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做门阀 >

第427部分

我要做门阀-第427部分

小说: 我要做门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是自绝于天下,是获罪于天,无可祷也!

    至于张越透露出来的隧营计划?

    王豫根本没有将之放在心上,甚至嗤之以鼻。

    觉得这不过是唬人的。

    仅仅是青州,就有两百余万无地游民分散在八郡两国。

    两百万游民,老弱妇孺,占了起码一半。

    国家怎么可能安置的了?

    又如何安置的了?

    他可是经历过元封四年的关东大灾的。

    百万流民聚集函谷关下,就已经让朝堂非常吃力了。

    甚至,几乎没有搞定!

    现在,这个数字翻两倍。

    而且,还是在远离长安,长期和长安离心离德的青州地区。

    长安就算开挂,也是不可能完成这个工作的。

    最多最多,将三十万青州临时编入隧营。

    等治河工程完工,甚至等不到治安工程结束,就会因为上上下下的压力而遣散。

    所以,王豫根本没有花太多心思去想张越透露的隧营事情,而是立刻就拜道:“侍中公忧国忧民,下官安敢不附骥尾后,为牛马走?”

    “若侍中不弃,明日大朝议,下官愿亲自上表,向陛下力陈临淄商贾之弊以及黄河之害!”

    这事情,若是做成了,恐怕不止能让自己顺利洗白,说不定还能捞到一笔丰厚的政治资源。

    至于临淄的商贾们?

    现在却是顾不得了。

    死道友不死贫道嘛!

    再说,商贾这东西,不就跟地里的麦子、韭菜一样吗?

    今天宰了,明天就又有新的发芽,后天就能长大了。

    元鼎中,杨可主持告缗,彼时天下八成以上的富商破家。

    但,不过数年,新的巨贾富商,不就再次出现了吗?

    为了天下,为了社稷,也为了自己的前途,这些商贾牺牲一下,也不是什么坏事!

第六百五十二节 协商(1)() 
    延和元年,冬十月甲子(初一)。

    未央宫北阙城楼下,此时,三更刚过,天色依然一片漆黑。

    苍穹之上,满天繁星,依然在闪烁着,西元前的星空,美的让人心醉。

    “夜如何其?夜未央!”城楼上,数十名谒者,轻声用着古老的雅语吟诵着:“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悬挂在城楼上和整个宫阙之中的风铃,在这一刹那,被人为的摇动。

    悦耳的铃声,和着悠扬婉转的吟诵,响彻在这天地间。

    张越站在城楼下,抬头看向那被笼罩在夜色中的宫阙城楼。

    然后,他就见到了整个城楼,逐一的明亮起来。

    一个又一个巨大的被安置在城楼上的篝火盆被相继点燃,冲天的火光甚至映得城楼下,也是一片光明,恍如白昼。

    这是一种古老的仪式,至少有数百年历史了。

    宗周的全盛时期,那个召公和周公还在世的时代。

    成王在位的时代!

    周成王就是在每年的冬十月甲子,端坐在镐京的王宫之中,等待着来自天下的诸侯朝觐。

    所以,诗有庭燎之歌。

    伴随着未央宫的火光,北阙厚重的城门,也被人缓缓推开。

    然后,张越就提起剑,跟着宗正卿刘屈、执金吾王莽、大鸿胪戴仁和太常卿商丘成、光禄勋韩说、大司农桑弘羊,缓缓步入这北阙城楼。

    他身后,跟着上官桀、赵充国。

    从这也能看出目前长安城里的政治排序。

    权力的第一梯队,是刘屈、王莽、戴仁、商丘成、韩说、桑弘羊这样的实权九卿。

    当然了,还有此时已经在宣室殿前等候的奉车都尉霍光、驸马都尉金日、尚书令张安世、御史中丞暴胜之等组成的内朝权贵。

    而张越,则已经跃居了第二梯队。

    而且是第二梯队的领头羊,甚至已经拥有了进军第一梯队的能力。

    便是上官桀这样的,马上就要被拜为太仆的准九卿,也要在他之后,才能进入北阙城楼。

    至于守少府公孙遗、水衡都尉蔡茂、守卫尉卿公孙越这样权力未稳的代理九卿,连第二梯队都挤不进,只能在这北阙城楼外面,再等半个时辰。

    与其他两千石、朝臣以及郡国上计吏,一起等到三更过半,才可以进入未央宫。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制度设计要求,在每岁的大朝议前,给重臣们留下一个私下py或者说协商某些事情的机会。

    这是太宗时代留下来的政策。

    彼时,正是贾谊贾长沙风光之际,那时候贾长沙上书太宗皇帝,请求推行‘将相不辱’之制。

    所谓将相不辱制度,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天子要给犯罪两千石们一个体面结束自己生命的机会。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嘛。

    帝国的高阶贵族、官员,就算犯罪,也要给他们一个荣誉下台或者不‘受辱’结束其生命的待遇。

    当然,相对的,这个制度要求,犯罪官吏,在已经确认犯罪事实的情况下,主动的自动的自杀。

    不要给君父和国家造成什么麻烦。

    否则,这个制度就不对其生效。

    而既然将相不辱了,天子也要尊重和保留两千石权贵们的尊严和人格了。

    那么自然,朝臣们就当有权,在朝会前对某些重大事情进行协商,统一立场和步伐。

    不然,等到了大朝会上,当着天下郡国上计吏和两千石宗室列侯们的面。

    帝国的三公九卿吵个不可开交,乃至于当面撕逼、斗殴。

    岂不是太low了?

    甚至可能会丢光朝臣们的脸面!

    也正是因此,汉家丞相的权力,空前膨胀!

    因为,丞相作为最高文官和最高武官。

    他有权力在大朝会前,召集他想召集的任何人,商议朝会内容和步骤。

    已故的北平文侯张苍、故安节候申屠嘉、条候周亚夫、武安侯田,都是借着这个制度来制衡君权。

    以上四位,都曾经成功的阻止过当政天子,要实现其某些政策的企图。

    故而,当今天子元光之后,致力于削弱相权。

    到现在,这个制度已经差不多成为摆设了。

    也不可能有什么人,再能纠集起足够的力量,与其意志对抗了。

    因为……

    就算北平文侯张苍和条候周亚夫这样的强人复生,再任丞相,也不可能在有着内朝和侍中官的牵制下,还能成功的杯葛在位天子的政策。

    光是投票,三个侍中官加上御史中丞、尚书令、奉车都尉和驸马都尉,就有七票了。

    丞相那边,就算能团结所有九卿,也只得十票。

    十比七看上去有优势。

    但可惜,诸夏民族从来不讲什么民猪投票,少数服从多数。

    而是讲理,**度,讲人情世故,讲天下苍生。

    所以,十比七的意思就是说此事争议很大,影响很大,必须由天子本人圣裁,才能得到一个解决。

    更何况,在汉季,天子本人的一票,可以当成n个复数的票来计算。

    也不可能有人能同时团结所有九卿!九卿们也没有这么傻。

    所以,在政策的制定上,皇权拥有了全部的主动权。

    毕竟,外朝的十票,不可能统一立场。

    而内朝的七票,永远会遵从天子本人的意志。

    故而,从武强候庄青翟时代开始,汉季丞相,一个比一个势弱。

    权力彻底的被君权垄断。

    黄老学派政治家设计出来限制君权和平衡君权的制度,被破坏的面目全非。

    变成了今天的一个有限度的讨论和商讨朝政、国政的平台。

    这也是诸夏政体的奇妙之处了。

    看似中央集权,君权神授。

    但独夫民贼,一言堂依然是不可取的。

    上到天子,下到庶民,都不会认可一个人就拍板的傻瓜政策。

    既集群又民猪,既民猪由集权,不懂的人,云里雾里,根本看不清楚。

    不明白中国人到底是怎么玩的?

    但其实,只要看看《诗经》《春秋》《尚书》就能明白。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基础,使得我们的先民们,早就已经三百六十度,尝试过所有可以尝试的制度了。

    宗周玩过诸侯分封(其实就是联邦制度),也搞了一把所谓的共和执政过了一把贵族贵和的瘾。

    春秋时期的齐晋,都玩过贵族共和,虚君政治。

    秦国玩过先军政治,军国主义。

    楚国玩过联邦分权制度。

    韩国搞过特务政治。

    玩来玩去,最终发现,只有大一统和中央集权,才能比较好的治理天下,解决纷争。

    但考虑到桀纣的教训和周幽王、周厉王、秦武王这样的逗逼。

    所以,哪怕是现在,汉室政治的高层制度之中,也依然保留了黄老学派秉政时的这个设计。

    以方便重臣们在大朝议前,进行有效协商。

    跟着前面的九卿们,一路走过已经被篝火映得宛如白昼的宫廷走廊和回廊。

    大约一刻钟后,张越来到了宣室殿前的平台。

    霍光、金日、张安世和暴胜之早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因为,朝会前重臣协商,只是一个不成文的制度。

    是黄老学派秉政时,为了制衡君权而设计的。

    所以,并没有什么静室雅居之类的地方。

    当时的重臣们,虽然酷炫狂霸拽,但也没有胆子,做这种极有可能招致猜忌的事情背着天子和朝臣,三公九卿们在一个小黑屋里面私自议论?

    是不是想造反啊?

    诸夏民族的文化,自古以来也反对私下交易。

    讲究‘事无不可对人言’,更强调‘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就连法律,都被要求公开,并且必须告知臣民,强调‘不教而诛是为虐’的汉季。

    当然,这种协商,也被要求公开、透明。

    至少,得让朝臣和天子放心,这些大臣没有背着大家伙,谋划和策划某些大事件!

    “诸公来的可真是早……”霍光领衔着内朝的重臣们,迎上宗正卿刘屈领衔的外朝大臣。

    倒不是因为刘屈地位和权力有多高,而是经过这次大朝议后,假如没有出现什么重大变故。

    那么,刘屈拜相的事情,就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丞相!

    哪怕被削的再惨,那也是丞相,理论上帝国的文官首领,辅佐天下治理天下,平衡阴阳,佐治百姓的绝对重臣!

    “霍令君起的不也很早嘛?”刘屈提着绶带,微笑着上前,道:“本官初来乍到,对长安和天下政务,还不熟悉,往后恐怕需要霍令君、金都尉、暴中丞、张令君以及诸位明公多多海涵和照顾……”

    “宗正卿言重了!”霍光呵呵一笑,就转身对张安世问道:“张令君,陛下有什么指示没有?”

    自内朝建立后,尚书台就是作为当今天子的传声筒而存在。

    特别是在这样的短暂协商中,尚书令本人一直作为代表天子发声和指导群臣们思考和考虑问题的代表。

    张安世闻言,对众人拱手而拜,然后神色肃穆的道:“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训示,只是命吾转告诸君,有关青州、徐州和扬州之事,一切以侍中张子重为首!”

    众人闻言,全都回过头来,看着站在身后,一直不发一言的张越。

第六百五十三节 协商(2)() 
    大家都很清楚,今日大朝会,主菜之一就是商议和讨论有关青州、徐州和扬州上计吏报告的事情。

    但天子,却将此事,全部交给张子重来负责?

    每一个都不由得格外高看了一眼张越。

    作为马上就要拜相的刘屈,马上就反应了过来,他笑着对张越拜道:“张侍中,陛下既然命侍中负责青州、扬州、徐州之事,想必侍中必有高论,吾洗耳恭听!”

    其他人立刻都纷纷表态:“请侍中畅所欲言!”

    哪怕是韩说,也捏着鼻子道:“侍中请畅所欲言!”

    但心里面却是嗤之以鼻。

    徐州和扬州的事情,韩说不大清楚。

    但青州他还不知道吗?

    他的封国按道县,就在青州的齐郡。

    他也曾多次返回封国,自然是知道,青州的问题和情况,糟糕到什么地步了?

    他本人,甚至在临淄城里,还有着利益。

    譬如,齐郡的三服官,就是他的人。

    即便如此,韩说也发现,他根本不懂齐郡。

    甚至搞不懂齐郡的人在玩什么游戏,只知道,这个游戏很好玩,很赚钱。

    所以,韩说以己度人,觉得张越也是不可能知道什么青州的事情的。

    这个侍中官,撑死了不过讲一些老生常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