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哉大明 >

第64部分

大哉大明-第64部分

小说: 大哉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代匠户大体可分为轮班、住坐两类,轮班工匠归工部主管,住坐工匠的情况比较复杂一些。

    首先,依照户籍的不同,住坐工匠可分民匠和军匠两类。住坐民匠的主管机关,主要是内府的内官监,但匠籍的经管和工匠的征调仍归工部;住坐军匠隶于军籍,属于都司卫所系统。

    两人都是住坐工匠,稍有区别的是,刘宗敏属于住坐军匠,而刘敏政却是属于住坐民匠。

    因为陕西的荒地都是多年未经耕作,因此坚硬异常。所以在开垦荒地的过程中,农具损坏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官府为每处都配备了一些匠户,以为随时修补农具只用。

    住坐民匠刘敏政就是配备人员的其中之一。今天恰巧是轮到他将修好的农具送过来,然后准备再把刚刚损坏带回去修理。

    刘敏政这个匠户,平时是非常喜欢热闹的。今天他将修好的农具送到之后,看着大家在这里有说有笑的,就忍不住要参与一下,所以他就凑了过来。

    而那个住坐军匠刘宗敏此时却并不在延安府,也不在陕西,而是去了京城。

    前段时间,京城的兵部和工部联合下发了征召令,宣召手艺精湛的匠户至京城。朝廷给出的条件非常优渥,因此要求也就非常的高,除了手艺精湛,最好还能多少识一些字儿。

    刘宗敏主动应招,已于一个月之前奔赴了京城。

    刘敏政不识字儿,因此没有应招。

    因为兵部和工部的征召令中言明,为了避免滥竽充数者混杂其间,所应招的匠户需要试用之后,才能确定是否留用。因此此次刘宗敏是只身一人赶赴京城,其家小仍然留在了陕西延安府。

    皇帝陛下获悉之后,内心的紧张缓解了很多。刚刚听闻刘宗敏这个名字时的那种被击中的感觉,也随之解消了大半。

    在他的意识里,只要没有与那个姓李的驿卒搅合到一块儿,只要脱离了陕西这个是非之地,刘宗敏的能量,以及对大明王朝的威胁,似乎就降低了好几个等级。

    况且随着陕西的赈灾渐次展开,整个社会的民情也安稳了很多,那种一触即发的情势大为缓解,相信即便李驿卒和刘工匠依然在陕西,应该再也不会闯出泼天般的祸事了。

    但是,这也只是依照常理而得出的结论。

    而世事本就无常,又岂能都会按照常理而行。

    皇帝陛下令张玉在陕西公干的锦衣卫中,挑选了一名谨慎干练的锦衣卫百户,令他先行赶回京城。传令兵部和工部,务必先将住坐军匠刘宗敏留在京城,把他与陕西这块热土隔绝了再说。

    然后,皇帝陛下又亲自对这名锦衣卫百户说,此后他也留在京城,暗中密切关注刘宗敏,但只要他不触犯大明律法,不杀人越货,或者没有试图强行离开京城,大可任其自行其是。

    至于这个住坐民匠刘敏政,经过了解,发现他的手艺也的确堪称精湛,因此皇帝陛下也萌发了收纳之心。

    派人侧面询问了一下刘敏政的意思,问他是否愿意像刘宗敏那样赴京城。刘敏政很是意外,可他也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因为师兄弟刘宗敏应招赴京城的时候,刘敏政可是听说了,若是能够留在京城,那享受的待遇可着实提高不少。至于由民籍转入军籍涉及到的身份的降低,也因为厚实的待遇而被忽略了。

    刘敏政对刘宗敏的手艺非常自信,对自己也是信心满满。若是能够被朝廷选用,那也是对自己手艺的认可,自然也是无比荣耀之事,对此他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

    经过锦衣卫一番详查,上朔刘敏政八辈儿都未发现异端,都是正正经经的匠户,他自己也是清白之身,没有任何污点。因此,皇帝陛下就打算把刘敏政带在身边。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皇帝陛下有一件极秘密的事情要委托刘敏政办理。

    前世的时候,有段时间他们那个小城很是风靡了一阵子瑞士军刀。在那段时间,几乎所有的半大小子都以拥有那么一套家什为荣。甭管是从正规商店高价买的,还是央求别人从大城市捎回的,甚至是从地摊儿上淘换来的,总之,没人都要揣着那么一件。

    他算不上军迷,本身也不爱好军械,那时的年龄也已经超出了跟屁虫的行列,因此他只是在别人炫耀时,看到过,也把玩过,当然看过玩过之后就抛诸脑后了,根本没有细心地拆解过,因此对其内部构造就根本毫无印象。

    但是,来到这一世,发现信息传递输送是何等的缓慢。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情报的收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器具正是适合锦衣卫使用,别忘了锦衣卫也还担负着侦缉敌情的任务。今后在适当的时候,锦衣卫的这种使命,肯定会大大加强。因此深入敌后对于他们来说就基本等于家常便饭。而如何在敌后生存下来,就是他们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而这也正是这种小巧器具发挥功效的时候。

    以前还只是一种潜意识中的想象,可见到这位可以打造绣花针的匠户之后,皇帝陛下觉得,是时候将自己的想象变为现实了。

    因为时不我待。

第1卷 第一二六章 新设想() 
若是可以的话……不,不是可以,而是必须,只要目前面临的财力物力方面的紧张状况能够有所缓解,就必须建立一支特种部队,专门从事深入敌后收集情报信息的工作。

    锦衣卫中,本来是有那么一部分也正在从事这方面的任务,可程度和规模都远远不够。至于以后建立起的新型特种部队是否隶属于锦衣卫,那倒是可以再议之事。

    “我们爬飞车那个搞机枪,撞火车那个炸桥梁,就像那钢刀插到敌胸膛……”记忆中的一段歌曲使皇帝陛下有些振奋,“让那后金魂飞胆丧……”仅仅是在自己心里yy一下,就已经感到畅快至极了,若是那种场面真的发生,绝对是足够令人赏心悦目。

    因此,皇帝陛下是想将自己的“设想”,向刘敏政描述一下,让他据此打造出来这种既携带方便,又有着多功能的物事。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要有很多很多的反复。

    就连曾经有过一面之缘的皇帝陛下,此时在脑海中都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有的还只是一种“概念”之类的东西,何况是刘敏政这个从未产生过思想火花的人,若想从一种“概念”中转化为实物,肯定要经历很多很多失败的尝试。

    任何一种新思维的出现都是这样。尽管在这个时代,有这种“概念”已经十足珍贵,如果不经过无数次的揣摩和试验,这种全新的“概念”很有可能擦肩而过。

    皇帝陛下将刘敏政带在身边,就是想把自己头脑中的那种“概念”不断地转述给他,让他先接受这种思维,然后通过他自己的双手,把这种“概念”再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器。

    若是知道刘敏政根本不识字儿的话,皇帝陛下不知要何等沮丧。

    若是知道刘敏政虽然不识字儿,可“画样”的功夫一绝的话,皇帝陛下不知要何等兴奋。

    ————

    大脑中那些“已有”的意识,使皇帝陛下对于大明王朝统治之下子民的疾苦,似乎并没有感到陌生。

    大明王朝立国之初,也是实行移民和军屯等项与民生息的措施,对于山东、河南、北直隶等遭受战火严重的地区,也是号称施行过“永不起科”的惠政的。

    因此,以前大明子民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田地。虽然每家每户不是很多,无法满足过于富裕的生活,可勉强维持生计还是没有问题的。

    可后来随着官府的横征暴敛,再加上年景不如意的时候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无法熬过青黄不接的那段时光,因此只得将赖以为生的田地或典或卖出去。再后来,不如意的年景依然没有改变,因此卖儿卖女之家也就多了起来。

    最近几年的年景也着实令人心冷,雨水就跟麻油那样金贵似的,地里的秧苗也总像豆芽那样,病病歪歪地总也长不大。

    这样的年景,别说是养活一家老少了,就是官府的那些连年加派的赋税都无法足额缴付。无奈之下,很多人家已经把能够变卖的都卖了出去。其中,当然包括那些无法养活的子女。也就是因为自己没人要,若是有人需要,别说是给钱,就是能够管着自己吃上饭,都会毫不犹豫地委身投靠。

    但是,依然看不到希望。

    从前段时间开始,为了活命,里中已经开始有许多不安分的人,偷偷地跑去山上,干起了没有本钱的、亡命的勾当。

    后来朝廷实施赈灾,境况才终于有了转变。

    这次朝廷实行以工代赈的惠政,而且当日就结清工钱,从未出现赊欠的事情,大家都感到又有活头了。很多人开始向山上捎信,告知自己的亲友,“又有活路了,还是下山做一个良民才是正经。”

    有些人已经从山上下来了,但更多的人还在犹豫,还在举棋不定。他们害怕这是官府的诱捕伎俩,因此仍然瞻顾徘徊。

    事实也证明了这些人的担忧并非毫无理由。

    虽然出现的情况并不是他们当初所最担忧的,可也大同小异。

    朝廷的有偿开荒令让那些响应朝廷号召的人得到一定实惠,暂时解决了他们的饥饱问题。可十来天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不是经手的官吏贪墨了一部分,也不是朝廷开始拖欠,而是因为市面上的粮食开始涨价了,而且粮价上升的势头迅猛,大有不可遏制之势。因此,当时就出现同样的铜钱买不到与当初同样的粮食,以后……恐怕更不堪设想。

    不过他们也感到知足,如果不是朝廷实行了“以工代赈”的措施,他们每天还不知去哪儿踅摸一日之食呢。现在虽然能够买到的粮食越来越少,可总还算每天能够见到粮食。身为草民,难道还能有别的指望吗!

    虽然是如此安慰着自己,可心中的疑虑还是不可遏制地增长着。

    根据这种情况,后来朝廷采取了直接发放粮食代替铜钱的方法,那些流民的情绪总算是慢慢稳定下来。

    可如此一来,朝廷方面的压力就陡然加大,不仅是财政方面,支出的银钱肯定会增加不少,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也是无比庞大,购粮、输运、储存、分发等等,各方面需要的人手也是众多,渐渐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危险境况。

    若是此次陕西的赈灾半途而废,无异于大明朝廷的灭顶之灾。不仅此前的投入化为乌有,以后若是再想挽救,恐怕付出也要多出数倍。这种情况,是朝廷绝对不能允许发生的。

    “奸商,该杀!劣绅,该杀!”朝廷的感觉比升斗小民深刻的多,皇帝陛下都禁不住咬牙切齿。

    倒不单单是因为多花银钱感到肉疼,是因为这些奸商劣绅实在令人痛恨。他们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每每令朝廷的努力化为乌有。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断然制止这种行为,势必要助长这种趁火打劫的恶行。如果这次不坚决予以打击,以后朝廷的惠政岂不都成了为这些奸商劣绅做嫁衣了!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初骆养性“设计”陕西赵家的时候,虽然确实阴毒了些,可皇帝陛下也仅是没有参与而已。

第1卷 第一二七章 招安人选() 
陕西延安府赵家之事,由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全权处理,皇帝陛下的确没有参与其间。

    最近一段时间,皇帝陛下在做的,就是在更广阔的范围之内,更深入地走访陕西民间,了解陕西民间的舆情。

    他之所以对了解陕西的民间舆情如此情有独钟,是因为他要为即将采取了一项重大决策,准备足够的依据。

    现在,信息收集工作已经告一段落,而且结果也令人满意。因此,那项重大决策也可以开始实施——是时候打出“招安”的旗号了。

    在陕西赈灾伊始,因为各项措施刚刚展开,因此百废待举、百废待兴,整个三秦大地犹如一大团的乱麻,因此也就很难期盼当时就有什么效果显现。

    若是在那个时候就实行招安,恐怕不仅难如人意,甚至对刚刚开始的赈灾造成相当大的破坏。

    不要说耗费多少的人力物力,就是那些桀骜不驯草莽,没有一个轻易能够俯身听命的。不用多了,有那么三五个在其中胡搅和,要想安稳有序地进行赈灾,纯粹是妄想。

    现在好了,朝廷的赈灾举措渐次展开,效果也逐渐显现出来,人心思定人心思安。社会基础基本稳定,招安也是正当其时。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可以招降为民的。这也是皇帝陛下甚感头痛的事情。

    若要招安,必须控制好规模和节奏,不能齐呼啦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