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275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275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而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认为柔福帝姬身份是真的应该没什么问题,只是在北地知晓韦太后遭金贼凌辱的不堪丑事,因而被杀人灭口罢了。

    在一个并不亲近的妹妹与母亲之间,赵构选择谁显而易见。

    这些事情,徐还一清二楚,而且笃定是一起冤案。

    柔福帝姬是他从会宁府救回来,一起带着南归的,世界上再没有人比自己更确认她的身份。

    而且辽阳驿站的意外偶遇,韦太后的怀孕的丑事被他们撞破。情急之下,韦妃的选择是叫破柔福帝姬的身份,欲借盖天大王完颜宗贤之手杀了他们灭口,幸好徐还机智,这才逃过一劫。

    但这桩仇怨是早就结下了,韦妃若以太后之尊回到临安,岂能饶恕柔福?

    原本历史上,赵构只是因与柔福无甚感情,尊母命而杀之。现如今,赵构对自己恨之入骨,岂会放过此等良机?

    徐还很清楚一个事实,自己之所以有今日成就,能够快速崛起,驸马身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若是柔福身份动摇,自己这个驸马也就成了笑柄,不复存在,到时候

    天下人会怎么看待自己呢?甚至麾下的将领们会如何考虑都是问题。

    一个不争的事实,天下人对大宋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依旧强烈,若没有大宋宗亲,皇亲国戚这层身份,很多事办起来可就没这么顺利。

    甚至大好局面,都有可能毁于一旦。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劫,一个躲不过的劫。

    不过好在自打回到大宋的那天起,徐还便预见到了这个问题,而且开始有所准备。

    现如今,终于到了不得不动的时候。

    司马靖知道徐还在临安有准备,对此颇为诧异,但想破脑袋也不会知道徐还未卜先知,只是佩服徐还有远见,未雨绸缪。

    “国公,已经到了要紧时刻,该准备的刻不容缓。”

    “我明白,会立即安排的。”

    且不说柔福帝姬的公主身份,更重要的她是自己患难与共的妻子,临安还有几个孩子。

    作为丈夫,作为父亲,岂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身处险境?

    “还有一件事”

    司马靖沉声道:“可能也是时候了。”

    “何事?”

    “王爵!”

    金国来使,提出和谈。

    秦桧自然比任何人都先知道消息,此事是金兀术、完颜挞懒吩咐他,共同谋划之事。

    停战!

    金国已经承受不起继续交战,无论是暂时休养生息,开始单纯想要保住目前疆土,都不想再打下去。

    对秦桧而言,停战同样重要,唯有如此,才能遏制徐还、岳飞等人继续向上的势头,才有自己施展的空间和机会。

    更重要的是,他确信官家赵构也与同样的心思。

    徐还与岳飞已经尾大不掉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如今的赵构,已经不再关心是否能够收复失地,中兴大宋,他在乎的只是自己的皇位与权力。

    这就足够了!

    秦桧将金国的和谈国书递上去的时候,非常有信心赵构会同意。

    “官家,金贼提出化干戈为玉帛,愿意归还黄河以南的所有土地,包括东西二京,两国约为兄弟之国,友好往来。”

    “嗯!”赵构不置可否地点点头,手中兀自捧着国书在细看,或者在深思。

    秦桧不失时机道:“官家,如此一来,便可兵不血刃收复两京,光复河南之地。至于反贼刘豫,金国会与大宋联合绞杀。”

    这番话的重点并不是兵不血刃,而是另外一层意思,不动刀兵,自然也就和武将没什么事。

    收复两京,光复河南就是他赵构的功劳,和岳飞等人没有半文钱关系。

    如此一来,岳飞的功劳就会被削弱,以免他真的收复两京,立下不世之功难以应付。

    而且和谈必然停战,如此一来,岳飞自然也就无法再直捣黄龙,迎回二圣。

    只是,前方战局大好形势,金国节节败退,此时若是答允和谈,朝野上下该如何交代呢?

    秦桧似乎早料到赵构会有类似顾虑,低声道:“官家,金人已经表态,一旦和议达成,会礼送太后归国。

    否则为求自保,只能如岳飞所愿,送二圣南归。”

第五五二章和谈条件() 
软肋!

    每个人都有!

    徐还的软肋是妻儿,赵构的软肋是皇位和权力。

    送归韦太后,送归二圣。

    虽说都是至亲,但赵构的心情却是截然相反。

    生母回归,是团圆,是尽孝。

    但生父和兄长归来,无疑是威胁,是他最担心,也决不能容忍的事情。故而当秦桧说出这句话时,赵构的态度已经确定了。

    “金贼愿意送太后南归?”赵构低声询问,故意忽略了后半句。

    “是,此番和谈若是能让官家与太后团员,全了官家一片孝心,也是极好的。”

    “嗯!”赵构点点头,心里自然明白,孝心是最好的借口,朝堂众臣难以反对,和谈也就顺理成章。

    而且此番金国的和谈似乎很有诚意,从伯侄之国到兄弟之国,身份对比了有了很大变化。

    而且可以拿回黄河以南的土地,兵不血刃,光复疆土。岳飞也就没有必要再北伐,迎回二圣之说也就不复存在。

    “官家,金国和谈使已经等候在淮水岸边,随时可以前来临安,拜会官家。”

    “嗯!”

    赵构点点头,已然默许此事。

    秦桧心中一喜,小声道:“官家,金人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

    “岳飞高呼直捣黄龙,金主受惊,甚是不安。若两国从此化干戈为玉帛,恐岳飞之流不能留存”

    话说白了,金国的条件是——杀岳飞。

    赵构心头一动,但并未太过震惊。

    看来金兀术是被岳飞打怕了,一心要置岳飞于死地。

    作为皇帝,按理说肯定不能杀功臣,自毁长城,但赵构内心却认同了。

    岳飞或许是大宋的功臣,却不是自己的忠臣,这样的人留之无益。

    也就是说,在这件事上,自己和金人的诉求是一样的。

    秦桧不失时机地补充道:“官家,岳飞拥兵自重,恐怕已经有不臣之心”

    “会吗?”

    不知出于怎样心态,赵构明知故问。

    “有此迹象。”

    赵构没有接茬,改口问道:“和谈之事情,临安诸卿或许赞同,但在外的将领岳鹏举,徐子归”

    “官家,这便是试探他们忠奸的绝好机会,岳飞这边官家不妨下诏撤军,看他如何反应。

    至于徐驸马,臣拿捏不准”

    秦桧是当真没有把握,如果说当前大宋最反对和谈之人,徐还一定是其中之一。

    之前绍兴和议,他之所以赞同,那是因为实力还不够,无法对临安朝廷对抗,只能听命行事。

    但今非昔比,徐还如今在西北一家独大,自成一体,临安完全鞭长莫及。西军已经拿下河东,又有契丹人掌控的云内州,完全可以翻越太行山,挥师东进,直取河北,进军燕云。

    和谈?

    徐还岂肯乐意?

    但偏生此事,必须安抚徐还,尽快促成。

    完颜挞懒与金兀术已经明确表示,只要和谈达成,金国就会联合他们一起出手,将徐还置于死地。

    虽然没有明确说怎么办,但话里话外,显然已有定计,成竹在胸。

    可是怎么才能迫使徐还答应呢?作为大宋军方的实权人物,前线第一统帅,如果他反对,恐怕和谈会很难进行。

    毕竟眼下势头不错,一旦徐还领头,后续会有很多人跟着鼓噪,汹汹民意会非常难以安抚。

    最担心的是徐还和岳飞二人双双反对,甚至不听从朝廷号令继续进军,和谈根本无从谈起。

    是以,秦桧很着急,赵构也很着急。

    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当此关键时刻,徐还好像自己先松口了。

    徐还的奏疏从凤翔府而来,这是一份战果汇报奏疏,也可以说是一份请功奏疏。

    宋军攻陷了河东,作为西军统帅,徐还向朝廷汇报战果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出乎意料,以前徐还总是故意淡化功劳,这一次却大张旗鼓地请功。

    虽然名义是为将士们请功,但明眼人心里都清楚,将士们尚且有封赏,他这个功勋最为卓著的统帅呢?

    要知道,自从收复灵夏二州开始,再到斩杀银术可,击败粘罕,到如今攻克河东,朝廷一直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延缓封赏。

    朝野上下已经有很多人提及此事,无论是枢密院还是御史台,都表示过异议,认为朝廷应该赏罚分明,不能寒了前线将士的心。

    之前还可以说,等战事告一段落之后,一并封赏。现如今既然要和谈,自然是要终结战事,论功行赏自然也就刻不容缓。

    功劳多,封赏自然也就足。

    徐还麾下的将领们现如今都兼着地方知州、团练使、防御使,品级都已经不低,许多人甚至有爵位在身。

    这些都好说,无非多给几个虚名而已,反正这些人在西北已经称雄一方,实权在握。

    要紧的是徐还,该如何封赏?

    秦国公,辅国大将军,川陕宣抚使,兼枢密副使,开府仪同三司,又是皇家驸马。

    到了这份上,下一步该怎么封?

    兼任河东路宣抚使?这是必然的。

    升任枢密使?这不行。

    哪怕只是名义上的枢密使,赵构也不愿意在程序上,或者名义上将调兵权交给徐还。

    平章事,宰相衔是必然要有的,这毋庸置疑。

    至于辅国大将军,往上也有上升空间,但显然不足以表彰徐还的功劳,也不能满足徐还的胃口。

    因为徐还在奏疏最后写了这样一句话:臣虽久在西北,然忙于战事,不得回归故里,祭扫祖先坟茔。

    如今战事告一段落,请朝廷恩准休沐,暂许归长安祖祠,祭扫守孝,恳请官家为徐家祖祠赐匾。

    徐还的祖籍在长安,祭出孝道这杆大旗,是个很不错的借口。

    赵构和秦桧推敲了半天,这是徐还变相同意和谈的说辞,但有所舍,就要有所得。

    换句话说,徐还是在讲条件。

    说是求一道匾额,实际上是在求封赏,不必说的很明白,明白人心里都清楚。

    按照惯例,有贡献的大臣父母都会得到追封,母亲封诰命,父亲封官爵。

    那么该给徐还的父亲追封什么呢?

    按照父死子继的传统,这个爵位已然该由徐还承袭,只能高不能低。徐还现在已经是国公,再往上似乎只能是王爵了

第五五三章高阳郡王() 
封王!

    异姓王!

    自打汉朝刘邦说出那句“非刘氏不得称王”的祖训开始,历朝历代,这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

    称王的曹操父子篡汉自立,彻底断绝了大汉国祚,成了前车之鉴,后世历代君主都引以为鉴。

    大宋尤其是如此,宗室皇亲能够称王的尚且不多,有许多宗亲一辈子也只是公爵,侯爵,亲王,郡王都是非皇室至亲,不到一定年龄根本当不上王爷。

    现如今,徐还要封王,驸马封王。

    亲王赵构是决计不会同意,大宋从未有过异姓亲王,仅有的几个郡王也身份比较特殊。

    比如开国时立下大功的曹彬,以及后来几位皇后的父亲,皇帝的老丈人,曾有这个殊荣,而且大都是追封。

    活着的异姓郡王,凤毛麟角,几乎不存在。

    现如今,徐还要打破这个传统了。

    以其功劳,封王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毕竟大宋半壁江山是他力挽狂澜,当年若非有他和韩世忠在黄天荡击败兀术,恐怕江南已经沦陷。

    后来动摇大宋在南方统治根基的洞庭湖叛乱,也是徐还主导,与岳飞一手平定,收复秦陇晋三地就更不用说了。

    这份功劳,绝对当得起封王。

    以前徐还不提,赵构也故意装傻,现如今则是心照不宣地讲条件。

    赵构内心肯定是不乐意的,封王之后,徐还将会更加位高权重,难以节制,更容易生出事端。

    但他清楚,这是安抚徐还,争取其支持和谈的唯一办法。秦桧已经或明或暗提出,和谈之后能够联手金人对付徐还。

    一时间,赵构颇为心动,他有心赌一把。

    挣扎了两天之后,赵构终于下诏,册封徐还为高阳郡王。

    高阳是古地名,地点大概在离燕云不远的水沼附近,一句话,徐还这个王爵有名无实,还是没有封地。

    不过没有关系,徐还要的不过是个虚名而已,封地无所谓,反正地盘大的是。

    消息传出,朝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