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冒牌小太监 >

第152部分

冒牌小太监-第152部分

小说: 冒牌小太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单凭辛十二娘和江中石两人,要想深入到吐蕃的中军大帐行刺主帅纳悉摩,可谓是九死一生,即使辛十二娘武功超强,江中石臀力惊人,得以行刺成功,到时想要全身而退,只怕比登天还难。自己与江中石邂逅于王屋山下的松台村内,时至今日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却相处得如同亲生兄弟一般,来兴儿从心里自是不愿江中石去冒险行刺,可苦于没有其它的办法能够拦下江中石,只得想出这么个办法,先强行把江中石死死拴在鼓楼上,令他无法分身,而后由自己代替他随辛十二娘一道,强闯中军帐行刺纳悉摩。

    辛十二娘不明白来兴儿这么做的苦心,也跟着江中石叫道:“是啊,好心的小子。这擂鼓传讯的事由你亲自来做才最合适,你把这个傻小子钉死在鼓楼上,岂不白白浪费了他这一身力气?”

    来兴儿无法向辛十二娘说明心事,只得婉言托辞道:“大娘子此话差矣。那面登闻鼓可不是寻常人能够擂响的,须得像小石头这样的力士,凭一已之力才可以擂得动。再者,小石头长年在山林间打猎为生,从小就练得一副好眼力,登高望远,察探吐蕃军动向,也应非他莫属。待到大娘子欲强闯中军帐,刺杀纳悉摩之时,在下不才,愿随大娘子一同前往,你觉得怎样?”

    辛十二娘与来兴儿初次结识正是在李进忠被杀的那天夜晚,她亲眼目睹了来兴儿为救李进忠,不惜以命相搏的情形,对这个年纪虽不大,但怀有一颗仁义之心的小军卒大有好感,此刻听他说愿亲自随自己前去行刺,自是十分高兴,遂将与江中石比拚高下的事情抛在了脑后,笑着点头道:“你这好心的小子,论力气虽远不如傻小子,但有股子打架不要命的劲头,而且脑袋瓜也好使,有你一起去,甚好,甚好。”

    她虽点头答应了,可急坏了她身后站着的锦屏。在场众人当中,只有她深知来兴儿的底细,他不过是跟着景暄学了两年入门的功夫,若论单打独斗的本领,不用说远远赶不上江中石,即连个军中稍有些身手的将校也抵挡不了,更何况要随同辛十二娘强闯吐蕃军的中军帐?

    “你要是去啊,我也随你一同去。”锦屏心知当着诸人的面儿,她无论如何不能因爱惜夫君一个人的性命而开口阻拦他,遂另生一计,要随着来兴儿一同行刺。

    “你胡说些什么!”来兴儿虽厉声呵斥着锦屏,心头却掠过一丝暖意,他明白锦屏是不舍得自己去冒险犯难,才故意这样说的。

    久未开口说话的老祭酒此时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冲众人说道:“老夫听了这许久,想问诸位一句话:你们是要把吐蕃人赶出长安呢,还是非杀了他们的头领不可?如要老夫说啊,咱们眼前首要的事,就是要牢牢把握住吐蕃人急欲撤回西疆这个机会,想方设法在城外官军兵力不足的情况下,里应外合,扰乱吐蕃人的军心,令他们不战自乱,主动撤出长安。至于行刺一事,成则固然是好,倘有为难之处,不易办到的话,又何必非得勉为其难呢?”

    景昭也随声附和道:“祭酒大人所言甚是。方才听兴儿说及擂鼓传讯的事,景某倒想出了一个扰乱敌方军心的好办法,即使不去行刺纳悉摩,也足以令城内的吐蕃军军心大乱。景某二次出城,一是要与城外的行军司马大人约定以城内擂鼓为号,城内城外一起行动;其次也要经司马大人允准,挑选几十名精干的军士带进城来,事先埋伏于各个里坊之内,到时宫内登闻鼓声一响,这些军士便在城中各处放声呐喊:官军来了,官军攻进城来了。如此一来,吐蕃军心必乱,岂不是与行刺纳悉摩有异曲同工之效?”

    来兴儿经景昭这么一提醒,恍然道:“祭酒大人所言正切中了要害,眼下咱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不是行刺一两名吐蕃将帅,而是要配合城外的官军把吐蕃人全部逐出长安。景兄方才所说之法甚妙,不过,用不着景兄从城外带进人来。波护手下现就有几十名兄弟混杂于各个城门处,咱们只需与波护讲好,到时小石头一旦擂响登闻鼓,这些人便在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放声高叫,将官军攻进城来的假消息传遍整座长安城,如此一来,自然不愁吐蕃人不信。此外,景兄还可向城外官军主将建言,一听到城中鼓响,便可在城外四处放起火来,令军士一齐摇旗呐喊,以壮声威,使吐蕃人误以为大批官军即将攻城,从而闻风丧胆,彼军自乱,长安就可一鼓而下啦。”

    他这一说,非但景昭连连拍手叫好,即连年过古稀的老祭酒也向来兴儿伸出了大拇指,夸赞他这个办法好。

    只有辛十二娘一个人脸上没带一丝笑容,眼望着来兴儿,心里不知在想些什么。

    “咱们暂且如此说定了,我这就从秘道出城,赶去城外军营向行军司马大人禀明这一切。”景昭激动地立马便要起身出城,却被老祭酒伸手给拦住了,定要他用过饭,在官厅内歇息两个时辰,待天黑体力恢复了再走。

    “景兄,小弟还有一事要请景兄事先答允后,方才放心。”来兴儿再次冲景昭抱拳请求道。

    景昭心中虽急,却不好拂老祭酒的面子,停下脚步,向来兴儿说道:“兴儿要说的可是要景某放过波护,既往不咎?”

    来兴儿点了点头,回头盯着江中石,答道:“正是。关于这波护的出身,来历,前些时在大理寺牢中我曾听小石头说起过,他当年蒙景元帅不杀,虽不思悔过,这些年屡屡犯奸作科,然而一来倘若这次真的能里应外合,将吐蕃人逐出长安,波护也算立下了一份不小的功劳,可以将功补过;二来也请景兄留意,此人出身于回鹘王室,西疆正值多事之秋,朝廷完全不必为了杀个小小的波护而触怒回鹘王室,以致两邦反睦成仇,给吐蕃造成卷土重来之机。这些只是小弟的一些小计较,当与不当,还望景兄能够慎重考虑。”(。)

第一百八十四章 节外生枝() 
景昭先是沉默不语,继而面露难色地说道:“此事事关朝廷律例,非是景某一人能做得了主的。不过,兴儿方才所说不为无理,此事待到圣驾回銮之后,景某自有分寸也就是了。”

    来兴儿听他语气已有所松动,也不再勉强他,遂扯开话题,向他详细询问起城外官军的动向来了。

    众人心中既已明确了行动目标,又初步议妥了行动的方法和步骤,顿觉心里敞亮了许多。恰在这时,老仆人端上些酒肉菜肴来招待景昭,老祭酒便一一招呼众人在厅中案边团团围坐下,觥筹交错地畅饮起来,浑不似还置身于吐蕃人占据的长安城中。

    接下来的几天里,来兴儿依照与景昭的约定,向波护交待了闻鼓而动,扰乱吐蕃军心的任务,波护虽也觉得这样做不如真刀真枪地和吐蕃人干上一场来得痛快,却没有向辛十二娘那样满腹心事,当即便一口答应下,只要听到大明宫中的登闻鼓一响,他手下的兄弟们便会在长安的十二座城门处一起散布官军攻入长安的谣言。

    江中石虽然满肚皮的不乐意,却对来兴儿的话尚不敢违拗,景昭再次出城传讯的当天,他便走水路潜入了大明宫,悄悄地攀上了鼓楼,在那里埋伏了下来。

    来兴儿一心牵挂着江中石,唯恐他一个人在鼓楼上寂寞懈怠,未能及时察觉到吐蕃军出城的动向,以至耽误了大事,便私下里与老祭酒商量好,由老祭酒出面,替来兴儿稳住锦屏,他自己则每天早晚两次地溜进大明宫,攀上鼓楼,与江中石替换着监视吐蕃军的动向。

    好在其时,绝大多数吐蕃军都奉了纳悉摩的将令,不是被选入了先锋突击军,在摩拳擦掌地准备奔袭汾宁,就是在各座城门上忙着吆喝、监督长安百姓协助他们守城,留下值守大明宫的又多集中于宣政殿附近,因此,大明宫其它各处的防范并不严密,给了来兴儿以可乘之机。

    包括锦屏在内,众人都在为随时可能到来的决战忙忙碌碌地作着准备,只有辛十二娘一个人几天里大多独自闷在房中,整日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锦屏偶尔过来找她说话,没说上三言两语,就被她或明或暗地下了逐客令,撵出房来。

    就这样,堪堪到了吐蕃人攻入长安城的第十二天清晨,待来兴儿像往常一样刚刚溜进大明宫,攀上了鼓楼,还未等他在鼓楼上立稳脚跟,就听江中石发出了一声惊呼:“大哥,快看,吐蕃人正在集合骑兵!”

    来兴儿精神为之一振,忙顺着江中石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见承天门外宽敞的场地处,上千名吐蕃的骑兵正在列队集合。策马伫立于众骑兵队列前的那名吐蕃将军,来兴儿远远地望去,还颇有些熟悉的样子。

    “怎么样。大哥,擂鼓吧?”

    来兴儿闻声扭头一看,只见江中石兴奋地满面通红,双手已操起了碗口粗细的两只鼓槌,眼见只要自己一点头,他便会“咚咚咚”地擂响登闻鼓,向城内城外的自己人发出进攻的讯号。

    可是,来兴儿却并没有急于示意江中石擂响登闻鼓,而是把目光转而投向了大明宫内的宣政殿。按照来兴儿的料想,吐蕃人既然要孤注一掷地长途奔袭二百多里,意图从景云丛手中夺回汾宁要塞,那么做为全军主帅的纳悉摩至少也会在这支精挑细选出的骑兵部队出城之前,在众军士面前露个面,鼓舞一下士气。此时眼见大队的骑兵已在承天门外集结待命,准备出征,只要等到纳悉摩现身,这支骑兵出了城,来兴儿便决定授意江中石擂响登闻鼓,发出进攻的讯号。

    来兴儿的目光刚刚转向宣政殿的方向,他却意外地在宣政殿东侧的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上发现了另一个熟悉的身影:辛十二娘。

    哎呀,不好!来兴儿只觉心里咯噔一下,辛十二娘此时出现在宣政殿附近,不用说应当是为了行刺纳悉摩而来。此时,吐蕃军中最精锐的骑兵刚刚集结待命,如果被他们发觉中军大帐闯进了刺客,那么他们就无论若何也不会出城奔袭什么汾宁要塞去了。而只要这支骑兵部队还留在城中,在城外官军兵力单薄的情况下,即使里应外合,也很难有什么胜机可言。

    不行,我要阻止她这种不顾大局的卤莽举动!来兴儿一念至此,当即回头冲江中石厉声嘱咐道:“切记,只有等这支骑兵出了城,才能擂鼓传讯!”而后,没等江中石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就一溜烟地顺着绳索缒下了鼓楼,朝着宣政殿的方向飞奔了过去。

    来兴儿所料不差,在自己一手策划的这场奔袭战即将开始之前,吐蕃大将军纳悉摩正在宣政殿中竭力劝说他亲手扶立的那位傀儡皇帝李承宏,要他随自己一道赶赴承天门外为先锋突击军助威送行。

    汤宽眼巴巴地盼了几天,只盼来了一个银青光禄大夫的散官名位,并没有像纳悉摩事先承诺的那样,位列三公。因此,这段日子总显得意态怏怏,打不起精神来。好在新朝中可以堪当重任的大臣屈指可数,再加上纳悉摩安抚他说只要长安局势一稳定下来,即教他达成所愿,所以,尽管牢骚满腹,他还得每日到宣政殿随班伴驾,听候实际上的“太上皇”纳悉摩的调遣。

    眼瞅着吐蕃人已在长安城中呆不下去了,今儿一早集结在承天门外的大队骑兵据说是替纳悉摩率军撤出长安开路去的,得知了这个消息,非但是在皇帝位子上坐了还没几天的李承宏,就连汤宽这位最早的降臣也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哪儿有什么心思随纳悉摩到军前为他们壮行呢。

    来兴儿在鼓楼上发现辛十二娘潜藏在宣政殿附近的同时,宣政殿内,汤宽正在为如何能从纳悉摩口中探听出吐蕃人下一步的真正打算而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而殿中龙座上坐着的那位新皇李承宏却以吐蕃骑兵与自己分属两朝,且彼此语言不通为由,婉言谢绝了纳悉摩请他移驾承天门,为即将出城袭取汾宁的将士们送行的请求。(。)

第一百八十五章 短兵相接() 
(求订阅,求订阅)眼见着这位傀儡皇帝竟敢违背自己的意愿,纳悉摩脸色变得阴沉了下来。正当他即将当庭发作,强逼着李承宏出殿赶赴承天门的时候,从殿外却脚步匆匆地跑进来个吐蕃校尉。他进得殿来,也顾不得参拜李承宏,直接走至纳悉摩身边,附耳低声向纳悉摩禀报道:“大将军,派到城外的斥候一早发回急报,在长安西北的同州附近,发现了大批中土朝廷的官军,打着景字帅旗,瞧人数当在万人以上。”

    “你说什么?这怎么可能?”纳悉摩但觉头顶一紧,脑仁开始隐隐作痛。

    “禀大将军,三路斥候几乎同时发现了这支兵马,所报应当没错。”校尉忙不迭地补充道。

    纳悉摩用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