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232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232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糟糕的是,关中兵马与襄汉岳飞所部本来遥相呼应,可以互为奥援,但商州失守之后,两军之间的通道便截断,只能各自为战。

    徐还接到消息的时候,表情甚是凝重。

    就知道有阴谋,果不其然,一出手动静便不小。

    商州自古属于秦地,而秦陇蜀三地被徐还视为私人领地,现如今刘豫竟然把手伸到商州去了。

    这还得了?

    刘豫此举是想要减轻东京西南方的压力,破除宋军的包围态势,战略准确,站在伪齐的角度是一招妙计。

    对大宋,对徐还却是个麻烦。

    商州距离关中很近,昔年秦楚之间的武关就在这个方向,伪齐兵马或是金兵有没有可能绕道此处袭扰关中呢?

    四塞之地突然多了个小缺口,多了一层隐患,无疑让徐还颇有担忧。

    不过好在吴磷已经意识到,加强了关中东南方向的防御,暂时无碍。却在无形中拉长了了关中东部防线。

    蒲津关、潼关、商州,压力不小,也将占据更多兵力。

    而且失了商州之后,伪齐兵马可以直接威胁汉水流域的金州,一旦成功,将会切断汉江水运。

    兴元府与襄阳之间道路断绝,这条眼下西北往来东南最便捷的交通线将会中断,对大宋,对西北,对徐还而言都是不小的威胁。

    事情发生太突然,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却牵一发而动全一身。

    不得不说,赵构的猜忌误了大事,有岳飞在的时候,董先焉敢轻举妄动?

    现在好了,留守的张宪能人虽说还是悍将,但能力与威慑到底有限,以至于出了这么大的岔子。

    此事在朝堂上也闹出了不小的风波,大宋收复失地,金军北撤的大背景下,伪齐没有安分守己,唯唯诺诺,反倒如此嚣张生事,无疑刺激了天朝上国的尊严。

    于是乎,朝中立即吹起了一股趁势北伐,消灭伪齐,收复失地的风。

    虽说大宋文臣们素来不喜打仗,但这一遭却一反常态,甚至连秦桧都公然表示赞成。

    最初徐还有点没闹明白,后面才慢慢反应过来,说到底还是面子和利益问题。

    在大宋士大夫们眼中,金国是个惹不起的庞然大物,但刘豫算什么东西?一个乱臣贼子而已。

    没有金军庇护的情况下,竟敢如此嚣张,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几年几场仗打下来,胜利居多,朝野也算有点信心。接连两个秋天,南方丰收,钱粮储备充足了不少,自然也底气十足。

    如此这般,北伐教训伪齐无疑是一种政治正确,秦桧想要拉拢人心,树立威望,就不能反对。

    但最终出兵与否,说到底还是要听凭圣裁,那么官家赵构会是什么态度呢?

第四六七章奸臣的逢迎之谏() 
垂拱殿的御案上,一叠厚厚的奏疏,都是请战的。

    出乎意料,此番上疏之人很多都是文官,他们竟然一改往日避战畏敌的做派,可谓是一反常态。

    原因何在?

    赵构当然明白,大宋官员们无法容忍伪齐刘豫的羞辱,至于出兵能否收复疆土或许还在其次,找回颜面才是关键。

    树要皮,人要脸。

    读书人尤其讲究这个,朝廷、皇家更不例外。

    可是他们却能在金国异族入侵,国土沦丧之时,甘愿做缩头乌龟,不为所动,甚至签下那等丧权辱国的和约。

    说白了,欺软怕硬。

    赵构完全明白,却也陷入为难之中。

    他当然想要教训刘豫,抱商州倒戈之仇,可是贸然出兵,会是什么结果?

    对付一个刘豫,他还是很有信心的,可他担心因此惹怒了金国了,战争规模如果扩大,很可能一发不可收拾。

    再者,好不容易才有机会限制武将,如果开战,岂非再次放权给他们?

    赵构有顾虑,但面对来势汹汹的请命又不能不为所动。

    皇帝要是不要脸了,朝廷体面何在?往后还有什么资格说什么主辱臣死,要求臣子为社稷拼命?

    难题!

    赵构烦恼的时候,派人将秦桧请到了宫里。

    这两年,秦桧在身边办事一直妥帖,深得圣心。而且赵构有种感觉,秦桧很贴心,办事从来首选考虑的是他这个皇帝的利益与感受。

    封建时代,朕即国家。

    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国家与皇帝还是有区别的,很多朝臣张口闭口是天下兴亡,社稷福祉。

    这没有错,但很多时候却让皇帝不痛快,多有为难。

    秦桧在这方面却不同,虽然也扯着天下、社稷这些大旗,但具体办事的时候,很顾虑他这个官家的感受。

    这两年下来,为赵构化解了不少麻烦。

    其实这是逢迎君主之举,在封建时代是遭到唾弃的奸佞之举,但赵构喜欢,秦桧又做的不着痕迹。

    于是乎,君臣顺利狼狈为奸。

    此番群臣请战讨伐刘豫,秦桧竟然也上疏赞同,赵构觉得他有被迫的意味,毕竟整体氛围如此。

    但赵构觉得,按照过往的惯例,秦桧说不定已经有对策。

    接到赵构的传召,秦桧匆匆入宫,欣然而来。

    “拜见官家。”

    “会之,群臣请战之事,你怎么看?”赵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秦桧对此并不意外,入宫之时他便已经猜到了赵构的意图,心中早就有一番谋划。

    “回官家,群臣所请,众望所归。”

    言下之意,不能拒绝。

    “可是”

    “官家所虑金贼也,其实无妨,金国谙班勃极烈虽立,但朝野依旧纷乱,未必能协力南下。”

    秦桧低声道:“故而这是个不错的机会,如果能收复淮北,甚至两京,无疑是一件大喜事,对官家而言是不世之功,必定臣民恭贺,彪炳史册。”

    赵构微微有些意动,秦桧这几句话对他有不小的吸引力。

    他能当上皇帝,说到底是个巧合。

    并非正常帝位传承,不过是因为大宋皇子只有他一人在外,捡了个便宜而已。

    仔细说起来,有点得位不正,这些年诟病的人不少,苗刘之变时便是如此。

    “得位不正”,想要证明合法性,得到臣民拥戴,坐稳皇位,就需要震慑天下,万民拜服的功绩。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个极好的例子,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逼父退位是不争的卑劣事实。

    但李世民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后,后世谁人不称其为明君?成为与秦皇汉武并列的帝王典范。

    对赵构而言,如果能收复两京,中兴大宋,便足够了。

    东京城破是在父兄为帝之时,过错在他们,自己力挽狂澜,收复失地说明什么?

    至少可以证明一点,自己比那个不成器,丧土亡国的大哥强嘛!

    那么即便来日渊圣(宋钦宗)归来,又有什么资格与自己争皇位呢?

    出于这个考虑,征讨刘豫确有必要。

    秦桧小心观察着赵构的表情变化,嘴角露出一丝不可察觉的笑意,不失时机补充一句。

    “官家,此战还有另一个好处。”

    “哦?”赵构眉头一动,颇有兴致。

    “官家,朝廷制度,赏罚分明,武将打了胜仗理当封赏,但有失误也当惩罚。”

    秦桧道:“而且一旦开战,调兵部属在朝廷,在枢密院,沿淮乃至襄汉的将领可重新安排。”

    说法颇为隐晦,但赵构听懂的。

    淮水沿线的兵马主要分属岳飞和刘光世,麾下兵将对这两位甚是笃信尊奉,言听计从,朝廷调令反倒不那么好使。

    这是赵构一直忌惮之事,调回徐还和岳飞都是这个目的。

    关中还好,只有少数几个武将出自徐还麾下,赵构反倒并不十分担心。

    倒是襄汉、淮水,岳飞虽然走了,但驻守襄阳的张宪等人对他仍旧死心塌地。

    淮西问题就更严重了,刘光世依靠麾下的郦琼、王德两员大将,将兵马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号称“太尉兵”。

    大宋竟然有私兵!

    赵构甚为忌惮,奈何正是用人之际,淮西防务严峻,离不开刘光世和这支让人厌恶的“太尉兵”。

    秦桧一番话倒是提醒他了,趁着出兵讨伐刘豫,无论是刻意消耗刘光世所部的力量,还是寻个错误斥责惩治或夺其兵权,都是个不错机会。

    如此一来,算是一举两得。

    至于风险,似乎并不是很大,两载丰收,几战胜利,赵构还是有些底气的。

    即便真的挑起和金国的战事,也不至于一败涂地。

    赵构其实也不傻,他也明白绍兴和议是有时效性的,狼子野心的异族岂能放弃亡我之心?

    “会之所言有理,只是这调兵遣将,人员安排颇为棘手。”

    秦桧心中一笑,不着痕迹道:“官家,臣是文臣,只有些许粗陋之见,具体布置还需枢密院商讨才是。”

    赵构摆手道:“会之是平章事,军国大事自有置喙之权,何况此间唯有你我君臣,但说无妨。”

    “遵旨!”

    秦桧欣然上前,压低了声音,道出了早就打好腹稿的一番话。

第四六八章出师未捷已先败() 
在秦桧的怂恿下,赵构欣然同意。

    百官请命,官家点头,宰相赞成,出兵讨伐刘豫也就是板上钉钉之事。

    徐还接到消息,有些惊讶。

    局势怎么这么发展起来?

    有点看不懂。

    随着蝴蝶效应的不断扩展,历史走势虽不至于面目全非,但已经大不相同,很多事情徐还已经难以把握。

    某种程度上,穿越者的未卜先知优势也快速降低。

    赵构竟然一反常态,信心满满地支持北伐?

    原本历史上好像也有过那么一段,不过似乎很短暂。

    而且是绍兴和议之前,如今和谈提前,赵构竟然还有胆量挑衅金国,实在反常,难道大舅哥转个性子?

    裴元衍觉得这是好事,一旦开战,便意味着机会。

    前线如火如荼的时候,徐还便可趁势再度出山,回到西北,龙翱九天。

    裴先生甚至打算准备物资和人手,只待朝廷诏命一出,徐驸马便可随时出动。

    但徐还却一点也不乐观,总觉得这件事有古怪。

    赵构将自己和岳飞都召回临安,借着商州倒戈之事,问责申斥襄汉诸将,其中就包括张宪等岳飞亲信部将。

    这种情况下,大举北伐刘豫,靠谱吗?

    徐还仔细思考一番后,仍旧不为所动,不闻不问,没有掺和半句。

    朝廷也没有启用徐还的意思,岳飞也受到冷落,以照料母亲病榻前为名,被留在临安。

    赵构本人则去了建康,御驾临江北望,一方面激励士气,一方面督战。

    此举确实给人一种官家信心满满,一心北伐,惩治叛臣贼子的决心。

    宰相张浚随御驾陪同建康,设立都督行府,由张浚担任右相兼都督诸路军马,专门处理军事事务。

    朝野上下士气大振,好似真的看到了中兴希望,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赵构都督行府下达军令,命张宪、刘光世、吕颐浩、韩世忠四位武将分进合击,讨伐刘豫。

    自始至终,不曾提及徐还和岳飞。

    一点也不意外,徐还听闻消息,淡淡一声叹息,兀自坐在西湖边看风景,等候捷报。

    不过也许,更大可能是——变故。

    宋国出兵讨伐刘豫,黄河以北的金国人毫无动静,好似浑不在意。

    绍兴和议,宋金约为伯侄之国,所以赵构礼节性地给金国送去了一份国书,阐明刘豫作乱,主动挑衅,宋国讨伐是被动应战。

    金国没有回应,似乎是默许态度。

    宋军也就毫无顾虑,调动兵马朝北进发,渡过淮水,发起进攻。

    按理说,没有金国支持,刘豫那些伪军不堪一击,王师北进,必定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收复中原指日可待,江南很多人已经鼓吹者等到捷报到来,早日庆贺。

    可是,意外发生了。

    淮西兵败!

    刘光世所部竟然在北进途中被刘豫伪军击败,甚至还丢掉了濠州、寿州,淮水中游被叛军扼守,上下不得呼应。

    尤其是寿州要冲之地有失,刘豫的伪军顺着淮水东下,直扑吕颐浩的后方,断其辎重粮草。

    已经渡过淮水,沿运河进发的吕颐浩所部不得不紧急回撤,韩世忠见势不妙,也不敢再进军,及时前来救援。

    好在没有酿成什么大乱子,刘豫也见好就收,放弃濠州、寿州,及时北撤,以免被宋军包围在淮南。

    但北撤之后,立即扼守各处交通要冲,并破坏桥梁道路。

    宋军失了先机,再想北进可就不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