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哉大明 >

第39部分

大哉大明-第39部分

小说: 大哉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卷 第七十六章 量才器使1() 
对于皇帝陛下自己来说,这小小的薄惩其实只是开胃菜,真正的大餐、大动作才刚刚开始。

    孙元化,由兵部职方主事调任工部营缮清吏司。即刻上任。

    毕懋康,由视盐长芦调任工部主事,即刻上任。

    皇帝陛下连下了两道旨意。

    孙元化,字初阳,号火东,上海川沙县高桥镇人,天启年间的举人。他从徐光启学西洋火器法,是西洋火炮的专家。

    毕懋康,字孟侯,歙(今安徽歙县)人。他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初以中书舍人授御史,后因事改视盐长芦。

    此前徐光启向皇帝陛下举荐的名单中,孙元化是比较靠前的。皇帝陛下的印象中,孙元化这个名字也是非常熟悉,本也打算加以重用。此次的人员调整,多半就是为君所设。

    孙元化号为知兵,也曾在边地筑台制炮,后被招进兵部,任职方清吏司主事。

    职方清吏司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之事。凡天下地里险易远近,边腹疆界,俱有图本,三岁一报,与官军车骑之数偕上。

    虽然职方清吏司的职事多少也与兵事搭界,可与孙元化所学火器之法就没有多大的交集了。况且他本人擅长的是那些铸炮及筑台等事,他的用武之地,是在铁花飞溅的钢炉边,或在边镇前线的某处坡地和制高点,那里才是他发挥才能的试验场。

    如果说大家对孙元化都比较熟悉的话,那毕懋康的知名度显然就要小一些了。

    毕懋康其实也在徐光启所荐人员的名单之中,只是位次比较靠后罢了。可是,令皇帝陛下怦然心动的,是徐光启在毕懋康名字之后的数句评语——该员曾设想改进火铳击发方式,似与西洋某些设想相偕,奈迄今尚无成算,似可进一步研制。

    某种程度上,皇帝陛下觉得毕懋康的价值,要比孙元化大的多。因为这个时代正是由火铳向燧发枪过度的关键时期,谁领先一步,可就占据了绝大优势。

    这个时代的火炮,还是实心弹,声势是足够,可杀伤力却根本无法与后世的开花弹相媲美。而燧发枪却是更接近后世的技术水平,不仅成为可以全天候使用的武器,而且也更便于士兵操作,效率提高惊人。

    皇帝陛下的印象中,自己似乎也曾从某些地方见到过燧发枪的图样。在那份图样上面,药槽如何设置,击发装置如何连接等等都有所显示。可因为当时只是一时兴趣,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因此当时就看过即忘,此时的印象也是非常模糊,根本无法做出详解。

    而在此时,“燧发”还只是毕懋康头脑中的一个概念,距离试验都还有一段路要走。现在其“专业”还是研制火铳。可大明王朝这个时代的火铳,不管是射程、杀伤力以及准确性等方面来说,实在算不上一种阵前杀敌的利器。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锻制工艺和技术的落后导致铳管的粗细不等厚薄不均是一个原因,军士保管不尽心缺乏足够的训练导致操作起来动作缓慢发挥不出火铳的威力也是一个原因,枪弹火药粗制滥造无法保证即点即射又是一个原因。

    总之,皇帝陛下可是非常清楚,这根据以火铳为基础随后经过改制和发展出来的燧发枪,却是统治了世界战场几百年的物事,不仅不能等闲视之,而且还要做为当务之急,不断加大研制的力度。

    皇帝陛下本来还打算,就在皇宫、或信王府之内寻一个僻静所在,做为毕懋康和孙元化研制的地点。可后来稍一琢磨,自己都不禁哑然失笑。

    他一心只是考虑尽可能地寻一个既不扰民又隐秘的地点,熟知如若皇宫或信王府之内整天乒乒乓乓之声大作,而且还伴随着一阵阵的烟雾弥漫,岂不是令人视为咄咄怪事,这隐秘性又从何而来。

    后来还是骆养性提供了一个建议,获得了皇帝陛下的首肯。

    京城向西,是太行山北端余脉,称为西山。西山峰岭连延,林海苍茫、烟光岚影、四时俱胜,而且无定河贯穿其中,将西山截为南北两段。

    西山的山势并没有戛然而止,距城区较近的还有翠微山、平坡山、卢师山、香山以及西山本身余脉荷叶山、瓮山等点缀其间,实在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地方。

    只是听骆养性言说,就已经心驰神往,而经实地考察之后,皇帝陛下更是龙颜大悦,恨不能马上就将所有人等召集过去。

    最令人满意的地方,是一处叫做王家峪的山谷。

    王家峪地处西山深处,面积非常广大,打眼一看怕得有上万顷。而且四面环山,只在东西两头各有一个豁口,应该是无定河的一条分支也由两个豁口进出。只在豁口处和四周山头设置兵士把守,即可禁绝行人,之后的王家峪就完全成为一处隐秘之所了。

    如此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避免枪炮试射时误伤人命,二还可以杜绝窥视者。

    皇帝陛下意犹未尽,借机也把附近的几个山头巡视了一遍。看过之后,皇帝陛下不禁暗暗点头,嗯,西山还有更大用场。

    ————

    孙元化因为原来是在京城兵部任职,因此几天的时间就交卸了差事,然后就到皇帝陛下面前领命。

    一听皇帝陛下是要他全权负责火炮的研制,孙元化禁不住喜心翻倒。如果不是在皇宫大内,如果不是在皇帝陛下面前,还要保持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君子风范,他几乎就要欢呼雀跃起来了。

    这可是他平生志向所在,有什么比畅行其志更来得爽快。

    孙元化一个头重重扣在地上,“臣,孙元化何等有幸,得蒙皇帝陛下垂青,元化敢不为我大明王朝效犬马之劳,”短短几句话,孙元化都有些言不成句,而且中间还一度哽咽。

    天启帝师孙承宗曾对孙元化欣赏有加,也曾招至麾下效力,后来入兵部职方清吏司任职,也是得孙承宗力荐。

    对于知遇之恩,孙元化是非常感激的。可自己的平生所学,却不能够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以人浅尝辄止、隔靴搔痒的感觉。孙承宗也是尽力了,因为当时有阉党掣肘,他本人后来也坐上了冷板凳不是。

    如果不是皇帝陛下,他恐怕要在一堆堆的图册中荒废自己的余生了。

    而皇帝陛下似乎在一直注视着自己,好像对自己的所长早已烛照无余。这次的调任新职更是搔到了他的痒处,不由得孙元化不浑身通泰。

    与皇帝陛下见面的次日,孙元化就去西山王家峪了。这都是前一天商定好的,皇帝陛下也派了锦衣卫随同前往。

    哪知道孙元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不仅他自己没有回来,陪同前往的四名锦衣卫也仅回来了两位。

第1卷 第七十七章 量才器使2() 
孙元化去了西山就没有回来,回来的两名锦衣卫也只是回来送信的。

    信使孙元化写的,开头只是简单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来到王家峪的喜悦之情,然后就老实不客气地罗列两份单子。

    一份单子是近期就马上需要的东西,多是砖木等建设房屋所需的材料,以及修缮房屋的工匠和杂役。另一份单子就复杂的多,内容也庞杂的多,从铁料至柴薪的质量和数量,从工匠至杂役人等的多少等等都详实地罗列清楚。皇帝陛下一看就知道,这其实就是孙元化铸炮所需要的材料和辅助人员。

    然后还有一份图样,上面是王家峪的草图,孙元化将自己选定的铸炮及试射场地,也都在图上标注出来,请皇帝陛下恩准。

    信的最后是孙元化请求皇帝陛下宽恕自己的大不敬之罪,因为身边没有携带书写用具,附近百姓之家也未能满足条件,因此只能用这种简陋的形似、而不是以正规的奏折向皇帝陛下做个简单的汇报了。

    皇帝陛下不仅对此根本不以为意,心里甚至还大为感动。这才是我大明王朝可倚重的股肱之臣啊!

    因此,从接到孙元化的来信开始,先是工部营缮局的人员押送着建造房屋的材料陆续开到。然后就是更大批的铸炮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匠也在集结,一俟西山王家峪基础设施草就,就会浩浩荡荡地开到。

    建造房屋的材料和工匠源源不断地输送而来,远远超过孙元化所要求的数量也没有丝毫停止的意思。原来其中更多的部分是用来在四周修建小型烽火台,以备担任警戒的兵士使用。

    担任警戒之责的,就是京卫上直卫二十六卫中的府军卫。这可是皇帝陛下亲卫中的一支,足以表示朝廷的重视程度。

    这阵势儿,就连雄心勃勃的孙元化都感到有些吃惊。

    难道这些……都是专为某铸炮及试射所准备的!

    ————

    不能说皇帝陛下的表现过于异常,只能说他的心情太过迫切。

    说实话,孙元化是皇帝陛下来到这个时代以来,遇到第一个与他自己具有同样迫切心情的人。虽然这迫切心情的出发点稍有差异,可为的却是同一个目的。

    可凡事有一就会有二。

    几天之后,当交卸了视盐长芦差事的毕懋康赶到京城,听到皇帝陛下将其调入工部任主事的目的,是要他专门负责研制、改进火铳,并大力研制更新式便于兵士携带的火器的时候,他起初的反应几乎同孙元化如出一辙。

    像孙元化和毕懋康此类的专业型人才,他们对官职的大小、品阶的高低都是近乎麻木的,升官对于他们来说并不见得是多么令人雀跃的事情。可如果给他们提供机会,提供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方面的支持,让他们专心于自己所钟爱的领域,这就几乎相当于上苍对他们格外垂青了。

    工部本有制造火铳的作坊,工匠和材料都是现成的。

    可是,皇帝陛下给毕懋康布置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先拟定一份制造火铳的标准,铳管的粗细和铅弹的大小等所有问题都要有统一的尺寸和规格,并且一经规定就毋需更改,在制造过程中就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尺寸检验工匠们的工作。

    同时也要对原有的工匠们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统一进行严格的考验。考验不合格的坚决不允许参与火铳的制造,但可以再给一次参加培训的机会,可如果再考验不合格的话,那就只能充作杂役。除非是那些既不愿意卖力气干活,而又无法胜任细致的技术方面的工作,应该尽量减少被辞退的人员。

    总之,只要他们肯卖力气,就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皇帝陛下对流离失所的现象尤其感到不忍,并对由这种现象引起的社会动荡感到足够的惊心动魄。他要尽一切努力,尽量改变这种现象,或尽量减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大明王朝时期的工匠基本都是世袭,因此除了官府作坊,其他很少有专项技能的人。虽然如此,也不能否认民间会有对某项技术感兴趣、而又有某方面特长的人。因此对外公开招聘工匠的工作,也要同时展开,尽量将人才网罗进来。

    不过新招入的人员都要经过更加严格细致的培训,杜绝浑水摸鱼之辈,培训结束之后,也要经过严格的考验,只有考验合格的人员,才能正式聘为工部的工匠。

    虽然皇帝陛下比这个时代的人多着数百年的见识,可也并非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士,因此他也只是凭借着一些印象,将自己认为的管理方面的窍门夹七杂八、滔滔不绝地讲述出来。

    他是过瘾了,可那唯一的受众却有些苦不堪言。

    一边听着皇帝陛下林林总总地罗列了这许多的人事和技术方面的东西,毕懋康的表情就有些发呆,“俺只是个造火铳,竟然要俺管这么多事儿,这……这可如何是好!”越听皇帝陛下的宏篇大论,毕懋康的心里越是发苦,刚听到皇帝陛下要自己专职负责火铳时的那股兴奋劲儿,此时已经基本消耗殆尽了。

    皇帝陛下也逐渐意识到了毕懋康的反应有些不太正常。自己只管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了,可毕懋康却由开始时的声音洪亮的“皇上圣明,”、“臣也是如此认为,”之类的应答,逐渐转为声音低沉的“是,是,”之类的纯属敷衍之词。

    “哦……这是没有对上隼啊,”皇帝陛下颇有自知之明。虽然自己也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在专业人士面前口若悬河的机会,可也知道曲高和寡的后果就等于瞎子点灯白费蜡。

    “毕爱卿有何高见?”皇帝陛下只好及时收篷,准备将话语权交出去。

    “皇上圣明,臣谨遵圣谕,”看来毕懋康还没有摸清皇帝陛下的脾性,因此不敢直抒己见。

    “爱卿不必有何顾虑,朕并非听不得逆耳之言之君,”皇帝陛下知道,像毕懋康这样的技术型官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