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237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237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礼,我大宋陛下继位于南京(应天府),迁宗庙于临安行在,大军操练,迟早会光复两京。”

    “原来贵国还有意北伐,光复两京,甚好。”

    萧百发笑道:“巧得很,金贼入寇,我大辽退守云内州,亦迁宗庙与阴山之下,亦准备光复五京。”

    “宗庙?辽国帝系断了根脉,已无人祭祀。国之大事,在戎再祀,契丹徒有残部,焉能称之为国?”

    “我大辽蜀国公主乃是先帝之女,正欲登基复国,讨伐金贼,收复故土。”

    “女子焉能为帝?”

    萧百发早有应对之词:“女子为何不能称帝?中原曾有武瞾身为女子而等九五之尊,早有先例。

    何况蜀国公主乃先帝之女,大辽皇族正统,百姓心之所向,登基复国有何不可?”

    “武瞾篡权,牝鸡司晨,焉能为先例?”

    “武瞾是篡权,然我国公主却是承继父位,而且臣民拥戴,乃是正统。”

    萧百发道:“实不相瞒,本使此番前来,就是为了依照宋辽澶渊之盟,前来告知宋国。并邀请宋国共伐金贼。”

    话锋一转,出使宋国的目的变了,不是来求援的,而是来结盟的。

    “共伐金国?眼下粘罕西进,契丹岌岌可危,何谈伐金?”一直沉默的秦桧出声了,宰相的话自然也代表了大宋朝廷的态度。

    “粘罕西进云内州,我契丹勇士奋勇抗之,金贼无尺寸之进。本使奉公主之命前来,邀约宋军与攻金贼于云中。”

    萧百发道:“如若能灭粘罕于云中,于宋辽皆有好处,至少能拖住金国主力。

    届时大宋兵马便可北上,光复中原,甚至渡河收复河北,如此对两国皆有好处之事,想必贵国不会拒绝吧!”

    “求援就求援,竟说的如此冠冕堂皇。”

    “这话可不对,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已近百年,我国公主对贵国陛下这位兄长甚是爱戴尊崇。”

    萧百发道:“求援倒也不假,小妹遇难,向兄长求救不是理所应当吗?”

    “澶渊之盟,老黄历了。”

    秦桧冷哼一声:“如今,我大宋与金国有盟约在先,岂能相助你等。”

    “哦?宋国与金议和难道不是权宜之计?难道真要与金国约为伯侄之国?”

    萧百发反问一声:“宋辽乃兄弟之国,倘若如此,岂非金贼欺人太甚,奇耻大辱,辽国绝不答应。”

    此言出口,群臣立即微微有些脸红,赵构也经不住有些尴尬。

    伯侄之国,确实丢人。

    萧百发正色道:“怎么会呢?想来大宋是效仿勾践的权宜之计,眼下正是良机,贵我两国可以联合抗金。

    眼下我国率先与金贼交战,若宋军不出,我国恐独木难支。但中原有句古话,唇亡齿寒,倘若云中有失。

    金贼南下陕西路如入无人之境,贵国耗费无数钱粮,兵卒性命,拼死收复的关中还能保得住吗?

    到了那时候,黄河以北的兀术还会继续按兵不动吗?届时金贼全线出动,贵国也就成为一棵独木了”

第四七七章西湖歌舞几时休() 
当日朝会,徐还告假,是后来才听说萧百发的激烈言辞。

    印象里,这位兄弟的长处是箭法,百步穿杨,百发百中,几时言辞也这般犀利了?

    也不知是谁教的,这些说辞一定是南下之前,契丹人就已经商量好的。

    挤兑!

    核心其实就两个字。

    所谓伯侄之国乃权宜之计,只是个给宋国个台阶,若非如此,岂非宋国自甘堕落,向宋国称臣?

    契丹人都忍受不了,宋国焉能如此?同样是破国之仇,你赵构的爹娘兄弟亲眷几千人,还在北方受苦呢,你怎么可以向宋国低头呢?

    这通挤兑,赵构的心里估计很不是滋味,然后在道出唇亡齿寒的局面。

    该说的都说了,但赵构能否听得进去可就真未必了。

    朝堂之上,赵构没有明确表态,只是轻飘飘地说要从长计议,就暂时没有下文了。

    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宋朝野不会不懂,只是朝野君臣鸵鸟心态严重,以为只要低着头,不招惹,就能置身事外。

    根本不去想后续,眼中从来只有近忧虑,并无远虑,什么未雨绸缪。

    尽管萧百发在朝堂上一番挤兑,但能否奏效当真很难说,赵构很大可能会当缩头乌龟,但徐还不打算给他这个机会。

    文澜书院正式落成之后,已经吸引了不少学子,在江南地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原本文澜讲坛的基础上,又升级出了一个文澜论坛,用以辩论学问或者时政问题。

    萧百发在朝堂上的一番言论传出后,便成了文澜论坛这个月的辩论主题——是否应该救援契丹?

    论坛之上,江南书生学子各抒己见,唇枪舌剑。

    道理还是那些道理,唇亡齿寒,复土雪耻之类的,但换个地方说,换个说法之后,影响和声势全然不同。

    书院之中,书生学子们引经据典,挖出了很多前朝例子,分析出一件事。如果不及时出兵,等金国灭了契丹,兵锋就该南下了。

    甚至有人道出,所谓绍兴和议是金国人的计策,意图借此离间宋辽。

    还有关于绍兴和议,民间本来就有所不满,萧百发一番挤兑之后,再度激化,书生们纷纷表示不满。

    如果是卧薪尝胆的权宜之计倒是可以接受,否则就是卖国求荣,奇耻大辱。

    情绪在不断酝酿,从文澜书院开始,整个江南书院,乃至太学都群情耸动,舆论已经沸腾到了顶点。

    就在这个关键时间点,一首诗瞬间传遍整个临安。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错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不详,从何处传出也已无从考证,反正数日之内就传遍了整个临安,人人皆知。

    但凡是读书人,都能听出其中的讽刺意味,杀伤力自然也就不言而喻。

    到了这个地步,大宋朝廷自然不敢再无动于衷。

    皇宫之中,赵构看着誊抄的诗文,面色铁青,也有些火辣辣的。

    再这样下去,自己可能就要被打上昏君的烙印了。

    昏君!

    也许某些行为确实是这样,但赵构本人其实比较拒绝,他本质上还是想要做个——有为之君。

    鼎沸的舆论让他不得不正视局势,金国亡我之心不死,眼下虽然没有过黄河,但将来

    一纸和约如何能约束那些虎狼之辈?

    契丹人其实说的也没错,与其到时候独木南支,倒是不如

    赵构有些动摇了,思来想去他召来了秦桧。

    临安最近的风言风语,秦桧自然了如指掌,尤其是那首诗,简直是用心歹毒,诛心啦!

    此时绝不是自发而起的,背后一定有人推波助澜。

    文澜书院掺和其中,那徐还就清白不了,他这么做事想要做什么?单纯地为了帮助契丹人,还是另有所图。

    秦桧暂时还不清楚,但有个原则是决不能放徐还离开临安。

    只要他在临安,哪怕就是条龙,也是困于浅滩。

    还有就是救援契丹的事情,也不能答应,完颜挞懒那边可来了信,要求他务必阻止此事,不能不办。

    来到皇宫时,赵构表达出来的态度让秦桧有些错愕。

    官家竟然有所意动,竟然要救援契丹?这还是原来那个赵构吗?

    秦桧第一次觉得,赵构并不完全是个糊涂虫,也敏锐地发现自己并不能完全“掌控”这个昏君。

    “官家,唇亡齿寒,重点还是牙齿。契丹人的死活其实与大宋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云中有失,危险的是陕北,是府、麟、乃至延安府等州县。”

    秦桧不疾不徐道:“大宋的疆土自然要全力守卫,只不过凡事要有轻重缓解。

    契丹少说能支撑数月至半年,倒是即便金军大获全胜,想必也是强弩之末,战损不少,还能有多大威胁?

    况且陕西路还有精兵悍将守卫,应无大碍,眼下对朝廷而言,最要紧的是经营淮水防线。”

    这就是秦桧的聪明之处,他从来不反对赵构的想法,而是顺着他的意思,悄然让方向偏离。

    中间还尽量往赵构的痛处或者爱好靠拢,让他不反感,逐渐接受。

    果然,赵构闻言又有些迟疑了。

    说到底,淮水才是现在大宋的根本所在,建炎三年那次临安被金军攻占,狼狈逃亡海岛的经历太惨痛,实在不想经历第二次。

    而且不是每次都能运气那么好,江南刚刚从战火中恢复过来,正是欣欣向荣的时候,经不起再折腾。

    “会之所言有理,不过契丹人也不能全然不顾,毕竟打西夏他们出过力。陕西路也颇为重要,子归费了好大力气才收回,就此放弃,似乎也不大妥当,至少舆论”

    “官家说的是。”

    秦桧点点头,沉吟道:“官家,书生学子太过年轻,对于国家大事哪能看得清楚明白?往往是意气用事,短视之见,也最容易被人利用。”

    “利用?”赵构目光顿时一紧。

    秦桧点头,轻声道:“是,莘莘学子,热血少年关心国家兴亡是大宋之幸,然倘若有人利用学子热情,试图以影响朝廷决策,就有些过分了。”

第四七八章摩拳擦掌() 
诛心总在不经意间,秦桧不着痕迹的一句话,赵构顿时起了疑心。

    舆论最近沸沸扬扬,确实有点突然,说不定当真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一番探查,文澜书院便进入了赵构的视野。

    徐还,和他有关吗?

    他和契丹人的关系十分紧密,这是全天下都知道的事情,如果他站出来公开对契丹人说话,倒也不足为奇。

    可是没有,反倒暗地里

    那么,徐还会有什么别的目的吗?

    赵构突然觉得,许久没有和这个妹夫沟通过了,也许是时候应该找他聊聊了。

    接到传召,徐还微微错愕,旋即便神色坦然,跟着内侍入宫。

    进入垂拱殿时,赵构和颜悦色,笑问道:“子归啊,皇妹、承嗣和承训可都还好?”

    “有劳官家惦记,一切都好。”

    “如此甚好。”

    赵构点点头,从寒暄转为正题:“子归,今日召你前来,想问问你对契丹求援一事的看法?”

    果然!

    徐还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心中早就打过腹稿。

    “官家,唇亡齿寒这话有道理,不过得分清主次,当前对大宋而言最要紧的还是淮水。”

    咦!

    赵构微微错愕,怎么徐还的言下之意和秦桧有些相似呢?

    “继续!”

    “官家,刘豫不足为虑,纵然一时得意,但终究不堪一击,所虑者还是兀术。一旦云中契丹落败,或者刘豫出现颓势,兀术都会过黄河的,此事恐怕不敢侥幸。”

    赵构对此是认同的,他还没有糊涂到以为靠着一纸和约能够约束虎狼之辈。

    “那子归以为该当如何?”

    徐还道:“加强淮水防线,趁着金军打契丹,好好敲打刘豫。

    与其等兀术南下被动,不如主动北上,即便触发战事,交战区也在淮北,不至于危害淮南根基之地。”

    赵构迟疑道:“有些道理,只是前次征讨刘豫失败,郦琼那个狼心狗肺的东西又投了伪齐,讨伐之事”

    “前次失误是有人为因素,换个人想来不成问题。”

    “那子归以为何人适合?”赵构顺口询问,却有那么一丝意味深长。

    “岳飞!”

    徐还没有丝毫犹豫,回答的很直接。

    这个反应让赵构微微有些错愕,其一是徐还直接提到了人名,其二是徐还近来与岳飞的关系并不怎么和睦。

    岳云曾数次前去拜访都被拒之门外,甚至连礼品都没有收,岳飞回到临安之后,徐还也是不与之相见。

    这已经是临安城中人尽皆知的事情,都知晓徐驸马与岳将军不睦,

    “子归啊,岳飞和你之间曾有你何故推荐他呢?”赵构饶有兴致地问了起来。

    “臣与岳飞在岳州虽小有嫌隙,但此乃私人恩怨,岂能因此误了军国大事?”徐还第一次亲口承认与岳飞有嫌隙。

    “岳飞是个将帅之才,打仗颇有手段,且就在襄汉,对淮水也了如执掌,由他出马,东南战局刘豫占不到便宜,说不定还能一举收复淮北。”

    赵构叹道:“收复淮北固然是好,可如此一来,兀术恐怕就要南下,到时候守得住吗?劳民伤财,徒劳无功可就不好了。”

    徐还心中暗笑,原本历史上岳飞一路北伐,大破兀术,已经打到了朱仙镇。如果不是你十二道金牌,怎会徒劳无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