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哉大明 >

第210部分

大哉大明-第210部分

小说: 大哉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有人认为,王守仁并没有将“行”(实践)的重要性置于更高的地位,实在是一大遗憾。若不然,华夏的古代文明又可繁荣昌盛个三五千年,那就跟玩儿似的。

    可若是他大力推崇“行”,甚至将其高高地凌驾于“知”之上,那他所受到的打击恐怕让他无法承受。

    但是,尽管如此,尽管只是“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也已经让他有资格在历史长河中牢牢占据一个位置了――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别的不说,能够与孔孟并列,上下五千年以降,不也就是总共那么一二位而已嘛。

    皇帝陛下也知道,在这种大环境下,若想一步到位,建立类似于后世那种传播新思想、新精神为主旨的高等学府,根本是不可能的。即便有他这个拥有着至高无上权利的皇帝陛下,施行起来恐怕也是阻力重重,成功的几率基本等于零。

    况且目前大明朝野和民间这种尚算是安详的局面,实在也是得之不易,他还要趁着稍微肃静的环境,扎扎实实地做上几件事情,因此也真的不愿意因为一些事情,就打乱了眼下的平静。

    可虽然如此,也不说明皇帝陛下就彻底停止了前进的脚步。或者,更准确地说,他是无法停止脚步。这也是最令他纠结的地方。

    因为大明王朝目前虽然看似稳住了崩殂的态势,可潜藏的隐患还是多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明王朝所安身立命的基础,很大部分都已经腐朽,长远看来,若不加以更替或者转换,呼啦啦大厦将倾的局面最终是不可避免、甚至很快就会到来的。

    因此,皇帝陛下必须在保证短时间内大明王朝无虞的情况下,进行有限度的改良,慢慢地让人们接受一些新事物,让人们的思维也慢慢地发生一些转变。

    ――――

    军校,普通军校和高等级军校,就是皇帝陛下眼下就要着手的大事。

    此前,在与徐光启的无数来往函件中,两人已经对尽快建立一所军事方面的学校达成了共识,也对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在,两人感到时机已经成熟,是应该着手进行一些具体操作的时候了。

    有些事情,是说的做不得。

    譬如你与人发生了矛盾,而且还是极端气人的那种,你气愤不过,可当场还就真的打不过对方,于是你就扬言:“等着吧,小子,晚上我叫人杀你全家!”

    这时候所说的话,多半就是说的做不得的事情。因为你只想自己找一个台阶,脑子里恐怕一点儿杀人的念头都没有,何况是要真的实施。更何况……为了这等事情杀人,也实在不怎么值过。

    另外有些事情,就是做得说不得。

    譬如:**里面出**!

    是,这句话的确是说的“至理”――只要没人能够打的过你,你就完全可以一直说了算,可若是这么直白地说出口,可就有些……总得弄件稍微顺眼些的外衣给他披上吧!也多少扯上些“正义”吧,“真理”吧神马的,多少也显得体面一些,若不然,真与明火执仗不遑多让了。

    大明王朝皇帝陛下朱由检,目前就面临着这么一个问题。

    做为皇帝陛下,的确是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可若是没有一件“趁手”的“家伙”的话,那所谓的“至高无上”也仅仅是一个光彩夺目的摆设,一点儿实际的用处都没有。

    从惩处阉党、陕西赈灾,到铲除奸商,若是没有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皇帝陛下真的是只能徒唤奈何。

    因此,以后锦衣卫只能加强,决不能削弱。

    但是,锦衣卫的作用毕竟也是有限。它可以惩治国内的腐败,可以执行一些比较特殊的任务,甚至也可以做为皇帝陛下的私人御用工具,去干一些说不出口的脏活,可对一些事情,它还是无能为力的。

    后金是必须要予以铲除消灭的,否则大明王朝根本谈不上长治久安,没有一个安定河蟹的局面,所谓的国富民强根本就是镜中花水中月。

    盘踞在江浙海外的西班牙与荷兰的那一群群的海盗,也是必须要逐一拔除的,否则海外商路不畅,大明王朝的茶叶和瓷器就无处可去。

第390章 两手都要硬2() 
    除此之外,还有边关的绥靖、南部沿海的海盗,还有境内作乱的宵小……这些等等方面,无不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l

    更为重要的是,若是想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确保汉人的江山不坠,仅靠温文尔雅的“说服”工作,不仅达不到目的,空惹别人的耻笑,恐怕甚至还能诱发更多的觊觎之心。

    实际上,对于那句“***里面出**”,皇帝陛下地极端认同的,尤其是经过了这么一段时间的体验,内心对这句话甚至到了推崇的地步。

    没有过硬的拳头,苍白无力的说理根本就是一个笑料……建立一支战之能胜、战之必胜,并且完全可控的新式军队,才是皇帝陛下最关心、最急迫的事情。

    只不过皇帝陛下的这个心思,是不能够对外透露的,他只有一步一步地扎实地、坚强地走下去,直到取得成功的那一天。

    大明王朝到了这个地步,是非得进行一些改变的了,有些地方小打小闹已经无用,甚至要进行脱胎换骨般的彻底改观,才能对有益于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

    如此,势必要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势必要与某个势力集团、或者某个社会阶层,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而若是真的到了那一步,皇帝陛下是不打算做丝毫退让的,因为一次退让不要紧,可会令本方的某些人或某些势力产生动摇,让对方势力甚嚣尘上,更加的不利于下一次的交锋。

    因此,若是真的到了那种地步,皇帝陛下是准备不惜以武力做为最后的解决问题的手段的。

    这,就是皇帝陛下欲要建立一支强大军队的一个“做得说不得”的原因。'。。l'

    目前大明王朝所豢养的军队,总数应在百万以上。

    在这个年代,“百万级”足可称为偌大的数字了。拥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本来应该让皇帝陛下感到雄心勃勃才是。但他确切感受到的,不是十足的底气,不是手握百万兵直可气吞山河般的豪情万丈,而是“百姓何其无辜,要喂养这些祸害地方的玩意儿;朝廷何其无能,既无法摆脱又无法驾驭……”的慨叹。

    当然了,也不能一概而论,其中还是有些是可以驱策使用的,但绝大部分是“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可就怕他们闹事儿”的“鸡肋不如”的东西。

    若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一方面无非是枪,就是武器,另一方面无非就是人,就是兵士,就是将官。

    枪,或者武器方面,经过孙元化和毕懋康、以及泰西来的一些人的精心研制,有刘宗敏和刘敏政这些能工巧匠的倾力打造,目前可说是已经逐渐走上了正轨。虽然囿于材料提炼方面的低水平,和熟练工匠缺乏的限制,目前还不能大规模量产,但应该说是正在走在正确道路上,此后随着朝廷的投入不断加大,这些难题肯定会被一个个的克服,一个个的缺陷也会被不断的弥补,大规模量产或许算是奢望,可小规模的量产却并非可望不可即。

    因此,目前最紧要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了。

    建立普通军校,从目前的军队中招收有一定作战经验的老兵、或下层校官,经过一个阶段的培养,使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战略素质都有一个提高……最关键的是,要通过集中的学习,将他们在原有军队中养成的不良习惯,进行彻底的根除。

    除此之外,也可以面向整个社会,敞开招收一些有志于为国效力,又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而又无法通过科举登堂入室的落地学子。

    说实话,这些人,才是皇帝陛下心里想的,以后大明王朝军队中的主干力量。

    但是,可惜的是,依照目前的现状,皇帝陛下的这个愿望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究其原因,一个是“好男不当兵”的思想根深蒂固,而且要改变全社会的这种思想,短时间内看不到希望。另一方面,有明以来就存在的军户制度,也是大规模建立新式军队的一大障碍。

    太祖皇帝平定天下以后,采用了“军民分籍”的办法,不仅安顿了兵士、酬庸了军官,而且保存了庞大的军事力量、维持了一支国防军。

    这在当时,对于维持一个崭新王朝的统治,是很有贡献的。

    所谓军民分籍,是把老百姓分为两种:一种是“军”,每家世世代代要有一个人当兵或军官。另一种是“民”,世世代代均免除兵役,明朝的户籍因此也有军户和兵户两套。

    太祖皇帝朱元璋所创的这套制度,综合了汉朝的屯田、唐朝的府兵、宋朝的尺籍等特点。他因此感到非常自豪,也非常得意,曾经说过:“朕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钱”。

    而事实是,他不是“不费国家一钱”,而是“国家没一钱可费”!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数十年的征战,民生凋敝不堪,百废待兴孔急……甚至有一年,整个大明王朝的所有赋税,加起来仅仅才有十万两之数。

    若是按照后世“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这十万两白银,只是能够填满一个知府的欲壑,而且仅仅是三年,还不是终生……遑论大明王朝的整个官僚机构都要分一杯羹了。

    因此,太祖皇帝当初的这种“军民分籍”的做法,多半还是无奈之举。

    在军户中,又分为兵士和军官两类。

    兵士每人赏官田五十亩,条件是当兵到老(六十岁),每代只需有长子一人服役,次子以下作为“余丁”作为补缺。

    这五十亩地,也要纳粮,标准是每亩二斗四升,作为军粮军饷。

    军官每人封一个“世官”,最高是指挥使(正三品),下面依次分为九等: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镇抚、正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和镇抚,各有官阶。

    这就是所谓的“世袭某某官”的由来。

    抗倭名将戚继光是凭借“世袭指挥佥事”,而以十六岁的年纪,荣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之职。

    指挥佥事,那可是正四品,而且是“实职”,不是空有无用的“世袭”大帽子……十六岁的年纪,啧啧!

    所有的军户,都居住在遍布全国、指定地区的“卫所”内。

    指挥使是卫所的最高指挥官,每个“卫所”通常有五千六百名世袭的官兵,卫下面有五个千户所(设正副千户)、每个千户所辖十个百户所(设百户、试百户)、每个百户所辖两个“总旗”,每个“总旗”含五个“小旗”(设镇抚)。

391。第391章 韩城人物1() 
    除了地方部队之外,另外有直属于皇帝陛下的“亲军”。亲军在洪武年间共有十二个卫,其中护卫宫禁的“锦衣卫”最为重要。明成祖把亲军扩充为二十二卫,称为“上二十二卫”。

    这些皇帝的“亲军”,除了锦衣卫兼有“缉捕奸佞”的重任,更重要的职责是拱卫京师的安全,以及皇帝出行时随扈左右,其他的用处实际上并不是很多。

    地方军包括卫军,边兵和民兵。

    卫军配置於内地各军事重镇和东南海防要地。

    边兵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戍守部队,配置於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九个军镇,史称“九边”。

    民兵是军籍之外,由官府佥点,用以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这些个所谓的民兵,成分很杂,名称也不一。内地称之为民壮、义勇或弓兵、机兵、快手,西北边地称土兵。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苗兵、狼兵等土司兵。

    此外,还有不同行业和阶层组建的矿兵、盐兵、僧兵(少林兵﹑五台兵)等,遇有战争,这些不是兵的兵也常被召出征,战争结束,他们就仍回原址。

    刨去那些民兵什么的不管,只是这些吃朝廷军饷的所谓的正规军,其数量也是足够惊人。若是彻底做一个改变的话,那至少得有数百万人的生计受到影响。因此,若是事先没有一个妥善的安置办法、并且能够确保不打折扣地施行的话,绝对又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

    因此,在民生没有一个大的改观之前,在大明王朝的经济没有恢复元气之前,在大明王朝的内帑没有充足之前,皇帝陛下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做出改变现有军制的尝试。(。。l

    不做改变现有军制的尝试,并不就是说不做相应的准备。

    谋定而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