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冒牌小太监 >

第62部分

冒牌小太监-第62部分

小说: 冒牌小太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婉容,掩饰不住心中的惊喜,迭声夸奖她道:“爱妃条析缕辨,所说恰与前几日延英殿中柳先生为朕所解不谋而合。朕想不到朕这两位爱妃的见识、智计皆不亚于当今智谋之士,足可为朕分忧解难。关于太妃母女到底因何而亡,所谋者何事。目下,朕心中尚无定论。爱妃不妨将朕至今还从未听说过的那种传言一并说出来,咱们共同参酌参酌。”

    “臣妾斗胆,想先请皇上允准一件事,然后再向皇上奏明那第四种传言。”婉容说着,竟从座中站起身。屈身跪倒在皇帝跟前,满脸流露出的都是委屈的神情。

    皇帝犹在为意外地在后宫中发现了两名可与其商讨朝政的“谋士”而兴奋着,见此情形,忙也起身,伸双手扶起婉容,关切地问道:“瞧爱妃的脸色如此难看,莫不是受了什么委屈?尽可说来听听,自有朕为爱妃做主就是。”

    “臣妾不识抬举,再次恳请皇上另赐臣妾封号。纵是降位为妃,臣妾也心甘情愿。”

    皇帝闻听此言,先是困惑不解,既而略一思索,便大致猜出了其中的缘故,冲婉容哈哈笑道:“爱妃定是嫌弃封号与太妃相同,感到晦气,是也不是?些许小事。何足挂怀。前朝尽有德妃不德、淑妃不淑之人,难道都要一一改了封号才行吗?”

    皇帝这一笑。婉容心中更是恼怒,涨红了脸争辩道:“臣妾并非不懂得这些个道理。但陛下有所不知,这些天臣妾的耳畔尽是些丽贵妃死了、丽贵妃没了的话,倒叫臣妾怎能不觉得晦气!就是为了吉祥、如意两个娃儿着想,臣妾也请陛下重新赐下封号才是。今天要是陛下不肯答应的话,臣妾。臣妾就跪在这殿内不起来。”

    “好、好、好,朕答应你。此事且容以后再议如何?”皇帝一心想听她说出那第四种传言到底说到些什么内容,笑着敷衍道。

    “睦王!陛下,睦王有消息吗?”沉思之中的景暄蓦地开口问道。

    “什么?”皇帝此刻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婉容身上,被景暄冷不丁地一问。还未回过神来。

    景暄头脑里灵光一闪,但觉眼前一亮,继续向皇帝问道:“派往江陵城传诏的使臣回朝后可曾向陛下说起过睦王的消息?”

    皇帝几乎不假思索地答道:“启儿的安危是头等大事,朕自然要问及。据使臣说,他刚到江陵城,太妃母女的死讯跟着就传到了,江陵王只对他说了句愿奉诏返京奔丧,就大叫一声,哭得昏厥过去,不省人事了。

    他也曾向江陵王府长史打听过睦王如今身在何处,并提出愿接睦王一同返朝复命。那长史却说外界传言江陵王无故软禁睦王纯系别有用心之人意图陷害之辞。据他说,原是睦王前些时日奉旨南下吐蕃路过江陵,因在江陵城中看中了一位美貌歌姬,这才不顾江陵王的一再劝说,执意留下多盘桓了数日。在朕派出的使臣抵达江陵城的三天前,睦王已自行离开江陵城,出发前往逻些城了。

    如他所说是实,那曾庆则为何要只身逃回京城报信称江陵王将睦王强留在城中不放呢?朕曾征询过柳先生等几位亲近大臣对此事的看法,由于事涉皇长子安危,尚无一人敢断定此事的真假虚实。依爱妃之见,曾庆则与那江陵王府长史两个人,哪个所说更为可信呢?”

    景暄仔细听着皇帝的叙说,脸色重又变得阴沉起来。她隐隐觉得江陵王似乎是在有意做戏给朝廷使臣看,但由于手中缺乏足够的证据而犹豫未定,不便公开提出质疑,只喃喃道:“容臣妾再想想,容臣妾再想想。”

    皇帝见状,知她仍未思虑周全,只得把目光重新投向婉容。

    婉容听了皇帝与景暄之间的一番问答后,却道:“如果关于太妃母女死因的第四种传言属实的话,那么就可据此推断谁说的是真,谁说的是假了。”

    这一回,连景暄也被她这话所吸引,凝神注目,盼着她继续说下去了。

    “姐姐与妹妹一样,整日都在后宫之内,就没有听说过尚仪局中五位宫人一夜间病亡的消息吗?”婉容首先向景暄问道。

    “听倒听说过,不过并不十分真切,只听锦屏她们说起过,好像是说‘靖宫差房’刚刚开始在宫中办差不久,尚仪局就有五位宫人身染虐疾,同在一夜病亡。喔,算起来,好象是太妃母女殒命的前一晚。难道这其中藏有什么隐情吗?”

    皇帝打断她二人的话,厉声责问道:“宫里出了这么大的事,上上下下,为何没有一人向朕禀奏过!”(。)

第三十九章 斩草除根(三)() 
婉容轻声向皇帝解释道:“既然‘靖宫差房’对外报称是五位宫人染病身亡,依宫里的规矩,原本无须禀报皇上来着,只需太医院出具病状、死因的凭据,奚官局循例安排后事即可,连我们姐妹也不用来回的。皇上何必为此恼怒?”

    她见皇帝脸色有所缓和,遂继续说道:“然而,臣妾听到的传言却称这几位宫人并非染病身亡,而是耐受不得‘靖宫差房’的严刑拷问,被殴致死,也有说是咬舌自尽的,不管怎样,她们的死都与‘靖宫差房’有关。”

    皇帝已从她此前的话中隐约猜到了几分,点头示意婉容不要停下来,只管接着往下说。

    “臣妾受皇上所托,与姐姐共掌后宫,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欲差人传禄光庭前来问个究竟。怎奈当时太妃母女双双殒命之事已出,禄光庭旋即被皇上下旨押往大理寺待勘,臣妾无法从他嘴里获知确切情由,只听宫人们私下传言,尚仪局的这五位宫人有参与行刺夏昭仪的嫌疑,应属张氏残党。五位宫人惨死,其同党挟怨报复,趁晋国公傍晚回府之机,于半路行刺,并有意在现场落下与太妃母女有关的证物,意图嫁祸于人。这便是关于太妃母女死因的另一种传言。”

    “据妹妹所言,太妃和长公主母女二人定是不堪忍受被人冤枉,愤而自尽,一切皆是张氏残党从中作祟。果真如此的话,即连江陵王软禁睦王的消息也属子虚乌有啦。”不待皇帝开口,景暄便一语道破了第四种传言蕴含的深意,“只是本宫还有一事不明,你我姐妹同居后宫,为何这第四种传言单单传入了妹妹耳中。而本宫对此却一无所知呢?”

    婉容本无意为太妃母女之死作任何辨白,她心中所想的无非是借此话题吸引住皇帝的眼球、在大批新人涌入后宫之际挽留住皇帝的眷顾之心而已,故而听了景暄的话后,倒也未不在意她的质疑,冲皇帝柔媚地一笑,答道:“新人一入宫。姐姐便可向皇上交差了。妹妹却还得操心着如何分批遣放那上百名虽不中留,一时间仍暂住宫中的宫人、宦者。偏偏‘靖宫差房’新立下的规矩,要对所有宫人、宦者重新甄别筛选,差使关联,少不得****与他们打些交道,因此关于宫中各处的消息,比姐姐知道的自然略多些。”

    “那么,太妃母女殒命的当晚,便有人向‘靖宫差房’报讯称。城东的太真观乃是张氏残党首领芙蓉的藏身之地,‘靖宫差房’连夜赶去拿人,却只捕获了一个疯婆子的事妹妹也听说了吧?”景暄并未理会芙蓉的邀功取宠,目光闪烁地望着皇帝,问道。

    “听说过呀,想不到那尚服局的钟掌衣竟也是张氏残党。”

    “妹妹错了。”景暄从婉容笃定的语气中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正色说道,“夏昭仪遇刺后。宫中屡生谣言,经查。谣言的出处多与尚服局有关,因此本宫便差人暗中查访过尚服局上下人等的身世来历,发现掌衣钟氏和织补宫人唐果儿皆与先皇丽太妃有着不同寻常的渊源。”

    婉容说出那第四种传言,皇帝听了,虽然以为这第四种传言的情形很可能比前三种都接近实情,但总隐隐觉得它蕴指的方向不对。及至听景暄一语道破“靖宫差房”在太真观中拿获的钟氏并非张氏残党。而是太妃身边的亲信宫人,再联想起江陵王母子与张氏早有勾连的推测,皇帝心底不禁疑窦丛生:景暄究竟想向自己暗示些什么呢?难道是张氏残党与江陵王母子之间反睦成仇,相互撕咬起来了?又是什么样的情由使得他们要如此相互残害呢?饶是心里装着诸多疑问,皇帝仍然声色不露。不疾不徐地啜着茶,静候景暄往下说。

    “当年叛军攻占长安时,身为东宫才人的丽太妃与在大明宫浴堂殿当差的宫人钟氏邂逅于逃亡途中,涂面匿于道旁的荆棘之中,侥幸没有落入叛军之手。之后,两人相依为命,辗转流离民间长达两年之久,直至先帝率军收复长安后才重回大明宫,两人由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丽太妃被册为贵妃后,便将钟氏擢拔为尚服局六品掌衣。这样一个人,若说是张氏残党,未免太牵强了吧。”

    婉容不服地问道:“那她为何会深夜独自藏匿在太真观中?”

    “如果妹妹方才所说确属实情的话,张氏残党为了避免更多的党徒被‘靖宫差房’查获,借行刺李进忠嫁祸于太妃。咱们不妨可以作出以下推测:太妃母女殒命后,其心腹钟氏出于报复心理,向‘靖宫差房’传讯告发了芙蓉的藏身之处,不想却被张氏残党得知,将她擒至太真观,下了迷药迷翻,被随后赶来的差人拿获。”

    婉容哪里了解其中复杂的利害关联所在,不以为然地笑道:“姐姐所说恁离奇了些吧。钟氏既是太妃的亲信之人,如何知道芙蓉的藏身之处?张氏残党又是如何知道她向‘靖宫差房’告的密?姐姐莫不是想向皇上暗示‘靖宫差房’中也有张氏残党的眼线吧?”

    景暄见皇帝坐在一旁始终沉默不语,料想他必不愿当着婉容的面儿说破江陵王母子与张氏早有勾连的情形,遂话锋一转,径直向皇帝说道:“承陛下垂询,关于江陵王奉诏还京一事,仓猝间臣妾还无法确切推断出个中缘由。但方才听妹妹说起关于太妃母女死因的种种传言,看似扑朔迷离,真相莫辩,细细想来却杀机暗藏,凶险异常。此二者之间既有密切的关联,且俱真相不明,目下臣妾只能提醒陛下小心处之,以防不测,唯待将来睦王下落确切后,才能再做判断。”

    皇帝眼见她说罢作势又要走,正欲开口挽留,却听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哭闹之声,便抬高声音喝问道:“王保儿,殿外出了什么事?都不想活了吗?”

    话音未落,锦屏一手扯着衣衫不整的彩鸾跌跌撞撞便闯了进来。彩鸾一头扑倒在景暄脚下,彻声哭嚎道:“娘娘快回宫瞧瞧吧,宾王爷的脑袋被人砍下来了。”(。)

第四十章 子非伊人(一)() 
ps,今明两天三更,二更时间放在17时,求收求订求推

    纳玉技击本领过人,骑术也着实了得。来兴儿纵马疾追出十多里地,才堪堪和她齐头并进。两匹马飞奔着,绕过几道山梁,拐入了通往农歌驿的官道。

    “你怎么会有这一身的好本领?”见纳玉一直对自己不理不睬,来兴儿终于忍不住问道。

    纳玉勒住马缰,没有回答来兴儿,而是用马鞭指向前方,说道:“看,烽烟!”

    来兴儿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见碧蓝的天空下,一道道烽烟笔直地升腾而上,宛若在天地间搭建了一座座云梯。

    “怎么,前面有战事吗?”

    纳玉点点头:“这是在向逻些城示警。看来长公主一死,两国的边境又要不安宁了。”

    “咱们这一走,你哥哥会不会杀了林大人、尚公公他们?”来兴儿心中仍为自己的不告而别感到内疚。

    “应该不会。”纳玉冷冷地应道,“纳悉摩要扣留的是你睦王殿下,只有你这位皇长子在他眼中才有足够的份量。”

    来兴儿听出她语气不对,吃惊地问道:“纳悉摩不知道我这个睦王是假冒的吗?你到底是什么人,为何要一再出手助我?”

    “贡布上师不是已经说了嘛,江陵传来的讯息被他压了下来。纳悉摩虽然怀疑你,但我相信,他直到现在也还没有最终确认你的真实身份。所以,只要你不被他们捉到,使团众人都是安全的。”纳玉边策马而行。边说道。“纳悉摩虽是我的族兄。却也是致我父亲于死地的仇人,纳珠如不是奉有太妃的严命,是断断不会到逻些投奔他的。”

    “这是怎么回事?能说给我听听吗?”来兴儿回想起那晚在纳府中见到他们兄妹间分明亲如一家人,不禁疑惑地问道。

    “行路无事,说与你听倒也无碍。我父亲纳布罗本是林邑国中天蝎军的创始人。二十年前,父亲护送林邑大酋长的女儿,也就是如今的太妃,到长安与当时的太子和亲。因仰慕中土的礼仪文明,从此便留在长安做了一名校尉,没有再返回林邑。

    后来北方发生了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