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哉大明 >

第231部分

大哉大明-第231部分

小说: 大哉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围圈。'。。l'

    一个炮营总共只有十六门火炮,分到四个城门之处,每个城门也就只有四门。虽然大明的新式火炮威力巨大,可仅靠这四门火炮就想完全阻止蒙古人的冲击,显然也不是多么现实。

    因此,每个城门正对的方向,所有的骑兵和步兵也全都布置在那里。他们的主要任务,与其说是防备蒙古人的冲击,毋宁说是保护自己的火炮不被对方抢了去。

    因为有了新式的火炮和新式的火铳,因此对于明军来说,倒是希望城内的蒙古人出城野战。只要他们敢出来,明军就有信心让他们出的来,回不去。

    但是,因为在今后的攻城战中,新式火铳还有大用,因此孙承宗下令,若是蒙古人出城冲击,火铳手可自由射击,不到万分危急的时候,他们是绝对不能齐射的。

    好在即便色楞做困兽犹斗、派出蒙古人出城冲击明军营寨,恐怕他也不敢指望一下子就将明军彻底冲垮冲溃,因此也不敢一下子就派出多少多少兵马。因为他也知道,接下来的攻防大战,才是双方较劲的地方,才是双方真正的比拼,所以开始的时候骚扰一下对方可以,但绝对不会投入过多的兵力。

    所以,依靠每处城门处的四门火炮,外加一定的骑兵和大量的步兵,阻挡蒙古人的冲击,应该是不成问题的。(。。l

    然后,所有的青壮和部分的辅兵,一半就去大黑山和柏山,砍伐树木,一方面是打造攻城器械,另一方面也要制作大量的鹿角丫杈,布置在明军的大营周围。另外的一半,协助兵士围绕着建昌城挖掘了一圈壕沟。

    在正对着四个城门的方向上,壕沟比其他地方要多,总共有三道。距离城门最近的那一道壕沟,是最窄的,骑兵若是有一小段冲刺提速的距离的话,很容易就可轻松越过。但是,第二道壕沟的宽度可就大大增加,是第一道壕沟的两三倍,即便是纵马驰骋,也不可能越过。

    第三道壕沟与第二道壕沟差相仿佛,为的是万一有漏网之鱼、或是城内的蒙古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将第二道壕沟给填平或者减小一些宽度,那第三道壕沟就会成为最后的屏障。

    未虑胜先虑败,做好自己的防御,任谁说都是没有错误的。

    大黑山和柏山上有的是树木,砍伐下来制作攻城器械和营寨周围的防护正是方便。唯一的不足,就是距离远些。好在明军也不急于对建昌城展开攻击,因此只要将自身的防护做好了,避免受到冲击造成损失,明军是不介意多用上那么三五天的时间。

    孙承宗之所以并不亟亟于对建昌城发动攻击,完全是遵照皇帝陛下的旨意行事。

    之所以如此安排,一方面是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过多的伤亡,若是攻击过急,的确是会给对方造成沉重打击,可自己的伤亡肯定也会加大。另一方面,也为了让皇太极有着充足的时间“运筹帷幄”(此处为“坐蜡”之意),而且这个时间越是充足的话,皇太极坐蜡的“成色”就会更足,蒙古人心中的不满也会相应地加大,蒙古人与女真人之间的罅隙,就会越来越彰显。

    相对来说,后者才是皇帝陛下真正的目的所在。

    建昌城的东门,是主要的出入门户,原因就是因为这里不仅有三条通往各处的道路,而且地势比较开阔,兵力容易展布开来。若是色楞想派兵出城骚扰的话,肯定是以东门为第一选择。

    为此,孙承宗也是将计就计,也将东城门做为主攻方向。而其他三面城墙,更多的是佯攻,虚张声势的成分大一些。其目的有两个,一是防备城内的蒙古人遁走,二是要尽可能地牵制蒙古人的守御力量,让他们不敢将兵力调到吃紧的东城门处。

    而做为主攻的东城门处,孙承宗派的是王廷臣所部负责进攻。另外,八百名火铳手,除了其他三处城墙各安排了一百五十名之外,其余的全都集中在东城门处。炮营差不多也是如此安排,除了一大两小三门火炮被放置在另外的三面,剩余的七门火炮就全都安排在了东面城墙处。

    王廷臣所部有五千余人马,对面守城的蒙古人大概也有接近三千余人。

    色楞手下有一万余人,除了留出四千左右的预备队,其他三面城墙都有一千五百至两千人守御。

    本来色楞是平均分配兵力的,每面城墙都是两千余人。后来发现明军在东城的营寨比较密集,就觉得此处的攻势应该最为猛烈,因此他也就偷偷地从其他三面城墙上调拨了三五百不等的人数,充实到东面城墙。

    四千人的预备队他是不敢轻易动用的,这才是个开始,以后哪里的窟窿大也还未知。

    别看现在他们这些明军摆开了架势,似乎是要冲着东城墙使劲,可保不准兴许哪一天就有可能突然改变了主攻的方向,这一点是必须要防备的。

    趁明军立足未稳、三道壕沟尚未挖掘完毕之际,色楞的确也曾组织了一次出城袭击。

    但是因为他也不敢投入过多的兵力,只派出了一个千人队,目的既不是想趁机突围,也不是想一举击溃对手,而似乎只是试探一下,或只是骚扰一下,打乱一下对方的部署而已。

    对于蒙古人突袭,明军早有防备,再加上对方的突袭并不十分的坚决,因此新式火炮都没有派上用场,新式火铳更是一枪未发,蒙古人的突袭就被击退了。

    这次的出城突袭,色楞最大的目的,就是派出的斥候和信使完全趁机脱离了战场,向着各自的目标而去。

    若是信使,他们就会一直打马扬鞭向前冲,根本不顾及其他。而若是斥候,在奔出了一小段距离之后,就会放缓马速,并且试图调转方向,或是返回至明军包围圈的外围,窥伺明军的部署。

    因此,他们是斥候还是信使,其实是很容易分辨的。

第432章 挖坑() 
    对此,明军的措施也是简单而明确,对于求援的信使,一概放行,而对于那些想窥伺的斥候,那可就对不起了,只要发现,一概是斩杀殆尽。'。。l想看的书几乎都有啊,比一般的站要稳定很多更新还快,全文字的没有广告。'

    击溃了蒙古人的出城突袭之后,明军的包围圈算是稳定下来。城内的蒙古人似乎也放弃再次出城突袭,而是专心准备防守了。

    而城外的明军更是不慌不忙,壕沟挖掘完毕之后,又在距离建昌城墙的八十步、一百步和一百二十步的地方,分别又挖掘了一些半人深的土坑,挖出的土,就势堆在土坑靠近建昌城的那一侧。这些土坑有的大些,可容七八人趴伏,有的却要小些,仅容三四人甚至两三人。

    而且土坑与土坑之间的距离,也是不均等的,有的距离近些,有的距离远些,反正在城墙的正面,纵向展开着,都有这样的土坑存在。

    这些壕沟或是土坑的“工程”,都是在何腾蛟所带来的那四五名参军人员的指挥下进行的。

    他们使用着叫不上名字的仪器,又是看又是量,然后就在那里或是这里撒上白灰,接着就告诉随军的青壮和辅兵,在这里挖坑,土坑要多宽多长多深,那里挖沟,这沟又得是多宽多深多长……

    土坑挖的差不多的时候,一队队的火铳手就被带了过来。在士官们的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他们纷纷按照分划的区域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身体趴在土堆上,将手里的火铳,朝着建昌城城墙伸了出去,两眼开始瞄准,开始模拟发射火铳的动作。。l''

    很多人,不,是几乎所有人都感到土坑、或土堆有些不合适的地方,所以他们就叫过在旁边等候的负责挖坑的青壮和辅兵,告诉他们这里的土坑浅了一些,需要再往下挖一挖,那里的土堆高了一些,需要铲平一些……有的人觉得辅兵不能理解自己的意思,白费了不少的唇舌,辅兵却仍然不明所以,因此火铳手们就自己动起手来,将土坑重新修正一番,然后自己的身体趴伏上去,摆出几个发射火铳的动作,若是不满意,就又重新修正,直到最后自己彻底满意为止。

    在正对着城门方向,距离有两百步的地方,就是那帮新建炮营的炮手们忙活的身影。

    就像明军们曾经看到的他们训练时的那样,炮手们挖掘的带有平整弧度的土坑,他们此时才知道,这样的土坑叫做炮位,顾名思义,应该就是火炮的位置的意思。那些平整的弧度,是为了缓解、释放发射之后产生的后坐力而设。

    这些个新名词儿,明军兵士们有的明白的快些,有的明白的慢些,但几天之后,不管是脑子聪明的还是不聪明的,对这些新鲜事情,就都能够知道其中的含义了。

    可令明军兵士们始终没有弄明白的是,分布在东门的明明只有一大六小七门火炮,可他们这些炮手,为何却准备了足足有十二个炮位?!

    ――――

    足足十天之后,明军的挖坑工作才算是告一段落,诸事也准备的七七八八。

    就这准备速度,就连城内的色楞都有些等不及了……你到底有多大的本事,麻烦你赶紧使出那么一两招,也让我们见识一下,若是真的无法抵抗,我们就干脆投降,反正早就有不少的蒙古人投降过大明,想来也不会就唯独将我们拒之门外吧!

    就在城内、城外的共同期盼中,明军的攻城战,终于开始了。

    第一次攻城,孙承宗命令负责主攻东面城墙的总兵王廷臣派出了两千兵士,负责攻击其他三面城墙的马科、白广恩和杨国柱三位总兵各出兵一千五百人。

    其他三面城墙的情况暂且不提,如今单表这攻击东面城墙的王廷臣所部。

    两千兵士整好了队伍,面对着城墙全面展开。在长官的带领之下,他们呐喊着,前排兵士高举着盾牌,后排的兵士搬抬着巢车和云梯等攻城器械,向着城墙逼近。

    可是,等到了距离城墙八十步时,长官喝令停止前进。前排的兵士,将盾牌紧密地连成一片,后面的弓箭手开始张弓搭箭,向城墙之上抛射箭矢。

    这些都是常见的攻城之战进攻一方的招数。若是换成蒙古人或是女真人做为进攻一方的话,开始的弓箭打击是由骑兵完成的。明军的骑兵本就不多,而且他们的骑射功夫,说实话的确不如那些游牧出身的蒙古人和女真人。

    但是,不管是骑射,还是步射(步兵射击),其目的自然是先对敌方进行一番打击,消耗对方的一些力量。

    看今天稍微有些反常的,就是他们停下的距离有些远。八十步的距离,也就是箭矢刚刚能够到达的射程,可杀伤力却是根本不能指望,别说对方是身着锁子甲、连环甲之类的金属甲胄,就是那些皮甲、棉甲之类,也是奈何不得。胆子稍微大些,还可以伸出手去,将从空中轻飘飘飞过来的箭矢轻轻拿在手中,就像是做游戏一般。

    另外,还有一点,城头之上心细的蒙古人或许也已经看了出来,那就是……这些明军,为何要蹲下身体呢?

    “怕死呗!”蒙古人心中的疑问刚刚产生,就被自己心里升起的轻视、甚至蔑视所化解。

    半蹲下身体之后,所受到箭矢攒击的面积,就能够减少一小半,这是几乎人人都知道、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如此一来,半蹲下身体之后,自己受到攒击的可能性变小了,可也无法权利开弓放箭了,那对敌方的打击也不是相应地减小了吗?!

    “怕死呗!明军还是那个样,只求自己安全,全不顾及是否对敌方有无打击……”如此的想象着,蒙古人胸中的那种久违的自豪感又再次悄然而生,十多天龟缩城内的憋屈,也随之大大的舒缓很多。

    蒙古人早已严阵以待,城墙之上也是站满了蒙古士兵,前排自然是弓箭手,后排是持刀拿枪的守城士兵。不过,蒙古人是以骑射为傲的,因此几乎所有的能战之士都是出色的弓箭手。

    因此,城墙之上站在前排的,基本全是蒙古勇士,后排的持刀拿枪、搬石头扛木头的,差不多就是从城中的老弱妇孺中,挑选出来协助守城的人。

第433章 所谓攻城1() 
    蒙古人擅于骑射,不擅于攻城,其实最差的是守城……守卫城池。

    因为他们最早都是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他们的家园,只有广阔的草原,只有蒙古包而没有高宅大院,只有营帐而没有城池。后来铁木真成吉思汗及其后人虽然大杀四方,攻城略地,虽然也占据了数不清的高大城池,可在他们的心里,却一直没有把那些地方当做他们的家,他们的血液中,也没有真正地舍弃心中那一座座蒙古包。

    自铁木真历经二十几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消灭了所有对手,降服了各部落,统―了蒙古高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