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做门阀 >

第343部分

我要做门阀-第343部分

小说: 我要做门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小错,但人谁无错?孔子曰: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其望家上明察之!”

    刘据听着,却是只是盯着地面,默不作声。

    这让一旁的卫皇后和刘进,都急的有些头疼。

    也是直到现在,卫皇后和刘进,才发现原来他们根本不曾真正的熟悉自己的儿子(父亲)。

    刘据表面宽厚豁达,就连别人对他的陷害和构陷,也经常不以为意。

    当初,苏文构陷刘据,沉迷美色,使得天子特地给太子加了两百宫女。

    黄门侍郎常融也多次陷害刘据,甚至在天子面前颠倒黑白。

    让卫皇后恨得牙咬咬,多次劝刘据干脆杀了常融等人,以绝后患,结果刘据却拒绝了卫皇后的要求,还说:第勿为过,何畏文等?上聪明,不信奸邪!

    意思就是,我没有做错,身正不怕影子斜,更何况天子那么聪明,不会被小人蒙蔽的!

    然而,从未有人想到过,在刘据豁达仁厚的性格之下,还隐藏着一个如此极端的人格。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位太子殿下与他的父亲是一样的。

    很容易就会偏执,而一旦偏执,十匹马都拉不回来!

    现在这个偏执的人格觉醒,令他自暴自弃,甚至自我怀疑。

    仔细想想,这似乎也是老刘家的遗传。

    惠帝刘盈,梁王刘武,河间献王刘德,都在理想破灭后,黯然神伤,郁郁而终。

    想着这些人,卫皇后就忍不住道:“太子!莫要忘了当初,汝在长平烈候病榻前的誓言!”

    刘据闻言,终于意动。

    长平烈候卫青,不仅仅是汉家的战神,国家的保护神。

    更是他的舅父!

    从小将他抚养大的舅舅!

    甥舅感情,甚至形同父子!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性格,受到了卫青的莫大影响。

    卫青为人敦厚,平易近人,性格豁达,富有同情心。

    他极为重视家庭关系和故旧感情,有恩必报。

    在世之时,天下受其恩惠者,如过江之鲫,数都不数不清楚!

    哪怕是现在的朝堂上,很多大人物,也是其提拔起来的。

    譬如,北军护军使任安、长安司直田仁、司隶校尉王安、御史中丞暴胜之,甚至连执金吾王莽,也都是卫青发现和举荐的。

    卫青的成功和伟大,让刘据下意识的模仿和效仿。

    他模仿着舅舅的宽厚、豁达,模仿着舅舅的仁爱与念旧,更模仿着舅舅的言行举止。

    他内心之中,一直渴望自己能够像舅舅卫青一样得到天下人的认可与承认。

    甚至像舅舅卫青一样成功!

    当初,卫青病重,缠绵病榻,曾握着他的手,叮嘱:“太子,国家社稷,全赖汝心,治乱成败,系于汝志!”

    刘据于是哭着跪在卫青面前发誓:“舅父大人,但请安心,据儿必定不负舅父之望,怀仁心以行丈夫之志!”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努力,希望能做到誓言!

    可惜,郁夷之变与其后发生的种种变故,特别是李禹的事情,让他几乎没有了再去实践誓言信心。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让他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原因之一。

    对舅父和百姓的愧疚,让他的内心无比惶恐。

    他甚至不敢再去想,自己死后,该怎么去见九泉之下的舅舅!

    那个一生都在为了他和他母亲以及这个国家呕心沥血的男人!

    此刻,听到母亲主动提起这事,他终于崩溃,掩面抽泣起来:“孤无颜见舅父于九泉之下,愧对父皇,愧对天下……”

    “父亲大人……”刘据这么一哭,刘进也跟着哭了起来。

    “家上……”张越连忙上前,道:“长平烈候若在,见家上做此小女儿状,其心何安?”

    他算是终于抓到重点了。

    从卫皇后的话和刘据随后的反应来看,张越知道,卫青恐怕就是这位太子殿下最大的软肋和刺激点了。

    既然如此,那就该用卫青来激发刘据的斗志!

    果然刘据一听,就止住了哭声。

    他想起了自己的舅舅,那个哪怕晚年,深受病疼折磨,纵然身上的旧伤发作,疼的冷汗直冒,却依旧如往常一样,穿着甲胄,佩着长剑,走在宫阙之中的男人。

    他有钢铁一样的意志和泰山般的镇静能力!

    舅舅生前,最常说的话就是:“这点小疼,臣视若蚊虫叮咬而已!”

    他最自豪的,也一直是自己的意志。

    当年宫廷上下,所有人在这位被伤病折磨的奄奄一息,连走路都有些摇摇晃晃的男人面前,只能俯首低头。

    “舅舅若在,必不喜孤的这个样子……”刘据在心里想着。

    可是……

    他抬头看着张越,道:“父皇对孤,已是失望至极……”

    他很清楚,自己的父亲这一次是真的发怒了。

    这一次,老父亲的反应,超出了他过去的所有反应。

    那种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的神色,是直接写在脸上的。

    “陛下,怎么可能对家上失望?”张越连忙拜道:“臣愚以为,陛下对家上的爱与期望,从未改变!”

    “嗯?”刘据的眼中闪过一丝动容。

    对他来说,他现在最大的矛盾和问题,就来源于他父亲对他的态度以及自身内心的愧疚与自责。

    这两种情绪,在他内心之中反复纠结,让他难以自安。

    “臣听说,当初,陛下曾亲口对家上道: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陛下,劳苦一生,所求的不过是想将一个强大、富足、安康的天下,交给家上,令家上少些烦忧而已……”

    “臣闻之,父者犹天,母者犹地,子犹万物也!天地爱万物,所以有阴阳四时,雨露之滋润,天地之爱万物,所以有风雨雷电,水旱蝗汤!何也,此天地以磨砺万物之事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故谚曰:不历风雨不可以见彩虹!”

    “故而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今陛下所以迁怒家上,乃是希望家上,能够遇挫逾勇,明为政者之要,知天下事之艰难、复杂!此所谓书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其望家上明察之!”张越说完深深俯首。

    毋庸置疑,他在给天子和刘进推销了自己的那一套心灵鸡汤+多难兴邦论后,对刘据也推销了起来。

    这也是一种思想或者说行为方式在中国要获得成功的最佳方式。

    就像董仲舒当年做的一样,只要上层接受了,下面的人就会跟着认同。

    没办法,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在大一统的汉室帝国结构下,再没有比皇室更好的推销点了。

    一般来说,只要说服了皇室,几乎就说服了天下。

    刘据听着,望着张越的身子,终于有了些精神。

    仔细想想,似乎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好像,张子重说的是这么一回事!

    回想这么多年来,老父亲与自己之间的事情。

    刘据不得不去信张越的话。

    他呢喃的看着张越,还是有些不太自信的问道:“卿说的是真的吗?”

    张越连忙拜道:“当然!臣所说的真假,家上心里应该是清楚的!”

    “这世上岂有不希望子女成才的父亲?何况当今天子,一代雄主,胸怀三王之志,口衔五帝之仁,泽被四海,岂能无泽家上乎?”

    “这些话……”刘据看着张越长声叹道:“恐怕只有爱卿肯和孤说,也唯有爱卿方能如此!”

    “孤听说,子胥尽忠而忘其号,比干尽仁而遗其身,自古忠臣义士,竭诚不畏斧钺之诛以陈其言,志在匡扶社稷……”

    “大约说的就是爱卿这样的人……”

    “臣惶恐……”张越连忙拜道:“臣不过是尽职守而已……”

    刘据起身,走到张越面前,扶起张越,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对张越拜道:“既如卿言,那敢问爱卿,孤当以何行,而致父皇之意,以合天下之望?”

    随着这句话出口,卫皇后的神色,终于转泣为笑,看着刘据满意的点点头。

    这才是她的儿子!

    刘进也是长出一口气,满是感激的看着张越。

    自听说此事后,他就一直充满了自责和内疚。

    在他看来,这个事情,其实是他造成的。

    要不是他心态急迫,去和皇祖父禀报,想要多拿些军械,或许就不会导致这么多事情了。

    讲道理,其实新丰的冬训,所需要的军械,完全可以从武库里,选那些报废和卷刃的兵器。

    若只是从武库拿个数百件类似的军械,以他的身份根本不需要向天子报告,只需要到丞相府报备一下就可以了。

    甚至,都不需要这么麻烦,下令给京兆尹,让京兆尹去打报告就行了。

    是他心态急切,想要让人刮目相看,才搞出这个事情。

    如今,父亲终于能走出颓废,重拾斗志。

    刘进终于放下心来。

    只有张越知道,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第五百二十六节 开导(3)() 
    “家上要做的事情……”张越看着刘据,缓缓的说道:“其实很简单……”

    他俯首恭身,拜道:“臣请家上,上书陛下,请与匈奴战!”

    刘据闻言,浑身剧震。

    弭兵,是他在元封三年后的主要主张和政治诉求。

    更是他的很多大臣们的基本主张。

    理由当然是一致的现在的汉室疆土已经足够安全,匈奴人也得到教训了,再耗费国力,将数十上百万人民送到战场上,得不偿失。

    莫如和亲便这句被鹰派和激进派敌视的主张,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不是没有道理。

    毕竟,这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消耗,虽然没有近现代战争的消耗那么夸张。

    但,相对于小农经济社会来说,也是沉重的负担。

    更关键的是,大批青壮远离故土,前往万里之外的异域作战,让很多地方的生产生活,都陷入了麻烦。

    与之相比,很多士大夫都觉得,还是过去的和亲比较划算。

    每年送点烂大街的丝帛珍宝和香料黄金给匈奴人,就能换取和平。

    撑死了,再送个所谓的公主过去。

    这样虽然面子上难看,但却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将这些资源用到建设汉室身上。

    尤其是,当汉匈战争,越发的陷入旷日持久的对峙之中,漫长的战争,令很多人都备受煎熬和压迫。

    与此同时,因为战争,很多人丧失了大量的权益。

    旁的不说一个盐铁官营,一个均输平准,简单粗暴的收割了多少人的利益?

    这些利益受损者,当然希望,一切都能恢复到从前。

    那个汉匈没有开战,国家不需要为了战争而收割商业利润的时代。

    若是在以前,刘据恐怕在张越开口的瞬间,就已经拂袖而去,至少也会面露不悦。

    但现在……

    刘据连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了,对于汉匈的战和问题,他自然早没了过去的自信。

    相反,他甚至都拿捏不住,这战和的利弊了。

    他望着张越,呢喃片刻,问道:“就是这样?”

    “就是这样!”张越轻声道:“不然,家上还希望怎样?”

    “可是……”刘据摇摇头,道:“孤根本不懂战争,遑论指挥……”

    “贸然提议开战,孤担心……”

    “家上不必担心……”张越轻笑着道:“只是提请用兵而已,并非真的要与匈奴大战!”

    “且如今,汉匈之间的局势,也是打不起来的……”

    汉匈两国现在确实打不起来!

    因为,关中今年刚刚遭受全面歉收,朝堂废了九牛二虎之力,靠着收割了公孙贺父子和大批子钱商人的财富获得的资源以及从西南地区转运来的大量蒻头、蹲鸱,勉强才没有让灾难真的发生。

    但,也因此消耗了大量力量!

    旁的不说,为了稳定关中,国家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从敖仓日夜不休,运输漕粮入京。

    为了避免关中粮食价格高涨,又动员了无数官吏,实施了配给制。

    虽然现在来看,效果还不错。

    但国家的精力,却几乎被消耗掉了。

    哪怕是当年的秦国,不也因为修建郑国渠,而停止对外扩张吗?

    更何况,到现在为止,夏季旱灾带来的问题,只是得到纾解。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在今年冬天和明年的春夏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