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日小山传奇 >

第75部分

抗日小山传奇-第75部分

小说: 抗日小山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霍远当然理解刀疤营长的愤怒,但作为刀疤的上峰长官却不宜再表态了,尽管他最初得到这个通知时也和刀疤一样的愤怒:

    一群执火明仗的强盗,到了别人家烧杀掳掠,却还要说什么我们是来和你们共荣亲善的,而作为主人的被欺辱的我们竟然还要说,好啊,我请你喝酒,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霍远因为又高了一个级别,自然也对全局有了更深的认识,他明白是战是和形势的复杂并不是那些思想朴素抗日热情高涨的下级军官士兵们所能考量的。

    从他内心来讲,他想不顾一切代价把日本鬼子赶出华北去,赶出东北去,赶到大海里喂老鳖,但作为一名高级军官却必须要考虑上峰的态度。

    十九军的掌舵人——军长宋哲元在二十九军高级军官的会上就强调只应战不挑战。

    这种态度无疑是暧昧的,也就是默许抗日,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是对鬼子采取忍让妥协的态度。

    至于宋哲元的态度是否代表了一惯对日本人妥协退让的国民政府的意思,霍远也无从猜测。

    但果从宋哲元的角度做换位思考,霍远还是理解这位军长的苦衷的:

    作为一个杂牌军,能在平津地区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不容易,这块地盘的取得那还是因为在双十二事变中,军长宋哲元站对了阵营,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确保委员长安全,从而蒋委员长投桃报李,给了西北军这样一块地盘。

    但此一时彼一时,剿共,杂牌军先上!抗日,杂牌军先上!

    多少杂牌军的前车之鉴在那里,部队在前线拼光了,最后落了个血本无归!

    就算蒋委员长想抗日,但他一惯的排除异己的做法又怎能让东北军西北军这些部队没有后顾之忧呢!

    没办法,上下不是一心哪!

    只是小鬼子明火执仗地从大洋那头而来会少欲知足吗,丰台已经被占了,北平城已经处于日军的三面包围之中,就只剩下宛平城一条出口了,面对咄咄逼人的日军,只怕时局发展未必能如军长所愿哪……

    作为霍远的心腹,刀疤营长或多或少地还是了解霍远的心事的,他也明白目前二十九军内部,是军长态度暧昧,上级军官里有霍远这样的抗日派,也不乏一些生活腐化,向日本人示好的妥协派。

    而象自己这样的下级军官与士兵却是秉承抗日传统,生活朴素,刻苦练兵,准备交锋。

    “你可有日子没回家了,不知道你家少爷在军校学得啥样了。”伤疤营长也明白霍远的两难境地,所以也就适时改变了话题。

    “嘿嘿,还不错,用刺刀练突刺把七十四军的老兵都比下去了。”霍远一听伤疤营长说起了自己的儿子,原来有些冷竣的脸上立刻多云转晴了。

    这事,还是霍小山写信告诉他的。

    伤疤营长偷偷地笑了,不光是他,霍远手下所有的将士都知道,团长一提起儿子那准是喜欢颜开。

    上回有一个犯错的连长因为欠了老百姓一只鸡钱,霍远要关他禁闭,这个连长急中生智,就开始夸霍小山。

    霍远终于转怒为笑,只是照那连长屁股上踢了一脚后就让他下不为例了。

    不知道这个时候,子君和儿子在做什么,霍远想着。

    而就在此时,千里之外的南京城。

    宋子君住的小楼里,饭厅里传来谈话话声。

    但说的却是日语,说话的是霍小山,慕容沛在一旁笑呵呵地听着,霍小山对面的人却是沈冲。

    霍小山的日语已经说得很流利了,这自然得益于慕容沛和沈冲这两位老师。

    慕容沛的水平不用说了,沈冲的娘又是日本人,所以自幼便会说日语。

    由于有了充裕的学习时间,霍小山的日语水平终于摆脱了在从东北来南京路上的半吊子水平,口语与听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能用日语和沈冲慕容沛进行大篇的对话了。

    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说的极是热闹。

    “好端端地学什么日本话?”端菜上桌的李嫂掺言道。

    “以后打鬼子方便呗。”慕容沛脆声回答。

    “天天就知道打鬼子,也不读书了。”李嫂的观点自然是老人的观点。

    “不打鬼子怎么行,东三省丢了,现小鬼子又在冲华北打坏主意呢。”霍小山解释着,心里却在想,看报纸上说,平津一带敌情紧张,不知道这仗会不会打起来,什么时候打起来,而自己又什么时候能走上抗日前线。

    霍小山此时并不知道他老爹霍远此时也正在想法打鬼子,冥冥之中,父子相隔千里却在想着同样一件事,正所谓父子同心了。(未完待续。)

第一一九章 古城剁下老蔡阳的头() 
这是一处寻常的哨卡。

    由二十九军设在北平城里的一条交通要道上,沙包堆成的简易掩体,一挺机关枪,四支步枪正架在沙包上,持枪的士兵戴着扁扁的英国造托尼式钢盔,正注视着对面。

    而这个哨卡又不寻常。

    因为离它不远,也就三十米处是日军的一处哨卡,正好与它对峙着。

    同样的掩体,歪把子机枪和几支三八大盖也正对着中国士兵一方。

    此时正是换岗时间,或许是为了不输各自的气势,自打这里有了两个哨卡,双方竟然默契地选择了同样的换岗时间。

    每当换岗的时候,中日双方各有一小队的士兵并排在两个哨卡的中间地带走过,没有人丈量过中间线到底是在哪里,但仿佛却有一条白灰划成的白线在双方各自认定的心中,于是争执就在每次双方换岗时产生了。

    日军在长城抗战中吃过二十九军大刀队的亏,不敢过于嚣张,而二十九军士兵又要遵从军长宋哲元只应战不挑战的命令也不能主动寻事,这就导致荷枪实弹的双方士兵自然不好斗殴,以免擦枪走火。

    但敌对情绪却无论如何也是避免不了的。

    也不知道是哪一次换岗开始,平行走位的中的一方试图用肩膀把对方往后撞得更远一些,让己方占的地盘更大一些另一方自然不能弱了气势,就要撞回来。

    就这样我撞过来我撞回去,双方在每次换岗时用肩膀来维护各自心中的那条白线也就成了习惯,总是试图用肩膀把对方挤得更远一些。

    和日本士兵比较起来,二十九军的士兵因为营养不良脸庞显得赢瘦不少,但个头无疑要高一些,且斗志昂扬,鬼子个子虽小面色却好,双方倒是各有胜场。

    并排走的距离并不长,试想,一条马路又能有多宽呢?

    在今天这一回的碰撞中毫无疑问是中国士兵占了上风,来换岗的中国士兵用蔑视的眼神扫了一眼日本矮子后,进入到掩体后接班。

    而对面一个日本军曹则抽出东洋刀对着空气虚砍了一下,以此发泄未能占得上风的不满。

    就在这时,一声汽车喇叭声传来,却是几辆黑色轿车从日本一方驶来,前面引导的车上插的是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旗,后面插的却是日本国的膏药旗。

    值勤的双方士兵都认出了车上有各自的长官,于是纷纷挪开木杆做的路障,几辆小轿车鱼贯而过,向着北平的城市深处驶去。

    中方哨卡的士兵疑惑的扫了一眼那轿车卷起的烟尘后,就又挪回路障,回到掩体里,持枪面对着不远的敌人,露出仇恨的目光。

    两个小时后,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大厅里杯筹交错,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酒宴,参加酒宴的人员是驻北平的中日双方军官,这正是宋哲元为了缓和与日本驻军的关系,而宴请日军部分军官搞的所谓亲善联欢。

    大厅正前方的墙上挂着了个大横幅,上面用大字写着中日亲善,大厅中有两个桌子处于突出位置上,坐着的是时下驻北平的中日政要。

    后面的八个桌子呈环形排列,坐着的都是中日军官,霍远赫然在列。

    而他同桌的除了几位西北军军官外,竟然还有三名肩上挂着大佐军衔的日本军官,宋哲元这样安排,自是为了表现亲善气氛,让西北军军官坐在这里陪酒的。

    此时酒已过三巡,中日军官斗酒已是斗得脸红脖粗,正是半酣之际。

    酒桌上摆着的是花雕酒,这花雕酒,已被温烫到了40度左右,喝起来格外的香醇厚实,也容易入口。

    正因为如此,起初不觉得怎样,待喝得多了,便已是酒意微醺。

    霍远先头已经喝了一瓶花雕,接着又与来敬酒的日本军官喝了几瓶日本人从国内带来的啤酒,纵是他酒量很大,也已经有些微醉。

    日本人平素所喝的酒都是度数很低的清酒,哪里有中国白酒的度数高,所以同桌的日本军官更是不堪,已经是一个劲地直往厕所里跑,那自然是去抠嗓子眼里的小舌头,回头再来和中国人喝过。

    军队就是如此,什么都要讲究一个气势,喝酒也绝不能输给对方,中日军队概莫能外。

    霍远用微醉的眼神向前方扫去,见中央两桌的政要们也都喝冒汗了。

    中方政要里霍远熟悉的就有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二十九军三十七师长兼河北省主席冯志安,北平市长秦德纯。而日方里只有两位霍远是认识的,一个叫河边,是日军驻华北驻屯军的旅团长,一个叫松井太郎,是日本驻北平的特务机关长。

    正在霍远扫视场面之际,一个人已经走上了酒席之间的空地,却是二十九军的一个副师长叫李文田的。

    中国军队一方见了,放下手中的杯筷,纷纷鼓掌叫好。知道李文田这是要唱京剧了。

    原来刚才已经有日方军官唱了首日本歌曲,你方唱罢我登场,日本人都出手了,我方必然应战,岂可让日本人扫了锐气?

    “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老臣与主说从头,刘备本是中山靖王的后,汉景帝玄孙一脉留。”

    这几句唱得有板有眼,抑扬顿挫,极得京剧三昧,正是京剧《甘露寺》中的一个著名片断。

    讲的是三国时孙权欲以相亲为名,杀掉刘备,而刘备在诸葛亮的巧妙安排下,不仅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尚香,更是把东吴名将周瑜气得吐血,“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正是由此而来。

    京剧被中华民族称之为国粹,那个时代在场的中国人有几个没有听过京剧呢,《甘露寺》劝千岁一段对于在座的人来讲更是耳熟能详。

    于是,上面唱着,下面自然就有人以手击节掐着板眼听,就连坐在中间两张桌子上的中方头面人物们也都微晃着头脑,一副深深陶醉的样子。

    “他四弟子龙常山将,盖世英名冠九州,长坂坡救阿斗,杀得曹兵个个愁”

    “咦?”底下一片轻咦声

    “不对呀,唱错了吧?”

    “忘词儿了吗?”

    那些听过这段京剧片段的人开始交头接耳,交汇的目光里显出探寻之意。

    人所周知,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京剧甘露寺里,又给加了个四弟常山赵子龙。

    正常演唱,唱完刘备,就该唱他的二弟关羽啊,这可奇了怪了,咋就变成四弟赵子龙了呢?

    演唱者并不理会下面的轻咦声,依然有板有眼地唱到:“他三弟翼德威风有,丈八蛇矛惯取咽喉,鞭打督邮他气冲斗牛,虎牢关前他战过吕温侯,在那当阳桥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

    “愈发不对了,难道是李文田忘了词?可是不对呀!”

    李文田可是二十九军里出了名的票友,在很多军中聚会的场合都唱过这段京剧,不应该唱错啊!

    就在众人的疑惑与低语议论中,那李文田却接着唱到:“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白马坡延津口,砍过颜良诛文丑,在古城曾剁过老蔡阳的头!”

    这几句却明显拔高了调门,那诛颜良斩文丑剁过老蔡阳的头,唱的更是格外铿锵有力!

    剁过老蔡阳的头的“剁”字更是唱得高了八度!

    没待别人省过味来,在众人的诧异声中,李文田抬手一抱拳,已是施施然走下去了。

    本来这片段还应当有几句结尾,叫“这一班武将哪个有,还有诸葛用计谋,你杀刘备不要紧,他弟兄闻知哪肯罢休……”,李文田却不唱了,回到自己桌旁老神在在地往那儿一坐,就跟没事儿人一般。

    中方将领都看到了每个人眼中的诧异与不解,但在沉默了片刻后,突然就有省过味来的中方将领大叫了一声“好!”

    他这一声好可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了。

    开始有人没领会李文田的意思也只是象征性的喊好,那声音虽大却未尽力,但马上绝大部分在场的中国人都已经是醒过腔来,于是叫好声马上此起彼伏就已经连成片了,震得那大厅里都是嗡嗡直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