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哉大明 >

第10部分

大哉大明-第10部分

小说: 大哉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汤若望毫不意外地提出,徐光启应该为“传播上帝的福音”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且他还隐晦地提出,教会方面肯定也会做出人力物力方面的贡献,协助徐光启完成皇帝陛下交代的任务。

    万历二十八(1600)年徐光启与利玛窦相见,万历三十一(1603)年受洗,先后受教于利玛窦和汤若望等西洋教士,而此后徐光启也一直是教会中最得力的干将。

    因此,徐光启也真心希望洋教在大明得以广收门徒。他也明白,汤若望的言外之意也正是如此。

    可是,此时在陕西发展教众却并不是好时机。

    人在穷途末路的时候,最容易被某些神秘力量感召。此时如果洋教趁势而为,肯定会迅速召集广大教众。

    但是,这种时候也是最为敏感,上位者的神经也是最为紧张。阴魂不散的白莲教每每变换着花样现世,已经使历朝历代的当政者产生了足够的警惕。

    抛开其他因素,陕西地方官府阻止洋教的传播无疑是正确之举。他们的初衷,或许并不是要成心阻止洋教的发展传播,而是不想使形势一发而不可收拾。

    只是自己做为洋教中的一员,对于挚友的要求应该如何给予回应却着实是个难题。

    肯定不能支持,这是想都不用想的事情。如果洋教趁机大肆传播的话,多半会吸引更多的信徒,可是否能够始终控制欲如那就是大成疑问的事情了。

    而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住众多的信徒,不仅洋教本身就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也势必要引起朝廷的侧目甚至敌视。而一朝种下祸根,对洋教未来在大明的传播就更为不利。

    最理想、或最合适的做法,就是洋人出人出物而不“出面”,此时卖一个大大的人情给朝廷,以此换取朝廷对今后太平时期洋教传播的支持。

    但是,这就要有一个先决条件——朝廷要给予肯定的承诺,而这个承诺只有朝廷、只有皇帝陛下才可以做出。他徐光启不仅没有资格做出承诺,因为身份尴尬也不方便居中沟通。

    只是这一层关碍,如何能够对汤若望解说清楚,着实令徐光启感到头痛不已。

    话说的轻了吧,害怕汤若望对大明官场的“官话”理解不透,说重了的话,又怕伤了彼此的交情。而其中的利害,又必须事先彻底讲明,否则后患无穷。

    “只能寄希望于老汤的领悟力了,”考虑来考虑去,徐光启也只得暂时如此打算。

第1卷 第十九章 锦衣卫扈从() 
好歹打定了这个不是主意的主意,徐光启却并未感到轻松。他非常担心汤若望一意孤行,自己却不能眼看着教友走上不归路,唉,没办法,只有等见面之后再详谈吧。

    知道老父在想心事,徐骥不好打扰,只得依靠在卧具和车壁打起了盹。

    车辆摇摇晃晃,徐光启也有些犯困。他索性抛开心事,像儿子那样如法炮制,身体向后一仰,慢慢闭上了眼睛。

    “老爷,前面来了一些人,”徐光启刚闭上眼睛没有多久,坐在车辕上负责赶车的徐福就将车门帘而撩开了一条小缝说道。

    “阿……嚏,嗯,怎么啦?”车门帘儿的缝隙虽然不大,可一股尘土却已经趁虚而入,徐骥也随着一声“阿嚏”醒转过来,并且伸手拉开车上窗子那个更小的门帘,父子二人一起凑过头来向外面望去。

    虽然是接近正午时分,可官道上行旅稀少,一队肃立在前方路上的整装的人马就格外显眼。

    这队人马不是“一些”,而是得有二百多人。他们有的仍然骑在马上,可更多的人已经下马并且稍稍活动着腿脚,但整个队形并不凌乱。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整齐的青色飞鱼服在满眼黄土的管道上尤其醒目。

    青天白日朗朗乾坤,对方整齐的装束也说明并非流寇。可另一名老仆徐禄已经骑着牲口前去探问,此时正与对方相互问答。

    交谈了几句之后,徐禄就掉转身往回奔来,对方也有三人随后而行。徐禄坐下的牲口只是代步只用,当然比不得对方的高头大马。但是对方也并不放马疾行,只是跟在徐禄的后面。

    不一会儿,几人就来到近前。

    “是锦衣卫……还是个千户,”徐骥说道。老父好歹曾经做过朝中大员,这点儿官场见识徐骥还是有点。

    徐光启也已经看清了徐禄后面其中一人胸前的熊罴,而且青色服装上的飞鱼图案也清晰起来。

    “是京城锦衣卫千户马大人,”此时徐禄已经来到徐光启的车边,他一边下马,一边向车上的老爷禀报着。

    “车上可是徐光启徐大人,”那位锦衣卫马千户也已赶到近前,边下马边出声询问。

    “正是家父,不知马大人有何指教?”徐骥撩开门帘下车之后,转身与徐福一起将老父搀扶下来。

    “卑职锦衣卫副千户马麟叩见徐大人,”马千户甩脱了缰绳,往徐光启的身前走了两步,一边自保家门,一边跪倒行礼参见。跟在他身后的两人也同时跪倒在地。

    “不敢不敢,马千户无须多礼,”徐光启已经从车上下来,站稳了身形。见对方如此客气,就赶忙上前一步,伸手把马麟扶了起来。

    说来不能不说是皇帝陛下的一个小小失误。

    此前虽然予以徐光启钦差大臣巡抚陕甘地区民事的专责,可并没有授予他任何官阶。要知道明朝的巡抚和钦差只是差委,并非“坐官”,一俟所办差事了结、交卸关防之后就恢复了“一身轻”。

    徐光启虽然曾经有着正三品的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的衔头,可那都是以前的事情,在没有朝廷正式的委任之前,他是不可能以“礼部侍郎”什么什么自居的。

    因此,对面跪下虽然只是个从五品的副千户,徐光启是根本不敢托大的。

    “徐大人无须客气,卑职奉皇上口谕,前来扈从徐大人办差,马某与王百户和赵百户以及麾下人等悉听徐大人差遣,”说完,马麟稍一侧身,手指着那位稍微胖些的人说道:“这位是王百户,”然后又指了指瘦些的那个,“这位是赵百户,”

    “锦衣卫百户王柏年叩见徐大人,”“锦衣卫百户赵惕叩见徐大人,”两人赶忙上前重新见礼。

    徐光启一边对两位锦衣卫百户客气着,一边心里不禁有些微微不解。

    京城的锦衣卫向来多半是由勋贵子弟充任,三个人看起来都非常年轻,马千户不过三十出头,王百户和赵百户也都是二十四五的样子,如此年轻就获得重用,看来他们的父兄肯定是权势熏天之辈。

    这些人骄横恣肆惯了,可不是那么好驾驭的。虽然甫一见面,他们尚能谨守着自己的本分,可时间一长难免故态复萌。到那时自己既不能当场训斥,又不能遽然斥退,那可真是要坐蜡。

    不错,自己是有钦差大臣的关防,也有先斩后奏的利器,可正经事儿尚未办理多少,自己身边的人却已经被收拾干净,这……这要传出去,自己岂不是瞬间就会成为孤家寡人。

    皇帝陛下的信任是自己最大的依托,可这所谓的信任也最是捉摸不定,可以令人位极人臣,一旦失去也可以遽然令你身陷囹圄甚至身首异处。

    而无数事实已经充分证明,总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那“信任”却忽然间消失无踪,连个缓冲的余地都没有。

    远的不说,熹宗在位不过七年时间。可在这短短的七年时间里,东林党和阉党这两大势力集团就“你方唱罢我登场”了。虽然双方各有致命的缺陷,可如果熹宗始终给予充分的信任,任何一方都不会从权利的顶峰遽然跌落谷底。

    低调是自己处事的不二法门,可有这些勋贵子弟环绕左右,到时候恐怕想低调都不可能。

    “对了,险些忘了大事,”马麟对徐光启低声说道:“徐大人,皇上有旨意,”一边说着,一边就从怀里掏出一份明黄卷轴。

    “哦,那……请稍等,”徐光启急忙打断自己的念头,扭头看了一眼儿子徐骥。

    “徐大人无须多费周章,皇上已有口谕,路途之上多有不便,咱们……心中有圣意即可。”马麟看出徐光启是因为自己身上的衣物太过随意,因此给儿子示意去车上取衣包,所以他就开口劝道。

    “唉,马千户,做臣子的还是要严守本分的好,请稍安勿躁……”虽然徐光启说话的声音不高,可语气却是不容置疑,甚至其中也不乏借机敲打的意味。

    “是,卑职明白,”马麟也感到徐光启的话有些刺耳。如果是在以前,他早已给予有力回应,可想起临行前皇帝陛下的千叮咛万嘱咐,此时又看到徐光启身上的那一身行头的确不适合聆听圣音,因此也就收起了要予以回应的念头。

    雨雪稀少的冬季,一路行来风沙甚大。徐光启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车上,可身上的这件棉袍也早已落满灰尘。而且二十几天起卧都是身着同一件,因此皱皱巴巴着实有碍观瞻。

第1卷 第二十章 小徐窃喜() 
徐光启本来就不是讲究饮馔服饰之人,他本来想着反正在路上也没有必要讲究,况且在路上也多有不便,因此就打算到了陕西之后再更换不迟。可现在要跪接圣旨了,那再穿着这件满是灰尘皱褶的衣服就显然不合适了。

    当老父看向自己的时候,徐骥就明白老父的意思。但可惜的他只明白了一部分。徐骥赶忙回到车上,帮老父取衣。可是当他打开包袱时,却又犹豫了。

    徐光启被皇帝陛下起复之后备受重用,官复原职那是板上钉钉的指顾间事,也是最起码之举。因此为防不时之需,此次出行,侍郎的正三品服饰也是随身携带,徐骥眼下手里拿着的就是有着孔雀补子的大红官袍。

    可是,现在的老父却是不能穿这件衣袍的。因为皇帝陛下到底尚未明降谕旨官复原职,尚未恢复官身,如果此时穿着出去,难免显得太过“迫切”了些。如若传将出去,轻则惹人耻笑,重则成为御史言官攻击的口实。虽然眼下老父有着皇帝陛下的翼护,可免不了也要弄个灰头土脸儿的,那可真就犯不上了。

    “蠢材,那件灰色的袍子不是就在中间吗?!”知子莫若父,徐光启当然知道儿子是在因何犹豫。可他此时也不好明言相告,只得以一声“蠢材”给予提醒。老子骂儿子天经地义,即便徐骥早已成年也只有生受。

    不过徐骥此时却根本无暇顾及旁枝末节,老父的一声叱喝倒是给他提了醒。以父亲一贯低调的作风,眼下那套正三品的侍郎服饰藏都来不及,怎会轻易拿出来示人,自己开始就不该犹豫的。

    “哦,在这里啊……找到了,找到了,”徐骥应声掩饰着,赶忙取了那件灰色袍子从车上下来。

    衣饰好歹解决了,可香案什么的却只能舍弃。随着马麟一句“可以了,徐大人接旨吧”,徐光启跪倒在地,聆听圣意。

    因为之前君臣之间已经有过几次的往来奏答,所以马麟此刻宣读的圣旨并不是很繁琐,其实就只有一个内容——封官。

    要说未能及时意识自己的失误,的确有些冤枉皇帝陛下了。只不过不在取得内阁首辅黄立极的充分配合之前,他并不打算一意孤行。万一黄立极搭错了哪根神经,来个“搁车”(意为非暴力不合作)的桥段那可就大发了。

    或许在自己的强行推动下,最后内阁多半也只能屈从,可自己一言九鼎的形象却必然受到损害,想要弥补恐怕还要大费周章。况且“获得”内阁首辅的积极配合,皇帝陛下也似乎早有成算,自然不会急于一时。

    不管怎么说,皇帝陛下总算在徐光启到达陕西之前及时做出正确的事情。

    徐光启官复原职是已有之意,也是最起码之举,而其子徐骥竟也被委以户部主事随父陕西公干,实在是有些出乎父子二人的意料。尤其是徐骥,没想到自己能够跻身庙堂,一路之上所受的辛苦也随即一扫而空,整个人立马感到神清气爽。

    皇帝陛下的记忆中,明史中记载,徐光启去世之后,其子骥进献乃父遗作《农政全书》六十卷,皇帝诏令有司刊布。这也是徐骥唯一的出场场景,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提及其人其事。

    但是,皇帝陛下也并不认为徐骥就是那么不堪。徐骥肯定难与乃父比肩,更无法达到乃父的成就。可他到底是徐光启嫡子,或许也并非一无可用之处。

    皇帝陛下的意图不仅如此。徐光启已经是66岁高龄,而朝廷仰仗之处甚多,决不能让他出现什么闪失。皇帝陛下甚至考虑是否应该为其准备几名副手,一则可以分劳,二则亦可分谤,可是心目中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因此只好暂时押后。其子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