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136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136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一来,新的主帅人选就十分关键。

    让人颇为意外,一番讨论之后,竟然是参知政事范宗伊提出了一个建议——驸马徐还!

    理由自然颇为充足,徐还乃是淮南节度使,江淮宣抚使,楚州之危全都在他的辖地之内,前去处置乃是分内之事。

    且几番对阵金兵,徐还几乎每战获胜,从未有过败绩,可以说是金军克星。徐还出动,先不说是否一定获胜,至少能够威慑金兵,鼓舞士气,振奋人心。

    除此之外,还有一层原因,范宗伊没有明说,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那就是,新任主帅必须要压得住刘光世。

    刘光世乃是宿将,资历威望甚高,又官居太尉,连他麾下的兵马都称之为“太尉兵”,将校兵卒都显得高人一等,其本人就更不必说了。

    换个寻常将领过去,根本镇不住场面,掰着指头也就那么几个人。

    徐还无疑符合条件,一战成名,威名摆在那的。而且是当朝唯一的驸马,有“皇族”身份加持,即便是刘光世,也少不得要恭敬些。

    几方面综合下来,徐还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至于长公主与驸马新婚燕尔,在国家大事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何况大婚至今也差不多一个月了。

    范宗伊提出这个建议之后,枢密院没什么可反对的,赵鼎也颇为希望徐还能出面解决楚州危机。

    赵构内心则有点小纠结,一方面他不希望自家妹夫淌浑水,另一方也希望徐还这颗将星帮自己排忧解难。

    说到底,还是国事为重。

    于是乎,诏命传到西湖,召徐还入宫商议。

    徐还对此并不意外,接到传召的那一刻起,他便知道自己可能卷入其中。

    果不其然,卷入的很彻底。

    让自己带兵救援楚州,毫无疑问这是个苦差事,若非如此张俊和刘光世也不会推辞,也不会闹到如今这个地步。

    推辞吗?

    不能!

    在朝野军民心中建立起来的勇武人设绝不能有丝毫动摇,纵然前面是块特别硬的骨头,也要去啃,即便可能磕掉门牙

    徐还仔细权衡,此去还是有好处的。

    一个待在临安的将军能做什么?节度使却不能开府建衙,宣抚使则没有就任,如何壮大自己的力量?

    而今留在临安,并无甚太大意义。

    驸马的身份已经有了,朝堂上暂时没必要,也没机会培植力量,临安对徐还而言已经没有意义。

    有道是天高任鸟飞,雄鹰需要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去翱翔。淮南虽然不是最好的地方,但眼下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过度。

    带兵打仗,在军中正式培养自己的力量,这无疑是个好机会,所以徐还答允的很干脆。

    “臣愿立即前往,驰援楚州。”

    赵构点头道:“子归,那就辛苦你了,淮南之事便尽数托付于你。”

    徐还欠身道:“陛下,淮南金贼兵力雄厚,此战必定艰难,所以臣有些许请求”

    “子归但说无妨,但凡必要,朝廷都会支持。”赵构倒是相当爽快。

    “陛下,我大宋在江淮的兵马其实不少,但构成复杂,而今金军兵力强大,分兵作战恐是大忌。”

    徐还道:“臣可能需要整合兵马,军令如一,所以这整合调兵一事”

    不用多说,赵构便明白,当即道:“沿江几路兵马全都归你江淮宣抚使节制,枢密院全力配合。”

    赵鼎当即道:“驸马放心,枢密院必定全力以赴,保障调兵传令畅通及时。”

    “谢陛下,亦感谢赵枢相。”徐还续道:“前次救援失败,其中情由虽暂未查清,但可能涉及将校失责。

    为保证后续军令如一,臣可能需要查证一二,如有必要还需当场惩处,以儆效尤,肃军法,以安军心。”

    徐还没有明说,但赵构却心如明镜,略微沉吟后起身走到御座之侧,取下一柄宝剑,朗声道:“子归,此战你持朕的天子剑前往,三品以下,可先斩后奏,前线战事,由你全权指挥。”

    此言一出,殿中众人都不由为之耸动,这可是莫大的信任与权力啊!

    大宋素来忌惮将领权柄过重,出征往往分兵,前次刘光世节制沿江兵马已属破例,但实际上仍旧是徒有虚名。

    今次徐还持天子剑前往,代表皇帝亲临,节制江淮也便名副其实。

    而且还可以三品之下可先斩后奏,大宋官员的品阶向来不高,有的平章事(宰相衔)不过才三品

    至于江淮前线,三品以上更是凤毛麟角,可以说除了刘光世之外,徐还可以生杀予夺。

    权柄之重,可以想见!

    皇帝对这个妹夫的信任,也可见一斑。

    范宗伊不由有些安安心惊,心中不由在想举荐徐还会不会是个错误?

    不过转念一想,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淮南那个烂摊子,可不好收拾

第二七六章年轻的统帅() 
手持天子剑!

    皇帝赵构给予徐还最大的信任与权柄。

    不止如此,除了生杀予夺,指挥江淮全线外,赵构甚至特意调派了宰相吕颐浩亲自负责粮草运输。

    目的显而易见,以免有人在背后给驸马使绊子,影响大军作战。

    枢密院还特意准许,将突合速等俘虏押赴前线,无论是斩杀威慑金贼,还是交换战俘,抑或作为要挟,完全任由徐还处置。

    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但还是那句话:权柄越重,责任也就越大,压力也就更不必说了。

    要是救不得楚州,或是战败,势必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各种口水与攻讦必不可少。

    反正到了这个地步,徐还也顾不得想其他,只能硬着头皮,北上征战。

    枢密院正在整顿兵马粮草,一天之后徐还将率部出征,趁着这个难得的空档,徐还返回西湖郡公府,交代家事。

    柔福帝姬已经知道徐还出征的消息,瞧见徐还时一下子扑进了怀里,紧紧地抱着不愿意撒手。

    “没事,就是去淮南一段时间。”徐还当即使出“摸头杀”,柔声安慰。

    “皇兄也真是的,让你去淌淮南这摊浑水”柔福帝姬心中似乎微有埋怨之意。

    “总得有人去嘛吗,谁让我是淮南节度使呢,职责所在嘛!”徐还轻声道:“不必担心,情况没有那么糟糕,完全可以应对。”

    “嗯,你一切小心。”柔福帝姬悠悠道:“别想太多,胜败无所谓的,有我在,皇兄不会把你怎样的。”

    “对我没信心?也太悲观了吧,好好在家等我好消息。”徐还笑道:“我呢,在前线也等着你的好消息。”

    “我的什么?”

    徐还大手轻抚柔福帝姬的小腹,凑在耳边低声道:“辛苦耕耘一个月,撒了那么多种子”

    柔福帝姬顿时俏脸一红,低声嘤道:“才一个月,哪里这么好运”

    徐还点点头:“我们运道一向的不错,不过为了增高可能性,我们应该再努力一点。”

    “啊?”

    “离出征还有一晚,抓紧时间喽。”说话间,徐还的手已经伸了过去,揽住纤腰,扯下衣带

    九月十七,徐还自临安出发,火速赶往镇江。

    驻守镇江的检校太尉刘光世亲自出城迎接,虽然他的地位颇高,算得上是朝廷元老级人物。

    但徐还是当朝驸马,算是半个皇室成员,而今有节制整个江淮兵马,最重要的是手持天子剑。

    前次救援失败,到底是什么情形,刘光世或许知道,或许不清楚。但失败是无可争议的,而且有失职嫌疑。

    作为前任主将,他有义务,也必须向新任的主将徐还有个交代。至于如此恭敬客气,一方面是冲着天子剑,另一方面也是和徐还拉近关系。

    之前有湖州之战的交情,而今叙叙旧,万一要是查出来点什么,说不定还需要徐还手下留情什么的。

    见到刘光世,徐还也是相当客气的。毕竟是中兴之将,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连赵构都少不得要卖他几分面子,自己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呢,客气归客气,但正事还是要一码归一码。

    刘光世满面笑容道:“驸马远道而来,辛苦了!”

    “大敌当前,为国效力,何谈辛苦?”徐还不愿多费口舌寒暄,当即道:“刘太尉,前线战况紧急,我们说正事吧!”

    “是是!”刘光世笑道:“请驸马吩咐,老夫尽快安排。”

    “不用太麻烦,请刘太尉召集诸将,前往江畔大营即可。”徐还手握天子剑,言辞客客气气,但刘光世心里明白,这等若是军令。

    大将到了前线,与诸将见面,安排军务,这是例行公事,没什么奇怪的,自当遵从。

    见刘光世答应的爽快,徐还不动声色地轻轻一笑,下意识握紧了手中的天子剑。

    中军大帐就设在城外的江畔,不远处的江中便是焦山,当初拦截兀术的地方。

    距离上次在此激战不过两三个月时间,不过身份已经大不相同,职责、打算、行事做法自然也该有所不同。

    但有一点不能改变,那就是与金人的战事,仍要取胜。

    然而眼下这个局势,想要取胜却不容易啊,必须要费点心思才行。

    就在徐还北望焦山沉吟之际,沿江各部的将领全部听到传令赶来,三五成群,不紧不慢,好似没有一点紧迫感。

    完全没有一点大敌当前应有的态度,这怎么能行呢?

    等到诸将都列阵站定之后,徐还才在牛皋的陪同下,进入中军大帐。

    大部分将领都好奇地打量着徐还,这位年方二十出头的驸马爷,眼神中却没有多少敬畏之心。

    也难怪,徐还虽然在黄天荡之战大获全胜,被百姓称之为战神。但军中很多将领,尤其是跟随刘光世驻防江州的将校,却有些不以为然。

    一方面大概是因为没捞到尔足够的功劳,心里不平衡,难免不服气;另一方面,军中始终是个论资排辈的地方,而徐还着实太年轻了。

    至于黄天荡之战,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取巧,得了水战之利的便宜,甚至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何况还有一个韩世忠在场,战事究竟是何人指挥真不好说。也许,韩世忠是故意送了驸马,送给皇家一份大功呢?

    虽说那时候长公主尚未下嫁,但婚事已经定了。这种传言流传颇广,甚至还有人脑补,韩世忠白鹭洲之败未受惩处,不罚反赏,乃是皇帝因驸马之功投桃报李。

    故而徐还在很多人心目中,仍旧只是个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年轻人而已。

    说来也是,一群自诩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多年,伤疤无数,自命不凡的骁将,看到一个与自己儿子年岁相仿的年轻人,怎会心服口服?

    从营帐门口走到帅案前,徐还敏锐地察觉到诸将的眼神,也大抵体察到这些将领的态度。

    轻蔑倒是不至于,但很多分明流露出疑惑,不以为然等等情绪,但唯独没有丝毫的敬畏,服气

    这可不是好现象啊!

第二七七章官居几品() 
“拜见驸马!”

    诸将欠身见礼,动作基本到位,但难免显得随意,有人甚至在打哈欠,毫无诚意可言,更谈不上心悦臣服。

    徐还目光从众人身上扫过,凝神注目,沉默不语。

    瞬间,片刻,一小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将还是有些许不安,因为那一声应该响起的“免礼”始终没有出现耳边,他们也不好擅动。

    这什么意思?

    有人心中开始泛起了嘀咕,略微有些僵硬的身体,也开始有些许不自然。

    先是眼球,继而是脖子微微转动,打量帅案前的徐还,或是左顾右盼,希望从同僚那里获得一定信息。

    这个时候,徐还终于说话了。

    “诸位想必是搞错了,此间是驰援楚州的中军大帐,你们面前站的是淮南节度使,江淮宣抚使,不是驸马。”

    声音不大,但铿锵有力,听在耳中却有些冷冰冰的。

    众将心中不由一震,这说的是什么话?

    不是驸马是什么,分明就是同一个人嘛,显摆你头衔多是吗?

    不过也有机敏之人反应过来,在他们的带领之下,众将再度欠身见礼道:“末将拜见宣抚使。”

    这一次,不过两三息时间,徐还便朗道:“免礼!”

    众将松了口气,纷纷揣度着驸马此举的用意,下马威吗?只是这等方式未免有些太小儿科了吧?

    在一片质疑和不屑的情绪中,徐还敛去脸上仅有的一丝微笑,沉声道:“本宣抚受皇命而来,驰援楚州,还望诸位同心协力,共抗金贼。”

    “是一定”

    七嘴八舌,各种各样的回答,不免有些乱哄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