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哉大明 >

第42部分

大哉大明-第42部分

小说: 大哉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尤其是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这几个省份,从一个多月之前开始,就不断地又从京城派出的锦衣卫到达以上省区锦衣卫分部。不仅如此,就连一些卫所也都出现了锦衣卫的身影。

    要不说后世有一门学问,叫做政治经济学呢,这两者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存在,是根本无法彻底割裂的。而在事实上,两者也从来未曾割裂过。

    既然是从未彼此割裂,那就肯定一直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初步的消息还是传出一些来的。

    说起来也并非令人意外。自从这位新皇登基以来,就一手将锦衣卫死死地抓在手里。这倒也不令人感到奇怪,锦衣卫的全称,可是“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所谓“亲军”,实际乃为“亲将”,因此这本来就是归皇帝陛下亲自领导的,即便有所动作……那也都属于正常范围之内。

    京城锦衣卫的种种……早已不是秘密,实际上大家也意识到,锦衣卫的整顿并不会局限在京城,早晚会向大明王朝的各地分部渗透蔓延。

    只是,大家没想到渗透蔓延的会这么快。

    不仅如此,受到波及的并非只有各地锦衣卫分部,各地的卫所近期也在锦衣卫的监督之下,开始了名为“整顿”的活动。

    整顿的内容,无非就是严格按照规定操练,严查士卒缺员现象等等老生常谈的调子。另外,对于水陆关口的盘查也紧了起来。但是,只要来往的客商按照规定缴纳契税,登记在案之后也并没有过多地骚扰。

    其实,这也并非不好理解——总是不缺乏捧臭脚的人物,要为新皇登记创造一种崭新的气象出来不是。因此,虽然有些异常,可也都在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

    可,令人稍感不解的是,锦衣卫的这些动作,为何仅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尤甚?!

第1卷 第八十二章 锦衣卫在行动2() 
并非大盛魁总部的人无端揣测。根据从其他渠道得来的消息,锦衣卫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的活动,确实比王朝其他地区要频繁和紧密的多。

    随着商队的不断渗透,大盛魁的触角几乎延伸至大明王朝的南北东西。商人的敏感性,来自各方面的消息,他们都是兼收并蓄的。从近期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其他地区的锦衣卫和卫所也是有所动作,可鲜有堪与上述四省的程度相比者。

    虽然大盛魁的触角几乎遍及大明王朝的每个角落,可要说到根基,还是无外乎上述四省。大盛魁的东家,就是山西祁县的渠家。

    此外,像榆次的常家、聂家,太谷的曹家,祁县的乔家,平遥的李家,介休的侯家、冀家,临汾的亢家,万荣的潘家,阳城的杨家等等,所有这些盛极一时的商家,既是大商人、大高利贷者,又是大地主,都拥有极为雄厚的资本。

    他们与大盛魁具有几乎同样的背景,所关系的也几乎是同样的问题。若是涉及其他商业方面的事情,他们之间肯定是不会互通有无的。可对于最近发生的这些正常中又似乎蕴藏着异常的事情,他们都不约而同又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信息共享。

    但是,他们之间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大范围的合作恐怕要无疾而终了,因为信息共享的结果……竟然是毫无结果。

    说是毫无结果,似乎也并不符合实情。

    商家的势力庞大之后,肯定会或多或少地与官场发生某些联系,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

    “新皇虽然登基不久,年纪也不大,可通过惩治阉党的一些事情来看,还是颇有些手段的,而且也有一些担当,权利欲望也很是强烈。总之,看起来似乎并非是人云亦云的主儿,”这是朝中大臣差不多一致的感觉。

    “现在的朝中,几乎只有锦衣卫了,其他所有的文武……基本等同于尸位素餐,哈哈,不久之后我们都可以回家看孩子了,”这种风凉话几乎每天都能听到。

    以上就是大盛魁等商家从官场渠道得来的信息。其实,这些信息已经不是多么新鲜了,近期也没有关于皇帝陛下的更新的信息传出。而通过与其他渠道得来消息的相互印证,这些信息很是比较可靠的。

    越是得不到的信息,就越是珍贵。

    没有新的信息传出,并不等于就没有新的事情发生,某种程度上,这也更是令人担心的地方。

    大盛魁以及其他大商家应该是有理由为此感到担忧的。因此他们依然坚持如初,没有停止和放弃对眼前这种现象的追根究底。

    ————

    傅恒惕很是不以为然。

    东家出来闯荡的时候,还是被人称为祁县渠少的。但是,仅仅经过十来年的打拼,硬是积累了偌大的家私,买卖也做到了中大明王朝都数一数二的程度。

    对于东家的那些“脍炙人口”的传说,傅恒惕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向来对东家也是俯首帖耳。这也是他不顾读书人的面子,奋身投入孔方兄崇拜者的队伍中的原因。

    但是,此次的事情,傅恒惕对东家的崇拜,却第一次产生了动摇。

    “这么多神通广大的人都没有办法探出究竟,难道这些贩夫走卒就能够念出什么真经嘛!?笑话!”傅恒惕暗中腹诽。其实,即便像辛大山这样的人,也只能被称为“走卒”的,“贩夫”也是需要本钱的,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个资格。

    只不过,在临行之前,东家几乎是耳提面命,因此他也只得权当应付公事儿般地,当面拜托辛大山代为了解一下,近期锦衣卫如此上蹿下跳,是否是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其实,在北舞渡码头,就有锦衣卫和卫所的官兵对往来商船的盘查和收税。傅恒惕是打算自己去跟他们套些交情,这本来也是他的主要工作之一。与他们混熟了,起码在审核商品和定税的时候有很多方便不是。

    对此,傅恒惕是很有信心的。因为他之前在其他地方也曾经做过类似的事情,无非就是吃吃喝喝顺便再塞上些黄白之物嘛,小事儿!如果连这点事情都搞不定,那可就真的无可救药了。

    关系比较融洽之后,顺便打听点儿什么事儿……那还算事儿吗!

    不过,东家那翻脸比翻书还快的脾气,傅恒惕也是知道的。其实,这也是他最佩服东家的地方之一。“刚才还是笑眯眯地与你称兄道弟,可转眼就能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那……那心胸……得有多么变态啊!”

    因此,按照以往“东家永远是正确”的惯例,渠少的所有吩咐都是正确的,都是要不折不扣地遵照执行的。所有,那就……执行好了。

    当有些机械、也有些照本宣科般地对辛大山提出帮助的请求之后,傅恒惕感到自己算是圆满地完成了东家交代的任务。

    至于结果吗,他是不抱任何希望的。再加上他对辛大山的嘴脸着实有些看不上眼,因此连敷衍一番的心情都没有了,还没等酒酣耳热,就借故提前离开了。

    ————

    对于傅恒惕的借故提前离开,辛大山是能够完全感到对方的傲慢和不耐。虽然临走之前,他还客气地准备了二斤牛肉半张猪脸外带一坛子烧酒,可当时他的那种表情,完全是“蹴尔而与之”的意味。

    这倒不是辛大山在妄自揣测,也不是他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当时傅恒惕的那种表情和动作,辛大山并不陌生——因为他对此真的有着切身体会。那时候啊……唉,不提了,提起来净是些令人伤心的事情。

    说实话,当傅恒惕刚提出有事要提前离开的时候,辛大山还处于遗憾之中。他本来是打算好了,吃好喝好之后,再撺掇着这个新来的傅恒惕拿出些许银子,晚上就在红韵这里,与小珍珍一起……

    但是,当傅恒惕推开门出去之后,那股冷风乘虚而入,辛大山打了几个寒噤,大脑也清醒过来。

    总而言之,傅恒惕当时的表情和动作,让辛大山感到很是受伤。他认为这是傅恒惕对自己的羞辱,对此他认为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他要给予坚决的反击,他要“掷还”。

第1卷 第八十三章 锦衣卫在行动3() 
在大明王朝末年,赊旗店的繁华起来的程度,超出了几乎所有人的想象。

    当时仅从事南北货物过往成交的过载行就有48家,故有“拉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之说,赊旗店也因此迅速发展为“北走汴路,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繁华巨镇。

    而在赊旗店最活跃、最有势力的商人就是山西商人。实际上,此时的山西商人还远没有达到后世的繁盛程度,延绵的年代也久远的多,而且名称也改为响当当的“晋商”,听上去就比软绵绵的“山西商人”铿锵有力的多。

    山西商人最早来到赊旗店,从事的是茶叶、绸缎、刺绣、木材、食盐、布匹等商品的南北转运,其中茶叶为晋商经营的最大宗商品。后世清人衷干《茶市杂咏》载:“清初茶叶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此处“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就是指由江西河口(今铅山县)运至河南赊旗店,再由此北运关外。

    山西茶商采买福建武夷山或湖南、湖北等地茶叶后,由水陆两路运抵汉口,由汉水至襄阳,转唐河北上达赊旗店,再改陆路,由马匹驮运北上过平顶山、洛阳,渡黄河,入山西,经晋城、长治、祁县,到太原、大同,再经张家口或归化(呼和浩特),用骆驼,穿越戈壁沙漠,运至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与俄蒙商进行贸易。

    赊旗店正是这条“茶叶商路”上的一个重要中转站。于是,山西商人为了适应贸易的需要,首先在赊旗店建立了晋商的据点。

    此后不多年间,山西各地的商人蜂拥而至,使本来一个人迹罕至的小镇店,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为通衢闹市。

    来往的人员多了,尤其是有钱的商贾多起来之后,各种寄生其上的买卖也都应运而生,其中茶坊酒肆、赌馆娼宅更是闻风而设。红韵就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家。

    说红韵有名,不是因为他们那儿的粉头多且娇媚,而是单纯因为其是最早从事那种行当的一家。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红韵只是茶馆,兼带着给客人提供简单的饮食,其中也以从别家代客人购入现成的饭食为主。当然了,有那么几个说书唱艺穿插其间,也是不可避免的。他们都是按着规矩来,只有客人点名或点曲儿的时候,才上前拨弄起琴弦婉转起歌喉的。

    慢慢的,来往的人员越来越多,出入茶坊酒肆的有钱人越来越多,各种需求也随即堂而皇之地摆上了桌面。

    红韵就是这样从一个惨淡经营的茶馆,逐渐发展成为可以提供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的超级会馆。因为人们对红韵这两个字满是留恋,红韵也蕴含着“鸿运”,来往的客商哪个不盼着有个好彩头。因此东家也就顺应了客人的要求,这个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刘胜勇第一次被簇拥至此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本来就已经很有气势的三层酒楼,只不过是红韵的“小门脸儿”。

    酒楼的后面,是两个并排的院子,院子里四面都是宽敞的房屋,内中不时传出吆五喝六、叮叮当当的声音,兼且伴有轰然的叫好或是沉重的叹息。

    再后面,就是并排四个院子,每个院子都是二层楼房环绕。从上下房间中传出的多是淫词浪笑,院子里散布的脂粉气息也是陡然浓重起来。不用问,这里才是红韵真正的销金窝。

    刘胜勇不仅是第一次踏足红韵,也是初到赊旗店。

    簇拥而来的税丁们,不了解这位新来的锦衣卫什么脾性,因此当晚只是酒肉招待,接风洗尘而已。除非彼此关系有突破性进展,并没有将刘胜勇引入第二进院落的打算。所以,刘胜勇一直以为红韵就是一家酒楼,虽然名字起的着实有些不易理解。

    赊旗店和北舞渡共有税丁三十名,实行的是两班轮流值班。此外,原来有方城县大老爷派来的米书办,裕州知府大老爷派来的梁书办,算是两个坐镇指挥的人物。

    这两名书办虽然无名无分,在官册中根本找不到二位的落脚之处,可他俩可真的就是方城县和裕州知府大老爷的体己人儿。实际上,赊旗店和北舞渡的税收,就是掌握在这两个人的手里。

    根据朝廷要加强税收管理的旨意,锦衣卫校尉刘胜勇被派到赊旗店和北舞渡来,名义上是专管来往客商及货物的记录和统计,以做为来年朝廷征收商税的依据。

    不过,不管是方城县和裕州知府派来的两位书办,还是那三十名税丁,甚至还要加上来往的客商,可都不以为这个锦衣卫校尉刘胜勇,仅仅是来做记录和统计工作的。

    但是,虽然知道对方来意不善,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