英给予了极大支持。

    就最近的空战结果来看,我军损失明显大于敌人。许多参战的飞行员反映,国民党出动的战斗机还是原来的型号,但是飞行员却和原来大不一样,不仅战术动作异常熟练,而且空中格斗经验特别老道,绝不是一般国民党飞行员能做到的。就此分析,极有可能是美军所为。说明苏军参战的秘密,可能已经被敌人知晓,所以美军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

    中央军委极为重视林虎的报告,立即连夜进行研究,并以最快的速度与苏方联系,得到了明确的恢复:苏联将全力支援,满足战争一切所需!

    随即,苏联境内许多兵工厂、飞机制造厂紧急动员起来,大量工人日夜加班,一架架战斗机、轰战机迅速完成组装、调试,直接由苏军飞行员驾驶,利用夜幕的掩护,从中苏边境秘密直飞锦葫前线各机场,直接参加战斗。

    接连三天,国共空军部队在葫芦岛海面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每天上百架次的战机在空中互相猎杀。一串串炮弹在空中炸裂,美苏双方的王牌飞行员互不相让,使出浑身解数,激烈搏杀。

    国共两边的飞行员也不甘示弱,抓住这难得的实战机会,极力展示各自的能力。空中战机闪电般穿梭往来,捉对厮杀,飞行员们精神高度集中,紧紧咬住对手,话筒中传出大声的喊叫,弹片四下横飞,不时有飞机拖着滚滚浓烟坠落下去……

    这场至关重要的制空权争夺战,最终以我军的全面获胜而结束。究其原因,尽管美英军机质量和飞行员战斗素质均属上乘,但是有一个致命缺陷,就是战损补充严重不足。各种武器装备从遥远的欧洲、北美运过来总要一周时间。

    虽然飞机可以快点,但是美英等国的体制极大限制了远程武器对外援助的规模。即使是总统、首相也不可肆无忌惮的大量出口重要的武器装备。所以,尽管美英竭尽所能支援国民党空军大量军机,但由于战况激烈,损失极大。

    战到最后,首先吃不住劲的自然就是国民党一方。相比较而下,苏方、中党在这方面就显得从容不迫。东北与苏联本就接壤,物资的转运十分方便、快捷。在苏联的高度集中体制下,只要S同志一声令下,任何物资装备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运达前线。

    飞机的补充也很及时。虽然苏军战机在制造工艺上与美英等国有些差距,但是充足的数量极大地弥补了这一劣势。再加上苏联重工业一直发达,像飞机这样的高技术兵器可以保持极高的产能。渤海湾空战的规模并不算大,比起二战苏德战场动辄上千架次,欧洲战场一次战役双方出动几千架次来说,实在是太小了。所以苏联对这种低强度战斗的保障完全没有问题。

    渤海湾的空中涌来越来越多的苏联战鹰。刚开始,苏军飞行员还是小心翼翼,刻意伪装自己的身份。随着战斗损失急剧增大,我军飞行员已经明显力量不足。苏军飞行员大量补充上来,战斗中的顾忌也少了许多。基本可以放开手脚。

    反正双方都心照不宣、心知肚明。打到最后,苏军数量已经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二,整个渤海湾上空几乎成了美英、苏等国的角逐场面。双方不约而同的逐渐加大投入力量,战斗规模越来越大,当然损失也越来越大。无数美、苏王牌飞行员葬身海底。尽管打到这个程度,美英苏的参战已经到了世人尽知的地步,但是双方依然保持着一种默契,谁也没有公开向对方叫板。

    面对敌人源源不断飞机,国民党及盟友开始感到了恐惧和绝望。明明刚刚击落了敌人的一批战机,第二天,无数新的战机又不断涌上来。好像打不完、杀不灭。这样下去,谁能受得了,勉强坚持到第五天,国民党方面主动偃旗息鼓,空战终于结束了。

    连日来,在葫芦岛外海的广阔区域内,双方几十艘舰艇、几百架飞机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残酷的拉锯战。巨舰大炮在这里猛烈交火,世界最先进的军机在这里交锋,最优秀的飞行员在这里拼杀。多少舰船、战机葬身海底,多少人尸沉大海,渤海湾成了名副其实的“铁底湾”、“断魂海”。

    面对这样的战局,老江如雷轰顶,对美英的态度大为不满。紧急召见两国代表,再次要求两国立即大规模介入战争,全力扭转不利局面。否则整个战局将发生不可预知的转变。美英的在华利益也将无法保证!

    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威胁,但是美英态度也十分坚定。他们再次告诫老江,现在的形势,美英绝不可能满足国民党这一要求,希望蒋老江不要意气用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