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348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348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值得吗?

    蓝圭问自己的时候,赵构终于妥协了:“罢了,就按你们说的办吧!”

    “遵旨。”

    秦桧点头道:“官家,还有一事”

    “何事?”

    “国本除了问罪叛臣,也请官家早立国本,以定人心。”

    “国本”

    赵构咳嗽两声,冷冷道:“怎么,是觉得朕活不长了”

    “臣不敢。”

    秦桧知道,这是赵构的敏感神经,赶忙低声道:“只是动荡之时,为社稷安定计,有个储君朝野更能安定,也可避免有奸佞趁虚而入。”

    “哼哼,也罢”

    赵构大抵也意识到自己病情严重,虽然御医口口声声并无大碍,但宰相所言似乎不无道理。

    只是立谁呢?

    终究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两个宗子

    就在赵构迟疑的档口,蓝圭笑吟吟地进来了,托盘上端着一碗汤药。

    “官家,进药时候到了。”

    蓝圭将药碗放在案头,先用了木勺自饮了一口,这才递上前道:“官家,不烫,正好入口。”

第六九九章山陵崩() 
洛阳,太上皇东巡的车驾已经齐备,西军上下也已经甲胄在身,刀枪剑戟在手,随即准备出征。

    一切准备就绪,却迟迟没有动身,原因不免让人玩味。

    高阳王府上下却是一清二楚,迟疑是故意的,他们是等,等东京和临安的反应。

    田师中会不会主动投诚,献出东京?有人有过这样的猜想,但很快便否定了。作为张俊的亲信,根深蒂固的顽固派,几乎没有妥协的可能。

    阻挠几乎是必然的,临安必然会有各种说辞或者方式。

    洛阳等的也正是这个,进军东京汴梁在军事上意义不大,要紧的是政治战略。要以此为契机,借题发挥。

    所以,首选要等临安答题。

    针对临安可能的选择,洛阳方面也已经拟定了各种对策。

    比如如果赵构推三阻四,则可以太上皇的名义斥责其不孝。当然了,直接指责赵构并非上策,思来想去,洛阳上下都觉得“清君侧”是个不错的罪名。

    自打西汉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打出这个旗号之后,“清君侧”这三个字屡试不爽。无论是讨伐不臣,还是作为叛乱的借口,都是极好的。

    徐还不是叛乱,是正经的清君侧。

    秦桧乃是天字第一号大奸臣,清除奸佞理所应当,无论是舆论还是心理上都没什么可顾忌的。

    临安那边,赵构已经卧病在榻,许多事情免不了宰相多出面,届时随便扣个奸臣矫诏的罪名,便可以堂而皇之地直接起兵杀向临安。

    只要时时刻刻打出尊奉皇帝的罪名,天下人似乎没有可以指责的余地,说不定还会夹道欢迎,多有支持的。

    毕竟高阳郡王的功绩和名望摆在那里,又有太上皇这张王牌在手,可谓是毫无压力。

    只要开战,在胜败方面,结果似乎显而易见。在英勇善战的西军精锐面前,临安所谓的朝廷禁军很可能不堪一击,对此徐还很有信心。

    因此出征之前,格外轻松,不仅没有去军营,反而是留在府中陪伴几个孩子。

    身为父亲,他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太短了,天伦之乐且不说,更要紧的是子女教育。如今的王府已经和天家皇宫没有什么区别,想起历史上那些血淋淋的教训,徐还不希望自家出现什么不肖子,以及手足龌龊。

    所以自小的教育,以及兄弟之情的培养至关重要。再者便是孩子们的生母,她们的想法也不可忽视。

    徐还容许她们为自己的儿子谋未来,占据一些利益,但必须是合乎情理,有限度的。如果有人生出什么不良之心,必须及时扼杀。

    相比于那时的为难和伤情分,防患于未然最为重要。

    好在几位夫人都是明白事理的女子,倒是没有什么让徐还为难的地方,一切顺遂。

    想要让妻儿们都干干净净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实际上自己却不得不做许多肮脏的事情。

    清君侧容易,只是奸臣清楚之后,那个不着调的君主该当如何呢?

    赵构该如何处置?

    徐还或许会有一丝顾虑和为难,但底下的谋臣们则毫无顾忌,并且早就替王爷想到了。

    就像当初裴元衍刻意拖延,坐视岳飞冤死风波亭一样。有些棘手之事要提前想到,提前布局,不要让主上为难,更不能连累主上名声。

    主动背黑锅的觉悟,必须要有。

    所以不等徐还授意,下面早有安排。

    只是谁也没想到,结果会有些出乎意料。

    徐还正在教导徐承嗣关照幼弟的时候,亲卫匆匆而来禀报:“王爷,长史请您前去银安殿,临安急报。”

    “好。”

    徐还知道,司马靖能直接派人来后宅相请,不会无的放矢。

    果不其然,等徐还赶到的时候,见到司马靖等人脸色凝重,显然是有大事发生。

    “何事?”

    “王爷,临安传来消息,官家驾崩了。”

    皇帝驾崩。

    赵构,死了。

    这个消息不仅洛阳惊讶,天下愕然,就连吴皇后本人也无法接受。

    她不过回去探望了一下偶感风寒的样子赵伯玖,再回垂拱殿的时候,丈夫赵构,当朝皇帝竟然驾崩了。

    赵构虽然缠绵病榻,但是御医们并未有任何病危的表示,都说只要熬过了明年开春,痊愈都不是什么问题。

    所以,皇帝不是病死的。

    而是,被人毒死的。

    吴皇后在宫娥内侍簇拥下,赶到垂拱殿的时候,看到了他们谁都不曾想到的一幕。

    御前都知,皇帝大伴蓝圭跌跌撞撞从殿内出来,嘴角溢出发黑的血迹,指着殿内,一脸的焦急与惊恐。

    见此情形,垂拱殿前侍候的众人都震惊不已,里面发生了什么?

    御前守卫的禁军毫不犹豫,立即冲了进去,看到了让人震惊的一幕。

    官家赵构满口血污倒在了榻上,似乎没了呼吸,但眼睛依旧大大地睁着,好似满含痛苦、震惊和不甘

    而双手则紧紧抓住了在跟前的宰相秦桧与枢密使张俊的衣襟,兀术没有松手的迹象。

    皇帝驾崩了,死不瞑目。

    怎么死的?

    没有人知道,但从发黑的血迹来看,中毒的可能很大。

    只是,皇帝为何抓着两位宰相呢?是求救,还是

    此情此景,确确实实容易让人误会。

    秦桧和张俊从侍卫们的眼神里发现了不妥,只是不等他们辩解,便遭遇了致命的指控。

    殿门口,当着赶来的吴皇后与众嫔妃,以及侍卫、内侍、宫娥,探视的宗亲,蓝圭拼尽最后的力气,喊出了一句话:“秦桧、张俊下毒弑君。”

    此言一出,秦桧和张俊脸色顿时剧变。

    在场所有人也都为之色变,发生了什么?两位宰相毒杀了当朝皇帝?

    问个清楚是必然的,可是蓝圭喊出“弑君”两个字之后,便倒在了地上,再也没有声息,显然是追随皇帝赵构到了地下。

    如此一来,临死前发出的指控也就更具意义,效力自然也就非同小可。

    于是乎,一个事实在临安皇宫里炸开了锅。

    皇帝赵构驾崩!

    宰相秦桧、枢密使张俊弑君!

第七〇〇章皇城兵变() 
突然山陵崩,皇宫中顿时一片混乱。

    所有人都处在震惊和惶恐中,有些难以接受,六神无主。

    其中就包括秦桧和张俊二人,饶是见惯了大风大浪,仍旧震惊非常,一时间有些懵,有些愕然。

    赵构的死很突然,突然到让他们无所适从,难以接受。

    没错,他们确实有弑君的意图,但是尚未付诸实施。在刚刚开始铺垫的第一步,便遭遇了沉痛一击,背负了滔天大罪。

    一瞬间,秦桧和张俊对望一眼,都有些下意识地怀疑对方,难道不经商量提前动手了?

    不过片刻之后,他们便冷静下来,动手的另有其人。

    先前赵构还好好的,只服了一碗药然后就毒发身亡了,那么下毒之人

    是开药的御医,司药的内侍,还是

    想起最后亲调汤药的蓝圭,秦桧不寒而栗。

    蓝圭作为皇帝的贴身内侍,亲尝汤药,以身试毒,如果是他那自然是抱着必死之心,不仅仅是为了毒死皇帝,也是为了陷害他们二人。

    这只是个猜测,暂时无法证实,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去证实和辩驳。

    蓝圭是赵构的头号亲信,忠心耿耿,天下皆知,他临终的指正杀伤力不可谓不大。

    吴皇后经历了短暂的错愕之后,立即惊呼道:“来人,拿下”

    秦桧不免有些焦急,急忙道:“皇后娘娘冷静,切莫受人蒙蔽,兹事体大,还是弄明白为好。”

    “是啊,兹事体大,官家原本好好的,你二人进去便”

    吴皇后厉声道:“小人蒙蔽,蓝大伴吗?无论如何,且先束手就擒,弑君大罪,必须要有个交代。”

    显而易见,吴皇后是偏向信任蓝圭的,在场大部分人都是这个态度。

    如此一来,秦桧和张俊不免有些方了,而且脑子里想到的事情无疑也更多,一种可能自然也就浮现出来。

    今日之事太过巧合,蓝圭一个内侍弑君似乎缺乏动机,但是吴皇后

    虽说是夫妻,吴皇后也颇受宠爱,但自古皇家没有亲情,更别提爱情了。难保吴皇后不会动了什么心思,毕竟大宋有惯例,一旦皇帝崩逝,皇后的威望和权力非同小可。

    届时,她不仅仅可以操纵储君人选,甚至可以直接掌管朝政大权,这份诱惑着实不小。

    在满朝文武更偏向张贤妃抚养的赵伯琮时,吴皇后为了保证地位,强行扶持自己抚养的赵伯玖上位,不惜铤而走险完全是有可能的。

    而且以皇后之尊,操纵宫闱各方,甚至让大伴蓝圭心甘情愿以死报效也完全是有可能的。

    更何况,事情发生的如此巧合,皇后将他们送入垂拱殿便离开了,再回来的时候蓝圭正好临死指认。

    好似一切都像是安排好的一样,让人由不得不怀疑是吴皇后在背后主使一切。

    想到这里,秦桧和张俊背后不由一身冷汗,自然也就不敢在束手就擒。

    这要是落在了吴皇后手里,岂非任人宰割?两位都是聪明人,又怎会坐以待毙?

    而且他们有自保的实力。

    一个当朝宰相,一个枢密使,既然动了弑君的心思,自然有所凭恃。即便是皇宫大内之中,依旧有他们的人手。

    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暗中插手皇宫禁卫,安插些许心腹并非什么难事。

    于是乎

    大宋皇宫起了刀兵之变!

    一日之间,天地色变。

    赵构突然崩逝,让所有人都有些措手不及,也让临安局势变得错综复杂,一团乱麻。

    皇帝死了,皇后认定宰相和枢密使是最大嫌疑人,来不及调查,宰相和枢密使便愤然调动皇宫中的禁军反抗。

    如此反应,似乎是做贼心虚,恰好坐实了罪名,否则何至于如此呢?

    而且身为宰相却能够调动皇宫禁军,岂非说明他们早就在宫中安插了自己的心腹。外臣将手伸到了皇宫大内,绝对是大忌。

    某种程度上,亦能够证明秦桧和张俊等人早就图谋不轨,似乎更加坐实了秦桧和张俊的嫌疑。

    当然了,皇宫大内到底是皇家禁地,即便是秦桧和张俊能够伸手进去,力量也终究有限。所以能够将他们安全护送出皇宫已经算是难能可贵,再想有其他动作却是很难的。

    至于宫中忠于皇室的禁军,仓促之间不明就里,仅仅只是护卫吴皇后和众嫔妃的安全。至于阻拦,追击秦桧则是万万不能的。

    更何况,只要出了宫墙,临安城里的兵马大都掌控在张俊手中。故而吴皇后第一时间下令封锁了皇宫,但是一道宫墙哪里能挡住临安禁军呢?

    不过在没闹明白是怎么回事之前,秦桧和张俊也不敢贸然进攻皇宫,否则弑君谋反的罪名可就彻底坐实了。

    于是乎,一个尴尬的微妙平衡出现了。

    皇宫与临安形成了一个内外对峙的二元结构,大宋朝廷暂时出现了没有皇帝,皇后与宰相对峙的权力真空局面。

    吴皇后是真的慌了。

    哪怕此刻她是名义上大宋最有权势之人,但赵构之死太过突然,她一个没有权谋手段的妇人哪里能应付如此局面?

    如果有宰相辅佐还好,偏生宰相和枢密使是最大的嫌疑人不,某种程度上,吴皇后已经如此认定了。

    蓝圭临死前的指认,以及秦桧与张俊宫内动刀兵的做法,都可谓是有备而来,自然也就都是铁证如山,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