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359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359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办法,金国内部现在也是纷争不断,加上在黄河以南几场战事被徐还打怕了,哪里还敢得轻易出兵呢?

    秦桧无奈,退而求其次,问金国要了一个人,便是赵谌。

    原本这些宋国皇室成员都十分重要,即便不作为筹码,也都要严格限制,否则逃出去就会成为宋国臣民拥立以抗金的对象。

    但是这一遭,金国爽快地答应放人了,以为太上皇祝寿的名义,借赵桓之口发声,令赵谌南下。

    贺寿当然只是借口,此举不过是给徐还出个难题罢了。

    因为赵谌是赵桓的嫡长子,曾经的太子,换句话说他是大宋皇位理所当然的第一继承人。

    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曾有传言说金国打算将赵谌放归回国,让一直无子的宋高宗赵构惊慌失措了好一阵。

    相较于原本历史上的传言,现如今赵谌是真真切切回来了。

    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微妙的关头,一下子就让局面有些复杂了。

    所有人都知道,坐镇洛阳的太上皇已经垂垂老矣,西军一旦攻陷临安,御座上的小娃娃赵昚将会被视为伪帝。

    那么,大宋的皇位就要出缺了。

    即便太上皇复辟,也需要个储君,可是大宋近支宗亲全在五国城。

    至于太祖系的宗室,到时候哪里还有他们说话的份,所以这皇位的归属就十分微妙了。

    徐还,高阳郡王,太上皇的女婿,手握重兵,权倾天下

    不管是选个远支的小娃娃,在幕后做霍光,还是如曹丕一般改朝换代,也是易如反掌,甚至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赵谌回来了,情况一下子便不同了。

    他是当然不让的储君人选,纵然徐还不愿意,但纲常礼法,天下悠悠之口

    总之,会让局面变得复杂,会让徐还很难受。

    相较于将来的储君或皇位归属,这件事更重要的效果是触动朝野上下,许多仍旧忠于赵宋的大臣,甚至士林、乃至百姓的心。

    让他们下意识犹豫,观望徐还的态度。

    吕颐浩便是其中之一,就如同他当初答应投向徐还时的心态一样,他好奇徐还会怎么做?

    当初信誓旦旦的承诺还会兑现吗?会不会过江拆桥?

    采石渡前,自己已经做出选择,徐还现就在紫金山上,倘若徐还做出自己不太期望的选择,该当何去何从呢?

    徐还没有说,但他之所以在江宁停留,并非因为赵谌,而是既定战略。

    只是赵谌的回归有些突然,有些棘手,让他稍微有那么点措手不及。

    不过短暂的思索之后,徐还便做出了决定,令洛阳方面派人前去迎接赵谌。

    对外他需要做个姿态,善待赵宋宗亲,这是对赵佶,以及众多忠于赵宋的大臣们做出的承诺。

    对内,赵谌是柔福的亲侄子,这些年在五国城也没少受委屈,该接回来让他享受一下故国温暖。

    至于将来的名分,以及局势,徐还并不十分在意。

    船到桥头自然直,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血统,而是实力。征战四方多年,难道还畏惧一个小孩子不成?

    虽说是名分之争不可避免,难免会生出些许波澜来,但大臣们并非心中没数。一个自少年时便被敌国掳走,当了十年俘虏的太子,究竟长成了什么样?他还有实力,有资质君临天下吗?

    徐还十分想看看,也能通过赵谌,评估一下整个五国城赵宋宗亲的情况。将来,这才是真正巨大的包袱。

    至于时机,也许赵谌的出现在外人看来会打乱南征的计划,但徐还却觉得兴许也算是件好事。

    于自己而言是个麻烦,却又何尝不是烟幕,迷惑了那些妄图搅局的人呢?

    只不过,徐还没料到的是搅局之人的狠辣,情况比想象的更为复杂。

第七二二章 消失的韩世忠() 
赵谌死了!

    洛阳方面派出使臣,奉太上皇诏前去迎接皇孙。

    可使臣到了黄河边上,接到的却是一具尸体。

    赵谌在距离黄河北岸不足五十里的地方遭遇行刺,在即将回到故土的前一刻,死了。

    金国对于此次赵谌南归予以了足够重视,派出了一队两百人的兵马随行保护,结果却是全军覆没。

    能在黄河北岸,金国的管辖土地上歼灭二百人精锐,刺客的规模与数量不在少数,绝非等闲。

    驻守大名府的金国将领立即下令追击,要擒杀刺客给宋国一个交代,最终的结果却是刺客逃入来了太行山。

    而太上皇的另一侧,河东之地是如今是宋国国土,徐还的地界。

    金国照会了驻守晋阳的将领萧高六,要求宋国搜捕拦截刺客。可事实是,太行山以西压根就没见到刺客的身影。

    刺客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消失在了太行山,双方却都十分坚定刺客是在对方的地界上,对此各执一词。

    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谁杀了皇孙?

    金国人的反应是叫屈,口口声声我们礼送皇孙回国,怎么会杀了他呢?

    如果真的想要他的命,可以早就动手杀了他,或者一直关押在五国城,何必要护送回来,在马上进入宋国的地界上杀人。

    更为重要的是,死的还有随行的两百金国精锐兵卒,金国一口咬定,即便想要杀人,也决计不会杀自己人。

    这看似是个合理的说法,至少表面上合乎情理。

    不是金国人,那是谁呢?

    按照金国的说法,刺客是逃入了太行山以西,可萧高六却否认了。

    会不会是矢口否认,有意遮掩呢?

    那么,是宋国,是高阳郡王杀了赵谌?

    怀疑一旦出现便不一发不可收拾,尤其是在某些恶人的推波助澜之下,立即以飞快的速度在大江南北传播。

    高阳郡王一边围攻临安,一边又杀了归国的皇孙,他想做什么似乎不言而喻了。

    朝堂上即将没有皇帝,唯一的,也是最合礼法的皇位继承人却死在了归国的路上,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再清楚不过了。

    动机很清晰,蛛丝马迹也有了,纵然没有实际的证据,但线索似乎全都指向了高阳郡王徐还。

    洛阳,新落成的皇宫里。

    太上皇赵佶的眼睛还红着,脸上仍有些许老泪纵横的痕迹。

    赵谌死后,金国人很礼貌地将遗体送还给了宋国,棺椁被送到了洛阳。

    想当年赵谌作为大宋立国以来,第一个诞生的嫡皇孙,赵佶龙颜大悦,尽管和儿子赵桓不是很对付,一度还有过废储另立的打算,但对这个皇孙却甚是疼爱。

    骤闻噩耗,赵佶别提有多难过了。

    尤其是去看过孙子的遗体之后,心里越发不是滋味。

    一个问号也便浮现在脑海中,和天下人一样,赵佶想到了徐还。

    虽然没有明说,但神情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意味。

    柔福帝姬看在眼里,她没有选择回避,而是直言不讳。

    “父皇切莫悲伤过度,也不要胡乱疑心。”

    “我朕不曾。”虽然心里这么想,赵佶却不敢公然承认。

    “不管外面人怎么谣传,儿臣希望父皇不要乱听乱想。”

    柔福帝姬坚定道:“徐郎不断不是那种人,也没有那个必要。”

    “是

    ”赵佶下意识应了一声,他也不愿意相信,可此事已经不简单是赵谌之死,也关乎到五国城那些皇子皇孙们的性命。

    “徐郎的人品我最是清楚不过,纵然不论人品,以徐郎的才智也断然不会犯这等低级错误。”

    “低级错误?”

    “父皇你想啊,杀了谌儿、如果出还有那么多的兄弟子侄,金国完全可以还再派一个回来,难不成每个都要杀吗?”

    “啊?”赵佶心头一震,旋即又摇摇头,这是他最担心,也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徐还对他有过承诺。

    柔福帝姬道:“父皇不必担心,您想想,以徐郎的身份岂会担心一个少年晚辈?又岂会用这等低劣手段,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呢?”

    “本王岂会自找麻烦?”

    江宁城里,徐还也这样问吕颐浩。

    自打出事之后,吕颐浩便惴惴不安。

    一方面他不大相信徐还会行如此不齿之事,可外界谣言四起,偏生徐还又在他的地界上。

    徐还的行为和他的选择以及名声已经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现如今好多人都在看着他吕颐浩,评论他的作为与人品,也等着他下一步的动作。

    这一切,徐还自是心知肚明,尽管吕颐浩从未提起,徐还却没有遮掩,也没有迟疑,直接打开天窗说亮话。

    “吕相公,今日之局面,是本王想看到的吗?”

    “确实。”

    吕颐浩略微思量,确实如此,眼下的局面,尤其是舆论对徐还没有一丁点好处。

    以徐还的聪明才智,怎么会如此行事,犯下这等低劣的错误,陷入天下非议之中。而且此番舆论起的如此突然,且有一边倒的局势,倒像是有人蓄意而为之。

    “王爷所言不错,宁王遇刺,恐怕是个阴谋。”

    “人家压根就没想着把孩子送回来。”

    徐还叹道:“我虽未见过那孩子,但想想他这些年的遭遇,也是个可怜的,对一个可怜孩子动手,着实人神共愤。”

    吕颐浩道:“是可惜没有证据,恐怕暂时无法为宁王讨回公道。”

    “公道自然是要讨的,有一个算一个都不会放过。”

    徐还冷目道:“至于证据,会有的,等拿下临安,一定会有的。”

    “临安?”

    吕颐浩微微错愕,高阳郡王终于想起来进攻临安了吗?

    “吕相公,你是不是很奇怪本王为何在江宁停滞不前?”

    “呃,想来王爷自有神机妙算。”

    “哼哼,神机妙算算不上,不过是另辟袭击罢了。”

    徐还笑道:“进攻临安,除了江宁、镇江挥军南下之外,难道就没有别的方法了吗?”

    “王爷是说?”吕颐浩恍然,仿佛想到了什么。

    “对,没错。”

    徐还笑道:“本王南下日久,可那亲家韩将军却始终没露面,也不知去了哪里。”

第七二三章 秦桧的如意算盘() 
韩世忠去哪了?

    吕颐浩蹙起没有,凝神思考这个问题。

    自打徐还来了江宁,瓜州渡口的虞允文来过,进攻江州的张宪派人来过,唯独镇江的韩世忠丝毫不见动静。

    若说韩世忠仍旧心念临安朝廷,与徐还没有往来,打死吕颐浩也不会相信的。

    韩家与高阳王府本就关系紧密,而且是儿女亲家,眼下这局势,只要脑袋没有被驴踢坏,是个人都知道该怎么选。

    韩世忠断不会让自家儿子唾手可得的郡马,甚至驸马身份飞掉,协助西军进攻临安是必然之举。

    起初徐还在江宁迟迟不见动静,吕颐浩也曾怀疑过,是不是大军要经由镇江南下。在自己和韩世忠之间,喜欢明显更信任亲家。

    事实确实如此,只是吕颐浩想错了,徐还信任的韩世忠此刻却并未在镇江,西军也并未着急沿着运河南下。

    那么,韩世忠去哪了呢?

    吕颐浩很好奇,但徐还始终没有吐口,只是吩咐他做好准备,是时候起兵南下临安了。

    临安,政事堂。

    因为西军来犯,近日临安城里人心惶惶,有不少人闻讯都携家带口,前往浙中的山野乡村避祸。

    有人门路的则是前往江宁投奔,为将来做个打算,没有多少人认为临安朝廷可以撑得下去。

    但临安朝廷的官员,士林名望之人却没能离开,一方面是秦桧和张俊不容许他们离开。稍微露出迹象,便以谋逆,勾结叛军的名义进行抓捕。杀一儆百之后,便没有几个人再有异动。

    除此之外,便是受宁王赵谌事件影响之人,仍旧心向赵宋,坚持留在临安城里。他们坚信朝廷不敢把他们怎么样,将来西军进城,徐还也不敢把他们怎么样。

    倘若高阳王府有什么异动,他们会毫不犹豫找出来质问阻挠,为赵宋王朝尽忠职守。

    然而在秦桧眼中,他们所有人不过都是人质罢了。裹挟了整个临安,大宋朝堂,徐还不会没有顾忌。

    赵谌的事情也出的十分及时,相信徐还肯定正在焦头烂额,进攻江南的脚步自然也就慢了下来。

    事实也确实如此,自从西军从采石渡江之后,进军速度明显比以前慢了不少。也许是吕颐浩不配合吧?秦桧如是想。

    心念赵宋的人不在少数,赵谌却在这个时候死了,质疑的人不在少数,徐还是百口莫辩。没办法,力高者疑,赵谌死了他是最大的受益人,很难撇清关系。

    西军的迟疑无疑给了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