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冒牌小太监 >

第34部分

冒牌小太监-第34部分

小说: 冒牌小太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说到此,有意停了下来,举箸夹了片春笋,边放入口中细细地咀嚼着,边观察着景暄、婉容的表情、反应。

    景暄端坐在食几前,神色轻松、泰然,仿佛皇帝所说的一切与自己并无多大关涉。而婉容却面露红润,显然心绪已开始荡漾起来。

    “谢良臣,你来说与两位娘娘听吧。”皇帝对景暄的淡然处之感到有些失望,一时竟失去了继续说下去的兴致。

    谢良臣首先走至景暄面前,躬身说道:“皇上有意晋封娘娘为惠贵妃。”又走至婉容面前,施礼道:“皇上有意晋封娘娘为丽贵妃。”

    景暄、婉容依礼起身向皇帝谢恩。景暄虽觉皇帝破例晋自己二人为贵妃有些意外,但她一向对名号封位并不怎么看重,因此,除谢恩外并没有别的话说。

    而婉容却小声嘀咕了一句:“宫里不是还住着位丽贵妃吗?”

    “今日不算正式的册封,朕只是被两位爱妃方才踊跃任事办差的忠心所感动,先将拟册封之名号说与你们知晓罢了。”

    皇帝盯着婉容,解说道,“待你们受封前,朕会下一道旨,夺去先帝丽贵妃的封号,只称其为太妃,婉容无需多虑。”

    婉容面色一红,她素来受太子宠爱,自谓名号封位不当居于景暄之后,又心恼自己的名号竟与刚刚遭贬外放的颖王之生母相同,颇有拾人牙惠之嫌,遂乍着胆子向皇帝问道:“皇上方才向嫔妾们提及前朝后宫故事,又提前告知欲封之名号,可有咨询嫔妾心愿之意?”

    皇帝笑道:“婉容不必有所顾忌,有话但讲无妨。”

    “嫔妾想请皇上重赐封号。即便是位份更低的华妃,嫔妾也心甘情愿。”

    皇帝情知她心结所在,遂耐着性子劝道:“尔雅广言有云:丽,两也;朕赐此封号于爱妃,正取其有夫妻结伴之意。景暄年长于你,清明那晚亲率军士到闲厩院迎朕入宫,又有护驾之功,位份列于你之前,也是应有之义。况且你二人品秩相埒,并无尊卑之分,共同替朕执掌后宫,遇事有个商量,岂不更好?”

第十九章 杯弓蛇影(三)() 
婉容的心思被皇帝当着景暄的面儿揭破,羞得满面通红,欲开口分辨几句,终觉不妥,只得勉强应道:“嫔妾浅陋,错会了圣意,请皇上责罚。”

    皇帝心中其实另存有一份心思,只是此时不便明说。他见婉容如此在意封号、位次,心里一沉,表面却不露声色地站起身,走至婉容面前,温言抚慰她道:“朕方才已经说了,后宫之中唯有你二人曾与朕患难与共,不离不弃,朕今后指着你们的日子还长着呢。你二人须得同心戮力为朕分忧才是,切不可甫一入宫便闹生分。”说着,竟拉起婉容的手,亲自将她送回座中。

    景暄初听到婉容小声嘀咕宫中还有一位丽妃,误以为她要皇帝重赐封号,纯属由此而发,及至见皇帝提及自己位列婉容之前,这才恍然发觉婉容真正在意的是这个。

    在东宫时,二人同为太子嫔,似乎并无前后高下之分,况且婉容得太子专宠,又执掌东宫内苑经年,如皇帝册封后宫时将她封于自己之前,景暄倒认为是顺理成章的事。

    反倒是现在,皇帝当着自己的面驳回婉容的请求,并一再申明将自己封为后宫之首的理由,景暄心中不禁暗暗起了疑惑。

    皇帝显然没有注意到景暄的心思已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站在她二人之间,兀自说道:“今日首开延英议事,朕与几位大臣会议的便是清理宫务。朕思来想去,这后宫的诸多事宜,不能仅仅委任大臣们和内侍省来做,须得两位爱妃居中主持,朕才放心得下。故而延英议事一毕,便赶着请两位爱妃走马上任来了。”

    景暄、婉容听了这话,皆站起身道:“敬请皇上吩咐。”

    皇帝摆手示意两人坐下,在殿中踱着步,接着说道:“目前大明宫中首要的事,是裁汰旧有宫人、宦者,消除宫中隐患。柳毅向朕进言,要朕广选秀女以充宫掖,不知两位爱妃以为如何?”

    婉容正********地想撇清自己并没有和景暄争位夺权之意,听到皇帝有此一问,忙不迭地答道:“嫔妾以为正应如此。”

    景暄反而思忖着说道:“臣妾入宫虽时日不多,但对现下宫中的情形也略微听知一二。不知皇上想过没有,大明宫中各处的宫人、宦者有几千之众,一旦尽行遣放出宫,换以新人,隐患固可消除,但宫门之内的日常运转则难以维持,此事既由柳先生提起,想必已有应对之策,臣妾愿闻其详。”

    皇帝把赞许的目光投向景暄,有意考较道:“暄儿少年时常伴柳先生左右,虽未列入门墙,也有师生之谊。朕倒想先听听,此事如交由你和婉容来主持,你们有何章程、打算?”

    景暄一则因知婉容对封号位份之事颇有计较,不愿轻易在皇帝面前显露出自己的治事之能,以招致二人之间产生更大的误会;二则明知婉容于宫苑中诸事并不陌生,有意相让于她,便向皇帝诈言道:“皇上知道臣妾向不擅理宫务,这几年东宫内苑由妹妹执掌,才能运转如常。眼下宫中唯有妹妹方堪主持之任,皇上何不问策于她,臣妾愿在一旁拾遗补阙。”

    皇帝听景暄说得也是实情,转向婉容说道:“东宫形制虽远不及大明宫,但宫中诸般事体,大多差相仿佛。爱妃既熟稔宫务,的确堪当大任。今日不妨先说说你的条理步骤,也好使朕与柳毅所言有个参证比较。”

    婉容受到皇帝的鼓励,不由得有些兴奋起来,脱口便道:“姐姐有些多虑了。咱们挪入大明宫时,东宫的上下人等不是尽皆随迁过来了吗?臣妾以为,不妨将大明宫中的旧人一概放出,宫内各处由东宫随迁过来的老人分别领头,再配以新人值役办差,这样既省却了甄别筛选的环节,又能维持宫内的正常运转。”

    “爱妃所说算得一法,但大明宫毕竟不是东宫能够比拟的,东宫中办差的熟手到了这里,若无人指点,不经习学,恐短时间内也难以胜任差事啊。人,还是要留下一些的,只是如何留,朕心中尚无成算,因此,想听听两位爱妃有何良策?”

    婉容一开口便被皇帝驳了回来,颇觉脸上无光,悻悻地答道:“臣妾原想那甄别筛选之事最是不易,因此才说了个省事的法子。臣妾本就见识短浅,不能替皇上分忧,有负皇上的期许。”

    景暄忙替她开脱道:“皇上出的是个本朝从无先例的大题目,不要说我们姐妹,就是前朝的宰辅重臣,仓猝间也难说的周全。请皇上宽限时日,容我们姐妹仔细商量后,再行回奏。”

    她急切间说的话不经意间倒触碰到了皇帝身上那根脆弱的神经,他叹口气,徐徐回到居中的座位坐下,感慨道:“朕这江山坐的实在是不易,莫说北境叛军肆虐,东路漕运不畅,南疆吐蕃侵扰,即便是宫墙之内,卧榻之侧也颇多魑魅魍魉,张氏有意步前朝女主后尘,于大明宫中经营多年,早已蛛网暗结,朕欲一朝尽扫之,自知并非易事。但大明宫中一日不靖,早晚势必引发不测,肘腋之祸不可不防,万望两位爱妃自今日起能够齐心协力,替朕清除后宫之忧。”

    他目视婉容,接着说道:“朕已采纳柳毅进言,过些时日即将广选新人入宫,此事交由晋国公在外掌总,初选进来的新人还需两位爱妃再遴选、分派,此为一项。

    宫人、宦者们的去留甄别,以及随迁入宫的东宫旧属的调遣使用,此为一项,两项差事须同时并举,朕意婉容既熟掌宫务,对东宫旧属各人所能皆了然于胸,这宫内甄别筛选之事就委你主持,暄儿协助;新人入宫后的诸事就委暄儿主持,婉容协助,内侍省自谢良臣以下皆受你二人共同节制约束。

    方才暄儿要朕宽限些时日,姑且以十日为限,你二人须在十日内拿出清理宫禁的详细条陈,先帝大丧之期一过,即行你二人的册封之礼,授以共治六宫之权。”

    景暄、婉容一起飘飘下拜,齐声道:“遵旨。”

第二十章 隔墙有耳(一)() 
新皇帝要遣放旧宫人,广选新人入宫的消息犹如春夏之交的一股劲风,霎时间就在大明宫内外传散开去。

    一时之间,无论是整座皇城内,还是朱雀大街以东的各个坊里,大多数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期盼。对于在大明宫内值役多年的宫人们来说,这是突如其来的一个惊喜,从此可以走出圈禁,和家人团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不必再孤老宫中;对于城东各坊居住的官宦人家而言,这是向后宫安插内援的一个绝好机会,尤其是家中有适龄待嫁之女的人家,更是派人早晚恭候在晋国公府门前,把李进忠府内上至管家,下至门房的各色人等打点了个遍,以求能从他们嘴里及早获得选秀的最新消息。

    距离那场血腥的宫廷内乱仅仅过去了旬月光景,人们便忘记了昔日的恐惧和惴惴不安,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未来的盘算和憧憬之中。

    然而,身处大明宫内朝延英殿重地的来兴儿,这些天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种氛围。

    皇帝内朝议事的地点一旦从紫宸殿转移到了延英殿,延英殿四周立时变得戒备森严起来。皇帝的亲舅舅、新任羽林卫大将军吴弼亲自带领一百名禁军在离延英殿不远的左藏库搭起帐篷,安下军营,每天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地将延英殿围得密不透风。谢良臣一改往日温和可亲的作派,面色凝重地告诫包括来兴儿在内的延英殿八名当差宦者,今后但凡有泄露延英议事消息者,一律视作谋逆,诛其三族

    来兴儿的主要差事本是将皇帝与大臣每次议事的内容写成节略,送中书省存档备案,待中书令或中书侍郎签批后,再将副本取回,于殿中秘室立档备查即可。由于延英议事涉及的均是朝廷军政要务,出于慎重起见,皇帝亲自从翰林院中擢选了一位叫韦敞的侍读学士到延英殿起草议事节略,故而来兴儿每日只需在延英殿和中书省之间往返跑上一遭就算是完成差事了。

    柳毅与老皇帝乃是总角之交,认真算起来可称得上是皇帝的前辈,他坚辞宰相之位,只愿任散官居于京城,以备皇帝顾问。皇帝拗他不过,只得授以银青光禄大夫的名衔,暂且就近安置在翰林院中居住。他与韦敞几番剪烛夜话,对其的谈吐见解和诗书文章称赏不已,两人遂结为忘年之交。平日里柳毅闲来无事,常到延英殿中找韦敞谈古论今,来兴儿侍立一旁,听得两人许多的高谈阔论,事后暗自拿来和皇帝与大臣商议的实事相参证比较,自觉于穷理格致之道,渐开毛塞,于寂寞中自我安慰,尚称得上入宫之后的一种乐趣吧。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尽管延英殿小院外清理宫务进行地如火如荼,而来兴儿对此却毫无知觉。

    初入大明宫的当天,李进忠给他看了母亲亲笔写下的日志,使来兴儿心中对早日与母亲重逢的渴望日渐强烈起来。隔三差五的,他总要寻出个借口出宫,赶到晋国公府上求见李进忠,问询母亲的消息,而李进忠却变得语焉不详起来,总是推说宫务繁忙,顾不上差人接她回京与儿子相见。每回来兴儿都是怀揣着希望而来,捎带着失望而归。

    除此之外,令他感到不安和焦急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关于张皇后的埋身之地,他还不知道从何处可以打探得知,以完成自己对芙蓉做出的许诺。

    这一天,柳毅和韦敞在延英殿中对坐畅谈,不知不觉间已日坠西山,薄暮沉沉,两人见今日皇帝无事传召,而谈兴未艾,便相约回翰林院继续把酒夜聊。来兴儿将两人送至左银台门,返身准备回延英殿西耳房自己的宿处,忽觉一阵内急直逼上来,连忙三步并作两步就近跑到左藏库旁供军士们用的茅厕里蹲下,一番畅快淋漓之后,来兴儿提起裤子边系着裤带边往外走,却突然听到茅厕的垛墙外传来两名军士的对话声。

    “今儿真******晦气,老子不过是想去瞧瞧皇上新选的宫人都长得什么模样,偏偏就叫大将军撞上,罚我来打扫一天的茅房。想当初老子在监门军李大人麾下,哪受过这样的委屈!”一个瓮声瓮气的声音抱怨道。

    “老黄,你暂且消消气。”一个沙哑的声音低声劝道,“我听说前几日在延英殿中当着皇上的面儿,吴大将军和晋国公差点儿没打起来,你这监门军出身的如今在吴大将军手下当差,还不得多加几分小心才是。好在快要初更了,大将军巡过夜后倘若无事,咱们便可回营歇息去了。”

    来兴儿心中暗笑那老黄色胆包天,居然敢擅自溜到后宫去窥视皇帝新选的宫人。他正要出门离开,又听那老黄忿忿然地说道:“不就仗着是皇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