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哉大明 >

第47部分

大哉大明-第47部分

小说: 大哉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此时因为毕懋康本人也是出于亢奋中,而且如果他不提高声音,恐怕孙元化已经屁颠儿颠儿地绝尘而去了。

    因此,毕懋康虽有失礼之处,可他的目的却是为了挽救孙元化的更大的失礼,所以,他是理直气壮的。

    “哦?”毕懋康连叫了两声,才让孙元化止住了脚步。

    他一回头,看到刚才还是站着的毕懋康,此时已经跪在了皇帝陛下面前,只是身子侧转,两眼盯着自己看。

    “皇上请恕臣之死罪,”他赶紧返回,跪在毕懋康的身边,趴在地上扣了三个响头。但是在叩完头行完礼抬起头来之时,他的大嘴依旧没有合拢。

    “去吧,去吧,”皇帝陛下自然不会计较,挥手让两人离去。

    皇帝陛下刚才心里也是有些担忧,生怕两人继续追问下去,如何“分工”更好?又如何“协作”才恰当?那……自己该如何回答才好?

    他既对火铳及弓矢刀剑的制造过程不熟悉,除了“分工”与“协作”这两个名词之外,更多的细节问题又是知之甚少。如果臣下当面问及,他恐怕不能只是支吾其词,只得“顾名思义”般地对臣下“解惑”一番……弄得不好,刚刚“长途奔袭,一击中的”得到的“分数”,很有可能被臣下的再三追问导致“清零”,更有甚者,出现“负分”的窘况也未可知。

    ————

    因为西山的土建还要有段时间才能完成,而为了以示与之前的那些腐败无能之辈不同,也为了显示重打锣鼓另开张的决心,孙元化和毕懋康也没有去军器局那些地方。

    那些地方也不会就此荒废掉,以后还是会做为生产制造的场所只用。现在那些地方也正归置整理,很快就会做为培训匠户的场所。

    好在信王府有的是空院子,稍微收拾一下,两人就带领着各自的手下进驻了。

    最近多是准备章程规则以及划分工序等文字性的工作,因此两人也都窝在信王府的那个院子里,各自与一班手下整日磋商和研讨。

    另外,还有一项比较紧迫的事情,也是需要尽快着手进行了。

    经过前段时间的整顿,军器局和兵仗局已被整肃一新。那些极端腐败而又无能的分子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还是手中既没有多少权利,自己也没有多大胆量的人。他们多数是匠户出身,本来就是属于最底层,因此并非不可救药。

    明代匠户分为住坐和轮班两种,轮班匠需定期前往指定地点服役,住坐匠除在固定地点应役外,尚需轮流承担繁重的解运任务。为了服役,匠户不得不定期前往政府指定的地区,参与区域性乃至跨区域的空间流动,在此过程中,他们的空间活动范围被大大拓宽了。

    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皇帝陛下的整顿措施,他们是非常欢迎的。

    他们本来就是世袭匠户,一家老少可是都得依靠他的手艺混饭吃。此前的粗制滥造,他们是不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的。如果可以提供一个让全家老小都能吃上好饭的机会,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会举双手赞成的。

    从这些匠户中,挑选一些做事认真、手艺精良的人出来,首先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考核,顺利通过的人,接下来就可以承担起培训剩余匠户的任务了。

第1卷 第九十二章 社会化小分工2() 
孙元化和毕懋康已经将制造每种物品的工序分解开来,每个工序也都制订了比较严格的规范。

    匠户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擅长和偏好,自由选择自己所要从事的工序。

    但是,选择做出之后,也并非都能满足。因为还要从总体上进行调整,简单而又易于掌握的工序,肯定是大受欢迎,可那些复杂而又很难体现出效率的工序,也不能没有人去做。

    其中的道理非常浅显,稍加解释,匠户们也都能够理解。

    他们的心里都在期盼着,整顿培训结束之后,一切都恢复正常,自己好好做工,过年的时候娃儿们也能扯上件新衣裳穿,逢年过节的时候,也能切上几斤肉,全家老小也能吃上顿肉馅的饺子。人这一辈子,可不就图希个保暖吗。

    这一切真能实现吗?

    这一切还真能实现!

    因为皇帝陛下亲自允诺,培训合格的匠户,在完成了规定的数额之后,多出来的朝廷给予一定的银钱赎买,而且是现钱,绝不拖欠。如果质量一直保持精良,每半年朝廷还要给予奖励。

    其实这些承诺都是孙元化和毕懋康出面做出的,可匠户们却觉得没有皇帝陛下的支持,孙大人和毕大人的承诺根本不值一文,因此就把两人直接给忽略了。

    不过,这点儿小事根本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他们最关心的就是……朝廷竟然还会赎买自己制造出来的东西。

    大明王朝的世袭匠户,其实是“役”的一种,他们上交的东西,可都是无偿的。

    此前因为如果不给负责验收的吏胥塞上红包,即便你的东西多么精良,也会被做为次品被拒收。因此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就没有人去关心质量问题了。

    现在竟然真有这样的事儿!

    当然了,近期还是只有京城附近的匠户能够享受到这种待遇,其他地区就要稍微耐心等待一些时日了。不过,西山那个地方正在日夜加紧施工,落成之后肯定会大规模地吸纳更多手艺精良的匠户集中进行制造。

    这只是皇帝陛下的初步打算,随着以后形势的发展,制造基地也绝对不会仅限于西山一处。

    ————

    信王府的这处院子很是繁忙,进进出出的人员不断。

    院门因为是新开,也没有修建什么门楼之类,仅是粉饰一新而已。

    因为王嵪已经提前一步到达,并且知会了在门口侍立的两名锦衣卫,要他们无须大礼参拜。

    可是,等皇帝陛下一行真的到来时,两名锦衣卫还是下意识地要跪倒扣头。

    “站好!行注目礼即可。”王嵪在旁边赶紧轻声提醒两人。

    这注目礼也是皇帝陛下刚刚提出的,并且嘱咐下去遵照执行。因为皇帝陛下最近频繁微行,为了避免惊动周围的人群,因此皇帝陛下下令,免去侍卫人等的大礼参拜,行以注目礼即可。

    谕旨也是刚刚传递下去,大家都还不太习惯,所以皇帝陛下派王嵪提前一步,对门口的那两名担任侍卫的锦衣卫着重强调一下。

    院子里有四间南屋,三间东屋,这些房屋的开间很大,其他只有原来用作堆放杂物的小些的房屋。

    如果做为居家只用,这个院子还是非常宽敞的,可做为办公使用,就很显局促了。况且慢慢地还要有些家眷也要搬过来,到时更会拥挤不堪。

    因此,皇帝陛下已经发下口谕,将与之相连的两个院子整治一份,也拨给他们使用。

    因此,皇帝陛下一行进入院子,就看到有人在叮叮当当地凿墙,看样子是在开设相通的门。

    孙元化和毕懋康等人已经接到通知,纷纷从屋内出来,跪在院子里行礼参拜。

    除非在正式的场合,皇帝陛下本来不主张每次臣下见面时,都要大礼参拜。可是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接受。好在这是在院子里,行人无从窥探,不虞引起周围人等的骚动,因此皇帝陛下也就任由他们了。

    “免礼,众位爱卿免礼吧,”等众人起身之后,皇帝陛下又接着说道:“众位爱卿都去忙吧,朕只是过来随便看看,”

    众人散去。

    而即便皇帝陛下是真的随便过来看看,孙元化和毕懋康却不能就真的离开,二人是要陪着皇帝陛下的。

    “孙爱卿,西山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在屋子里坐定之后,皇帝陛下问道。

    这是间西屋,南屋和东屋都是通透的开间,因此用作了众人办公的场所。这间西屋也很大,可惜只有一间。皇帝陛下令他们将此收拾出来,以做会客只用,名字也就叫做了会客室。

    孙元化和毕懋康都是身兼数职,平时都有很多的事务要处理,因此访客也就非常多。在院中立谈显然不太合适,而邀进屋内肯定也会影响被人。

    会客室的设立给孙元化和毕懋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此处的利用率也是出奇的高,有时甚至还要排队等候一会儿,才能如愿进入室内详谈。

    “屋舍的建造进度很快,估计再有一段时间,就可以完工不少了,很快就能住人了。至于其他那些……就要费些工夫了,这却是不能急的,”其他的那些包括很多内容,融化金属的炉具,铸造的模具等等都是相当复杂的,要求也是相当高,因此是不能急于求成的。

    “那些都是要仔细建造的,朕交给你们,是很放心的,”把这些事情委托给孙元化和毕懋康,皇帝陛下肯定是放心的。可要说心里一点儿不惦记着,那可就属于言不由衷了。

    要按皇帝陛下的想法,他恨不能天天盯在西山工地上,时刻督促着工程进展。即便不能如此,那也得至少三天就要去一趟,只要能够亲眼看一下,心里也会觉得非常踏实。

    可皇帝陛下出行却不是那么随意的。就是在京城内的微行,还要至少四名锦衣卫绝顶高手随扈左右。如果要是出了京城,那还不得有大队人马随行。

    不仅如此,如果皇帝陛下亲临,不要说事前的准备御驾的迎接,就是圣驾到达的当时,就得有多少人员都要回避,多少人员都要放下手里的事情,专门在皇帝陛下跟前听令。他的亲临,只能从精神方面给予大家鼓励,可实际上,皇帝陛下的每次亲临,都是对工程进度的阻碍,而不是促进。

    因此,皇帝陛下浅尝辄止,干脆自己给自己下了“禁足令”。

    但是虽然皇帝陛下表面上安之若素了,可内心的牵挂却无论如何也割舍不掉。

    这可如何是好?!

第1卷 第九十三章 卿可为我解忧() 
幸好还有孙元化和毕懋康,幸好这两人有时候离的并不太远。要不然皇帝陛下的心灵饥渴真的很难慰藉。

    这两人都是要时刻关注西山营地建设进度的,而且他们也没有多少羁绊,说去想去的时候,招呼上三几个人就能够成行,远比皇帝陛下那种动辄兴师动众来的简单随意。

    身为大明王朝的皇帝陛下,自然对臣下的一举一动都掌握的清清楚楚。

    因此,昨天晚上孙元化和毕懋康刚刚从西山返回,今天一早皇帝陛下就匆匆结束了早朝,然后急三火四地就来信王府了。

    两位大人也算是逐渐明白,当初皇帝陛下何以非得将两人及一种手下,全都安置在信王府了。原来省钱是一方面,“方便”才是皇帝陛下的最终目的。

    这下可是方便了,皇帝陛下三天两头就得微行一次。若是赶上两位大人西山一行,他更是早中晚三次派人来打听,只要得知了两位大人的归期,他几乎每次都是脚跟脚地就赶过来。

    尽管两人饱受皇帝陛下的骚扰,可后悔也已经晚了。何况即使当初知道了皇帝陛下的真实意图,难道两人还能“固辞”不成?

    不过,通过皇帝陛下的所作所为,两人也意识到皇帝陛下对于发展军械生产是多么的迫切。

    “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诚强军之首要问题。

    是啊,以前若是有人寻衅,大明王朝都是打到对方家门口、而且还要给他砸个稀巴烂的,何时容忍过治下子民出现生灵涂炭的境况!

    什么十三副盔甲,狗屁,就是十三万副盔甲,在大明王朝的眼里,也无异于麾下将士建功立业的踏脚石。

    “列祖列宗在上,有我皇帝陛下掌握乾坤,我大明王朝一定能够荡涤宵小,重现辉煌!”两位老大人暗中祈祷。他们为自己能够得遇明主,感到甚是快慰。

    皇帝陛下虽然与两位老大人见面最是频繁,可几乎每次见面,都要嘱咐两位爱卿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积劳成疾。并亲自安排太医院院正韦尽性和纪太医等人,不仅要随时关注两位老大人的身体状况,即便没有什么明显的病症,还要定期予以全面检查,以求将疾病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

    皇帝陛下越是如此,两位老大人越是感到无以为报,唯有宵衣旰食以慰君怀。

    “臣那边的进度要快一些,”毕懋康看到皇帝陛下的目光转了过来,赶忙接过话题,“屋舍已经快要建好,车……嗯,车间基本也多用不了几天,最多十天之后,就……”以前都是称为作坊,现在改称车间,毕懋康的确有些生疏。

    火铳的生产制造肯定比火炮要简单很多,也用不到过于大型化的设备和工具,因此只要道路整修完毕,匠户居住和劳作的地方建好,很快就可以开工了。

    “上次提及的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