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230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230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升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因为泥活字的质地问题,使得印刷产品的清晰与美观大打折扣,故而使用有限,雕版似乎仍旧是主流。

    唉!

    苏家在蜀中便有刊印书籍的生意,自己竟然没有仔细了解行情,真是不应该。

    不过这个问题并非无解,尽早解决,将来定能派上大用场。

    徐还笑道:“雕版不易,活字终究方便,只需改变质地即可,泥活字不行,可以改为木活字、铜活字,或是铅字。”

    “哦?”三人有些诧异,徐驸马竟然还懂刊刊刻印刷?

    徐还笑道:“眉山苏氏便有刊印书籍产业,目下已经在尝试,此事便交由他们来做吧!”

    “如此甚好,有劳驸马!”

    陆宰恍然,他知晓眉山苏氏实力,也知其乃国公姻亲,自是完全放心。

    却不知徐还灵机一动,盘算着能否趁此机会将苏红袖接来临安,或者顺势落实名分问题。

    离开文澜阁,徐还又去了一趟西泠诗社。

    李清照携带的大量金石器物都收藏于此,在裴元衍的协助下,已然建成一座金石博物馆,吸引了不少人金石爱好者前来参观,也有不少人携带藏品前来交流。

    易安居士自是欢迎,多交流有利于编撰金石录,完成这项夫妻未能并肩完成的憾事,告慰丈夫赵明诚在天之灵。

    除此之外,李清照也经常参与西泠诗社的活动,才华横溢,妙句横生,让众多江南诗文大家叹为观止,赞叹不已,易安居士之名早已名满江南。

    闲暇之时,则教导几个女学生吟诗填词。

    徐还到来之时,恰好碰上李清照正在给最疼爱的关门弟子唐婉讲解音律。

    没错,唐婉!

    陆游的小表妹,原配妻子,无奈和离,游园相遇,无奈填词钗头凤,让后世千年为之感慨的唐婉。

    在原本的历史上,李清照也曾遇到唐婉,看中小女孩的天资,想要收归门下,传授生平所学。

    不想当时唐婉脱口而出:“才藻非女子事也!”

    女子无才便是德!

    封建时代的主流思想,十岁的唐婉有此观念不足为奇,只是不知她最终与陆游分开,是否有这方面的原因?

    无论怎样,这件事对李清照而言是遗憾,满腹才华后继无人,晚年孤寂凄凉。

    如今因为徐还的影响,李清照更早遇到了年岁更小的唐婉,小女孩顺理成章拜在易安居士门下。

    不出所料,当来定是一位堪比咏絮(东晋谢道韫)的大才女。

    记得当初还曾玩笑,让陆宰与李清照分别教导男女弟子,将来一较高下。

    徐还倒是颇为期待,不知陆游与唐婉这对璧人比拼才学,会是怎生模样?

    这个场景还要许多年,那个时候自己已经人过中年。

    但那个时候,儿子徐承嗣正好长大,那将是属于他们的新时代。

第四六三章年礼与权术() 
“你要开书院,办学堂?”徐还一回家,柔福帝姬便问起此事,颇为好奇。

    “是!”

    “你是打算?”柔福帝姬知道,丈夫做事从来不会无的放矢,如此行径必有深意。

    “人才!”

    徐还缓缓吐出两个字,现如今或许还不明显,但将来想要有大作为,人才至关重要。

    柔福帝姬担忧道:“人才固然重要,可你如此直接开设书院,皇兄会不会多心?”

    “也许吧,不过眼下我是资助贫困学子,并无他举,旁人也无从说三道四。”

    徐还狡黠一笑,在这件事上他算是耍了个小心眼,资助贫家学子确实是一个初衷和极好的遮掩理由。

    但文澜阁实力强大,名家荟萃,眼下一个小小的讲坛已经能吸引众多书生学子前来,更别提开书院之后。

    假以时日,文澜书院必定能成为江南第一书院,好似后来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那般。

    到时候江南名门子弟,仕宦之家,乃至朝中大臣的子侄都有可能慕名而来,开门办学,学生自然是来者不拒。

    在遴选和储备人才的过程中,与学生背后的家长、家族建立起密切联系,将会是未来潜在的一层关系网。

    必要的时候,能发挥其特殊作用。

    何况书院还有兵法和技术班,培养相关人才的的同时,这些教育方面的初步试探,在未来也将有着深远意义。

    柔福帝姬虽不知徐还全部打算,但相信丈夫肯定有所谋划,也不多问,笑道:“听闻你对几个孩童甚感兴趣?”

    “不错,你可不要小看了那几个孩子,都是名师之后,将来定会是当世才子,栋梁之才。”

    “哦?徐郎如此笃定?”

    “当然!”

    柔福帝姬略微有些狐疑,四五岁的孩子,未免言之过早吧?

    不想徐还挑眉道:“秘密!”

    “好吧,我拭目以待。”

    “你就等着吧,那些个孩子长大后,会是咱儿子的左膀右臂。”

    直到此时,柔福帝姬才猛然一惊:“徐郎,你竟然打算的如此长远?”

    徐还笑道:“提前布局嘛,他们的父亲为我所用,至于那几个小家伙,则是留给儿子的,你放心,我看中的人,不会走眼的。”

    书院建设在有条不紊进行中,工匠们已经在徐还的引导下开设制作铜活字,从而真正实现活字印刷术。

    三字经会在适当的时候向天下推广,产生其应有的作用,在华夏儿童教育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原作者无从考证,届时提到的只会是徐还的名字。

    南方平叛也有条不紊,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韩世忠这等名将出马,自然兵到乱除。

    兵马首先进驻闽赣之间交通要冲,防止建州与赣州的乱兵联合,避免出现的叛乱席卷南方的态势,然后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入冬之后,叛军主力已经全线落败,成为一群潜藏各处,各自为祸的残兵败将。

    平叛从来都是除恶务尽,绝不能留下星星之火,韩世忠正带着兵马全力追剿,按照如今的节奏,在年底之前应该能够彻底肃清。

    皇帝赵构得知消息后,紧张的心情顿时放松,欣然从督战的绍兴返回的临安,大宋上下在一片欣喜中迎接绍兴二年的新春。

    柔福帝姬又在准备礼物,贵胄之家,逢年过节送礼都是个麻烦事。

    给太后、官家,以及各宫嫔妃都要备礼物,临安城中的公侯之家,故交亲友,还有便是蜀中和凤翔府的自家人。

    黄若彤与苏红袖孤身在外,柔福帝姬身为当家主母,自当多有关照,送去了不少年节礼物,滋补安胎药品。

    除此之外,还专门叮嘱徐还撰写信函给二女送去。家书抵万金,对孤身在外的女子而言,情郎的甜言蜜语何止万金?

    柔福帝姬是深有体会的,当年徐还那一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给了她莫大的鼓励和安慰。

    她想,黄若彤和苏红袖肯定也有类似的心情,甚至更胜自己。毕竟当初自己还有儿子在身边,她们却是孤零一人。

    除此之外,便是给朝中同僚的年礼。

    “韩将军府上厚礼已经备妥,张浚、吕颐浩家相同,岳飞虽不在临安,但听闻岳老夫人在临安,岳家长子岳云、还有几位小娘子也在,备相同礼物赠如何?”

    “不可!”

    没想到徐还断然否决,柔福帝姬惊讶道:“怎么?”

    徐还正色道:“韩夫人是平安郎的干娘,厚礼是应该的,张浚、吕颐浩次之,与临安仕宦之家相似即可,至于岳飞府上,不送礼。

    如果岳府来送礼则拒收,岳家人前来拜望,也都拒绝不见。”

    柔福帝姬不解道:“为何?你与岳将军关系不错,从河内开始的情谊,曾并肩作战,称兄道弟。”

    “我知道,但今时不同往日,而今我和岳飞是当朝统兵最多,立功最大的两员武将,过从甚密并非好事。

    如果彼此有点嫌隙,不大和睦,官家大概会乐见其成吧!”

    说完徐还一声叹息,想起在岳州时曾与岳飞将帅失和的传闻,或许如今假戏真做依旧很有必要。

    “这倒是!”

    柔福帝姬恍然,旋即叹道:“权术猜忌真是令人讨厌。”

    “无可奈何啊!”

    “也不知什么是时候是个头?”

    “我尽量让这一切早点结束。”

    徐还拉着柔福帝姬的纤纤玉手,笑道:“凤翔府刚刚传来一个好消息,司马先生在兴州山间发现了优质上乘的铁矿。”

    “如此说来,不就可以”

    柔福帝姬虽是女流,但这几年历练下来,已经懂得很多军旅之事。

    发现铁矿意味着可以冶炼钢铁,也就可以打造兵器,招兵买马,积蓄实力。

    “没错,司马先生已经着手秘密开采,一两年里就能派上用场。”

    徐还不会说,铁矿是他授意司马靖去寻找的,兴州便是后世的略阳,可是个有名的钢铁小城,自己只不过是提前利用罢了。

    有了兵马,有了兵器,距离目标无疑更近了一步,所差的只是一个时机。

第四六四章会笑的孩子有福气() 
等待时机是个漫长的过程。

    整个绍兴二年,宋、金、夏三国各自忙碌内政,边疆安宁,没有丝毫冲突,自然也就没有机会可言。

    徐还一直赋闲在家,除了暗地里悄然进行一些布局之外,整日里无所事事。

    不过悠闲也并非全无坏处,一年之中,徐家倒是添了好几桩喜事。

    绍兴二年四月,黄若彤怀胎十月,瓜熟蒂落,产下一子。

    次子诞生,徐还格外高兴,欣然给小儿子取名徐承业,从临安往凤翔府送去的大量的滋补品,衣服鞋袜玩具,小家伙到会打酱油之前的用品基本不缺了。

    这些都是柔福帝姬亲自打理,对侧室夫人与庶出子嗣一视同仁,多有关照。

    孩子出生之前,眉山苏家专门派去了些许稳婆、乳母,生产之时得以母子平安,徐家二公子一落地便被妥帖照顾,让人放心不少。

    黄若彤是皇帝圣旨赐婚的,兼之徐还身份,宫中孟太后与官家赵构都有赏赐,还因父母功劳,赏了小家伙长安县男的爵位。

    相熟各家也都纷纷送来贺礼,一切看似很隆重,可徐还却高兴不起来,多有无奈。

    次子与长子情况相同,出生时自己都不在身边,无法陪伴,看不上一眼,让人多有无奈与遗憾。

    入宫探望之时,孟太后也多有感慨,称等到了合适时间,早日将黄若彤母子接来临安。

    徐还以黄若彤产后虚弱,孩子尚幼经不起旅途劳顿为由婉拒了。

    凤翔府是极为重要的根据地,徐承业自出生开始,就有其特殊意义与责任,留在西北才是正经。

    临安是行在,江南繁华之地,可对徐家子嗣而言,弄不好就会成为危机四伏的金丝笼,徐还可不想两个儿子都成为笼中雀。

    不久之后,徐家再有喜讯,五月里,柔福帝姬诊出喜脉,怀上二胎。

    自徐还归来之后,夫妻如胶似漆,再孕是迟早的事情,若非先前有意采取一些避免措施,肚子早就大了。

    得闻喜讯,孟太后格外高兴,虽说柔福帝姬生有嫡长子,但侧室生子某种程度是一种威胁,“女儿”此时再度有孕最好不过。

    不过赵构和后妃们却是另一种心情,一方面欣然恭贺驸马夫妇,另方面心里则格外不是滋味。

    后宫之中一直没有喜讯,自元懿太子赵旉病逝之后,赵构膝下一直空空。

    朝野本就有国本之虑,福国长公主怀上二胎成为明显反衬,此事不免被趁机再度被提及,有臣子上疏请求官家遴选宗子养于宫中。

    不过这次朝臣们学乖巧了,措辞格外严谨,无人再提及仁宗收养英宗之例,而是让官家效仿真宗。

    昔年宋真宗几位皇子夭折,曾将侄子赵允让养于宫中,几年之后皇子赵祯(宋仁宗)诞生,再以箫韶部乐送还府邸。

    朝臣们言下之意,民间有养子招弟的说法,皇家也可以学学嘛!

    没有人质疑官家的生育能力,只是养个侄子在宫里,暂时不用定名分。说不定能给皇家带来子嗣也未可知,将来后妃们生下皇子送回去就是了。

    如果实在不巧,膝下无子,也有个备选之人,朝野和天下也能安心。

    各让一步,权宜之计,赵构虽不大乐意,但为了安定朝野,加之孟太后也要类似的态度,不得不答允。

    和朝臣们可以建议立太子,但不能轻易建议立谁为太子一个道理,遴选哪一位宗子入宫,大臣们都三缄其口,完全是听凭圣裁。

    不过大臣们都有感觉,不出所料应该是在庆国公府,或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