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103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103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还则趁机看向柔福帝姬,两人目光相遇,皆是柔情蜜意与无限关怀。凶险的日子里,许久未见,彼此心里都藏着太多话,然而此时却只能一切尽在不言中。

    “徐还!”

    “臣在!”直到听到孟太后的呼唤,徐还才发觉自己有些失礼了,想必适才神态已经被老人家察觉。

    “吾召见你,除了今次护驾之功,也是为你护送福国归来。”孟太后缓缓道;“你二人从北国归来,一路艰险,多亏了你英勇机智,将福国安然护送归来,否则吾就见不到这么好的侄女了。”

    听到孟太后的叹息,徐还悄然看了一眼柔福帝姬,看来长公主殿下蛮有心思和能耐。一个徒有虚名的公主在宫中确实难以站稳脚跟,但有太后的宠爱就完全不同了。

    徐还道:“护送长公主南归,是臣的职责也是臣的荣幸。”

    “对了,听福国说,你是京兆长安人士?家中可还有什么人?”

    “是的,臣是长安人,双亲亡故之后,臣十几岁便入西军,家中已无亲人。”徐还心中不禁疑惑,孟太后突然这么问是何缘故?

    但见柔福帝姬眨了眨眼睛,似乎意有所指,可惜不能明言。

    “孑然一身,也是可怜孩子。”孟太后轻叹一声,仿佛颇为感慨。

    徐还心中一动,当即道:“太后,臣有一样东西要交还于您,前些日子忙于军务,疏忽了,直到今日方才想起。”

    “交还?”听到这个词,孟太后微微错愕,却也饶有兴致。

    徐还起身,从怀中摸出一方手帕,缓缓打开,然后躬身双手奉上,轻声道:“便是此物。”

    一旁的梁红玉瞧见徐还手中捧着个玉镯,不禁好奇,这是向太后进献宝物吗?

    但是转眼看去,孟太后瞧见那玉镯时,整个仍如遭雷击,先是短暂的错愕,旋即身形微微颤抖,眼眶也有些许泛红湿润。

    接过徐还递上来的玉镯,孟太后如获至宝一般在手中摩挲许久,才轻声道:“徐还,你从何处得到此物?”

    “回太后,臣自北方归来时,曾发现金贼破坏永安皇陵,臣率部赶到时仍晚了一步永泰陵已经遭到破坏,哲宗皇帝与邓国公主陵寝遭金贼侵扰。”

    徐还沉声道:“臣痛心疾首,重新殓葬先帝与公主,后来公主陵旁的草丛里发现此物,乃是金贼逃离时洒落。想来是应该是邓国公主生前挚爱之物,但那时公主已重新入葬,不便惊扰臣便斗胆将此物带回临安,交还太后。”

    “没错”孟太后将玉镯捧在手中,悠悠道:“这是我初入宫时,太皇太后所赐(神宗皇后高滔滔),后来有了邓国,吾本打算待他出嫁时给她作陪嫁,可惜邓国早早便去了,是吾亲手将镯子放进她的棺椁里的”

    念及往事,孟太后经不住潸然泪下,盯着玉镯沉吟良久后,轻声道:“徐还,谢谢你!”

第二〇八章徐还的封赏() 
孟太后也不知是感谢徐还安葬女儿,还是感谢他带回玉镯。

    总而言之,德高望重,身份尊贵的太后道谢,那绝对是受宠若惊。一旁的梁红玉看在眼里,很快便对徐还的能力、影响有了新的评估。

    但徐还心里却有些汗颜,此情此景是自己早有预料,甚至说刻意而为。

    当初在永安皇陵看到这只玉镯时,裴元衍便提醒过,邓国公主乃是孟太后嫡出之女,也是那时候便存了些许心思。

    先前他去换衣服,一方面是铠甲上占有血污,更为重要的其实是拿玉镯。

    某种程度上,他利用了孟太后对女儿的思念,为的就是换来简在太后心。

    诚然或许玉镯能够安慰孟太后寂寥思女之心,但动机是功利的,为此引得花甲老人落泪,徐还心里不禁满是歉然。

    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无奈,为了所谓的前程和大局,不得不伤害一个老人的感情。徐还只愿柔福帝姬能够多给孟太后些许宽慰,如果将来有机会,定要多孝敬她老人家。

    因为玉镯的缘故,孟太后没了多少说话的兴致,徐还和梁红玉也便告辞离去。

    出宫之前,一位宫女送来些许药材,声称是太后赏赐给徐将军和韩将军夫妇的。

    宫女将药材递给徐还的瞬间,用只有他们二人能听到的声音,轻声道:“长公主让我告诉将军,前些天永安县公之母曾入宫见贵妃,欲求娶长公主。”

    徐还微微错愕,回神之时,宫女已经悄然告退,但适才那句话在耳边回响,让他有些着急。

    原来如此!

    先前柔福帝姬递眼色,有口难言的应该就是此事,永安县公就是那个高世荣,他要求娶公主?

    其母入宫见吴贵妃,想必是探探口风,甚至有可能请吴贵妃从中牵线搭桥,不过眼下暂时没什么进展。

    那是因为苗刘之变,这期间谁也没心思谈婚论嫁,但现在不同了。柔福帝姬年纪已经不小,婚假之事确实需要抓紧。

    大宋公主素来多嫁将门,高家正符合条件,且高世荣年纪轻轻便有显耀爵位,出身地位与长公主颇为相配。

    吴贵妃若是有心从中说和,难保赵构或者孟太后不会应允到时候不管哪一位都是金口玉言,事情也就没有转圜余地了。

    不行,必须抓紧。

    徐还略微沉吟,已然下定决心。

    苗傅和刘正彦等人虽然逃出了临安,但江南之地天罗地网,却无论如何都未能逃出去。

    在前往建康的路上,改名换姓的苗傅被刘光世撞见,当场擒获;刘正彦率领残部意图进犯浦城,被张浚率部围剿,其残部也被吕颐浩彻底剿灭。

    随后诸将押送着苗傅、刘正彦等乱臣贼子,回到临安,向皇帝献俘。其实在这个过程里,韩世忠完全可以亲自出动,轻松将两人剿灭,但他却不动声色,只是专心维持临安秩序。

    自己率先进入临安,这份功劳已经不小,追捕几个匪首不过是锦上添花。倒不如不管不问,让其他勤王将领出手,如此大家皆有拿得出手的功劳,不至于落得贪功之名被他人嫉恨。

    不得不说,韩世忠虽是个武人出身,没多少学问,但心思却相当活络。

    诸将回到临安,叛乱彻底平定,接下来便是论赏罚的时候。

    苗傅与刘正彦等逆贼必死无疑,所谓有司审判不过只是个走个过场,皇帝恨的咬牙切齿,审判的官员自然心如明镜,处以极刑在情理之中,区别只是形式而已。

    至于赏赐,但凡参与勤王护驾,平定叛乱之臣都有功劳,也自然会有封赏。江南起兵勤王的几位将领因为身份地位更高,且都手握重兵,率先受封。

    吕颐浩被封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大宋宰相之一;因为枢密使出缺,加之在兵变过程中为皇帝草拟过一道诏书,宣读过一道密旨,兵部侍郎李邴成为此番兵变较大的赢家,担任尚书右丞,堪称是青云直上。

    刘光世因为已经是检校太尉,殿前指挥使,官职上已经不好再立即晋升,赵构便赏其爵位,加封其为荣国公。张浚因早前川陕之地遭遇金军进犯,曾请旨前往驻守作战,故而被任命为川陕宣抚处置使,掌控大宋西线军政大权。

    几位勤王将领之中无疑以韩世忠功劳最大,论功行赏时加太子少保衔了,担任武胜、昭庆两军节度使,兼为御营左军都统制,皇帝赵构亲自御笔题写“忠勇”二字赞扬其忠心。

    另外其夫人梁红玉因星夜奔走百里,传讯勤王,功勋卓著,被册封为护国夫人。一人兼任两镇节度使,妻子也受封诰命,韩世忠一时间荣宠至极,为人称颂。

    赵构也没忘记死人,被腰斩的宦官康履被追谥为“荣节”,被诛杀的枢密使王渊也被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虽说他们算不上忠臣,甚至是奸佞,但因为皇帝的喜好,朝廷的颜面,少不得厚待。

    韩世忠因卑微之时蒙王渊赏识提拔,方有今日地位,故而出面将王渊安葬,也算是知恩图报。

    除了勤王将领,临安城里护驾之人,也有不少功臣。折彦质因在桥前阻击苗傅,吴江桥突袭接应勤王之师,两次虽说都是自作主张,甚至算是私自调动兵马。但一颗忠心,且为勤王平叛立下功劳,故而也受到封赏。

    黄河大败一事算是彻底揭过去了,折彦质从小小滁州团练副使,擢升为龙图阁直学士,昌化军节度使。加之其折家数代人为大宋镇守西北,功劳卓著,且折家至今没有投降金国,府州之地孤悬在外,却仍旧是属于大宋的飞地,折彦质因此另加镇北侯殊荣。

    说到护驾,前面这些人都是后来才赶到,真正参与护驾之人最要紧的其实是两个人。一个是徐还、另一个是牛皋,两人在宫门血战,保得皇帝与后宫皇族不受伤害,这才是正经的护驾之功。

    尤其是徐还,在睿圣宫护驾多日,可谓功劳卓著,他会得到怎样的封赏?很多人都对此好奇不已。

第二〇九章求娶() 
徐还护送福国长公主回来,得封宁远将军,长安县男,并未授予实职。

    此番两战宫门,睿圣宫护驾,通知梁红玉与诸将家眷躲避,从而扭转了兵变态势,功劳着实不小。

    垂拱殿里,赵构下旨将徐还擢升为从三品的云麾将军,爵封长安县伯,兼领御营统制,一下子连升三级。

    与韩世忠等宿将不同,徐还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年轻人,一下子名扬天下。如今得封高官显爵,难免格外显眼,为人津津乐道。

    当然了,有人羡慕,自然也有人嫉妒,甚至不服气。有道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大抵就是如此。

    按照自北方一路归来的功绩,以及本次护驾,这些功劳其实也不算什么,徐还倒也能心安理得地领受。

    但为了不那么耀眼,以及一些别的目的,徐还当殿谦辞。

    “臣蒙陛下厚恩,受宠若惊,然臣何德何能?堪当陛下如此厚赏,恐受之有愧。”

    大宋文华鼎盛,书生出身的文官比较多,中庸谦逊之道十分流行,谦逊推辞赏赐几乎是一种流行文化和惯例。

    很多时候,皇帝擢升某位官员高位,为了显得自己高风亮节,不贪官爵,往往要上疏推辞两三次。要是一口答应,反而落了下成,皇帝也无可奈何,不得不陪着臣子们演戏,搞出一副三顾茅庐,任用贤良的做派来。

    所以徐还的推辞,在众人眼中就是必须的套路,毫不奇怪。甚至连皇帝赵构都习以为常,笑道:“卿护驾有功,封赏理所应当,心安理得接受便是。”

    “为陛下护驾,为大宋尽忠乃臣的责任,不为封赏”

    赵构笑道:“朕知卿忠义,但朝廷法度,赏罚分明,这是你应得的。”

    “陛下封赏丰厚,臣不若”徐还支支吾吾,似乎不知该如何开口。

    赵构瞧见之后,疑惑道:“徐卿,可是有什么事情?你尽管开口,朕为你做主便是。”

    等得就是这句话,我的大舅哥!

    徐还心里乐开了花,但是表面上却仍旧一副不好意思的表情,低声道:“陛下臣能不能用这些封赏换个请求,求陛下一件事。”

    “哦?”赵构眉头一动,顿时饶有兴致。

    在场的官员也都好奇地看着徐还,不知这位年轻,圣宠优渥的将军到底有何意图?用封赏换个请求

    代价不小,所求想来也不小。

    “如此看来,应是卿之心愿,朕若能办到,定为卿圆之。”赵构笑了笑,如此当众施恩臣子的机会,当然要抓住。

    听到赵构的话,徐还心中大喜,肃容朗声道:“臣曾护送长公主归来,一路同行,为长公主风采倾倒,思慕已久,臣斗胆向陛下恳请,求娶福国长公主。”

    徐还话音落地,朝堂上顿时一片耸动,甚至是窃窃私语,交头接耳。

    谁也没想,徐还会在朝堂上提出这一的请求,当众求娶公主。场合和行为似乎都有些许不妥

    公主婚事似乎不应该放在朝堂上提及,而且自古都是皇室恩典,下嫁公主,甚少有臣子主动求娶公主的。

    毕竟君臣之别,身份悬殊,寻常臣子哪有资格轻言求娶公主?即便是勋戚之家有此心思,也都是暗地里悄然联系,向徐还这般大胆公开的做法,甚是少见。

    至于求娶目的,有人觉得徐还是情之所至,率真坦诚。毕竟一对青年男女,万里同归,日久生情很是正常。但也有觉得,徐还不要厚赏转而求娶,是为成为大宋驸马,攀龙附凤,贪图富贵

    反正公主婚嫁只要不是和亲,便不是国事,外臣肯定不便置喙,还是得看皇帝的意思。

    赵构显然没想到徐还提出这么一个请求,过分吗?好像是有一点。

    但赵构也算是年轻人,转念一想,两人同行南归,日日在一起相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