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冒牌小太监 >

第11部分

冒牌小太监-第11部分

小说: 冒牌小太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起到娘娘那儿过年。”

    来兴儿接过粥,迷惑不解地问夏嬷嬷:“我怎么会睡在这儿呢?昨晚发生了什么事?”

    夏嬷嬷一脸惊诧:“你倒来问我?自己喝醉了,趴在桌上就睡,害我老婆子费了半天劲才将你挪到床上。怎么,想不起来了?”

    来兴儿啜着粥,恍惚记得事情似乎不是这样,可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脑子木木的,却到底也想不明白。

    来兴儿背着夏嬷嬷回到马厩,把门的小宦者远远地看见他二人,一溜烟儿地跑去报告锦屏。锦屏正在安排人张罗晌午饭,听说来兴儿回来,气不打一处来,随小宦者赶到院门口,将来兴儿堵在门外,双手插腰数落道:“我把你这养马的小厮,只顾自己贪杯快活,待会儿太子爷来了,瞧我不狠狠地告你一状。”

    夏嬷嬷忙劝解道:“他小孩子家过年高兴,多喝了两杯,叫姑娘担心啦。老婆子替他赔个不是,姑娘就原谅他吧。”

    锦屏见夏嬷嬷出面讲情,不好驳她的面子,侧身让出道来,嘴里兀自嘟囔着:“嬷嬷也不拦着他些,由着他喝。”

    夏嬷嬷呵呵笑道:“怎么,连我也扯上了不是?太子今儿晌午来这里吗?”

    锦屏挽住夏嬷嬷,答道:“今儿一早,内坊来人传下话,太子进宫给皇上皇后请过安后,就来和娘娘一起过年。”

    三个人说说笑笑,走到景暄住的上房门前。来兴儿停下脚步,对锦屏和夏嬷嬷说:“你们先进去陪娘娘说会儿话,我到伙房瞧瞧。”

    锦屏叮嘱道:“我才收拾了个野鸭子火锅,你叫他们仔细瞧着火候。”边说边将夏嬷嬷让进房中。

    景暄屋中生着炭火,暖融融的。景暄正披衣坐在床上看书,见锦屏引着夏嬷嬷进来,便放下书,下床说道:“本想着给嬷嬷拜个早年,这会儿怕已近午时,嬷嬷且担待些。”

    夏嬷嬷上前扶住景暄,讪笑着说:“老婆子没出息,昨晚喝了些酒,今早起来得迟,耽误了给娘娘请安,还请娘娘不要见怪。”

    景暄对锦屏吩咐道:“叫来兴儿派人勤打听着点儿,太子一回宫,咱们就准备开席。”又拉着夏嬷嬷一同坐在床边,笑着安抚道:“嬷嬷是暄儿的恩人,不须见外。咱娘俩且唠着,等太子一到,咱们一起热热闹闹地过个年。”

    可是众人一直等到天近亥时,太子也没来。派去打听消息的人回来报说:“太子自寅时进宫,就没再出来。午时刚过,各个宫门突然增加了禁军把守,不知宫内发生了什么事?”

    景暄怕夏嬷嬷人老忍不得饥,迟迟等不到太子,早教人预备下点心充饥。眼见天色已晚,仍无太子的消息,又听说宫门增添守卫,景暄内心甚是不安,便派来兴儿到太子内坊叫尚敬过来问话。

    来兴儿来到太子内坊门外,见平时并无人看守的院门口此刻竟站着四名挎刀的军士。他上前跟军士说明来意,其中的一名军士只冷冷地说了句:“且到一边候着。”便把他晾在一边,不再理会。来兴儿心中焦急,抬腿就要硬往里闯,却被人从身后将他一把抱住。来兴儿挣了两挣,没有挣开,抬眼看时,只见抱着自己的不是旁人,竟是结义兄长骆三儿。

    骆三儿光头没戴帽子,身着软甲,腰挎宝刀,俨然一副军官的模样。来兴儿才开口叫声“大哥”,嘴就被骆三儿用手紧紧捂住。骆三儿抱着来兴儿走出一二十步,将他轻轻放下,低声问道:“你来做什么?”

    来兴儿揶揄道:“呵,刺客变官军了啊。你在这里干什么?”

    骆三儿诡异地一笑,轻轻吐出四个字:“奉旨拿人。”

    来兴儿当胸捶了他一拳,啐道:“放屁,跑到东宫拿什么人?你不想活了是不是?”

    骆三儿冲他身后努了努嘴,说道:“你看,拿的就是她。”

    来兴儿回过身,果然见一队军士押着个五花大绑的女人正往太子内坊院内走去。他诧异地问骆三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骆三儿并不正面回答,只说道:“我现在右监门卫辖下清宁宫处当差,有事可到那里找我。你赶紧走吧。”

    来兴儿不甘心地又问了一句:“景嫔娘娘牵挂太子,不知太子现在何处?”

    骆三儿听得景嫔娘娘四个字,迟疑了一下,悄声说道:“宫中出了谋逆大案,太子正在宫中主持查究凶犯。此事只可对娘娘提及,不得说与旁人,切记。”说罢,推了来兴儿一把,便急匆匆地走进了太子内坊。

    来兴儿看情势去见尚敬已不可能,只好独自悻悻地返回马厩。他边走边回想刚才发生的一切,只觉心中有太多疑惑难以解开:骆三儿如何当上了军官,又怎么会在皇后宫中当差?东宫之中怎么会有谋逆的凶犯?陡然间,他想起昨夜夏嬷嬷的异常举动和自己莫名其妙的醉倒,难道被抓的女人就是与夏嬷嬷同行之人?来兴儿不敢再胡思乱想下去,踩着厚厚的积雪一路小跑回到了马厩。

第六章 元旦逆案(二)() 
景暄见来兴儿进屋,指指斜倚在墙边打盹儿的夏嬷嬷,冲他作了个噤声的手势,压低嗓音问道:“怎么你一个人回来了,没见到尚公公吗?”话音刚落,夏嬷嬷像是被什么惊到了,突然打个寒战,睁开眼来。她见来兴儿站在屋中,也急急地问道:“太子来了吗?”

    来兴儿故作轻松地答道:“听内坊的人讲,太子刚刚命人带出话来,今晚留在宫中陪皇上,就不回来了,请娘娘早些休息,不必再等了。”

    景暄听了这话,放下心来,面带歉意地对夏嬷嬷说:“倒叫嬷嬷巴巴地等了一天,天也晚了,嬷嬷不如就在这里安歇吧。”

    来兴儿答话时,夏嬷嬷一直用审视的目光盯着他的脸,此时才收敛目光,笑着对景暄说道:“能陪娘娘一起过年,是老婆子的福分。只是老婆子有个择铺的毛病,换个住处便整夜地睡不着,还是叫来兴儿把我送回去吧。”

    来兴儿自从想到夏嬷嬷有可能是谋逆的同伙,在她面前就不由自主地心存畏惧,此刻灵机一动,“哎哟”一声摔倒在地,不住的呻吟。

    景暄见状,忙高声呼唤锦屏进来帮忙,又俯下身,关切地问来兴儿:“你怎么了?”

    来兴儿双手抱住右脚,在地上不停地翻滚,呻吟着答道:“回来时走得急,在雪地里滑了一跤,初时不觉得什么,刚才突然一阵刺骨地疼。嬷嬷,请恕小的送不了您了。”

    锦屏央求道:“嬷嬷,您快给他瞧瞧吧,看是不是折了骨头。”

    夏嬷嬷却不紧不慢地推脱道:“老婆子只会瞧女人的病,他这伤恐怕只能等明儿另请郎中来瞧了。娘娘,老婆子实在乏得很,这便回去了。”

    景暄无奈,只得一边另叫人送夏嬷嬷回住处,一边吩咐锦屏将来兴儿搀扶回房间,待天亮另请郎中诊治。

    这一夜,来兴儿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感觉得到夏嬷嬷似乎看破了他演的这出戏,又拿不准该不该去向景暄报告自己所见到的一切。好不容易捱到天色将明,他终于决定天一亮就去找吴孝忠,请他帮自己拿个主意。

    太子又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到了危险正在一步步向自己逼近。如果说半年前他因于承恩的一份军报贸然召景云丛回京是有意为之,想以景云丛最终交出兵权换得皇后不再以自己和景家联姻为患,而行的韬晦之计的话,这一回汪才人串通膳食坊的宦者赵慕义趁初一宫中盛宴之机下毒谋害皇后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且直令他措手不及,险些坠入万劫不复之中。所幸,汪才人还不算太蠢,唆使赵慕义在自己的饮馔中也投了毒,才使得他避免了当场被废黜的命运。

    清宁宫的一名宫女替皇后试尝食物后猝然倒下;赵慕义自杀不成,当庭供出汪才人;皇后恶狠狠地一定坚持要自己主持查案,且务必查出背后主使之人;杨全义带着清宁宫的禁军连夜直扑东宫抓人。。。。。。每当回想起这一幕幕,太子犹如作了一场噩梦。

    除夕接到圣旨,准他初一进宫给皇帝、皇后请安时,太子还真有些紧张。毕竟他被软禁在东宫已有半年,虽然皇帝并没有撤去他的任何职衔,甚至在皇后的默许下,派李进忠以元帅府行军司马的身份经常来往于皇宫与东宫之间,仍赋予他军机重任,但每每当他想起布满皇后眼线的含凉殿,以及建宁王死后他胆战心惊,借侍疾为由,不敢离开皇帝身边半步的那些日子,都对皇宫有一种说不出的敬畏之感。一踏进宫门,他都会不自禁地向身后宫外看上一眼,仿佛一旦走进这片院落,就再也出不来似的。

    此时已是初一夜里三更时分,太子站在麟德殿中,焦急地等待着对汪才人的讯问结果。李进忠亲自带领察事厅一班人等守候在殿外,名义上是协助查案,可太子心里明白:东宫嫔妾谋害中宫皇后,这在本朝还没有先例,无论如何,他这位东宫之主都难辞其咎。一旦从汪才人口中说出对他不利的话来,这班人随时都会扑进殿来,将他像囚犯一样按倒在地。难道自己只能困在这里坐以待毙吗?太子来来回回地在殿内踱着步,冥思苦想着脱身的办法。

    李进忠站在殿门外,眼瞅着殿内的太子象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个不停,心里也在暗暗打着算盘:膳食坊在内侍省的辖下,赵慕义是那里的副监,他参与谋逆,作为内侍省长官的自己轻则有用人失察之过,重则难免有牢狱之灾。赵慕义供出他是受东宫汪才人指使,暂时将皇后的注意力引向了太子,可是从内心说,李进忠根本就不相信太子与这桩谋逆案有任何瓜葛,汪才人身后如另有主谋也就罢了,倘若没有,拐过头来,难保皇后不会迁怒于自己,到时即使是皇帝,恐怕也很难救得了自己。可供他选择的路目前只有两条:要么,让太子彻底背下这口黑锅,凭着他以往于皇后处多有犬马之劳,或许可以逃过一劫;要么,与太子联手,迅速结案,让皇帝相信这就是一起宫嫔与宦者自发的谋逆案,不事诛连,皇后到时即使想借题发挥,皇帝也不会任由她胡乱牵扯。

    近三十年的宫中生涯,李进忠见惯了各种明争暗斗,他之所以能够攀上今天的高位,凭借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他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意,并坚定不移地顺从皇帝的心意办事。他亲眼目睹了皇后对太子步步紧逼的前前后后,也无时不在观察着皇帝的态度。最终他相信,在皇后和太子之间,皇帝定会最终选择站在太子一边,这一点,从皇帝亲自为太子选嫔,到半年前皇帝明罚暗保,成功地一度缓和了太子与皇后之间的关系,他都瞧得明明白白。因此,李进忠很快就在脑子里否决了牺牲太子以保全自己的念头,决定和太子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杨全义带着两个察事厅的堂官脚步匆匆地走进院来,看见李进忠仍在殿外的廊庑下徘徊,杨全义一脸媚笑地凑过来问道:“大人还没歇着哩?”

    李进忠心里明白眼前这个人才是真正主持查案的关键人物,从带领禁军到东宫捉拿汪才人,直到审讯人犯,身为正副钦差的太子和他都被撂在一边,只有皇后跟前的杨全义自始至终一手把持着。他这时前来,莫非汪才人已经开口招供了?

    “太子正在殿中等候消息,叫他们俩个在此候着,你随我进去吧。”李进忠冲杨全义点点头,带着他走进麟德殿。

    杨全义来到太子近前,跪下叩头道:“奴才杨全义见过太子殿下,爷久等了。”

    太子背对着李、杨二人,轻声问了句:“她招了?”

    “是。”杨全义没听到太子叫他平身,只得跪着答道,“汪才人已经供出谋逆的主使之人。”

    太子依然没有转过身来,静候杨全义继续说下去。站在旁边的李进忠却忍不住问道:“主使之人是谁?”

    杨全义抬眼看了看太子的背影,陡地高声答道:“废太子妃杨氏。”

    太子叹了口气,缓缓转过身来,用冷冷的目光逼视着杨全义,说道:“杨氏?她亡故已有三年,你可知道?”

    杨全义被太子盯得浑身不自在,索性低下头,回避着那森然的目光,回道:“据汪才人供说,杨氏三次托梦于她,说自已当年郁郁而终,皆是皇后娘娘所害,太子无情无意所致,要她为昔日的主子报仇,令她终日神志恍惚,终于串连赵慕义,做出下毒之事。”

    李进忠肚皮里暗笑,明面上却断喝道:“糊涂,你竟相信她的这一派胡言乱语!”

    不想杨全义却道:“岂止是胡言乱语,简直就是疯言疯语!爷,李大人,你们有所不知,汪才人进得问讯房中,趁手脚松绑之际,突然将自己浑身上下的衣服尽数撕破,裸着身子大喊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