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212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212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还悠悠道:“是时候了,我们该有个孩子了。”

    “徐郎,这个孩子”

    黄若彤心思灵敏,很快便想到此事不单纯。

    毕竟柔福帝姬已经生下长子徐承嗣,徐还对子嗣的渴望应该不很迫切才是。

    “他们在临安,司马先生他们希望我们尽早有个孩子。”徐还没有明说,但确定黄若彤明白。

    这是司马靖等人的劝谏,柔福帝姬和徐承嗣在临安,多少有点人质的意思。

    自己必然是重视在意妻儿的,但麾下之人却不免有些担心。

    万一

    黄若彤再有个子嗣,无疑让人更安心的一些。

    后嗣对追随者而言是一种保障,能起到稳定人心的效果。

    尽管徐还不想如此功力,但为了大局考虑,不得不从谏如流。

    黄若彤沉吟片刻,低声道:“妾明白,但妾以为,徐郎任何时候都应以长公主和承嗣为重。

    妾得宠爱已是幸运,只想尽妻妾本分,为徐郎生儿育女,任何时候,都别无他想。”

    “看你,很简单的事情,别想复杂了。”

    徐还拥着佳人,笑道:“我想啊,若彤这般聪慧漂亮,生个孩子必然聪明伶俐。”

    “嗯!”

    “所以抓紧时间,争取在我去秦州之前,一举中的。”

    徐还笑了笑,大手顿时再度不老实,佳人顿时一声婴宁。

    窗外清风徐徐,东湖水波荡漾,莲叶之下,两条鲤鱼欢畅游动,相戏碧波间

第四二七章声东击西() 
凤翔清风徐徐,柔情蜜意,秦州战事激烈,如火如荼。

    秦州城下,察哥已经记不清是第多少次指挥兵马发起进攻?

    他是李乾顺庶出的弟弟,英勇善战,在西夏爵封晋王。

    早年间曾率军对抗过大宋西军,最为有名的则是前两年征伐河湟。

    察哥曾五渡湟水,击败宋国守军与吐蕃人,夺取熙河、西宁州等地,为西夏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

    如今是李乾顺的左膀右臂,军中柱石。

    因为曾经西征,对陇右渭水一带的地形,风土人情颇为熟悉,进攻秦州的重任自然也就落到了他身上。

    察哥率领大军气势汹汹而来,本来让主动挑衅的宋人有来无回,付出惨痛代价。

    不想到了之后,情况却截然相反。

    宋军龟缩在秦州城里,压根不曾外出,无论他如何叫阵,刘子羽就一个态度,高挂免战牌。

    察哥也尝试攻城,但秦州乃大宋西北重镇,城池本就高大坚固,刘子羽这段时间不断整修加固,更胜往昔。

    纵然察哥率领数万大军,猛攻不断,始终纹丝不动,只能望而兴叹。

    没办法,毕竟他麾下的西夏大军主要是骑兵,战场野战,攻城并非所长。

    这也西夏一直以来的弱点,或者说短板。

    纵观百年来宋夏战争,西夏但凡获胜,大都在在野战中,或者反击宋军征讨中反败为胜。

    比如当年的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再比如神宗朝五路伐夏失败等等。

    在野外,一旦被西夏抓住了宋军的弱点,然后利用骑兵优势和野战的长处,破敌制胜轻松随意。

    但攻城掠地,却占不到多少便宜。

    真正被西夏攻陷的大宋城池少之又少,自打仁宗朝庆历年间,大宋在西北修建诸多堡寨,连成一体防御线后,西夏兵马越发受到限制。

    再有种家、折家以及西军驻守,戍边守土,大宋西垂疆域才得以安然无恙。

    如果不是宋金海上之盟,调兵前去进攻燕云,以及后来金国入侵,西军奉命东调守卫河东,保卫东京,造成西北空虚。

    西夏又怎会占领陕北数百里土地,趁机夺取熙河路,湟水谷地?

    纵观西夏版图和发展史,他们在河西轻松扩地千里,将此处残余的回鹘人,吐蕃人打的抱头鼠窜,沙洲、瓜州等地轻松纳入版图。

    甚至敢越过黄河与沙漠,在河套之地与辽国争抢土地和人口,互有胜负。

    但在东南方向,虽然嚣张地威胁宋国,时常寇边,但一直难以完全击破宋军的堡寨防线,夺取陕西四路的城池。

    离开了骑兵野战,西夏的实力会大打折扣。

    所以他们对宋国作战的基本策略,多年来一成不变,差不多可以归纳为:武力恫吓,敲诈岁赐,防守反击,野外歼敌。

    今次也不例外!

    几桩引发战事的冲突莫名其妙,西夏方面确认并非自己所为,认定是金国挑拨,或更有可能是宋国蓄意为之。

    故而察哥潜意识认为宋军会主动出击,大有图谋,早就做好了骑兵反击,一举击溃的打算。

    结果

    交战之后,情况大相径庭。

    宋军一直处于守势,始终不出击,根本找不到可趁之机。

    思来想去,察哥选择了围点打援,猛攻秦州,想要以此吸引宋军前来救援,然后伏击援军。

    一时间攻不下秦州城,便又调转方向前去袭扰宋军粮道,逼迫宋军救援。

    这一遭,终于见到效果。

    为了保证蜀中到关中的粮草供应安全,吴玠及时带着大军赶到。

    察哥摩拳擦掌,总算是等到了宋军一决高下的机会。

    可是短暂的交锋之后,吴玠立即脱离战场,并不多做纠缠,选择在地势险要的要冲之地扎营,采取守势,与西夏大军对峙。

    察哥有些看不懂了,宋军故意挑起战事,却又谨守门户,拒不出战是几个意思?

    莫非宋军有旁的战略意图?

    其主帅徐还和主力尚且在凤翔府,那个地方,眼观六路,是来往东南西北的要冲之地。

    难道

    虽说察哥只是西线秦州战场的主帅,但经验丰富,有些全局意识,猜想着宋军会不会在西线坚守,转而从延安进攻横山一线的李良辅。

    有了这个猜想之后,察哥立即向兴庆府汇报,李乾顺也心生疑惑,有些莫名。

    徐还到底想干什么?

    李乾顺和麾下的谋臣们分析了很久,认为宋军或许兵力不足,潼关和蒲津关分兵防备金人之后。

    徐还能够调动与西夏作战的兵力相对有限,那么只能专心一处,要么秦州,要么横山。

    两线作战,西夏可以支撑,但宋军未必能。

    徐还是在犹豫?

    还是已然打算守秦州,攻横山?

    这与西夏横山对峙,猛攻秦州的方略恰恰相反。

    徐还反其道而行,是有意避开西夏主力精锐,避免硬碰硬吗?

    或者是想要利用府州折家,甚至是河套的契丹人,三路大军联合,直取横山?

    时至此刻,他不可能不知道徐还与契丹人的关系。

    对契丹要员的救命之恩就不说了,对整个契丹族的再造之恩才是重点,完全可以说服契丹人帮忙。

    而且

    怎么说呢?西夏当初迫于形势,倒向金国,拒绝援助辽国,契丹人多半记着仇呢!

    太子李仁爱因母国灭亡,忧愤而死。

    皇后耶律南仙乃是辽国公主,受不了国破子亡的打击,自尽而死。

    在契丹人眼里,没准把这些账全部算到自己头上来,一直惦记着报复也未可知。

    再说了,西北之地就这么大空间,正在恢复元气的契丹人,肯定也想要拓展生存空间,壮大实力。

    良机在前,岂肯错过?

    尤其是听到种师道的两个侄子出现在延安府的时候,李乾顺越发笃定了这个猜想,忙不迭地通知李良辅小心应对。

    并从西安州,镇戎军调动部分兵力,前往横山方向增援李良辅。

    可是结果却出乎意料,不几日突然从凤翔府传出消息,徐还亲率大军沿渭河西进,增援秦州。

    接到消息,李乾顺与察哥都是一头雾水。

    徐还究竟想干什么?

第四二八章三个错误() 
徐还亲率大军赶赴秦州。

    这个结果,让西夏人顿觉莫名,一头雾水。

    先是在凤翔府按兵不动,再往延安府调兵遣将,现在突然亲自率军扑向秦州。

    声东击西吗?

    无论怎样,察哥对此并不担心,八万精锐大军在手,见神杀神,见佛杀佛,他谁也不惧。

    徐还此时前来,更可谓正中下怀,求之不得。

    已经在秦州城下等候许久,早已不耐烦的察哥再也按捺不住,率领大军在渭水畔摆在阵势,准备与徐还决战。

    麦积山,位于秦州以东。

    山上有著名石窟,佛像林立,宝相庄严,慈悲为怀。

    山下则渭水滔滔,大军驻扎,金戈铁马,杀气腾腾。

    此处是从凤翔前往秦州的必经之地,察哥甚至没有掩藏踪迹,好似觉得伏击多余。

    除了派遣一定兵马提防秦州城里的刘子羽,和南边山道要冲上的吴玠之外,主力大军布置在渭水畔,摆好车马,迎战徐还。

    此情此景,摆明了是要一战决胜负。

    察哥敢这么做,是笃定了徐还别无选择。

    如果徐还避而不战,岂非是畏惧?这对他的名声,以及宋军士气都是不小的打击。

    而且扼守麦积山渭滨官道,某种程度上会威胁到宋军的粮道,这是徐还承受不起的,速战速决其实也是宋军的需求。

    徐还在途中接到消息,嘴角浮起一丝笑意,看来自己在凤翔府拖延时间,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察哥着急了。

    焦躁乃是兵家大忌,这是其一。

    察哥也过于自信了。

    在渭滨摆好阵势,是笃定自己肯定能赢?骄傲自大,是又一个兵家大忌。

    尚未交战已经犯了两个大错,已然不可饶恕,偏生他还犯了第三个错误

    如此良机,徐还自然也不会放过。

    既然察哥如此急切要一战定胜负,那就如他所愿。

    毕竟对宋军而言,时间也很宝贵。

    徐还抬头看了一眼万里无云的晴空,以及烈日骄阳,吩咐麾下兵马及时在渭滨补水休息,赶路虽然要紧,却也需保持体力和战力。

    从凤翔府到秦州,距离并不十分遥远,后世高铁时代,可能也就一两个小时。

    不过这年头交通不便,大军前行携带辎重,加之有意不疾不徐,耗费的时间就更长了。

    绍兴元年六月中,徐还率领大军到达麦积山下。

    早已迫不及待的察哥没有给宋军喘息的机会,立即发动进攻。

    以逸待劳,又有骑兵优势,察哥笃定能一战功成,信心满满。

    可是他忘了,或者说低估了徐还。

    一个能够击败多位金国将领的统帅,尽管年轻,但绝不会鲁莽草率。

    明知西夏大军在此严阵以待,等候多时,而宋军劳师赶来,难免疲惫。

    这等情况下,立即开战,宋军岂能占到便宜?

    但徐还还是这么做了,只能说明一点,他有所凭恃,而察哥却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两路大军就这样在渭水畔遭遇了。

    察哥在战车上瞧见宋军的阵势后,有那么点意识,低估了徐还,宋军的战阵排列比想象的更为严密。

    这是徐还从岳飞那学到的,此战不同于以往的奇袭,而是正面阵地交锋,那战阵排列的作用不言而喻。

    宋军整齐列阵,两翼还有骑兵穿梭护卫,人数虽然不多,但足以防备西夏骑兵突然从两翼包抄掩杀。

    貌似毫无破绽,但察哥盯着宋军队伍瞧了片刻,随即一声冷笑。

    他有办法,有个大杀器正好派上用场。

    铁鹞子!

    始于李元昊时代,最早是国主的护卫、仪仗,属重装骑兵。

    后来发展冲锋陷阵的主力,时常用作突破敌阵的“前军”,比如眼下,正好派上用场。

    徐还也吃了一惊,没想到一交手,西夏人便搞出这么大的手笔。

    西夏铁鹞子与辽国铁林军、金国铁浮屠,是这个时代最厉害的三类重装骑兵,战力非同一般。

    几次与金军交战,尚未见到铁浮屠的踪迹,兴许尚未成军,或者暂时并未投入作战。

    眼下倒是先与西夏铁鹞子遭遇了,徐还倒是饶有兴致,立即想起了郾城之战岳飞对付铁浮屠的办法。

    上砍骑兵,下砍马腿。

    这是一个招数,而且还有个极为有利的因素——天气。

    六月天,骄阳似火。

    穿着单衣轻甲赶路都会汗流浃背,重甲重装的铁鹞子会是什么境遇可想而知,他们能坚持多久呢?

    适当的拖延,便足以让铁鹞子战力下降。

    不过徐还并未打算如此,天气太热,速战速决,对大宋将士也有好处。

    更重要的是,他要一战摧毁西夏最强悍的精锐,从而打击西夏的嚣张气焰和信心。

    故而当铁鹞子列阵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