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哉大明 >

第162部分

大哉大明-第162部分

小说: 大哉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中搜寻杀手踪迹,正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通知五城兵马司和锦衣卫镇抚司,从此刻起全城戒严,城墙之上进行不间断巡查,”张玉虽然只是个正五品的千户,可遇有事关皇帝陛下安危的事情,他还是有着向三品的锦衣卫镇抚司和一二品的五城兵马司发出“建议”的权利,“次日起,各城门要至少关闭十二个时辰,城内要进行彻底盘查……”

    “张玉啊,”皇帝陛下打断了张玉。

    “臣等酒驾来迟,罪该万死,”张玉本想让传令兵离开之后,自己再行请罪,现在既然皇帝陛下召唤了,就马上与王嵪和李庚一起跪倒在皇帝陛下面前。

    “起来吧,不怪你们,”皇帝陛下轻声说道。

    “臣等死罪,请皇上处罚,”张玉等人依然长跪不起。

    “先期逃离的刺客……可曾拿下,”皇帝陛下沉声问道,对于他们的请罪却置之不理。

    “回禀皇上,三名刺客已尽数拿下,”王嵪回禀。

    “那好,加紧审讯,其他的……就不必大动干戈了,”皇帝陛下见他们并不起身,也就不再就此饶舌,而是发出了自己的指令,“循着他们几个追去的方向,在一定范围之内进行盘查也就是了,城墙之上今晚就按你的意思,进行不间断巡查,可次日城门该何时打开……还是依照惯例吧,”

    “臣……遵旨,”张玉叩头领命。

    其实,张玉只是起初对皇帝陛下的指令有些不解,可在微一转念间,就明白了皇帝陛下不愿大动干戈的初衷。

    对方若是数人,若是那三名刺客依然在逃,他们的目标大,不易躲藏,因此大动干戈一番,犹有捕捉他们的极大可能。可如今三名刺客已经拿下,虽然也不能就此断定刺客就剩下了孤身一人,可对方成为孤家寡人的可能性还是相当高的。

    从对方毫不犹豫地将三名刺客弃之不顾这一点来看,也是说明那尚未出手的刺客喜欢独来独往。或者他们干脆就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也未可知。而非常明显的是,最后的那名刺客虽然未曾出手,可这次的刺杀事件以其为主却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而在偌大的京城之内,要想捕获一名独来独往的刺客,显然是不可能的。城墙再高,巡查再严,也有露出缝隙的时机。这对那些独来独往的杀手来说,根本不能成其为困住他们的藩篱,一点点的缝隙就足够他逃之夭夭了。

    而除此之外,皇帝陛下也还是有着难言之隐的。

第294章 皇帝陛下的难言之隐(续)() 
    皇帝陛下的难言之隐在于,若是为了搜捕刺客而实行全城戒严,就要同时配合以至少十二个时辰之内所有的城门紧紧关闭,如此才能称得上戒严,如此才能收到效果。

    可是如此一来,不仅势必要造成民间工商买卖的不便,进而肯定会引起市面骚动,物价不稳,升斗小民的生活也会大受影响。朝廷虽然说是全城戒严十二个时辰,可百姓信不信那就难说了。若是再加上无知者、以及别有用心者的鼓噪,甚至很快就会引起全城性的大恐慌。

    如此蔓延下去,朝廷内部相互攻讦肆起,朝廷内部的紧张情绪大炙,也肯定不利于当前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

    这是其一,也是可以说的出口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还有其二。若是开始全城戒严,那不论是民间或是朝堂之上,肯定会有好事者相互打探缘由。若是打探不到,恐怕各种谣言就会肆起。而朝廷为了平息民间朝堂的无端揣测,势必要进行一定的澄清。而可以相信的是,这澄清嘛,也肯定不会据实以告。

    如此一来,不仅不会使谣言偃旗息鼓,恐怕更会甚嚣尘上。

    而这却绝非皇帝陛下所愿意看到的。

    此次信王府的刺杀事件,虽然有其刺客方面的客观原因,可归根结底,是因为皇帝陛下为了某些不可喧之以众的事情,执意将一众贴身护卫驱离到外围。

    不要说信王府所有的护卫全都不离皇帝陛下周围,只是那八名贴身护卫不离左右的话,即便有那么几个宵小之徒意图不轨,恐怕也会摄于皇家威势,而不敢轻举妄动。。l再退一步说,即便他们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鬼鬼祟祟摸进了信王府,若是有那么多护卫在左近,恐怕也不会出现流血事件。

    至于现场是谁流血,舆论或许不知底蕴,但有人中镖,而且也出现流血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舆论是不管其他的,只要确有其流血之事,就不能证明人家只是完全的捕风捉影。

    那接下来,就是大家更为关心的话题了――皇帝陛下到底是因为何事,就连自己的贴身护卫都觉得“碍眼”了?!

    若是皇帝陛下避开一众贴身护卫,为的只是与几位小娘亲近……这个理由非但不会成其为理由,而且本来是应该成为一段“游龙戏凤”的“佳话”。此等好事,何须隐瞒!

    列为应该知道,大明王朝皇家血脉的延续,是再“正经”不过的事儿了!皇帝陛下若是喜欢了哪位小娘子,直接纳入宫中不就行了……这还是多大的事儿啊。

    什么?其中还有泰西女子,不方便置于宫中?!咝……这个吗,这个……也无妨,大不了置几处外室,多派侍卫看紧了也就是了……这也不算多大的事儿!

    若是皇帝陛下觉得身边一群“带把儿”的大老爷们甚为不便,不是还有太监和宫女吗?如何就将所有人都驱离了泥?!

    非也,非也,事实绝非尔等所谣传这般如此,肯定另有玄机!

    什么?你就知道这些了,其他的就再也不知了?!

    不知道……也不要紧,来,大家再一起到别处可劲儿地扒一扒好了。还就不信了,大家这么感兴趣的话题、这么难得一遇的“题材”,竟然只有这么一点儿……这,这哪儿够大家嚼舌头的啊!

    列位可以相信,身为华夏子民,什么时候也不缺乏八卦之心,尤其是涉及到皇家事务、尤其是涉及到皇帝陛下的风流韵事,就更好比给他们注入了无与伦比的兴奋因子……正所谓生命不息,八卦不止。

    尤其是上一位皇帝,竟然只顾摆弄木头,致使整个大明王朝的“高端八卦界”都出现了门可罗雀、乏善可陈的惨象,若是这种状况延续下去,那可如何是好啊!

    在八卦界的共同努力下,用不了多久,“烧香祭拜”之事肯定就会浮出水面。

    可以想象的是,对于皇帝陛下为曹家十四房商队的首领――哦,还是一名寡妇――烧香祭拜之事,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大明的民间只会生出涟漪,不会是汹涌的波澜。

    也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朝廷的御史和翰林们,就会发现他们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因此,接下来就该他们粉墨登场……或者叫做赤膊上阵更为合适。

    他们可都是个顶个的狠角色,不将事情理论出个是非清楚,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什么?皇帝陛下身为大明王朝的万乘之尊,竟然去为一位商人――什么,还是一名寡妇――上香祭拜,这不啻于赤果果的自贬身份,置朝廷脸面于何地!这简直就是叔不能忍、婶儿也不能忍的事儿!伙计们,回家写折子去啊,赶明儿一起递上去,这回儿……非得弄他个灰头土脸儿不可。

    也不怪这下御史翰林们群情汹汹,这不是私仇,有点儿“公愤”的意思在里面。

    具体原因吗,就是因为自这位皇上登基以来,他们被压制的忒厉害了。铲除阉党、陕西赈灾、惩治奸商、辽东御敌等等,凡是涉及军政民生的国家大政,几乎都是皇帝陛下一言以决之,他们根本没有置啄的余地。

    而更令他们气沮的是,皇帝陛下这所有的治国方略,虽然开始时并非所有的都获得了朝廷一致的拥护,可在渐次施行之后,竟然全都收到了非常圆满的功效,而且现在看来,长期的功效更为卓著。长此以往,他们很怕自己这些“骨鲠之臣”,最终会沦落到可有可无的、“摆设”的境地。

    真要到了那种地步,想要挽回可就犹如大姑娘入了洞房、生米煮成了熟饭……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了。

    因此,遇到这么好的关乎“国本”的机会,他们肯定是不会错过的。更为关键的、或更令他们成竹在胸、智珠在握的是,这次皇帝陛下为了一个寡妇“上香祭拜”的举措,显然是自知“不检”,要不然何须摒绝贴身护卫在场?!

    因为有着这个原因,他们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放手进攻可也!而皇帝陛下自己肯定不会轻易“自承”,一番激烈的唇枪舌战势必在所难免。

第295章 朕今晚不走了1() 
    最令皇帝陛下不能接受的是,那些御史和翰林们可都是饱读诗书,奏折之内肯定是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而看到这一番场面,朝中肯定会另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站在自己这边,双方随即就会展开一幅论战。(。。l)

    站在自己这边的人,名义上是为了皇帝陛下,实际上其中很多都是投机取巧、趋炎附势之人。而因为他们是力挺自己的,皇帝陛下对他们还要格外假以辞色,过后还要论功行赏,否则就是“寒了臣下的心”,此后谁还会为皇帝陛下挺身而出!

    究其原因,是因为皇帝陛下对于这类事情,最多只能置之不理,而不好采取强力措施压制对方的。

    这下,朝堂之上肯定会为这件事情争吵不休,多少军政民生的正经事儿都会搁置一旁。

    更可怕的是,如此继续下去,好不容易有些销声匿迹了的党争,恐怕就会死灰复燃,“只论党派,不及对错”的故事又会重新出现在大明王朝的朝堂之上。

    一时之间,乌烟瘴气重生,更多的趋炎附势之辈奔走呼号,拉帮结派的现象比比皆是。那……怎一个烦字了得。

    皇帝陛下正是因为顾虑到这些事情,所以才尽可能地采取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策略。

    还得说张玉的确是皇帝陛下身边的得力之人。他的脑筋转的飞快,根本不用过多解释,言谈话语间就将皇帝陛下的难言之隐理解的通透。尤其是刚刚还发生了刺王杀驾事件,他的脑筋依然没有任何紊乱,这就更是难能可贵了。

    不事声张,也并不意味着就对刺客网开一面。暗中侦缉匪情,不但正是锦衣卫南、北镇抚司的职责,也是他们的拿手好戏。而且像这样的大案要案,不是捕获了一两名杀手就可以的,总得追及到对方的老巢,将其连锅端,才能算得上永绝后患。

    相信这件案子交过去之后,若是他们都束手无策,那别人就更是只有徒唤奈何了。

    很快,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闻讯赶到了。因为有案子发生,锦衣卫南北镇抚司的镇抚使也是与其一同到达。相隔了不一会儿,五城兵马司的人也都相继赶来。

    五城兵马司的最高长官,也称作指挥使,但是品级却只有六品,与正三品的锦衣卫指挥使,从四品的镇抚使都是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五城兵马司虽然也是属于兵部的一个独立衙门,但其指挥使大人知道自己的分量,所以他到了之后,完全是摆出一副敬陪末座的姿态。

    在信王府出面的是张玉,负责为他们介绍案情,只说是有刺客袭击两位小姐,而对皇帝陛下是否在现场则是只字未提。在将皇帝陛下的那番旨意转授与他们时,也只说是请示了皇帝陛下。而至于是在何时何地请示的皇帝陛下,他也是未曾提及。

    大家都是“明理”之人,既然张玉不肯提及,那肯定是受命于皇帝陛下,因此也没有人讨人嫌,非要去打破砂锅问到底……还是干好分属于自己的那一摊儿的活计就可以了。

    首先,拿住的那三名刺客,肯定要交由镇抚司去加紧审问,力求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撬开他们的嘴巴,便于对那名逃掉的刺客进行追踪。

    刚才在等待的短暂时间,张玉曾经简单地审讯过。但他们紧咬牙关,一个字也没有吐露。张玉不是南北镇抚司出身,因此审问的“技巧”基本等于无。而且也因为他还要保护皇帝陛下,因此时间也实在有限,所以简单审问没有结果之后,他就放弃了。

    审问人犯,那可是一件技术含量相当高的工作,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

    五城兵马司的人马上安排城墙加紧巡查,力求阻止那名刺客逃出京城。骆养性也立即派人与追击刺客的蒋凡等人联系,便于循着那名刺客逃跑的踪迹进行更进一步的排查。

    介绍完案情,又查看了现场(那些水果点心等贡品和香炉等物肯定是早已收拾干净了),最后又特意将皇帝陛下无意声张,最好是采取明松暗紧策略的意思,与他们强调了一遍,然后他又请求指挥使大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