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哉大明 >

第92部分

大哉大明-第92部分

小说: 大哉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王承恩有眼力价儿,看到皇帝陛下开始揉搓眼睛,开始双臂尽力前伸舒起了懒腰,就赶忙沏了一盏新茶,双手捧着送到了皇帝陛下的面前。

    皇帝陛下一边喝着茶,一边与王承恩说起一件事情。

    这次因为在外呆的时间有些长,因此皇帝陛下回宫之后,就想与后宫的众女一起吃个团圆饭,也叙一叙家常。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原因,就是因为皇帝陛下感觉很有这个必要。

    但是,时间真的不好定。别看都是同在紫禁城中,想找这么个机会也不是那么容易。

    起码最近两三天是不行,因为累积的文牍过多,因此心态无法轻松,天伦之乐也就会大打折扣。

    “就三天之后吧,”皇帝陛下说道,拖得时间也不宜太多,否则味道就没有那么浓厚了,“这两天呢,你抽空就去问问她们,让她们每人都点三两样自己喜欢的菜品,然后给御膳房说一声,也不要过分的铺张,总以清淡些为主,”

    王承恩一一记下。然后看皇帝陛下似乎又陷入了沉思,他也就立即悄声地退了出去。

    皇帝陛下陷入沉思,是因为想起了前几天孙传庭在巡抚了延安府安塞县之后所上的折子。

    在奏折中,孙传庭首先向皇帝陛下汇报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对以后流民的安置问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表了他自己的一些见解。

    其中的“抽调青壮,编练成军”,与皇帝陛下心中的打算可谓是不谋而合。

    而骆养性的行动告一段落之后,这八个字就要从纸面上变为现实了。这一方面的事情,看来交给孙传庭是可以放心了。

    而皇帝陛下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组建一支小规模的特种部队的可能性。

    在那一世的战争中,特种部队的作用毋庸置疑。他们都是具有着编制灵活、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机动快速、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特点。执行的任务更是五花八门兼且凶险异常,什么袭扰破坏、暗杀绑架、敌后侦察、窃取情报、心战宣传、特种警卫,以及反颠覆、反特工、反偷袭和反劫持等。

    若是大明王朝有了这样一支短小精悍的部队,在当下这个时代,可谓是王牌中的王牌。至于如何训练这么一支具有超强能力的部队,说实话皇帝陛下因为那一世没有实践过,因此并没有多少经验。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紧紧围绕着组成原则和任务性质,应该可以慢慢总结出来一套办法。

    在陕西的时候,皇帝陛下曾经让刘敏政研制打造一种小巧的多用途工具,其实就是为了装备这样一支部队准备的。而且这支部队的名字,皇帝陛下心里也有了初步的设想——大明狂飙。

    开始不能贪多,第一期先招五百名好了。然后就对他们进行严格、甚至残酷的训练,不合格或坚持不下来的,要坚决予以淘汰。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最终能有两百名留下,就应该令人感到满意了。

    “万岁爷还没有歇息吗?”

    “曹公公来了,是,万岁爷还在看奏折,还没有歇息,”

    皇帝陛下正在心中合计着特种部队的事情,外面传来低声说话的声音。

    他知道,这是曹化淳来了。

    曹化淳现在是集提督太监和掌印太监于一身,在紫禁城内,除了万岁爷,就是他说了算了,风头可谓一时无两,身份尊崇无比,权势也煊赫无比,自然也是忙碌无比。皇帝陛下回宫,各处宿卫由锦衣卫负责,而内庭却都是要曹化淳亲自安排。

    在皇帝陛下的记忆中,曹化淳是第二个对得起大明王朝的太监。因为王承恩随着君上殉难,因此没有人能够撼动其第一人的位置。

    即便是甲申之变、天彻底变了之后,曹化淳也是对得起大明王朝的。对如此衷心之人,皇帝陛下没有理由不放心委以重任。

    更有甚者,皇帝陛下还将曹化淳曹公公隐隐倚为柱石。因此,皇帝陛下曾经对曹公公明言过,后宫之务他能管就管,实在不愿意费那个心了,完全可以找几个提手代其操劳。而另一件事情,曹公公却是绝对不能假手他人的。

    当皇帝陛下不知京城、不知紫禁城的时候,曹化淳曹公公就是皇帝陛下的代言人,他有着临机处置的权利。朝廷中若是出现一支独大的状况时,曹化淳也是有着采取必要的“均衡”措施的权利。

    说实话,皇帝陛下如此委以重任,几乎是将大明王朝的命运赌在一个人的身上。尤其是那个曾经权势熏天的九千九百岁的魏公公刚刚殷鉴不远。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陛下采用这种办法,实在是冒着极大的风险。

    其实,一个人,不论是太监还是非太监,一朝权利在手,心理肯定要随之发生变化。

    在那一世,曹化淳确实对得起大明王朝。可如今有很多事情都已发生了变化,那谁又敢保证曹化淳不会成为魏忠贤第二?!

第178章 驭下之道1() 
    因为世事变化无常,人在其中难免随波逐流。。l''说实话,起初皇帝陛下对于信任重用曹化淳也是有些疑虑。

    可皇帝陛下身边实在也是没有可用之人,至少这个曹化淳不仅是信王府的故人,而且还有一份不错的“履历”(有关曹化淳的事情,各位大大可自行百度一下,在此就不予赘述。),因此也只好将其作为重点培养的对象了。

    好在曹化淳没有令皇帝陛下失望。

    还是圣驾在外之时,从京城锦衣卫传递的讯息来看,曹化淳在大事上还是很能把握住自己的,这就说明他没有放任,还是可以信任的。至于小事儿吗,那就不能苛求了。要知道如今大明王朝的朝堂之上,可是很讲究礼尚往来的,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皇帝陛下也肯定知道。

    皇帝陛下离京的这段时间,朝廷内外虽然偶有龌龊,可总体尚算保持着秩序和平衡,这里面不能不说是曹化淳的功劳。即便皇帝陛下本人亲自坐镇,也不敢保证局面能够维持的如此稳定。

    因此,按理说,见到自己的主子,曹化淳这个大功臣是完全可以拍拍胸脯的,至少丑表功一番也是应有之意。

    可是,从皇帝陛下刚刚回宫时的匆匆一晤,曹化淳就没太在皇帝陛下面前出现。当然他不是去躲清闲去了,而是悄无声息地安排膳食及宿卫。直到此刻,见皇帝陛下终于清闲下来,他这才赶来单独面圣。

    如果不是刻意压抑自己、有意以一副假面孔示人,能做到如此的波澜不惊,如此的不居功不自傲,也的确难能可贵。

    曹化淳行过了礼,也是开口询问皇帝陛下最近几天有无特殊的安排,他好提前做些准备。

    皇帝陛下只是随口敷衍着,并没有表现出有何亲密之处。

    曹化淳禁不住稍稍有些气沮。

    任何人都是喜欢别人夸奖的,曹化淳也不例外,他也是很想让皇帝陛下夸赞几句的。况且他也足够当得起夸赞。只是这皇帝陛下出去了一遭,性子沉稳得更有些令人无法揣测。

    尽管曹化淳腹诽不已,可脸上却仍然掬满了笑脸,丝毫不敢带出半分不快。

    “皇上若是不倦,臣有几件小事要奏明皇上,”等做为前奏的几句没营养的废话讲过之后,曹化淳开始引起正题儿。

    “何事?说吧,”皇帝陛下不动声色地说道。

    接下来,曹化淳就像一个老管家对少主人汇报田地亩产及府中大小事务那样,事无巨细娓娓道来。可若是知道了话中提到的几个姓名之人的身份,以及曹化淳所采取的应对举措,除了此时相对的两人,整个大明王朝恐怕都会视为绝对秘辛。

    “臣向皇上请罪,”最后,曹化淳更加小心地说道。

    “嗯?”除了语调有些稍稍上挑,皇帝陛下倒也没有其他表示。

    曹化淳以上所述,或安抚人心,或纠正偏差,都是在稳定朝局和平衡朝中的势力。这些事情,也是皇帝陛下临行之前,授意他去做的。曹化淳此时在皇帝陛下面前一一道来,就等于是在“述职”,是在向皇帝陛下汇报交办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要说起来,乍听起来这些交办事件,其中有些似乎是琐碎之事,可若是处置不当,其中的任何一件都有可能引起朝局的震动,甚至会进而引起更大的政潮。曹化淳“述职”的过程中,虽然语气平淡,可皇帝陛下是能够揣摩出其中潜藏着的凶险。

    别的不说,只是在圣驾在外的这段时间,朝局能够稳定,不出现大的波折,这应该就算是曹化淳的功劳。

    曹化淳知道,即使自己不说,皇帝陛下对这些事情也是了如指掌。但他更知道的是,后面他要说的那些事,即使自己不亲口言明,皇帝陛下也是一清二楚。

    “有几个人……非要给臣孝敬,臣为了安其心,只好权且收下……不过臣都是分文未动,”说着,曹化淳递给皇帝陛下一张纸。

    皇帝陛下接过来一看,上面是几个人名及简单履历,后面是任命的新职位,再后面就是标注着五千两、八千两等不一而足的数字。

    仅仅打眼一看,皇帝陛下就自然明白,这张纸上记录的,是一份卖官收入的“明细”。

    卖官鬻爵的危害,不言自明,可哪朝哪代也都未曾绝迹。不仅如此,尤其是到了末年,更是会达到明目张胆、肆无忌惮的地步。更有甚者,就连某些上位者(汉朝末年之汉献帝)也是公然参与其中,其结果自然也是会加速王朝的灭亡。

    皇帝陛下对此也是最为痛恨,也是一直关注朝中这方面的动向,并且安排了一些锦衣卫对这种事情暗中进行监控。

    刚才一直对曹化淳示以冷漠,也是因为此前接到一些有关曹化淳在这方面有些“不检点”行为的报告。

    当初接到这些报告的时候,皇帝陛下的确很想立即发作。可是他转念一想,世风如此,绝非一两个人可以扭转。即便自己这个大明王朝至高无上的君主,为了某些更大、更重要的事情,不是也对那些蝇营狗苟采取暂且容忍的态度吗。

    何况设身处地为曹化淳想一下,如果他严词拒绝纳贿许官,多半很快就会成为孤家寡人一个。处于那种地位的曹化淳,众人肯定绕道而行,更枉论协助皇帝陛下调和百官、平衡朝局。

    因此,皇帝陛下虽然感到骨鲠在喉,可也无奈地接受下来。

    接受是接受了,但心中的芥蒂可也就此种下,若是此刻曹化淳没有出示那一份“明细”的话……皇帝陛下自己也不知道会如何处置应对。

    “上面这几人……都还可堪任用?”既然曹化淳出以坦荡,皇帝陛下也不会斤斤计较。他更关心的是那些攀附者是否有着胜任的能力,因为操守嘛……不提也罢,虽然招财纳贿在当下还是一种潮流,可也不能当做一个优点来显摆。

    “都是臣经过细加考察过的,除了不能免俗,倒是可堪任用,”看皇帝陛下的表情,似乎并未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不满,因此曹化淳不由轻舒了一口气。

    “嗯,那就好,不过,若是日后发现他们中有不堪任用、辜恩溺职之人,朕可是要一并问罪的……”皇帝陛下不会彻底放任,“一并问罪”可是连曹化淳也笼罩在内的。

    说到此处,皇帝陛下不由口气严厉了一些,令人有不怒自威之感。

    曹化淳禁不住双股颤栗,内心彷徨不已。

第179章 驭下之道2() 
    “圣明不过皇上,臣不敢稍有欺罔,臣以后对这几人也会时刻鞭策,总归是不容许他们辜负了皇上的大恩……”“至于他们的孝敬,臣不敢动用分毫,已全部归入了内库,”关于那些“孝敬”,皇帝陛下可以绝口不提,可曹化淳却不能不有所表白。

    “这倒不必,若是早晚让他们知道了也是不妥,不过,也不能让你这么轻松……”说到这里,皇帝陛下不由轻笑了一下,“拿了钱,总是要干些什么,否则不就成了不劳而获……朕听说你在乡下也有不少田产?”

    “是,皇上,微臣武清老家那边……倒是有几个庄子,”曹化淳是天津武清王庆坨人,宦囊积攒下来,肯定是要购置一些田产。可他不知皇帝陛下因何突然转换了话题,也不知后面还有什么埋伏,因此就说在武清有几个庄子,不是王庆坨那里有多少多少田产。显然他的身家并不局限在王庆坨,此后若是提及,也可表白自己并没有对皇帝陛下试图隐瞒。

    “嗯,很好,很好,”皇帝陛下并没有感到意外,不知是因为早已心中有数,还是不打算追究,脸面上却是有些窃喜的意思,“这些银两……权当你响应朝廷号召,拿去将武清老家的田产全部改种粮食吧,将来你是不会吃亏的,”可以想象的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