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哉大明 >

第27部分

大哉大明-第27部分

小说: 大哉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皇登基,气象一新,当今的皇帝陛下与前两位颇有不同,年龄虽然不大,可看人做事似乎很有主见,并非人云亦云之辈……希望这次能够押中宝吧!

    锦衣卫北镇抚司主管各地藩王及官员秘密监视、肃反肃贪,独立侦讯、逮捕、判决、关押权力以及反间谍事项。其功能基本等同于后世的国家安全局、调查局、廉政公署的结合体。

    岗位如此重要,而掌权的镇抚使又是非常的、格外的低调干练,那皇帝陛下如何不特加重用呢?!祁新维觉得,无论如何这一宝押上去肯定会有所收获……即便不能立即升官,先在皇帝陛下那里留下个好印象也是值得的。

    巨枭就擒之役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何胜文却不知道自己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也不知是谁故意透露出消息,反正李鸿基被缉拿之后不久,朝廷中有些御史似乎就获知了此案的详细经过。

    对于一名小小的锦衣卫总旗竟然可以朝廷法度做为交换,实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事情。

    开始还只是一两个御史上折弹劾,皇帝陛下不明所以,不知道他们因何对一个小小的锦衣卫总旗重视如斯。此后为此上折的逐渐多了起来。而且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此前还势不两立的东林党和阉党此次却是从未有过的团结,众口一词地对准了这个锦衣卫的总旗。

    开始的时候,如果皇帝陛下还不太在意的话,那么此时就慢慢品出了其中的滋味了。

    其实他们所针对的,不是这个锦衣卫总旗,也不是锦衣卫,他们针对的目标,正是他这个大明王朝思宗皇帝陛下,是思宗皇帝陛下的恩宠因何专注于锦衣卫,而不是他们这些国家柱石。

    想通了其中的关窍,皇帝陛下不怒反喜。

    从成祖皇帝之后,经过十几任皇帝的不懈努力,大明王朝终于到了行将就木之际。

    此时的大明王朝所欠缺的,无非就是“人心”二字。换句时髦的话说,就是缺少、或者极度缺乏向心力。

    从表面上看,大明王朝末年,自陕甘地区开始继而席卷全国的流民和东北崛起的后金是导致王朝败亡的最主要原因。可诱发这些问题的不正是因为朝中大臣只顾党争,边关重将只顾将朝廷的军资用于蓄养家丁,江南富庶之地只顾经营大发利市的海外贸易,山西的晋商只顾赚取暴利而根本置资敌嫌疑于不顾……等等这些原因吗?

    形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皇帝陛下认为,就是因为大明王朝不能够再给以上各个势力集团带来利益,或者这些势力集团认为抛弃了大明王朝,他们能够获得更多更丰厚的利益。

    大明王朝已经不值得依靠,大明王朝也已经无法依靠——皇帝陛下认为,这才是大明王朝败落的真正原因。

    现在,因为英明睿智的皇帝陛下对锦衣卫的格外倚重,引起了东林党也阉党的共同敌视。不过,这种敌视满是酸溜溜的,更像是小儿女为争宠而显示出的媚态。

    “来吧,跟吾前行吧,朕将带给你们无上的荣耀!”皇帝陛下喃喃自语道。

第1卷 第五十三章 微澜() 
从大明开国的洪武朝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建立之初,就属于天子亲将。而历朝历代的锦衣卫也没有辜负皇家重托,成为大明王朝控制朝野的爪牙和利器。

    但是,随着王朝的式微,本来做为王朝的坚定支持者的士绅大族及文臣武将逐渐与朱姓皇家离心离德。或者是因为随着士绅大族及文臣武将与朱姓皇家的离心离德,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大明王朝的式微。

    这是一个类似于鸡与蛋、蛋与鸡的车轱辘问题。不过好在倒不必纠结下去,皇帝陛下只知道,大明王朝的向心力到了必须要提升的时候了,否则王朝根本无法遏止其湮灭的归宿。

    皇帝陛下首先做的,就是提振锦衣卫,将锦衣卫的作用重新恢复。方式就是给他们荣耀,通过“接见”这种从未有过的方式让锦衣卫上下、尤其是中下层校尉感到皇帝陛下的恩宠,激发他们为王朝效忠。

    这是最基本的,或是最重要的、最必不可少的。因为如果手里没有一支能够如臂使指的力量,就算是皇帝陛下如何英明神武、如何乾纲独断,可所有的治国良策、大政方针就非常非常有可能全都局限在小小的紫禁城一隅之内。

    从陕西赈灾,到缉拿要犯李鸿基,皇帝陛下似乎将朝中的重臣们抛诸到脑后。虽然徐光启多少有些东林党色彩,锦衣卫也本就属于天子亲将,但是朝中的文臣武将还是感受到了些许的异样,感受到了要被冷落的苗头。

    虽然这次跳出来的只是几个御史和翰詹科道之类的所谓言官,可你却不能就此认为他们的背后没有强力的支撑。

    好在现在未到剑拔弩张图穷匕见的时候,背后那些强力的支撑也没到非要跳出来的时候,而皇帝陛下也打定主意“认定”就是仅有这几个言官大冒酸气,因此就完全可以无视。

    其实皇帝陛下重用谁依靠谁,他们本来是不会、或不该在意的,因为他们原本就要弃大明王朝而去,并且已经在身体力行,之所以尚未做出最后的决绝,绝非是对大明王朝还有所留恋,而完全是因为他们还要攫取、或榨取大明王朝最后的那点儿“价值”。

    但是,他们还是无法轻视这种情况的发生,无法容忍皇帝陛下重用其他人而不是他们这些“国家柱石”。

    皇帝陛下对此心知肚明,某种程度上他的心里也正是期盼着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他也没打算马上就对他们就假以辞色,温言慰勉一番。他依然我行我素,依然对徐光启和锦衣卫信任有加倚重有加。皇帝陛下在等着他们做出一些实际的行动,而不是像怨妇那样凄凄惨惨戚戚地发出一些怨言就能得到“宠幸”。

    锦衣卫总旗何胜文,在缉拿要犯李鸿基的过程中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奋战,立下不小的功劳,着即升为锦衣卫试百户。

    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祁新维,在缉拿要犯李鸿基的过程中指挥有方调度有力,保我大明国泰民安,朕心甚慰。

    其他锦衣卫有功人员,着吏部考功清吏司及都察院详加考察,论功行赏,莫使将士寒心。

    对于他们全力攻击的锦衣卫总旗何胜文,皇帝陛下力主升职,而对于缉捕行动的带头大哥祁新维只是给予了口头表扬,皇帝陛下可谓低调的很。

    可是皇帝陛下的低调,犹如一颗软钉子,虽不至于把那些走狗碰的头破血流,可也把他们的嘴巴严严实实地堵了起来。

    开始向朝廷上那低调奏折的时候,祁新维根本只是想在皇帝陛下那里留下一个踏实肯干的好印象,是完全没有“避祸”之念的。可等他回京察觉到自己几乎就处于风口浪尖之后,他就在心里连呼“侥幸”了。

    要是自己稍一高调,不难想象自己肯定立即就会成为他们的靶子。即便有着皇帝陛下的强力支持,可成为王朝文臣武将公敌的滋味肯定不是多么享受。

    还是这样最好,自己既躲过了朝臣的攻击,又在皇帝陛下那里留下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印象,

    而官升成为从六品试百户的何胜文,却没有工夫和心情来享受升迁带来的喜悦。

    尽管从上司祁新维那里得到了比较靠谱的回复,李鸿基虽然肯定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可不至于有性命之忧。

    前面我们提到过大明律的有关规定,若本夫拘执奸夫奸妇而殴杀者、比照夜无故入人家、已就拘执、而擅杀至死律条科断。而大明律对于夜无故入人家是这样规定的:凡夜无故入人家内者、杖八十。主家登时杀死者、勿论。其已就拘执、而擅杀伤者、减杀伤罪二等。至死者、杖一百、徒三年。

    只不过明朝末年大明律几乎成了摆设,衙门判罚的依据,几乎不再是案件的情节而是看哪方出得起更高的代价,而这却是李鸿基绝对的弱项,因此才导致他对上衙门打官司既没有丝毫信心也基本没有了这个意识。

    李鸿基的问题好歹交代过去了,可李鸿基遗留下来的问题却更加棘手。

    不知道李过和李鸿基见面时两人谈了些什么话,反正此后李过一改对何胜文怒目而视的旧态,迅速转入了一个跟屁虫的角色。

    何胜文本来对李鸿基承诺的是帮助李过减轻处罚或避免处罚,可当何胜文的承诺完全兑现之后,李过却并没有“放过”他的意思,表示要一直追随左右。

    其实李过的义气和悍不畏死都是何胜文大为赞赏的,所以当观察了一段时间没有发现其他明显缺陷之后,何胜文就欣然接受了李过这个跟屁虫。

    何胜文并非是有意敷衍,而是真有打算。

    他听说皇帝陛下有意扩大锦衣卫的规模,招收一些身强体壮而又有一定武功基础的穷苦子弟,严加训练之后充实到锦衣卫中。何胜文就动了心思。他找到上司祁新维大人一问,朝廷果然有这个打算,因此他就请求祁大人促成此事,必要的话他也愿意用自己刚刚得到朝廷封赏做为交换。

    “你以为万岁爷的封赏是可以随便拿来交换的吗?简直混账!以后再让我听到这样的话,立即就打你个八十军棍,”祁大人虽然声色俱厉地训斥了一番,可最后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说只要朝廷正式开始扩编锦衣卫,他就会想着给何胜文留一个名额。

第1卷 第五十四章 老臣忧国() 
“锦衣卫得要扩编,”皇帝陛下早就有这个想法,最近尤其强烈。

    陕西赈灾如火如荼,老臣徐光启虽然宵衣旰食,可也感到从未有过的畅快淋漓。于此国计民生大有裨益之事,就是再苦再累他也是甘之如饴。

    老头干的兴起,摊子就铺的特别大,反正此前皇帝陛下也曾许下全力支持的诺言,不怕后继乏力。因此他也就没有客气,凡是上奏的折子,除了汇报赈灾事宜,剩下的就是四个字:要人要钱。

    说实话,徐光启能够如此“任性”,全赖于锦衣卫的帮衬。要是没有锦衣卫的协助,他是绝对没有信心将陕西赈灾工作搞下去的。

    可要在以前,他是不会这么有信心的。

    别看徐光启偌大的年纪,在朝廷中虽然从未炙手可热过,可也绝对算是老臣了,但他也的确从未与锦衣卫一同共过事。

    徐光启所了解的锦衣卫,都是蛮横无理的代名词,他们人人几乎都是栽赃陷害的行家里手。可是通过在陕西赈灾这短短一个月时间的接触,徐光启对锦衣卫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刚开始的时候,也的确有极个别的人或试图乘机截留盘剥一番、或在地方吏胥的诱惑勾引下试图狼狈为奸里应外合上下其手,可很快就被锦衣卫同僚毫不客气地揭露出来,“皇上待我等恩重如山,你们竟然还要干这种事,你还是不是人,简直禽兽不如……”痛斥者义愤填膺,被痛斥者羞愧难当。

    此后不仅锦衣卫在赈灾中奉公维谨,就连地方上那些以往最难调理的吏胥,也在锦衣卫的带动和监督鞭策下,变成了遵纪守法的模范。

    当然了,极个别的害群之马还是有的。对于这些人,徐光启根本不会客气,也绝对不能客气,否则等歪风邪气成了气候那可实难禁止。因此,只要查明实据,立即请出尚方宝剑,就地正法。

    正是:乱世须用重典,赈灾不能含糊。

    有了锦衣卫保证人员方面的清廉,赈灾工作的效率就提升了一大截。徐光启越来越有信心,后来就更是放开了手脚。

    随着垦荒范围和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收拢流民的越来越多,徐光启首先感到人手方面开始吃紧,因此他就屡次上报朝廷,请求皇帝陛下加派锦衣卫前来。皇帝陛下也毫不含糊,除了得力的人员,资金方面也是有求必应。

    现在的陕西,在徐光启的手下,除了先期半路跟随而去的两百名锦衣卫,此后又分期分批地先后派去了六百名,押解着两百万两现银赶赴陕西。

    如此,仅是京城派至陕西的锦衣卫就有八百名之多,银两也达到了三百万之数。

    这三百万两银子,除了一部分用于购置农具及牲畜粮食草料等物资,另外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作了粮食和种子的订金。这也是徐光启向皇帝陛下递了专折申请下来的。

    朝廷府库什么样子,徐光启只是想象就能知道个大概,因此他不会滥用内帑。况且马麟马千户也从京城新来的锦衣卫处了解到,皇帝陛下从查抄阉党中所获颇丰的事情已经很有些人知道了,但具体的情况和具体的数额并没有泄露出去。因此虽然最近很多各地边关将领开始向朝廷索要积欠的军饷,可显然只是试探,语气也是含糊其辞。

    皇帝陛下觉得查抄阉党之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