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再造伟大 >

第227部分

再造伟大-第227部分

小说: 再造伟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我们的情报人员还了解到,这一次战斗共军伤亡极大,至少有损失三分之一的兵员,武器、弹药消耗也极大,据说战斗后,共军的各种车辆损毁严重,许多士兵只能徒步行军,一个直接指挥作战的江姓营长还身受重伤。这一切都说明,这一次战斗并不像敌军战斗通报中说的那样大获全胜,相反遭到严重损失。”

    方天朔的一套话,说得有理有据,指名道姓,非常详尽,不由得人不信。麦克拉斯和他的手下们不觉兴趣大增,一名军官问道:“如果像方先生所说,共军伤亡惨重,为什么我们在战场上没有发现太多的尸体和车辆残骸,这个如何解释?”

    方天朔:“各位可能对共军不了解,共军作战特别注意对作战人员的救护,受伤者无论轻重一般都能及时得到救治并转运后方,即使是阵亡者,也一般仔细收殓,妥善掩埋。这一次敌军从容撤退,应该对阵地进行了仔细的整理。共军一贯装备极其落后,因此养成了对武器的极端重视,一般不会轻易丢弃装备,即使损坏的也尽管做到能带走的带走。”

    另一名军官问道:“既然敌人装备着较为先进的苏式装甲车、坦克,为什没有出动支援作战而是只动用步兵武器和少量炮兵?”

    方天朔:“共军虽然装备上已经有了大大改善,但是和联军相比还是差得太多,如果动用重型装备,不要说能不能在战斗中占到便宜,就是联军的猛烈空中火力也让他们忌惮三分。共军指挥员恐怕对这个道理也分很清楚,动用重型装备的风险非常大,一旦被联军发现,恐怕能不能安全撤离都是大问题了。再说,就算出动坦克、装甲车,以联军的实力和作战经验,结果可想而知,不言而喻。”

    方天朔的话,引起了所有联军军官会心的微笑,确实,在技术兵器的制造和使用上,联军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有装备精良而且可靠并经过了二战的战火考验,无论从哪一方面讲,联军都希望和对手来一场装甲大战,彻底打掉对手的锐气和信心,这样以后的战斗就轻松多了。

    麦克拉斯道:“方先生,根据对这次战斗的详细了解,敌人在阵地前沿部署的兵力并不多,似乎没有达到一团的水平,这里面又有什么文章呢?”

    方天朔:“将军阁下,共军作战一惯采用人海战术,以密集队形实施集团冲锋,一来可以发挥兵力上的优势,二来可以从气势上压倒对手。但是之前共军面对的大都是装备简陋、火力赢弱的国内军队,面对联军恐怖的地空联合火力打击,再采取这样的战术就等于找死,所以我判断,敌人一定都是采用了逐次向阵地增加兵力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添油战术,看起来似乎是犯了兵家大忌,其实在对方优势火力下,这种打法反倒是最合理、最有效的办法。”

    (本章完)

第376章 两线作战(十五)() 
    第三百八十四章两线作战(十五)

    这已经不是合理解释更像一种无可辩驳的事实,联军高官不禁对这位一直瞧不上眼的中国军人刮目相看了。麦克拉斯沉吟不语,心里也在思索,这个方天朔的分析可谓言之凿凿,滴水不露,近乎完美,但越是这样,他的心里越是不安。绝不能轻信一个人,特别是一个中国人,尽管之前曾经秘密进行了调查,但说敢保证这里没有什么疏漏,事关联军大事必须慎重再慎重。

    麦克拉斯面露微笑:“方先生刚才的发言非常精彩,本人深感满意,你的意见非常重要,我们会重视的。同时对方先生卓越的才能感到钦佩,这样吧,我的声边正好缺少这样一个精通中国情况的人员,如果方先生愿意就过来把,担任我的高级参谋。有什么事情可以随时与你交流。”

    方天朔立即明白麦克拉斯的意图,这样安排,表面上是信任他的举动,实际上这里面还有别的隐义,自己在下面部队虽说不受重视,但是比较自由,但是调到联军最高指挥部,情况就不同了,自己今后的行动将会受到严格的限制,可谓在敌人眼皮底下工作,一举一动都将会遭到敌人的监视。

    方天朔立即起身,转向麦克拉斯,一个标准而庄严的敬礼,用非常标准的英语说道:“感谢将军阁下的信任,我非常乐意效命,能在将军身边工作是我莫大的荣幸,职责所在,自当竭尽全力!”

    方天朔的回答不卑不亢,分寸的把握恰到好处,按照一般国军军官的作派,此时正是巴结上司、溜须拍马的绝佳机会,如果能得到联军的认可,那么将来的前途还有问题吗,无论各级高官还是老江都得高看一眼。想当年,孙树人就是在缅甸战场上,果断出兵拯救了七千多英国人,从而名声大噪,更是在战争结束后,被邀请访问欧洲,接受勋章,风头一时无二,让多少人羡慕不已。孙树人自然也得到重用,几年之间就当上兵团司令,成为国军中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但方天朔却没有这样做,言语间虽然体现了对迈克拉斯的尊重但没有刻意夸赞,而是点到为止,既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发自内心的敬重又让对方没有任何心理上的负担。方天朔为此做足了功课,他曾经详细研究了麦克拉斯的一些资料,对他的指挥风格、战斗经历、战例乃至性格、习惯等等作了全面研究,所以才在刚才的回答中慎重使用赞美之词。

    果然,麦克拉斯对方天朔的态度和表现非常满意,从心理上对他的好感又增加了许多。其实,麦克拉斯对国民党军队还是有一些了解的,虽然说不是那个全面,但也从一些侧面了解到国军内部的一些陈规陋习,最突出的就是执行任务效率低下和人事关系复杂,中央和地方之间勾心斗角,派系林立,军队内贪腐成风,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胜仗,这也是联军上下看不起国军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方天朔身上,麦克拉斯似乎看到了一股清风。这样的军官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西方世界中,虽然也存在贪腐和不公现象,但是相对比较少,大多数人更重视实事求是和真才实学,在军队中更是如此,一个人行不行,既不看说的怎么样更不看他的背景有多深,即便是豪门大家、王公贵族也得看能力,而战场就是军人展示自身才能的最好场所。

    麦克拉斯也接触过许多国军军官,但是让他失望的是,绝大部分都是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之辈,更有只知阿谀奉承、献媚上峰的投机钻营之人,这使得联军上下对国军的看法更加不堪,“宁要神一样的对手也不要猪一般的队友”。崇拜强者是西方一致的观念,让自己成为强者是所有人的梦想,即使败给强者也是光荣的。东西方的观念在某些地方差别不是一般大。

    麦克拉斯心情大好:“好,就这样决定了,欢迎方先生加入我们,希望我们合作愉快。以方先生的才能和人品,一定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大放光彩,也希望方先生能在国军部队中得到不断重用。”

    这样一次会议最后以皆大欢喜的方式结束,联军终于可以放下心来,大胆进攻,松树岭的阴霾一扫而光,各级指挥官信心满满,意气风发。当然,在这场看不见的较量中,最大的胜利者就是方天朔,从此,一步跨进敌人最核心的决策机构,这也是最希望得到的结果。虽然这样一来,自己今后将会面临更大的危险,但是这对深埋敌人阵营长达几十年的潜伏者来说,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环境,“危险有多大,机会就多大”,对于方天朔这样的顶尖特工来说,自身的安危和任务相比,从来都是放在第二位的。

    这次会议之后,联军三路部队突然加速,在迈克拉斯的重新部署下,各部的先头部队再次加强,配备更为加强的火力、兵力,实施主要突击。目标直指济南,这个华东地区最主要的战略要地。然而,解放军的阻击力度也在不断加强,除了民兵、地方部队一如既往地骚扰、游击以外,大量正规部队也一支支的投入作战,这样使得前线作战的力度和密度都有了明显的强化,尽管每一次都是以联军的获胜而告终,但是联军方面也开始感到一定的压力。

    方天朔及时提出意见:一,敌军逐次投入兵力,说明敌人兵力调运不及应继续加快推进速度。二,联军各部轮换作战充当先锋,这样既可以保持凶猛的进攻势头,还能增加各部的实战经验同时也能让部队得到充分的休整保持锐气。三,加强侦察。组建一支强有力的中美混合侦察分队,担任最前线的情报搜集工作,为指挥官决策提供有力的保证。

    对这些提议,麦克拉斯非常赞赏,特别是组建中美混合侦察部队这一条,在他看来简直就是一个创举,好处实在太多:中国人熟悉当地的地形和风土人情,可以更方便的潜出、深入防区展开针对性侦查,联军人员的参与除了可以控制侦查部队的领导权还可以做到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两边各自发挥各自的特长,互为补充。

    (本章完)

第377章 两线作战(十六)() 
    第三百八十五章两线作战(十六)

    麦克拉斯几乎全盘接受了这些意见,特别是侦察部队的组建。为此,麦克拉斯专门和方天朔商议,最终决定:从南京国军部队中抽调部分精干人员加入联合侦察部队,在这批人员的选择上,方天朔拥有极大的发言权。

    采取了这一系列的措施后,果然效果极好,联军的进攻更加顺畅,作战行动也非常顺利,尽管共军部队拼死抵抗,但联军节节推进的势头不减,终于在登陆十天后,抵达济南近郊。虽然说济南在整个中国算不上太大的城市,但却是联军登陆以来,遇到的第一个大地方。联军上下对此充满了期待。毕竟这么多天的风餐露宿,已经让许多人特别的想念城市生活。

    原本认为需要经过一番苦战才能拿下济南,结果却是轻而易举。因为济南已经是一座空城。早在三天前,驻守济南的我军部队、机关、学校、工厂等绝大部分人员已经悄悄撤离,转移到其他地方。大量居民也随着撤离,城里仅剩下少部分人员。

    面对唾手可得的胜利,联军上下有点不敢相信,派出大量侦察部队经过反复确认后,才蜂拥而入占领济南。

    济南在几个月之前被我军占领,城市恢复工作随即展开,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使这座饱受战火的古老城市逐渐恢复生机。尽管大量建筑不可能迅速重建,但是城市的基本功能得到迅速恢复。现在随着敌军的入侵,这一切只能被迫停止,即使这样,我军也没有对济南进行任何破坏,反而在撤离之际,仍然对诸多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刻意保护。

    这一点,让麦克拉斯大为不解同时也对中党有了全新的认识。其实早在延安时期,美国出于战略目地,就曾经多次派遣人员进入延安和中党领导的各个根据地,了解这个颇为神秘的政党和她的领袖们。最著名的当然是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从这本书中,西方人第一次认识了中党的历史和政治主张。

    麦克拉斯也读过这本书,对其内容也颇感兴趣,特别是对中党那些领袖们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坚韧不拔、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颇为赞叹,当然对于西方人来说这样的书还是很难理解其中的许多内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价值观的不同都是造成隔阂的主要因素。

    随着二战的结束,世界两大阵营冷战的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西方资本主义与红色社会主义展开大规模较量,西方主流社会对红色政党的认识已经从理解、同情转向痛恨、厌恶,更把社会主义视为洪水猛兽、心腹大患,妄想通过围剿、限制、扼杀达到消灭赤色革命的目的。在这种背景下,西方世界里对社会主义、对共产党抱有同情的人士已经没有生存的空间。

    麦克拉斯是一位典型的军人,他的思想认识自然只能顺应社会主流,从骨子里讲,他对社会主义的存在还是心有余悸的,毕竟在二战战场上和苏联多次打交道,真正认识到苏联的强大军事实力,他一直认为如果没有苏联在苏德战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德国法西斯绝不会这样迅速被打败,或者说如果苏联没有顶住德国的疯狂进攻,那么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结局也许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整个世界的命运也许就是另一个样子。

    因此,对联军大规模介入中国战争,他唯一的担心就是苏联的态度,在他看来,只要苏联不直接的介入,打败中党军队还是非常有把握的。毕竟在他的眼里,当今世界能够与联军相抗衡的除了苏军,没有第二个。

    联军大部队迅速在济南驻扎下来,作短暂的休整,毕竟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