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哉大明 >

第98部分

大哉大明-第98部分

小说: 大哉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关、雁门关、平型关,东至太行山岭之真保镇长城,全长八百余里。

    因该镇在大同、宣府两镇长城的内侧(南边),故又称为内长城,而偏头、宁武、雁门三关也就合称为内长城的“外三关”,在东边的蓟州镇与真保镇的居庸、紫荆、倒马三关就为“内三关”。

    延绥镇总兵的驻地,初时在绥德州(今陕西绥德县),成化年间以后移治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市)。因此,后来也将延绥镇称作榆林镇。管辖的长城,东起黄甫川堡(今陕西府谷县黄甫乡),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全长八百八十余里。

    另外,在大边南侧另有“二边”,东起黄河西岸(今陕西府谷县墙头乡),曲折迂回,西至宁边营(今陕西省定边县)与大边墙相接。

    宁夏镇总兵驻地在宁夏卫(今宁夏银川市)。管辖长城东起花马池,西至宁夏中卫喜鹊沟黄河北岸(今宁夏中卫市西南),全长一千余里。

    固原镇总兵驻地在固原州(今宁夏固原市)。管辖长城为东起延绥镇饶阳水堡西界,西达兰州、临洮,全长五百余里。后期改线重建,西北抵红水堡西境与甘肃镇松山新边分界。

    甘肃镇的总兵驻地在甘州卫(今甘肃张掖市)。管辖长城东南起自今兰州黄河北岸,西北至嘉峪关讨赖河一带,全长近八百里。

    大明王朝后期的疆域与前期有很大区别,这是万历时期的疆域,已经萎缩很多。

第187章 老臣谋国2() 
    此时的辽东镇陷于后金,因此大明王朝就隐隐约约地将东江镇做为了替身。

    东江镇现在的确是处于弱势,甚至用苟延残喘来形容也不为过。但是,这是因为后金对朝鲜、对皮岛和獐子岛施加了巨大压力所致。

    非常遗憾的是,当后金对以上两处施加压力时,锦州和山海关等处的明军没能从后方展开虚实结合的进攻,以牵制后金,令其首尾不得兼顾,使其不能全力进攻朝鲜。如此的话,后金是否能够如愿征服朝鲜,还真是一个未知数。

    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当时的锦州还是袁崇焕坐镇,贻误了战机着实令人可惜。这似乎也是皇帝陛下不喜袁崇焕这个人的最根本的原因。

    可是,后金的最终目的不是朝鲜,他们还是要从锦州、山海关一线南下,入侵大明的花花世界。因此,如果估计不错的话,后金的主力会很快转向锦州和山海关。

    尤其是皇帝陛下刚刚施以雷霆手段,将那些吃里扒外的商家连根拔起之后,后金对粮食和军需辎重的需求会更为迫切。大明王朝境内的动静如此之大,血腥气息如此之浓烈,后金肯定已经得到了讯息,他们或许已经感到了物资方面的缺失。

    当此前积攒的物资耗罄之前,后金肯定要试图从锦州、山海关,或者其他地方打开一个通向大明的缺口,便于他们随时南下劫掠。所以,后金的主力西移之后,东江镇的压力肯定很快就会减轻。

    因为大明北方长城绵延数千里,很难处处防御严密。因此,若是后金选择了某一点全力来攻的话,突破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

    除了锦州、山海关,其他九边中的七边北向面对的都是蒙古人的地盘。

    除了林丹汗尚未归顺后金,漠南蒙古此时已经尽为后金皇太极胁迫。但是,因为路途遥远,后金若是南下,有八成的可能性是选择锦州、山海关一线。而山海关一旦突破,京畿立即震动,对大明的影响和造成的破坏都是巨大的。

    因此,东江镇必须马上恢复元气,人员和物资必须得到充足的补充,然后立即从皮岛和獐子岛、或者其他地方登陆,对后金进行不间断的骚扰,使后金即便要进攻山海关,也不能全力以赴。如此,后金要从锦州和山海关南下力量就大为减弱,大明军队的正面压力也会随之减轻。

    这也是皇帝陛下为何一上来就直接语出惊人,要袁可立准备毛文龙的替代人选。因为东江镇只要开始登陆,就不能半途而废。而一旦毛文龙本人或因意外、或因情绪等原因无法胜任,就要求替代人选必须马上接手,并且还要顺利地开展在敌后的骚扰,不允许有太长时间的间断。否则的话,东江镇的牵制目的就会失败,锦州、山海关一线恐怕无法抵御后金孤注一掷的猛攻。

    “皇上,臣以为东江镇恢复倒是不难,难的是从皮岛和獐子岛等处登陆之后,所面临的局面,恐怕与之前已经有很大的变化,若是成为腹背受敌的态势,不仅进退非常局促,活动也要大受限制,”将前因后果、各种因素彻底想了一遍,袁可立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错,东江镇目前面临的局势,与朝鲜在后金的强大压力下签订城下之盟前的状况以及有了很大的不同。

    说实话,以前的朝鲜,除了给予东江镇一些屯耕的土地和战略上的纵深,基本上也只是做为一个旁观者。但那时至少东江镇可以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专注于西北方向的后金。现在朝鲜与后金成为一家之后,尽管开始的时候,朝鲜肯定不会尽全力帮助后金,敷衍推诿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情况。

    可是,令人最为担忧的也正是这种情况。

    你不知道后金何时会对朝鲜施加强大的压力,因此也不知道那些高丽棒子何时会露出獠牙,因此东江镇不得不时刻东北方向保持足够的警惕,并且也要分出一定的力量保持警戒。

    而东江镇刚刚开始登陆的时候,投入的兵力肯定不会太多,活动的区域也肯定会暂时局限在沿海的较小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分出一定的兵力,实在是相当艰难。

    “袁大人所言极是,朕也在为此事发愁,”皇帝陛下不得不道出实情。

    “若是能够安定了朝鲜方面,”

    “即使东江镇孤军奋战……也比腹背受敌要强上百倍,”

    “那么……”

    “如何……”

    君臣二人可谓心往一处想了,可若说起解决的办法,一时却又同是愁眉不展。

    “若是能够得一辩士……赴朝游说,或许……”停顿了一会儿,袁可立重又开口。

    可皇帝陛下听到他的话,却并没有感到多么振奋。

    派一个能言善辩之士赴朝,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说动朝鲜君臣重新反正,或保持中立态度……这实在是最好、最惠而不费的解决目前面临难题的办法。

    这个办法并非独出心裁,并非标新立异,皇帝陛下也曾有过这种念头。但可惜的是,这个办法好是好,却无法付诸现实。因为,人选实在难以确定。

    人选之所以难以确定,是因为这个人要同时满足好几个条件。

    第一,这个人肯定要大明王朝的重视,也就是说,他的话要得到大明朝廷的认可。

    这个条件貌似不是多么难以满足,只要皇帝陛下的一道圣旨,基本就可以做为受大明朝廷委任的的证据。但是,难的是,也还要让朝鲜方面接受。

    第二,这个人在朝鲜还要一定的人脉,或者是与朝鲜利益攸关,否则很容易被朝鲜视为“慷他人之慨”。

    在朝鲜与后金所签订的城下之盟中,据说有一条的内容,是要朝鲜出兵一万,协助后金进攻大明。其实,双方也都心知肚明,这一万名朝鲜士兵,就是朝鲜的“质押物”。若是后金发现朝鲜暗地里与大明还在眉来眼去,这一万名朝鲜士兵的命运就大为可虑。

    而眼下的大明王朝自顾不暇,根本无法给朝鲜提供实质性的利益和保证,任何的允诺都会被当做“画饼”。

    除此之外,此人还得思路清晰,反应及时,言语也还要跟得上等等。

    “有了,皇上,这个人肯定行!”袁可立猛然兴奋地说道。

第188章 老臣谋国3() 
    君臣二人正在正在相对愁眉不展之际,袁可立忽然语出惊人,说他想到了一个能够胜任的人。'。。l'

    皇帝陛下被袁可立兴奋的表情所感染,大睁着两眼看着他,嘴里虽然并未言语,可是眼神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意思:是谁?快告诉朕!

    “皇上,请恕臣失礼,”刚才自己一惊一乍的,确实驾前失仪,袁可立赶忙先向皇帝陛下告罪。

    “袁爱卿,何需此等虚礼,还是……”皇帝陛下的意思是,在这么着急的当口,就不要整那么多没用的了,还是赶紧告诉朕,那个人到底是谁吧。

    “是,臣……臣……可不知此人是否真的能够不负所托!”袁可立正要与皇帝陛下分说,却忽然又想起了一个什么问题,情绪也是随之急转而下,显得极其黯然。

    不怪袁可立一惊一乍、刚刚肯定随即怀疑,实际情况就是如此令人纠结不堪。

    袁可立想到的这人,是李成梁的第三子,李如桢。

    李如桢本人的分量并非十足,他身上所有的光环,几乎都是拜乃父李成梁所赐。

    李成梁,字汝契,号引城,明朝后期将领。据《明史》记载,李成梁的高祖李英自朝鲜内附大明王朝,任铁岭卫指挥佥事。

    李成梁英毅骁健,大有将才。初为险山参将,因屡建战功,大明隆庆元年(1567年)进副总兵官,协守辽阳。隆庆四年(1570年),擢为辽东都督佥事,驻节广宁(今北镇城内)。

    大明嘉靖年后期至隆庆年间,鞑靼插汉儿部多次进犯辽东。十年间,明三员大将相继战死。时值边备废弛之秋,成梁莅任即募四方健儿抗击蒙古、女真各部的侵扰,由是军声始振。'。。l'

    万历年间初期,李成梁灭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子阿台部,数次大败插汉部酋长土蛮、泰宁部酋长速把亥;计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杨吉砮。

    说实话,李成梁的确是有大将才。

    在整个大明王朝将吏贪懦,边备废弛的情况下,李成梁镇守辽东三十年间,先后奏大捷者十,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前所未有。辽东区域内,不管是蒙古人还是女真人,都在李成梁的屠刀面前俯首帖耳,表现出的霸气彰显大国威武气概。

    大明朝廷也是多次旌表其功。万历八年,建石坊于广宁城内(今犹存),增秩受禄也是数次。

    但除了魔咒自身,盛久必衰的魔咒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或许当一国或一人强盛之时,很多致命的弱点都被忽视,最后当强盛再也维持不住的时候,那些致命弱点就会在瞬间放大,直到吞没所涉及的一切。

    李成梁位望益隆,奢侈也渐趋无度,军赀、马价、盐课、市赏随意侵吞,全辽商民之利,尽笼入己。为了掩盖自己上述的不法情事,他不仅以贿赂权门朝士以求自固,甚至还虚报战功,屠杀良民冒充敌方首级,终于被朝廷的言官痛加严劾。

    万历十九年,李成梁罢官。其后10年,辽东边备益弛。万历二十九年李成梁复职时,年已七十六岁,之后复开马市、木市,缓和了东北地区的********。

    万历三十四年,李成梁错将万历初年时由他献议兴建,已“生聚日繁、至六万四千余家”的宽甸等六堡,以“地孤悬难守”的理由放弃之,尽徙其民六万余户于内地,以大军驱迫恋家之民,虽为时论所谴责,但使辽东再次出现安定的局面。

    李成梁卒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享年九十岁。

    李成梁的长子如松、次子如柏此时也已下世,三子如桢就是袁可立刚刚提到的那个赴朝的合适的人选。

    说实话,李如桢虽然是李成梁三子,但与其乃父、甚至与长兄次兄相比,都是相距甚远,本人的履历更是乏善可陈——他是由父荫袭为指挥使,脱离乃父的羽翼之后,本人一无建树。

    万历四十七年(1619),辽东已危在旦夕,朝廷无镇辽将军可派。此时有大臣建议以李氏旧威,派李如桢为镇辽总兵官,或可收效也未可知。

    万般无奈之下,朝廷接受了这个建议。李如桢走马上任,初守铁岭,后屯沈阳。

    但是,当年后金进攻铁岭,李如桢救援不利,终致铁岭失陷,因此又被罢官。天启初年时,判了个斩监候,在狱中等死。

    要说起来,李如桢虽然没有十足的才干,在铁岭遭围时也未全力救援,判了个死罪也并非完全的冤枉,可其中却也是的确另有隐情。

    后金全力进攻铁岭时,是携萨尔浒击败大明四路、总计十万大军的余勇。那个时间在东北地区的大明军队,都是噤若寒蝉,绝对不敢轻撄后金锋芒。

    当然了,这个理由是绝对站不住脚的,绝对不能为李如桢等人的畏死避战开脱。可要说起来也并非情无可原,因为当时在东北的,并非只有李如桢一支军队,而救援铁岭不利的,也并非只有李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