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哉大明 >

第213部分

大哉大明-第213部分

小说: 大哉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启元年(一六二一年),孙承宗官升少詹事。这是正四品。一年的时间,越过中间的从五品、正五品、从四品。

    天启二年(一六二二年),孙承宗被任命为礼部右侍郎。这是部级的位置,正三品,响当当的方面大员。

    从万历四十八年,到天启二年,中间三年的时间,孙承宗由一名正六品的讲官,一跃而为正三品的礼部右侍郎,用“炙手可热”、“官运亨通”来形容,都显得苍白无力。

    熹宗皇帝如此提拔孙承宗,当然是有目的的。

    还是在天启二年,清军再次入侵,广宁城守王化贞弃城逃走,经略熊廷弼退守山海关。兵部尚书张鹤鸣害怕被降罪,于是外出巡行。朱由校于是拜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并兼任东阁大学士。

    各部尚书,是为正二品。从此,孙承宗一跃而为朝廷大员。'。。l'

    孙承宗上书给皇帝朱由校,说这几年没怎么练兵,军饷也难以核实,用武将上阵杀敌却用文官指挥,文官的权利太大,对作战极为不利。建议朱由校应该加大武将的权利,并且选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武将,给他假节的权利,让他可以自己任命帐下的偏将。

    朱由校在孙承宗的建议下,迭次下旨,抚恤辽东百姓,精简京师军队,增设永平大帅,修建蓟镇亭障,开京东屯田,等等措施依次施行。孙承宗又奏请将熊廷弼、王化贞交给司法部门治罪,以正朝纲,又将给事中明时举、御史李达逮捕,治他们因招兵而引来战祸,又责备辽东巡按方震孺、登莱监军梁之垣、蓟州兵备邵可立,用以警告那些曲意依从,没有骨气的将领。

    此后,孙承宗还奉命督师蓟辽,表现也很不错。

    尽管不能说全是孙承宗的功劳,可他在辽东坐镇的那几年,后金的发展势头也的确受到了很大的遏制,这也总归是事实。

    按说孙承宗的资历足够,而且前段时间在宁远率军阻击后金皇太极的进攻,也是颇为得力,很得当今皇帝陛下的信任。

    孙承宗的优势,不仅是足够的资历,而且因为前后都任过兵部尚书,也曾经督师过蓟辽,从他手下走出、或曾在他的麾下任过事的大将多多,因此他的影响也是足够。

    而孙传庭所缺乏的,就是孙承宗的优势。

    在被皇帝陛下委派编练新军之前,孙传庭只是一名从默默无闻的正五品稽勋郎中任上返家闲居之人,是当今的皇帝陛下慧眼识才,将其不次拔擢,并且委以编练新军的重任。

    虽然据说新军编练成果不错,可毕竟没有经过大战的检验,此前的所有赞誉,恐怕都不免流于形式的成分居多。

    而这可是孙传庭唯一勉强算得上“政绩”的啊!只可惜还有待检验。因此,目前的孙传庭,可以说没有拿得出手的、过硬的、有说服力的政绩。

    孙承宗的优势,正是孙传庭的劣势,而且这个差距,是短期内绝对无法弥补的。也就是说,在一个时期之内,孙传庭是无法达到孙承宗那样具有影响的地位……

    “诶,或许这也正是孙传庭的……优势?!”一念及此,徐光启都为自己的灵光一闪所警醒,“或者说,孙承宗的优势……正是他自己的劣势,而且是无法回避的、无法挽回的劣势……至少,皇帝陛下是这样认为的,”

    这样一想,徐光启豁然开朗,也对皇帝陛下的这个决定极为推崇。

    因为接触泰西比较多,对泰西的了解也就算得上华夏第一人。徐光启要“引进”的,可不仅仅是什么算学和几何……但是,要引进那么多的奇技淫巧,恐怕要触动不知多少人的利益。

    要触动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徐光启根本难堪此一重任。不只是因为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是因为他所占据的位置,尚不足以使他占据绝对的制高点。

    可在徐光启的心里,却始终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而自新军登基以来,经过不断的接触,徐光启与皇帝陛下可谓相见恨晚。几番更加深入地接触下来,两人都把对方当做实现自己理想的一大助力。

    徐光启想通过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皇帝陛下,将自己的所学奉献大明,而皇帝陛下为了大明的强盛,也急需像徐光启这样的有识之士的大力协助……双方不谋而合,“各取所需”。

    所以,徐光启的一些思想意识,几乎与皇帝陛下一致,或者说,很多重大的事情,徐光启更多的是从皇帝陛下的角度出发来加以考虑。

    因此,从皇帝陛下的角度来看,孙承宗的优势,同时也就是他无可挽回的劣势。

    这个意思,有两层。

    第一,因为孙承宗有着足够的资历,因此皇帝陛下在指授方略的时候,就不免“心虚”,也就无法彻底畅行其志。

    第二,因为孙承宗履历丰富,尤其最近十年在大明王朝的军界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也有着众多的部署。因此,他所使用的人,肯定多是以前的旧部故交。

    而皇帝陛下所立志建立的军校和编练的新军,基本上都是要打破此前固有的弊端,因此肯定会触动一大批人的利益,至少他们若是想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地吃空饷喝兵血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即便是孙承宗不折不扣地全盘接受了皇帝陛下的旨意,可要想顺利地推行下去,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这应该是皇帝陛下否定孙承宗这个人选的最大的原因。

    当然了,目前孙承宗正在山海关、宁远一线带兵防备后金南下。可若说是真的找不出一个替手,那也言过其实。因为皇帝陛下的坚壁清野施行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在可预见的短时间内,后金根本无力南下,根本无力发动一场针对大明的进攻。

第396章 皇太极的烦恼() 
    因为有众多的部属是既得利益者,因此在推行皇帝陛下的旨意时,恐怕就会相当的掣肘。'。。l'即便孙传庭本人对皇帝陛下的旨意非常的认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多少也会打些折扣。

    而对于孙传庭来说,这样的顾虑就几乎没有,或至少说,顾虑很少很少。他年轻,他此前的最高官职是五品的稽勋郎中,他没有部署,更没有可以炫耀的战功……

    徐光启相信,皇帝陛下肯定也曾考虑过孙承宗这个人选,可他又是如何确定孙传庭更为符合条件呢。

    即便是自己这个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人,也还是在“孙传庭”这个人出现在“候选人”名单上、并且高居第一顺位之后,才能够辗转参透其中的奥秘,而皇帝陛下又是如何慧眼识珠呢。

    想到这里,徐光启禁不住拿眼睛偷偷瞄了一下皇帝陛下。

    这一番计较,即便是这副“三十来岁的面孔”,也都稍显稚嫩,两者都不是多么的“般配”,更何况其本人本来要说是二十来岁的人,也都显勉强……正确的说法是“至今未到二十岁”!

    ――――

    一半是为了转移后金以及蚁附的蒙古人的关注,一半也是因为的确要解决毛文龙东江军这个后顾之忧,在宁远城下羁縻多日,不仅没有占到丝毫便宜、而且还付出极大代价的皇太极,就把剑锋回指辽东半岛。

    皇太极的这一提议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其他同在宁远城前线的大贝勒代善,和二贝勒阿敏的一致同意。'。。l'实际情况是,不走不行了……没吃的了,难道还真的要等到饿死人的时候再回转吗!

    因为征收、输送军粮不利,皇太极震怒之下,已经砍了四五个协领的脑袋,而被都统看了脑袋的参领和城守尉不下二十个。

    后金时期,都统是八旗的最高长官,满语称固山额真,设一人。然后设左右梅勒额真(后改为梅勒章京)各一人。到了以后的顺治十七年(一六六零年),依据汉语说法,改固山额真为都统,梅勒章京为副都统。

    此处为了叙述方便,统一以都统称之。

    都统的权利很大,执掌一旗之户口、教养、官爵承袭、军事训练等。此后京师满、蒙、汉八旗各有都统一人,品级是从一品,共设都统衙门二十四处。在各省置驻防八旗,辖兵两千名名以上者,以将军领之。

    全国设将军衙门十三处,品级均为从一品,以满洲王公或亲信大臣兼任。各防以将军或都统为长官。一般将军与都统不并设,凡设将军处,下置副都统。在某些地区,副都统即为一地驻防旗长官。

    协领是后金驻防八旗各旗所设职务,正三品。协领位在副都统之下,佐领之上。负责驻防旗之一旗军政诸务。

    参领是后金八旗甲喇额真(甲喇章京)职官的汉译名,品级为正三品。副参领为正四品。后来京旗每旗下分五参领,每参领下辖佐领若干。

    城守尉是后金八旗驻防将领官名,正三品,负责重要府州防卫,其与副都统等。全国共设城守尉衙门十六个。城守尉所领兵一般为数百人,少者百余人,个别地方也有超过千人的。

    佐领就是即是牛录额真,或称之为牛录章京。

    早期的后金社会,出兵或狩错时,按家族村寨行动,每十人选一人为首领,称牛录额真(箭主之意)。

    大明万历二十九年(一六零一年),努尔哈赤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作为基本的户口军事编制单位,始正式成为官名。天聪八年(一六三四年),改称牛录章京。入关之后,改为汉称的佐领,正四品。

    佐领若是驻京师者,则置於参领之下。驻防,则置於协领之下。战时是领兵官,平时为行政官,掌管所属户口、田宅、兵籍、诉讼诸事。其职多为世袭。也是社会与军事组职名。

    牛录是八旗的基本单位。早期的满族社会,它兼有行政、生产、军事三种职能。入关後军事职能增强,生产职能逐渐消失。皇太极时,每佐领壮丁约略两百人。此后多有减少,大概也维持在一百四五十人左右。

    因此,在皇太极时期,都统的地位还是很牢固的,因此皇太极不能对他们怎么样,有气也不能对着他们撒,只能是冲着之下的协领来。

    而板子虽然没有直接打在都统的身上,但是他们也并非不知其真正用意,因此也把怒火发泄到更低一些的佐领和城守尉的身上。

    其实,要说起来,也不能怪罪皇太极和都统们大光其火,的确是前段时间,后金大军的后方实在闹的忒不像话――好不容易征集了那么一些粮食,不留神就被烧了精光;好不容易要将粮食送到前线了,半路上却又被截下,最后的结果也是一烧而光……

    其他的像什么村镇被袭击,老幼妇孺被斩杀殆尽,稍微可以当做人吃马嚼之物的,也悉数被毁……此类事情,几乎无日无之,令人防不胜防。

    而且那些袭击者飘忽不定,来去如风,根本无法捕捉到他们的任何讯息。

    后来他们闹腾的多了,也慢慢找到了他们的一些规律。可他们就像是一条条滑不留手的泥鳅,等闲无法捕捉到他们的踪影。倒是在无意中与其不期而遇了几次,可因为事起仓促,对方的单兵能力也是十分的强悍,因此后金也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毛文龙……东江军……”在公开的场合,皇太极认准了这些骚扰都是来自毛文龙的东江军,也再三给在辽东半岛负责封锁的三大贝勒莽古尔泰去信,开始还是温言提醒,后来的语气就逐渐冷厉起来,最后甚至满是责问的意味。

    而三大贝勒莽古尔泰却是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在这里明明恪尽了职守,将毛文龙的东江军死死地拦在陆地之外,死死地困在那几个小岛之上……虽然趁着防卫松懈的时候,偶尔让他们偷袭过几次,也或许有些人趁机突破了防线,可那只是少量的人员,绝对不会在那么广阔的范围之内,制造如许的声势,给后金带来如此的骚扰和破坏。

    可事实总归是事实,不容否认。

第397章 虚虚实实() 
    后来后金腹地不断遭受袭击的事情,慢慢地传播开来,以至于莽古尔泰也不得不相信,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防御不严、令东江军趁隙渗透到后金腹地而造成的。'。。l'全文阅读

    莽古尔泰也曾想抽出一些兵力,对新奠、宽奠等以前东江军的根据之地,进行一次比较彻底的拉网式搜索,将他们活动的根本断绝。可又生怕那样一来,抽调兵力去搜索,前线的兵力虚弱、出现空挡之后,会有更多的东江军弃岛登陆,那就犹如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就真的是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因此,当皇太极决定,要从宁远城回师辽东半岛、彻底清剿渗透过来的东江军时,莽古尔泰虽然感到有些没有面子,可也并没有什么牢骚好发。

    皇太极自宁远城撤军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