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做门阀 >

第432部分

我要做门阀-第432部分

小说: 我要做门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总归比不上壮年之时。

    轻轻叹了口气,天子摆手道:“传朕诏命,宣太子、皇长孙进,入殿听事!”

    此话一出,全场震惊。

    特别是那些郡国入京述职的官员,更是眼珠子都瞪了出来。

    太子入殿旁听,这是当今天子册立太子之后就有的传统。

    但这长孙入殿听事是什么鬼?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知道,要变天了!

    所谓‘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中国自古讲究名正言顺。

    特别是国家,尤其是皇室,名正言顺真的很重要!

    长孙入殿听事,几乎就等于告诉天下其实,朕也并不一定真的要让太子即位。

    这几乎是核弹一样的讯息!

    很多人甚至恍恍惚惚,没有从中回神过来。

    而九卿们,却都是一副‘这一天终于来了’的表情。

    李禹一案后,每一个人都有这个心理准备了。

    毕竟,汉家建太子的法理和依据都是源于‘豫建太子,所以安宗庙’。

    故而,宗庙重于君!

    祖宗神灵和社稷安定,比天子要重要得多!

    对汉季大臣和士大夫们来说,忠君虽然是很重要的。

    但还有比忠君更重要的事情忠于社稷,忠于宗庙!

    特别是公羊思潮兴盛后,这个理念就已经被渲染的举世皆知。

    公羊学派的主张,是源于历史的种种悲剧。

    为了避免楚灵王、秦武王以及齐灵公这样的悲剧再次上演,遗祸天下。

    故而,从董仲舒开始,就开始借太宗立先帝故事和高帝立惠帝故事,这一正一反两个典型来宣扬‘宗庙重于君’的理念。

    而这无疑,踏出了很关键的一步。

    化家为国,化家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

    而且,这个主张,可比公羊学派的激进派,从吕不韦那里抄来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更容易被世人和统治者接受。

    毕竟,汉家历代天子,皆是自诩‘以孝治天下’。

    而最大的孝顺,当然是宗庙安宁,列祖列宗,有血食可享。

    而当朝太子刘据,很不幸,因为李禹一案,被士大夫们怀疑了。

    有很多人私底下议论说:“太子连身边的近臣,也不能掌握,翌日登临大宝,怕是非社稷之福啊!”

    而朝堂却没有对此作出过任何反应。

    天子,甚至都没有下诏嘉勉太子,以慰其心。

    所以,九卿其实已经都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了。

    只是,大家没有料到,这一天居然来的这么早!

    太子和长孙一起上殿听事?

    这不就是告诉全世界当今天子有意册立太孙?

    从皇长孙到皇太孙,看似只是一字之差,但实则地位有天壤之别。

    前者,只是长孙而已,未来能不能即位,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而后者,板上钉钉,确认可以即位。

    哪怕太子未来登基,想要另立太子,也是做不到的。

    原因很简单,此乃当今天子册立的。

    能废的,也只有当今天子!

    太子哪怕升格为天子,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甚至连想都不能想。

    因为,只要想了,就是不孝!

    不孝之君,乃是昏君。

    昏君就是夏桀商纣周厉,对诸夏民族来说,假如在位天子被确认是又一个夏桀商纣周厉,那么……

    参考一下尚书的先王之训,仔细想想诗经的王者之歌,再看看春秋之上记述的惨痛历史。

    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知道,应当吊民伐罪!

    不然,未来春秋之上,自己的名字,就要被万世唾弃和鞭笞!

第六百五十九节 变天 (2)() 
    片刻后,身穿衮服,头戴九琉的太子刘据和长孙刘进,就被太常的礼官,引导着来到殿中。

    “儿臣恭问父皇圣安!”

    “孙臣进,顿首再拜,恭问皇祖父安……”

    “免礼!”天子轻声摆手,然后转头对身侧的张安世吩咐:“尚书令,为太子、长孙赐座!”

    “诺!”张安世恭身领命。

    然后亲自走下台阶,带着卫兵,为太子据和长孙刘进,在御阶之下的一侧,准备好坐席。

    再将这两人安排,坐到各自的位置上。

    作为太子,刘据自然理所当然的占据了最好的位置。

    就在御阶之下的左侧,这个位置既可以听清楚殿中大臣们的报告,也能听清楚甚至看清楚御座之上的天子话语、神色。

    他坐在此处,已经差不多有二十年了。

    自加冠开始,他就坐在此地,旁听政务,学习朝政。

    而作为长孙,刘进被安排坐到刘据的下首,两者大约相隔五步左右。

    看得出来,这是被精心设计和准备的安排。

    张越站在御阶上,居高临下,视野当然很开阔。

    所以,他能清楚的看到,刘据和刘进这对父子的表情。

    出乎意料的,刘据似乎没有太多尴尬之色。

    甚至,脸上很是坦然。

    似乎对这个结果,早有预知。

    反倒是刘进,坐在位置上,很是局促不安,非常的惶恐。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细节!

    倘若,刘进的神色没有表演的成分的话,那么,这就意味着很可能,他在今天之前,一直被蒙在鼓里。

    甚至说不定,就连上朝前,恐怕也以为只是来走个过场。

    反倒是太子刘据……

    以张越对这位储君的了解来看,他虽然平素性格温和,没有什么脾气,但也不像是一个不懂得保护和捍卫自己的利益的人。

    换而言之……

    张越微微低头,想到了一个可怕的结果:“很可能,刘据早知如此……而刘据很可能,已经接受了这个结果……”

    这个猜测,虽然有些夸张。

    但……

    不知道为什么,张越的直觉告诉他,这很可能是事实!

    只是可惜,此事是无法求证的。

    无论是天子还是太子刘据,都不会对外说明此事。

    这个事情,只会被他们烂在心里面。

    张越也不敢再想下去。

    而其他群臣,也都是低下头,不发一言。

    在这个事情上面,当今天子若没有发声,那么所有人都会明智的选择当哑巴。

    所以,一时间,气氛稍微有些尴尬。

    好在,负责朝会程序的太常卿商丘成及时的站了出来,持芴拜道:“今太子、长孙临朝,臣以为群臣宜当见礼!”

    天子只犹豫了半秒,就点头道:“可!”

    于是,商丘成立刻持芴,面朝刘据和刘进,拜道:“臣太常卿丘成,恭问家上、殿下安……”

    其他人一见,互相看了看,只好硬着头皮,跟着商丘成拜道:“臣等恭问家上、殿下安……”

    就连御阶上的持钺武士们,也持械拜道:“臣等恭问家上、殿下安……”

    刘据连忙起身,还礼拜道:“孤躬安,卿等免礼……”

    刘进却还是不太适应环境和气氛,反应慢了一拍,但也连忙起身,还礼而拜:“孤安,卿等免礼……”

    至此,殿中每一个人都已经知道了。

    虽然,天子还未正式下诏,明确册立太孙。

    然而,长孙的地位,却已经牢固的不能再牢固了。

    因为,就在刚刚,满朝文武,包括了将军、列侯和勋臣,都已经向这位长孙殿下行礼。

    在大朝议上,群臣礼拜长孙,长孙还礼。

    这就等于完成了最重要的一个程序效忠仪式!

    诸夏民族,自古重诺!

    汉人更是重视承诺和契约。

    一诺千金这个成语,就是诞生在汉季。

    当世,哪怕是市井游侠,也经常出现,为了一个承诺而倾其所有的人。

    就算是普遍为人看不起和歧视的商贾之中,也出现过,为了一个承诺,而甘守一地的商人。

    到士大夫大臣贵族这一级,忠贞便成为了他们价值观中最主要的一个。

    现在,群臣在大朝议上,顿首再拜长孙。

    其实就是一种另类的效忠。

    而刘进回礼,等于这个君臣关系的契约成立。

    代表着群臣们在此宣誓效忠长孙!

    这君臣关系,已经得到了初步确立。

    除非发生特殊变化,譬如当今天子废黜刘进,宣布他为罪人。

    不然,这个关系就无法逆转。

    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匡扶长孙,保卫和效忠长孙。

    就如他们匡扶天子,保卫和效忠天子一样。

    只有刘进,依然是一脸茫然,不知道在这刹那过后,他就已经成为了帝国的第二顺位继承人,获得了三公九卿、列侯勋臣和内朝官员、两千石们的集体效忠。

    大半个帝国,已经承认了他的太孙地位。

    倒是刘据,脸上的神色,在这刹那,明显的放松了下来,仿佛放下了什么千斤重担一般。

    从张越的角度看去,这位储君,先是出了一口气,然后整个人的神色都轻松了起来,嘴角甚至溢出了丝丝笑容。

    而太子系的朝臣,则普遍如丧妣考,沮丧不已。

    没办法,太子在位之时,有太孙册立。

    这对他们来说,无论如何都不算好消息。

    因为这意味着情况将发生变化。

    国家将拥有第二个选择。

    这对那些幻想着未来,在刘据登基后大赚一笔的人来说,简直是噩梦!

    “卿等皆安坐吧……”天子的声音,适时的响起,他轻声对着张安世吩咐道:“尚书令,请按照程序,开始今日大朝议的议事内容吧!”

    想了想,他补充了一句,道:“将今日议事的内容,摘抄两份,送去给太子和长孙!”

    既然让太子和长孙同时入殿听事,当然,要给他们一些参考资料,方便他们了解和掌握国家的事务。

    “诺!”张安世恭身一拜,然后就对左右吩咐了一声:“去将今日朝会议事内容,各送一份,呈给家上和长孙殿下!”

    “诺!”立刻有尚书郎领命而去。

    这部分对话,殿中的大多数大臣,都是不可能听清楚的。

    但张越就站在附近,所以听得一清二楚。

    “看样子,真的变天了……”张越在心里想。

    结合刘据和刘进的神色,以及其他种种细节来看。

    当今天子恐怕早已经和太子据就这个事情达成了共识。

第六百六十节 雕版印刷() 
    朝会继续进行。

    负责主持朝会的太常卿商丘成,持芴上前,奏道:“启奏陛下,前时,贰师将军海西候臣李广利遣使回京,报告了匈奴敌情,未知陛下是否准许,海西候使者入殿禀报!”

    天子听着,微微颔首道:“宣!”

    “诺!”商丘成立刻恭身再拜,然后转身道:“陛下许贰师将军海西候臣李广利使者入殿!”

    在殿门口,早已经静候多时的赞礼官,立刻扬声:“陛下宣贰师将军海西候臣李广利使者入殿面圣!”

    “天子有诏,宣贰师将军海西候李广利使者入觐……”

    一个又一个被安置在未央宫的赞礼官,将命令层层传递。

    就像接力赛一般,一棒接一棒,以确保所有在未央宫之中待诏之人,可以清楚无误的得知从宣室殿之中传出来的每一个命令。

    很快,一个身着甲胄的大将,便趋步入殿,在殿中大臣的注目之下,来到了天子御座之前的五十步处,恭身顿首拜道:“居延都尉臣循恭问陛下圣安!”

    又对左右公卿大臣稽首拜道:“恭问诸位明公安!”

    所有文武大臣,纷纷起身,对其一拜。

    就连天子也特意起身离座,以示尊重。

    而张越等持械侍卫,则收起手里的斧钺,让开一条道路,以方便入朝的大将,可以清楚的看到天子的容颜与神色。

    “卿自居延归,一路辛苦,还请坐下来说话……”天子轻声笑道:“来人,为将军赐座……”

    “臣谢陛下隆恩……”这位大将穿着厚厚的甲胄,躬身都有些困难,但他还是很恭敬的低头拜道:“只是,军务在身,请恕臣不敢坐!”

    “也好……”天子也没有坚持,他知道,边塞将官们的作风。

    汉家边塞的大将和官员,无论文武,都是雷厉风行,不敢耽误半分时间。

    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知道,每拖延一刻,就可能造成惨重的损失!

    特别是那些回京的大将,几乎都是恨不得,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刀刃上。

    上次李广利回京,除了去了一次新丰外,将其他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了与朝臣和宫廷的贵族沟通上。

    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