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171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171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言一出,挞懒心头一震,恍然大悟。

    所谓谙班勃极烈翻译成汉语便是——皇储。

    出于部族制度的习惯,金国初年推行的是兄终弟及制度,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死后,继位的是其弟完颜吴乞买,其弟完颜斜也为皇储。

    不过很可惜,就在数日之前,没有福气的皇太弟完颜斜也病逝了。

    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出现了——新任储君谁来当?

    当金国从当初的部落彻底转化为一个王朝的时候,皇位继承人就不可能再那么随意,变得越发敏感、重要。

    人都是有私心的,皇帝吴乞买肯定希望传位给儿子的,其子完颜宗磐已然开始在会宁府养望。

    但这个局面,恐怕很多人并不乐见其成。

    其中最为强烈的便是太祖子孙,父死子继乃是天经地义,阿骨打的儿子空有太子之名,却坐不上皇位,岂能心甘情愿?

    尤其是二太子完颜宗望,南征北归的路上不明不白地死了,让很多人疑惑,暗生不满,背地里闲言碎语不断。

    原本兄终弟及,传位给叔叔倒也无话可说,现如今完颜斜也死了,凭什么让吴乞买的儿子坐享其成呢?

    完颜希尹饱读汉家典籍,很清楚宋国初年局势与而今的金国如出一辙。

    宋太宗为了继位,弄出了烛影斧声的千古悬案,逼死了弟弟赵廷美,侄子赵德昭、赵德芳。

    这样的悲剧,会不会在金国上演呢?

    当年宋太宗那是手握大权,赵德昭、赵德芳完全没有反抗的实力,但金国不同兀术和宗辅兄弟,那可是正经的实权派。

    还有挞懒、粘罕这等手握大权的宗亲大臣,所以吴乞买想要扶儿子上位,并不是容易事。

    这不,斜也刚一死,完颜希尹便坐不住了。

    “希尹,你是说”

    “都统驻守中原日久,宋国初年皇位之争,想必耳熟能详吧?”

    挞懒闻言,不由沉默。

    “若大金重蹈宋国覆辙,危矣!”

    完颜希尹叹息一声,悠悠道:“除非”

    见完颜希尹欲言又止,挞懒轻声道:“除非什么?直说便是。”

    “除非谙班勃极烈的人选,让各方满意。”

    各方满意?

    怎么可能!

    不过挞懒很快便反应过来,完颜希尹的意思应该是让粘罕、以及兀术、宗辅几人满意,自己最好也不反对的人选。

    粘罕的元帅府尾大不掉,等若半个朝廷,与吴乞买明争暗斗日久,怎么愿意其子登上皇位,兀术和宗辅自然是希望皇位回到太祖一系。

    一个清晰的事实摆在面前,无论自己什么态度,只要这两路人马不赞成,完颜宗磐就别想当上太子。

    粘罕并非太祖子嗣,必然与皇位无缘,倒是兀术和宗辅

    可

    用脚趾头想想,粘罕也是不愿意兀术、宗辅这等强势人物上台的,故而只能求同存异。

    那么,结果是什么呢?

    “汉人讲究嫡长子承袭,太祖嫡子宗峻英年早逝,委实遗憾,不过嫡长孙合剌聪颖机敏,自小得韩昉教导,执射赋诗,礼德俱佳”

    完颜希尹轻笑道:“而今虽然年纪尚小,但过上几年,定是个英武少年,国之栋梁不知都统以为然否?”

第三四六章国事为重() 
挞懒走了!

    完颜希尹目送他离开,嘴角浮起一丝冷峻的笑意。

    现在可以回去向元帅交差了,自己多少也能心安一些。

    兀术回朝之后,除了与挞懒不对付之外,对元帅府,尤其是自己,也没什么好脸色。

    完颜希尹心知肚明,他很清楚自己做过什么,也清楚那个致命的纰漏。

    那封密信,被徐还劫走了。

    而今看来,应该是落到兀术手里了。

    这等挑拨离间的机会,宋人怎么可能放过?

    而且相当高明,连挞懒都与兀术不合,却不知都统是怎么得罪了四太子?

    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弥补,缓和彼此之间的紧张关系。

    皇族宗亲,国之权贵,无论彼此之间如何算计,这些事情注定只能心照不宣,不能摆上台面。

    且不说没有证据,即便有也不能完全撕开脸皮,除非是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或者掌控了绝对权力。

    完颜斜也死了,金国皇储空悬。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却也是个好机会。

    吴乞买的儿子继位,并非各方乐见的局面,兀术在军中和女真人中呼声颇高,但万万不能让他登基。

    粘罕和挞懒不答应,完颜希尹也不希望。

    一旦兀术登基,恐怕就会向自己提起屠刀,四太子那般高傲的人,不会轻易放过算计过他的人。

    不能让他成为储君,但既然要和解,就需要拿出点诚意,让四太子尝到些许甜头。

    让皇位回到太祖一系,这是他们乐见其成的局面。

    想必兀术心里也清楚,他自己没有机会问鼎皇位,这个结果,四太子应该能够接受。

    当然了,此事不能操之过急。

    立即与皇帝吴乞买对立,并非明智之事。

    储位,从来就应该徐徐图之。

    在储君问题上达成一致,其他问题将会缓解,甚至是被掩盖,南征之事也能顺理成章“同心协力”。

    不管内斗多激烈,一致对外是大金的国策,关乎整个国家,女真族的存亡兴衰。

    看过汉家典籍,华夏历史的完颜希尹比谁都清楚这一点,故而很乐意促成南征之事。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国事为重。

    哪怕不能趁机灭宋,多占领一州一城,撕下一块肥肉都是好的。

    还有那个徐还,能够能早日将其消灭,最好不过。

    从当初单枪匹马的逃犯,到偷袭幽州的勇士,再到击败兀术的统帅,徐还成长的太快,也太可怕。

    汉人历史上有过太多力挽狂澜的人物,卫鞅强秦、冉闵杀胡、郭子仪兴唐

    一个人强大一个国家,兴盛一个王朝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今宋国出了徐还,大有挽狂澜于既倒的趋势。

    这让完颜希尹有些不安,可惜未能将其剿杀在萌芽状态,以至酿成今日之患。

    往后的每一个机会都不能再错过,必须善加利用

    阿嚏!

    身在岳州的徐还猛然打个喷嚏,心中不禁暗道:谁这么念叨我?看来记恨我的不少啊!

    哼哼!

    临安的反馈已经回来了,当看到裴元衍的信函里绘声绘色,描述群臣在朝堂上弹劾,然后被捷报打脸的情形,忍不住连声发笑。

    尤其是看到其中关于范宗尹的描述,徐还忍不住连连摇头。

    他也有些不解,到底是哪里得罪了范相公,竟然让他如此惦记,弹劾一次又有一次,好像有什么不共戴天之仇似的。

    哪怕自诩为文臣之首,不待见武将,也用不着如此吧?

    大宋而今的局势岌岌可危,全靠武将抵御外辱,苦苦支撑,用得着为了些许虚名内斗不休吗?

    怎么就没有一点“国事为重”意识呢?

    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但是范相公着实小肚鸡肠的厉害,些许无名之火,竟被他生生烧到了这个地步。

    很遗憾,这一次终于烧到了他自己。

    丢了面子不说,据说还失去了皇帝的宠信,那么相位不保只是时间问题。

    少了一个扯后腿的人当然让人高兴,文官们也会因此这次的教训学乖,往后朝中反对自己的声浪将减小,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但是

    这一遭,秦桧竟然没上当,而且借机获得赵构的宠信,地位越发稳固。按照目前的趋势,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成为宰相之一。

    毫无疑问,这是个坏消息。

    徐还绝不相信秦桧改邪归正,之所以这么做,说明他还算聪明,也足够阴险。

    据说秦桧与范宗尹关系不睦,开始反目,这便是一个明显的讯号。

    范宗尹可是秦桧回宋入朝的大恩人,一个恩将仇报,踩着恩人上位之人,品性如何不言而喻。

    越是如此阴险,小心翼翼,越是有所图谋。

    当有一天,他身居高位之时,危害将难以想象。

    不死不休的局面是注定的,该小心防备了

    当然了,也并非都是坏消息。

    赵构的奏疏已经到了,因献策之功,册封黄若彤为江夏县夫人,并顺理成章地赐给自己为侧室。

    这其中,柔福帝姬付出了多少努力不言而喻。

    书信里只有寥寥几笔,说什么黄家妹妹温婉聪慧,忠贞贤淑,能照顾徐郎起居,自己放心云云。

    除此之外,并无他言。

    裴元衍则来信告知柔福帝姬入宫求见太后,之后向皇帝请旨等详情。

    一切和预料的相似,柔福帝姬果然是个大度明睿的女子,处处为自己考虑。

    有妻如此,实乃幸运。

    只可惜现实所迫,未来一段时间仍旧远征在外,不能陪伴他们母子身边。

    让徐还好奇的是,柔福帝姬还给黄若彤写了封信。

    到底写了什么呢?是示威?叮嘱?还是

    前去询问之时,黄若彤连连摇头,一个字都不肯吐露,只推说是女儿家的闺中密语。

    还叮嘱徐还,千万不能辜负了长公主云云。

    两个压根没见过面,却要共享一个丈夫的女人,按理说应该是“仇人”才对,怎么现在一副相见恨晚,宛如闺蜜的情形?

    也不知自家嬛嬛到底使了什么手段,寥寥几笔竟然让黄若彤这般乖巧。

    不过乖巧的有些过分,想要入室探望,稍作温存之时,竟然被佳人拒之门外。

    理由名分虽定,但大敌当前,当以国事为重!

第三四七章李师师() 
国事为重!

    荆湖兵马已经整顿完毕,两支军纪严明,将校精干的兵马已经基本成型。

    人数并不多,徐还和岳飞的态度都是精益求精,老弱病残和兵痞之流被排除在外,留在地方驻军之中。

    徐家军和岳家军皆是精锐,班底搭建好之后,尔后扩充人数便不是什么难事。

    毕竟,眼下这个阶段还需要低调。

    “徐家军”、“岳家军”的称号还不能摆上台面,皇帝和朝臣是决不允许“私军”出现。

    虽然事实上,这几年大宋私军现象很严重,比如刘光世的“太尉军”。

    正是因此,刘光世深受皇帝猜忌。

    徐还不希望如此,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帝王猜忌将会是致命的。

    整军结束,平叛继续。

    水战大捷之后,一个良好的趋势出现了。

    鉴于攻守之势转变,很多叛军将领都意识到自身处境,和朝廷作对的下场只有一个——死!

    故而当徐还派出使者,恩威并施之时,他们纷纷倒戈,接受朝廷的招降,或者主动投诚。

    杨钦、刘衡、金琮、刘诜、黄佐等一众叛军首领、部将纷纷投诚,使得叛军本就薄弱的残军进一步瓦解分散。

    不曾想,此等局势下,杨幺、夏诚仍旧拒不投降,摆明了要负隅顽抗到底。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刀枪说话了。

    到了这个份上,官军占尽优势,徐还和岳飞毫不担忧,彻底剿灭叛军只是时间问题。

    而且投降的叛军将领成了官军最好的向导,叛军的底细也彻底暴露在官军面前。

    其中以杨钦最为积极,将鼎州叛军方方面面的情况向徐还抖了个底朝天。

    目的显而易见,单单是弃暗投明只能保住小命,想要保住身家,寻求富贵,需要另立功劳了。

    “驸马,单破鼎州水寨其实不难。”

    “哦,你有计策?”

    “谈不上计策,只是水寨本来的一些缺陷罢了。”

    杨钦舔着脸,含笑道:“水寨多建在临湖的港汊之中,进入九十月,沅江水量减少,洞庭湖如果持续泄水,水位下降。

    届时以大船堵住水道,港汊之间通行不便,叛军便无处可逃,将成为瓮中之鳖。再于水中抛撒水草,缠绕机轮,如同中秋夜那般,车船将毫无反抗之力。”

    “有道理。”

    徐还轻轻一笑,果然是内部人最为了解自身弱点,无需强攻,便可让叛军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

    “可是,杨幺此人穷凶极恶,恐怕不会坐以待毙,束手就擒。”

    徐还沉吟道:“如果杨幺绝地反击,拼死一搏,会有什么手段?”

    “这个”

    杨钦沉吟道:“回驸马,据罪将推测,兴许可能与贺州的曹成勾结。”

    “曹成?”

    徐还想起枢密使赵鼎新近发来的公函,有个叫曹成叛贼在岭南纵横抢掠,在道州、贺州聚集了十万兵马。

    而今大宋局势岌岌可危,四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