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哉大明 >

第119部分

大哉大明-第119部分

小说: 大哉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到登莱巡抚袁可立的支援,也是因为必须要卫护觉华岛安全的需要。

    因为,在皇帝陛下的心目中,觉华岛可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战略支点,很多的战略意图,都是要以觉华岛做为肇端。如此,宁远城和觉华岛就成为互为依靠,缺一不可。

    关于这一点,皇帝陛下已经对孙承宗再三言明,并钦赐了尚方宝剑,明令自孙承宗本人以下,凡有不听号令者,准其先斩后奏。

    老帅孙承宗也是立了军令状,宁远城和觉华岛,但凡一处有失,他就任由皇帝陛下处置。

    大的战略定下之后,接下来就是具体如何实施了。

    宁远城的坚守容易措手,无非就是加固城池,多多储备粮草和箭矢兵器等军辎而已。

    最棘手的,就是大凌河、锦州和松山等处撤军的问题。

    所谓撤军,可不是简单的人员的撤离,若是那样倒是简单至极,只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拉着队伍开拔就可以了。

    即便不再向要撤离的各处输送粮食和军辎,仅仅是将原有储存于各处的物资反运至宁远城或觉华岛,也要大费周章,何况还要尽量瞒过后金。

    要做到这一点,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第221章 硕托垫场2() 
    当然了,是可以一把火烧为灰烬的。。l''。更新好快。这也是不是办法的办法。

    可这个办法,只是万不得已时的无奈之举。只要还有时间、还有机会,还是要尽量予以保全的。这些粮食和军辎,都是大明子民的血汗,无论如何也不能轻易弃之不顾。

    别忘了,大明的斥候深入对方腹地,而后金的斥候此时也是时刻盯着大明军队的一举一动。要想长时间屏蔽对方斥候,肯定是不现实的,而且也容易过早地引起后金的警觉。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怎么形容呢?反正明明是满满当当的车辆送过去,实际底下是木棍支撑的架子,外面覆盖毡布之类。远远望去,可不就是满车的物资输送至大凌河堡及锦州等处。

    而在车辆回程时,车上装载之物虽然都不太超过马槽的高度,可从拉车的牲口或人力的吃力程度看,显然着实有些分量。

    以上是皇帝陛下为“搬家”之事,给孙承宗支的着。

    孙承宗接到皇帝陛下快马送来的“搬家方略”,不禁一时眉‘花’眼笑,满脸的皱纹更加的拥挤,‘花’白胡子也是随之‘乱’颤。

    反正大战来临之际,双方都会极尽所能地储备足够的战略资源,后金不遗余力的集结兵力,大明自然也会不计代价地往前线输血。

    这都是应有之意。后金的斥候将窥伺的情报回报沈阳,皇太极不仅没有感到任何意外,而且还在暗自窃喜……大明还是像往常那样,无非是为后金做嫁衣而已。

    时机选择的刚刚好。

    就在后金的大军开始集结之后的第五天,明军所守御的区域之内骤然紧张起来,几乎数不清的明军百人队倾巢出动,将方圆二三十里之内的后金斥候驱赶的四处奔逃。那些来不及逃掉的,或者妄想潜伏下来窥探明军机密的,一经发现,立即予以狙杀。

    这里毕竟还是大明的占领区,因此后金的斥候难有藏身之处。

    他们大多是以一二十人为一个活动单位,虽然论单兵的作战能力,他们几乎人人都是以一当五,可架不住明军人多,而且一处示警,周围扫‘荡’的百人队马上呼啸而来,顷刻间就将后金斥候包了饺子。

    以往临近开战的时候,‘交’战双方也大多是采取这样的措施。(。。l这也很好理解,毕竟马上就要拼命了,难道还容许敌方人员窥探本方的情况?在后金的控制区域,相信也是如此对待大明的斥候。只不过此次明军的反应有些过于强烈,而后金对此的理解,就是紧张过度,是大明从心里害怕后金的表现,因此后金方面并没有感到多么意外。

    况且马上就要开战,基本的战略布置已经就位,双方也都不会有大的变动了。

    所以,后金斥候离开时,是非常“鄙视”大明的过分举动的,

    而就在这四天多不到五天之内,是明军真正忙碌的时间。除了负责警戒和仍然扫‘荡’后金斥候的百人队,其他所有的兵丁和青壮全都动员起来,几乎所有的车辆和牲口也都发动起来,投入到了浩浩‘荡’‘荡’的搬家运动中来。

    最先开始的,是离宁远城最远的大凌河堡和锦州,因此当然要将牲口和车辆集中在这两个地方。

    好在前期的“热身”中,已经将较重的物资输送完毕,此时只是一些体积大而分量稍显不足的东西,因此搬运起来也是非常快捷。

    这些输送至宁远城方向的物资,有些是进入了宁远城,有些就过宁远城‘门’而不入,直接去了海边。海边那里也有几十条大船等候在岸边。一俟装满船舱,船只就马上起锚,目的地当然就是觉华岛。

    ――――

    此次撤退,与以往明军的“撤退”同样保持了高效率。

    只不过这是战略‘性’的主动撤退,而此前明军的那些自战场上的“撤退”不可同日而语。严格意义上说,那只能叫做“溃退”,或者干脆就是“溃败”。

    尽管有着异乎寻常的高效率,可大明王朝这架锈蚀的机器,到底还是不能如愿运转。

    塔山因为距离宁远城最近,因此此处的搬家运动也是安排在最后进行。

    后金的反应也着实快了些。

    皇太极发觉上当之后,不再逐城逐城的进攻,而是采取挥军急进的方略,同时向松山和塔山等处派出了‘精’锐骑兵,希望藉此可以抓住明军的些许尾巴。

    自大凌河堡至塔山,不过百里之数。硕托亲自带领一个千人队,纵马狂奔,越过了锦州、松山和杏山,直扑塔山而来。

    其实,皇太极派出的五个千人队,也就是硕托带领的这一支人马没有白跑一趟。因为其他几个地方的搬家运动都已经结束,他们赶到之时,只能看到空‘荡’‘荡’的城池,不说是人,就连粮食也没有看到一粒。

    在整个搬家过程中,蓟辽总督孙承宗都是亲自坐镇,直到最后的塔山城。

    后金千人队奔袭而来,孙承宗已经得到示警,而此时塔山这里的搬家运动也才进行了不到一半。

    如何应对这种紧急情况,此前已经有了几种预案,此时只不过照方抓‘药’罢了。

    因此,当接到斥候送来的消息说,后金的千人队已经距此不到三十里时,孙承宗也并未显得多么紧张。

    可若是在以前,孙承宗虽然大小阵仗经过了无数次,真到了与敌人针锋相对的时候,内心总还是不免有些紧张。可唯独这一次,他却一点儿紧张的感觉都没有。

    就是孙承宗自己,也为自己的“临危不惧”感到欣慰。

    这都是“战术推演”带来的好处啊!

    事前就将‘交’战中的几种可能罗列出来,然后再随后一一列出本方能够采取的应对措施,哪些方面具有优势,哪些方面处于劣势,优势的话如何尽可能地将其发挥到极致,劣势的话又该如何尽可能地将其限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皇帝陛下说,这些事情,本该兵部职方清吏司分内之事。他们负责将面临的所有困难、我方的优势劣势、以及可能采取的措施一一罗列,供上位者选择。

    现在年逾七旬的孙承宗,看到兵部职方司送来的行动方案清晰明了,敌方如何行动,我方如何应对都一目了然,根本不用他再去冥思苦想。

    按说皇帝陛下也没有指挥过、或参加过过什么战役,可为何看上去简直就像是斫轮老手,把他们这些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都比下去了。看来只能用天纵神明来解释了。

    孙承宗对皇帝陛下提议的这种战术推演感到由衷的钦佩。

    但是,如此算无遗策,也并非就是说己方一点儿损失都不会有。那些实在无法避免的牺牲,该付出时也要咬牙忍痛割爱。

    就像是眼下塔山城中的这些来不及运走的物资。

    其实,这已经是接近最完美的结局了。

    兵部职方司送来的行动计划的第二项,可是要将除宁远城之外的几个城堡中的物资尽数毁去的,这是倒数第二的最差的结局。那倒数第一最差的结局就是,这些物资被后金得去,变成屠杀我大明子民的凶器。

    真要发生那样的结局,蓟辽总督孙承宗也只有自裁以谢天下了。

    相对来说,塔山城中这些来不及运走的、剩余的物资,舍弃掉也并非不能接受。况且……也并非没有代价。

    ――――

    从大凌河堡至塔山,有近百里的路程。硕托率领着一个千人队,跑完全程大概需要三个时辰。因此,这剩下的三十里路程,差不多要一个时辰。

    关于战马长途奔行的速度,众说纷纭。

    先来说说最快的记录。

    现代赛马的最快纪录,是跑完千米的距离,用时在一分钟之内。至于具体是用了五十七秒、还是五十八秒,没必要纠结。在此不是统计比赛成绩,斤斤计较意义不大。

    就是一分钟之内跑完一千米的距离,也已经非常恐怖了,照此计算,一小时岂不是六十公里?!

    但是,赛马的纪录只是短途冲刺,若是令赛马跑至五公里、十公里之上,是绝对维持不了那个速度的。而在实际中,也根本不会有人真的按照战马的短途冲刺的速度,来计算其长途奔行的能力的。

    战马在奔行第一个十里的速度,绝对要快于连续奔行第二个十里的速度,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同样道理,第二个要快于第三个十里,以此类推……如果一直奔行下去,战马最后势必要脱力而死。

    这并非心口雌黄。

    还是拿历史记载来佐证吧。

    三国时,曹‘操’在追击刘备的战斗中,是这样记载的:“‘操’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

    这是无马镫的中原骑兵一次超水平发挥,虽然日后诸葛亮竭力贬低曹军“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但面对曹兵天降,刘玄德军却是连鲁缟的强度也无法比,即刻崩溃。记载中说他是:“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操’大获其人众辎重”。

    再说一下那支曾经打遍欧亚无敌手的‘蒙’古铁骑。

    ‘蒙’古军队是冷兵器时代之王,其骑兵“从扬子江北岸至保加尔边境,部队集结都是在2至3个月完成的。这样部队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九十至九十五公里,也就是在两百里之内。

第222章 硕托垫场3() 
    再看看蒙古铁骑的突击的例子。'。。l'

    蒙古大军攻占北俄罗斯时,蒙古铁骑总共只用了两个月零五天的时间。这样算下来,每天的平均速度达到八十五至九十公里;攻占南俄罗斯,只用了两个月零十天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五十五到六十公里;攻占匈亚利和波兰,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五十八到六十二公里。”

    与蒙古军队可以相提并论的还有金军。绍兴十年,金国进攻南宋,刘琦在顺昌打退三万金兵的进攻,韩昌等发银牌向五百多里以外的东京开封的金兀术告急,金兀术率增援军队赶赴顺昌,“自东京往复千二百里,不七日而至”。

    金国急递铺兵规定日行三百里,需近两天从前线到东京。如果金兀术用两天时间聚集数万大军、作出发准备,则只用了三天时间就从东京经陈州抵达顺昌,平均每日夜行军距离在二百里之内。

    当然了,这期间是有休息和睡眠的时间,甚至也包括一些战斗的时间,并非完全纵马驰骋的奔行速度。

    另外就是传说中的所谓一人双马、甚至一人三马了,这多半也是人们臆想出来的。在实际的战斗生活中,恐怕没有人真的就如此行事。

    想象一下,一个士兵骑着一匹马,后面同行的还有一匹、甚至两匹,骑行了二十里或三十里之后,再换乘另一匹。这是所谓的“一人双马或一人三马说”的逻辑。

    可是,在疾驰了二十里或三十里之后,即使是“空驶”的战马,也是需要消耗很多体力的,因此是否能够保持出发时的速度,都是大成疑问。

    长途奔行一人双马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那另外的一匹战马,是用来背负人、马所需粮草和辎重的。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古代行军打仗的要旨。

    轻军急进,是没有辎重能够跟得上的,沿途恐怕也没有本方的后勤人员解决人吃马喂的问题,因此他们就只能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了。所以,一个人,再加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