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冒牌小太监 >

第165部分

冒牌小太监-第165部分

小说: 冒牌小太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果,于承恩并没有像之前的李进忠那样,急着向皇帝讨要权力,而是主动选择了些无关痛痒的差使去做,反倒使得皇帝不好明着将来兴儿派至神鹤军中与他争抢军权了。

    正当皇帝寻思着替来兴儿找到一个新的职位时,恰在此时,从千里之外的凉州突然传递回来的一则军报,彻底改变了来兴儿的命运。

    这份署名为神鹤军左军郎将骆元奇的军报,向皇帝详细报告了他率军驻守鄯州,抵御吐蕃入侵的前后经过。从星宿隘口的被突破,到摧沙堡前的一场恶战,再到鄯州城的沦陷,俱都描述得十分详尽而生动。特别是骆元奇在军报中提到,由于鄯州城的沦陷,迫使他率残部二百多人转往凉州,目前乔装作陇右监辖下的牧马人,潜伏于吐蕃统治区域内,随时可充做朝廷大军的内援,为收复陇右、河西两道出力。

    鉴于内侍省监尚敬就是因瞒报了西疆军情,事发后被皇帝处死的,因此,骆元奇的这份军报一经传入长安,便以最快的速度摆上了皇帝的案头。

    由于事涉神鹤军,骆元奇这个名字皇帝又瞅着十分眼生,所以皇帝特意将睦王李启和于承恩一并叫到了延英殿讨论应对之策。

    如果不是今天在延英殿内亲眼看到了这份军报,于承恩几乎已经把骆三儿这个人彻底给忘了。在他的意料中,化身为骆元奇的骆三儿早就应做了吐蕃人的刀下之鬼,却不曾想到这骆三儿居然还真有两下子,不但侥幸活了下来,还带领着多达二百名军士悄悄潜伏到陇右辽阔的草原之中。

    “皇上,骆元奇的确可当得上是能独挡一面的将才,臣以为,应传诏嘉奖于他。”于承恩将手中骆元奇的那份军报还给皇帝身边侍立的王保儿,毫不犹豫地向皇帝建言道。

    “启儿,依你之见呢?”皇帝把头转向了睦王李启。

    “父皇,儿臣以为,朝廷不仅要传命对骆元奇进行奖赏,更应该派人与他取得联络,以他麾下残存的这二百多名军士为基础,以陇右监辖下广袤的草原为掩护,在吐蕃人侵占的心腹地带尽快发展起一支略具规模的军队来。这样,既可以时时对占领陇右的吐蕃军队展开侵扰,又可以牵制吐蕃人相当一部分兵力,使他们难以毫无顾忌地觊觎我长安。”

    皇帝目光灼灼地望着面前的李启和于承恩,脱口补充道:“单单这些,也还罢了。朕方才在你二人来之前览读这份军报时,还未多加留意,经启儿再次提及陇右监,倒提醒了朕。吐蕃腹地距长安多在四五千里之外,物资补给线拉得过长,要想对长安造成真正的威胁,就须得着手在刚刚攻占的陇右、河西一带就近筹措各种所需物资,你们说是不是啊?”

    见李启、于承恩俱都点头称是,全神贯注地等着他接着说下去,皇帝不由得为自己头脑中刚冒出来的这个想法感到一丝得意,继续说道:“吐蕃军队中战力最强的当属纳悉摩麾下的十万天蝎军,而天蝎军中号称精锐的又是它的骑兵部队。骑兵之所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其一在人,其一在马。陇右监向为我朝牧养战马之所在,所辖范围直至汾宁,乃是整个西疆战马的主要供应地。吐蕃人攻下凉州后,必然把陇右监当做他们在西疆立足的一个主要支撑点,要陇右监为他们的骑兵源源不断地提供战马以及充足的草料。骆元奇这部分人马恰恰就潜伏在了陇右监辖下的草原之中,你们说说,如不充分利用这难得的机会,令吐蕃人利用陇右监做为他们十分重要的补给基地的企图落空,岂不将贻误重大战机,坐视长安沦为吐蕃人嘴边想吃就能吃下的一块肥肉吗?”(。)

第二百一十一章 堂而皇之() 
(月末求订阅、求月票)皇帝既然提出了派人联络潜伏于陇右监草原之中的神鹤军残部,伺机破坏吐蕃人的战马和草料补给基地,从而大大降低长安所受到的威胁这么一种大胆且颇具吸引力的想法,于承恩当即向皇帝提出建议,由拟任神鹤军兵马指挥使的来兴儿带领一小队精干的人马担当起这项重任。

    对此,于承恩给出的理由很充分:来兴儿在收复长安一役中立下了大功,不仅亲手杀死了有万人敌之勇的逆首张谅,更凭借寻常人难以想到的擂鼓退敌之法,扰乱了吐蕃的军心,为长安的顺利光复立下了汗马功劳,从他的种种表现来说,他具备完成这项艰巨使命的能力。加之,皇帝既然有心任他为神鹤军兵马指挥使,以来兴儿小小年纪,恐怕难以服众,须得令他做出一番足以服众的功业来,才堪当此任。

    鉴于以上两点,于承恩认为,无论于公于私,来兴儿都是朝廷派往凉州的最佳人选。

    经于承恩如此一说,皇帝的心思也开始变得活络起来:他虽然于内心深处颇愿来兴儿留在身边,能够成为自己足可对他信赖的亲信重臣,而不愿放他到西疆冒险,但一来遍查满朝文武,的确找不出一位像来兴儿这样智勇双全、堪当重任的合适人选,二来一想到来兴儿此行到凉州一旦获得成功,则长安庶几无忧矣,皇帝就倾向于赞同于承恩的倡言了。

    “启儿,这来兴儿曾奉旨扮做你出使过吐蕃,说起来也算和你有些缘分,依你看,朕若派他深入凉州草原,能有几分胜算哪?”皇帝不欲直接诏准于承恩的建言,有意征询睦王李启的意见。

    李启最近一段时间颇觉得气堵:昔日危不全叛军攻进长安之时,自己的爷爷于紧随其父西迁的半途,临危受命,高高举起勤王平叛的大旗,不仅收复了长安,而且顺势登极做了皇帝;而今,长安虽遭吐蕃攻占,父皇被逼得弃城东奔,若论情形,与数年前并无太大不同,但他这位堂堂的皇长子,刚刚受命掌军的天下兵马大元帅,非但没有在此危局之下,被皇帝顺势立为太子,而且在自长安沦陷至收复的整个过程中,寸功未立,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梦游似地到蒲州前敌转了一遭,与傅奕争抢兵权未果,便随着皇帝返回了长安。

    与他自己这般窝囊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兴儿这个昔日冒牌儿的睦王却屡建奇功,深得父皇赏识。这如何能叫李启不起妒忌之心呢?

    “父皇,儿臣与来兴儿仅有过数面之缘,对其才略所知不多。但儿臣想,当长安被吐蕃攻占之时,换做是朝中任何一员大将,恐怕也未必能如来兴儿这样,手认张谅,出奇制胜吧?由此,儿臣虽尚无法确切地答复父皇方才的问询,但反观之,除了来兴儿,儿臣着实还想不出朝中有谁能够担此重任。”

    李启回答得滴水不露,即连身旁的于承恩听了,也不禁暗暗竖指称赞。

    “可来兴儿毕竟才十六岁呀,连成丁的年纪尚且未到,派他前往凉州,会不会被吐蕃视我朝中无人哪。”皇帝轻飘飘地一句话,又将包括李启、于承恩在内的满朝文武尽皆归为了无用之辈。

    于承恩老谋深算,自然对皇帝的讥诮之辞充耳不闻,泰然处之,可比来兴儿大不了两岁的睦王李启听了这话,脸却腾地红到了耳根,正欲毛遂自荐,愤然请命,却被皇帝摆手制止住了。

    “此事暂且议到这儿吧。关于朝廷派往凉州的钦差人选,朕还要听听景公的意见,再做最后的决定。”皇帝望着泰然自若的于承恩,悠悠地说道。

    与于承恩联袂从延英殿退出,回到自己的府中,睦王李启对自己的父皇如此看重来兴儿越想越气,禁不住拿府中的下人出起气来,一番拳打脚踢,搞得偌大的睦王府中痛哭、哀号之声不绝于耳。

    待李启发泄了一通怒气,终于颓然坐倒在睦王府的正殿之中,一直在旁冷眼观瞧的掌事宦者梁文谦才走了过来,一面为李启捧上碗茶来解烦,一面提醒他道:“皇上回銮本是件普天同庆的大喜事,要叫闲杂人等听到王爷在府中责打下人,报到皇上那儿去,王爷到时岂不是还要多费些唇舌去解释?王爷还要消消气吧。”

    李启从梁文谦接过茶碗,仰面咕咕咚咚一饮而尽,顺手把个空茶碗远远地掷到了殿外,恨恨地对梁文谦说道:“早知道来兴儿那厮如今竟抢起本王的风头来了,当初就应该把他一直关在府中,”看他在本王府中还能不能翻腾起来!”

    梁文谦没有想到李启竟是为与来兴儿呕气才发这么大的火,忙细问究竟,李启遂将今日在延英殿面君的情形向他说了个大概。

    “请恕小的愚钝,小的没听明白,王爷是想要皇上派来兴儿去凉州呢,还是。。。。。。”梁文谦听罢李启的陈说,小心翼翼地问道。

    “他去不去凉州,与本王何干?”李启白了梁文谦一眼,直接应道,“本王只是气不过,父皇一提起他来,那眼神儿。。。。。。啧啧。”

    梁文谦心里觉得好笑,面儿上又不敢带出来,遂顺势劝李启道:“当真这样的话,小的倒是要多一回嘴了,王爷还是盼着皇上别派那来兴儿到凉州的好,省得过不多时,他又立下功来,王爷又要瞧着泛酸。”

    李启虽然心胸有些狭隘,但一来心地不坏,二来因他母亲死得早,父亲又无暇对他严加管教,自幼便和一班小宦者、小宫人打闹惯了,在他们面前,倒没有半点儿王爷的架子,加之,梁文谦自从大明宫调入睦王府当差,颇得李启赏识,因此,这时说起话来也显得随意了许多。

    李启听到梁文谦如此劝他,先是觉得有理,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勃然作色道:“不行!我还真就不信他来兴儿事事都能办成喽。你劝我莫要叫父皇派他到凉州,这回呀,我还偏不听你的啦。不仅如此,我还要给这小子出上个大大的难题,看他办得来办不来。”(。)

第二百一十二章 少年封侯() 
(月初求订阅,求月票)来兴儿受到皇帝的正式册封,已是三天之后的事情了。由于在受册封前,他还是一名戴罪的杂役,仍住在国子监院中那间狭小的宿房里,因此,奉旨前来宣谕的王保儿一宣读完册命,即打着哈哈恭喜来兴儿道:“侯爷,咱家要提前给你道喜了。听说,皇上准备将原来的晋国公府赏赐给侯爷作府邸,那可是京城里数的着的好宅院啊。”

    自从眼见着来兴儿在收复长安一役中立下了大功,重获皇帝青睐,王保儿虽然暗地里眼红、嫉恨,但表面上对来兴儿反而刻意讨好起来。

    来兴儿对他的印象却是一点儿没变,尤其是听到宫中有人传言说,王保儿新近与刚晋封为宝昭仪的樱儿走得很近,更平添了一份对他的厌恶。

    “内枢密使大人如此说,来兴儿可是愧不敢当。我已向皇上力辞赏赐,准备和夫人先搬到东阳郡王府中暂住一时,待此次从西疆归来,再做打算。不过嘛,听说皇上已允准了枢密使你和彩鸾姑娘的婚事,这晋国公府你倒是可以求皇上赏赐给你,作为新居。”来兴儿脸上带着笑容,话里带刺地回道。

    王保儿见来兴儿没有请他落座讲话的意思,只得讪讪地站在房中假意谦让道:“侯爷你可千万别折杀了咱家。你被皇上封为抚远侯,位居高爵、紫袍加身,尚且要辞,咱家一个些微末吏,如何敢觊觎晋国公府呢?”

    “枢密使大人还有别的事吗?”来兴儿不欲与他多做纠缠,遂径直下了逐客令。

    王保儿见来兴儿连封个红包给自己的意思都没有半分,心里暗骂,表面上趁势拱手向来兴儿告辞道:“侯爷身负皇上重托,想必还有诸多事要安排,咱家就不叨扰,这就告辞,回宫向皇上复命去了。”

    来兴儿也未作挽留,迈步就往房外走,嘴里说道:“我送送枢密大人。”

    两人相跟着刚走出宿房,迎面却见柱儿梁文谦带着几名王府仆从,抬着两个朱漆大箱,走了进来。

    “我家王爷听说皇上赐爵诏命已下,特命咱家前来道贺,区区薄礼,还望抚远侯莫要嫌弃。”柱儿紧走向前,向来兴儿躬身施礼,说明来意,对前来宣谕的王保儿却视若无睹,未加理睬。

    “王爷美意,来兴儿却之不恭,只得先行收下,改日再到王爷府上面见王爷谢恩。”来兴儿望着怏怏而去的王保儿,冲柱儿眨了眨眼,高声应道。

    “侯爷如果方便的话,我家王爷想请侯爷这就过府一叙。”柱儿接着说道。

    来兴儿没想到睦王李启会如此着急地传见自己,脱口向柱儿问道:“皇上命我三日后出京,前往凉州,王爷此时便要见我,是否有事要向我交待?”

    柱儿只微微一笑,说声“侯爷去了便知。”就转而问来兴儿道:“咱家听说皇上本欲册任侯爷从三品神鹤军兵马指挥使兼陇右防御使之职,不知侯爷因何力辞不受?”

    来兴儿闻言一怔,他昨日才在延英殿单独晋见的皇帝,今日睦王已确切知道了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