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哉大明 >

第22部分

大哉大明-第22部分

小说: 大哉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终于,李鸿基的左手轻轻发力上举,韩金儿的整个身体都被提了起来,像是挂在了李鸿基的手臂上。

    韩金儿感到就要窒息,她的双脚也悬空起来,整个人似乎是在飘向云端。

    猛然间,韩金儿感到自己的身体一下失去了凭借,头部在遭受了重重一击之后,身子被狠狠地向远处掼了出去。

    尽管银川马驿的驿卒们、包括驿丞孟虎都想为李鸿基遮掩一二,可他们面对的可是京城来的、专门缉捕重犯的北镇抚司锦衣卫,而他们这些驿卒事前也没有经过任何的往来串通,因此,在温言询问和声色俱厉的交相穷究之下,李鸿基几乎所有的隐私、包括小时候看中了哪家姑娘、长大之后胸前又有了几多胸毛都被一一罗列出来。

    其中,最近李家发生的最重大的事情,就是李家少夫人做出的有辱门风的事情和老太太的故去。而且,这两者之间很可能有着因果关系,李鸿基的夜半尿遁应该就是与此有关。

    祁新维不相信。他绝对不相信李鸿基只有这么一点儿事儿。

    那就再审再查。

    整个过程又重新来了一遍,其间还对一些人动用了包括拗手指、硬掰指盖儿、上夹棍之类的简便易行的招数。可是,没用,还是此前的那几件事情。而且因为受刑不过,有人就开始胡说八道、胡乱攀扯了。除非是有意为之,在他们北镇抚司锦衣卫的眼里,三木之下案犯是否忍受不住而无端攀扯那是一看便知的。

    何胜文赶紧叫停。

    在整个审问过程中,因为害怕引起不必要的牵扯麻烦,所以何胜文没太露面。现在看到有出现冤假错案的危险,他就忍不住向祁新维大人进言了。

    要是在平时或是在京城,一个小小的总旗是到不了镇抚使大人面前的。可这趟差事是皇帝陛下亲自吩咐下来的,何胜文也从中出力甚多,最关键的是,何胜文前面的几次建议也都非常中肯。因此,祁新维大人就听了麾下总旗何胜文的劝。

    “皇上不是令我们找人吗?我们找到人不就可以了嘛!”就是何胜文的这两句话起到了作用。

    祁新维觉得何胜文的这话是正理儿。可不是吗,只要完全皇帝陛下交代的差事不就齐活了吗,自己何必多次一举呢?

第1卷 第四十三章 皇家无小事() 
也难怪镇抚使大人一再给这些驿卒们施加压力,因为他绝对不相信那李鸿基就只有这么一点儿破事儿。

    拜托!我们可是堂堂的京城北镇抚司锦衣卫嘢,两千多里地奔波而来,难道就是管你李鸿基的婆姨偷人养汉子的破事儿吗?侮辱我们的人格不要紧,可千万不要试图侮辱我们的智商好不好。

    是大明王朝皇帝陛下亲自交代给我们的差事,我们才从京城不辞辛苦,劳师远征,到这荒僻的陕西一隅之地,查找并且缉捕这名叫做李鸿基或者李自成的钦命要犯。

    记住,可是皇帝陛下亲自交代下来的,分量有多大你自己去考虑吧!

    能有幸让皇帝陛下惦记着的人,怎么着也得是犯有图谋不轨之类谋反大罪的钦命要犯,或是犯下了滔天巨案的江洋大盗,最次也得是侵吞了大笔朝廷赋税、收授贿赂的贪官污吏,他老人家怎么会惦记一个小小的驿卒呢?!

    不是李鸿基根本就不是、或不只是一个驿卒,就是他不是一个简单的驿卒。

    “难不成这位叫做李鸿基头顶上的绿帽子是……”这个念头一出现,祁新维险些被自己逗笑了。皇帝陛下那可是大明王朝至高无上的君王,怎么会如此……

    此外如果没有其他的原因,这事儿就很难解释了。皇帝陛下虽然年岁不大,也是新登帝位,可总不会闲的没事儿,拿这么屁大的事儿来折腾自己这些人吧。

    祁新维猛然警醒。他觉得自己的意识有问题,而且是非常非常危险的问题,至少也是非常非常危险的苗头。“皇家无小事,就算再不起眼的事情,只要是与皇帝陛下有关,那也是如天一般大的事情。”

    祁新维不禁暗暗叮嘱自己,今后一定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否则的话……没准儿什么时候就被别人出卖了自己都不一定知道。

    真是难为镇抚使大人了。

    皇帝陛下当初给锦衣卫下令的时候,只是说要他们去陕西的银川马驿查找一个姓李名叫自成的驿卒。并且明令他们找到此人之后,必须将其立即缉拿归案。

    皇帝陛下记得非常清楚,朝廷开始议裁驿卒的时间是在崇祯二年,此时的李自成应该还没有失业。

    因此,如果此前的历史没有经过任何变化,还是按照既有轨道前行的话,在陕西米脂县银川马驿应该不难找到李自成这个驿卒。可是,皇帝陛下又怕底下的人敷衍塞责,随便将一个人缉拿,然后上下串通一气,硬说他就是李自成,届时自己还真无法辨别。

    而这种可能性是的确存在的。要不然大明王朝边军的战功都是以血淋淋的后金鞑子的人头、而不是以将官们的信誉为凭借呢,这不是朝廷不相信边军将官的信誉,而是坚决不相信他们还有神马信誉可言。

    因为皇帝陛下虽然英明神武先知先觉,具有不可捉摸的想象力和不可理解的精准的判断力,可他也只是通过文字资料了解的那个历史上的李自成,而那个时代的影像资料神马的也一点儿都没有流传下来。

    因此,皇帝陛下给锦衣卫下令的时候,言语有些含糊,“必须将其立即缉拿归案”的意思,按照当时人们的惯常思维,那就是要活口,死人绝不可信,不,是弄死死人的那些人不可轻信,而死人本人是再“诚实”不过的了。

    其实皇帝陛下的真实想法是——只要确定(如假包换的确定)真的就是那个人……真的,都是无所谓的!

    祁新维大人从善如流,很快就非常爽快地接受了属下何胜文的建议。

    不过他还是留了几个人,负责在驿站看押那些驿卒。在人犯被缉拿之前,所有有关的人都要暂时收押。一方面可以预防走漏消息,另一方面若是缉拿行动失手,也可以再从这些人身上查找线索。

    剩下的人全部上马,随他去长峁村,缉拿人犯李鸿基(自成)。

    关于李鸿基所用玲攀、以及老婆上刻有“自成”二字的事情,现在还是不宣之秘。因为那个玲攀被镇抚使大人一个人发现之后,就一直被他自己死死地揣在了怀里。或许除了银川马驿的驿卒们(目前何胜文都可能不包括在内),在场的其他任何人都不知道李鸿基的玲攀上刻有“自成”二字这件事情。

    祁新维这是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如果最后人犯李鸿基缉拿归案,祁新维也会从怀中掏出那个玲攀,然后人和玲攀一起交给皇帝陛下。一方面说明皇帝陛下烛照千里,早已识破了李鸿基的根脚,另一方面自己这个配角也是很好地完成了烘托主角的任务,那主角高兴了……还不得……哈哈哈!这是最圆满的结局,祁新维也确实期盼着事情也就真的如此完结。这样最是皆大欢喜,皇帝陛下满意,麾下的鹰犬走卒也算没有白跑腿儿。

    可天下事却是“不如意事常八九”的,人总是在最顺遂的时候埋下祸殃。因此一个人在感到自己非常轻松的时候,最好也要防备着走霉运的可能。

    而李鸿基这个不入流的、看起来无足轻重的小小的驿卒,很有可能藏有不为人知的秘密,祁新维一直笃信自己的预感,因此他也绝不能允许“万一”情况的发生。

    而“绝不能允许”恐怕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自己还是预先留条后路的好。因为,这个“万一”,在祁新维的眼里,却是大有“千一”、“百一”甚至“十一”的可能。

    究其原因,他虽然接受了何胜文的建议,以缉拿李鸿基这个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可他还是不能相信皇帝陛下为了一个小小的陕西驿卒就大动干戈劳师动众。因此,他认定,这个李鸿基、或者李自成绝对不是个一般的人物,他甚至也做好了谜底揭开之后,所有人都会感到大吃一惊的准备。

    也因此,这个李鸿基或者李自成绝对不会那么容易对付,换句话说,谁要是以为轻易就可以将其缉拿归案,那这个人肯定要栽跟头,更有甚者,狠狠地栽一个大大的跟头。

第1卷 第四十四章 命案一宗接一宗() 
要不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凡是官做到了一定程度,脑筋就没有不好使的,对上司的所好就没有不敏感的。

    所以,祁新维觉得无论任何时候,为自己留一条后路总是没有错的。因为官场中人心最难琢磨,官场中突发事件也太多,如果没有必要的防备,一个人在官场中是不可能走多远的。

    如果出现了“万一”的情况,他们一行人失手,让这个李鸿基逃之夭夭,那么祁新维会毫不犹豫地找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挖一个三百丈深的地洞,将怀里的那个玲攀深深地埋进去,然后若无其事地离开,此后就是打死也不再提及此事。

    若是银川马驿的人、或是熟知李鸿基的人事后透露出玲攀之事,自己很可以“既知此事,何不早言”来质问。反正就目前来说,尚未有人对自己提及玲攀之事,自己也很可以若无其事好了。

    总之,凡是有风险的事情,首先要想办法把自己摘出来才是最要紧之事。

    祁新维、何胜文一行风尘仆仆地赶到长峁村的时候,已是申正时分,天都有些暗了。他们事先已经打听清楚李鸿基和盖虎的住处,所以一进村就分头前往两处。

    去盖虎家的那一拨人是由祁新维亲自带队。他们堪堪行至盖虎家的门口,却正赶上米脂县的捕快和仵作从盖虎家验完了尸体后出来。

    彼此亮明了身份之后,米脂县的捕快和仵作见是京城来的锦衣卫,领头的还是一位镇抚使大人。这位镇抚使大人是从四品,比他们米脂县的大老爷都要高上不止三五个等级。

    别说是他们,就是米脂县大老爷在这位大人面前也只有垂手侍立的份儿。因此,他们自始至终都在点头哈腰,小心伺候。

    知道了京城的锦衣卫们也是为盖虎死于非命一案而来,他们就不敢怠慢,就非常主动地介绍了验尸和勘察现场的情况。

    盖虎尸体的伤口有两处,咽喉和胸部,两处伤口都非常齐整,且都可以致命,显示凶手必欲将盖虎置于死地的毫无妥协的决绝态度。

    从盖虎死时身上的衣物以及现场地面的痕迹来看,似乎当时并没有发生激烈打斗的情况,而这一点也是很令人费解。

    盖虎也是孔武有力之人,而且也习得一些拳脚,因此除非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偷袭,否则盖虎不该如此不堪一击,不做反抗就死于非命。

    而从盖虎家人以及周围邻居等处收集到的情况得知,最近一段时间盖虎一直戒备有加。具体是防备着什么人暂且不管,盖虎家一直高朋满座总是不争的事实。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盖虎又忽然遣散了请来的帮手,说明至少他自己认为“警报”已经解除,毋需朋友助阵。

    他的两处伤口都是在身体的正面,所谓背后偷袭也似乎不成理由。

    京城的锦衣卫中也有此中好手,他们重新验过尸体勘察过现场之后,也是得出几乎同样的结论。

    综合来看,其中不乏令人难以理解之处。

    而祁新维却并不这样认为。他相当肯定地认为,盖虎之所以死的如此干净利落,根本原因就是李鸿基的功夫了得,而且不是一般的了得,是到了超出想象的那种程度,因此才使即便有些功夫在身的盖虎都无法防备、或根本来不及防备。也许是盖虎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遣散了原本请来助阵的帮手。

    祁新维的这一推测,不仅解开了此案中的疑点,也与他之前自己的揣测暗合,兼且成为其有力的佐证——李鸿基绝对不简单。

    虽然如此肯定,可他却不敢宣之于口,只能拼命地旁敲侧击,极力渲染李鸿基的武力值,希望引起手下锦衣卫的重视,以免到时出现闪失。

    大家一致的看法是,虽然目前尚无人证证明杀人者就是李鸿基,但从前因后果分析,李鸿基的确具有最大的嫌疑。

    反正不管是谁吧,杀了盖虎之后肯定要忙于逃命,这也是最基本的常识了,在场的众人对此几乎毫无异议。因此祁新维马上命令太安二里的里长组织所有的青壮,配合京城来的锦衣卫开始搜索附近地域,包括村庄和田野山坡沟渠等等都不能放过。

    附近地域十分复杂,有山——横山,有水——无定河,因此只有这些人力肯定是不够的。祁新维又让人马上动身去米脂县,调集所有的捕快衙役速速赶往长峁村,然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