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

第90部分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第90部分

小说: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臣说话时恰如其分的谦虚和鼓励的语气,通过表彰召伯的业绩来表彰召伯虎,激励他再建功立业。宣王对召伯虎赏赐的规格非常高,这也表达出宣王对召伯虎的感激之情。施行文治德政,让周王朝和四周的国家和洽相处,是中兴君臣的共同愿望。

    召伯虎救过宣王的命,又抚养帮助他即位,辅佐宣王化解宗族矛盾,和合诸侯,平定外患,可以说是功高盖世。然而,正是因为如此,他更注意君臣之间的礼仪,以身作则地维护周朝统治阶级的宗法制度。从诗歌中就可以体现出老功臣的这种意识,不求安逸不为游乐,要对淮夷进行讨伐,这是说宣王不求安乐,勤劳国事;四方叛国均已平定,但愿周朝安定盛昌。从此没有纷争战斗,我王之心宁静安详,体现了臣子对天子的体贴;开辟新的四方国土,料理划定疆土地境,体现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

    本来自  。。/bk/hl/32/32419/nex。hl

第172节 徐国() 
=〃('')〃 =》

    长江汉水波涛滚滚,出征将士意气风发。不为安逸不为游乐,要对淮夷进行讨伐。前路已经出动兵车,树起彩旗迎风如画。不为安逸不为舒适,镇抚淮夷到此驻扎。

    长江汉水浩浩荡荡,出征将士威武雄壮。将士奔波平定四方,战事成功上告我王。四方叛国均已平定,但愿周朝安定盛昌。从此没有纷争战斗,我王之心宁静安详。

    长江汉水二水之滨,王向召虎颁布命令:开辟新的四方国土,料理划定疆土地境。不是扰民不是过急,要以王朝政教为准。经营边疆料理天下,领土直至南海之滨。

    我王册命下臣召虎,巡视南方政令宣诵:文王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实为梁栋。莫说为了我的缘故,你要继承召公传统。全力尽心建立大功,因此赐你福禄无穷。

    赐你圭瓒以玉为柄,黑黍香酒再赐一卣。秉告文德昭著先祖,还要赐你山川田畴。去到岐周进行册封,援例康公仪式如旧。下臣召虎叩头伏地:大周天子万年长寿!

    下臣召虎叩头伏地,报答颂扬天子美意。作成纪念康公铜簋,敬颂天子万寿无期!勤勤勉勉大周天子,美名流播永无止息。施行文治广被德政,和洽当今四周之地。

    卣(yu)簋(gu)

    常武:周宣王亲征徐国

    夏朝禹的时候,伯益因为辅佐禹治水有功,他的儿子嬴若木受封于徐地,建立了徐国。后来,在夏朝、商朝、西周三代,徐国一直都是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周穆王时期,他曾派兵讨伐徐国,想要让徐国臣服,但是没有成功。周公旦时期,到周成王、周康王时期,西周和徐国的战争非常频繁。徐国参加以武庚为首的商朝残余贵族针对周朝的叛乱,反抗周公东征。周公旦的儿子鲁公伯禽时期的鲁国,经常和徐国发生摩擦。

    到了商朝末期,特别是周朝,徐国的力量比较强盛,周朝一直认为它是周朝的抗衡者,所以对徐国非常不放心,对徐国频频征伐。周穆王统治时期,贤能的徐偃王在位,他大行仁义,得到百姓的拥护。在这一时期,有32个邻国向徐国朝贡。徐国国力强盛之后,徐偃王大举进攻周朝的首都,周穆王大败徐国以后,徐偃王在彭城一带隐居山林,周穆王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统治徐国。在此之后,徐国有了数百年的太平时期。

    公元前512年夏天的时候,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和钟吾国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掩余和烛庸都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两国依仗有强大的楚国作为后台,抗拒不服从命令,并私自放走了两位公子,让他们去了楚国。楚昭王知道后非常高兴,立即派出重要的官员去隆重迎接,并安排他们在养地暂住。接着,楚昭王又名令重修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两块地封给两位公子,企图利用两位公子来危害吴国。

    这给了吴王出兵的借口。公元前512年冬天,吴王派孙武、伍子胥讨伐徐国和钟吾国。徐国就是因为这次事件,被吴国侵略,由于徐国的军队不堪一击,结果被吴国灭掉。徐国亡国以后,徐国的子孙以原国名徐为姓氏,成为徐姓的起源之一。

    徐国在西周是东夷集团中最强大的国家,它地处江淮,河交错,航运事业占有很大的优势。今天的这首诗歌,就是赞美了周宣王率兵亲征徐国,平定叛乱,取得重大的胜利。

    宣王委任将帅并部署战备任务,让他们速速整顿军队,备战习武,布防警戒,准备讨伐徐国救助南方。宣王通过尹氏向程伯休父下达作战计划,把当前作战的形势、任务、目标和行军路线都说清楚了。这表现出了宣王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气魄和指挥才能。天子亲征,沉稳从容,战士行军,不紧不慢,充满一种胜券在握的坚定信心。而敌方,徐军的阵营是**动惶恐的,就像五雷轰顶一样仓皇失措。一方镇定,一方惊慌,两相对照,显现出了王师强大的力量,还未开战,就已先声夺人。

    王师在进击徐夷的时候,周王奋发用武,官兵勇敢,如猛虎怒吼,突显出王师惊天动地的气势。这样的攻势来进击徐夷,无异于泰山压顶,自然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王师迅速地深入淮河腹地,切断了淮水的沿岸路线,还俘获了大批的叛军,进而在此扎营,为剿灭敌人做准备。

    王师无比声威,兵马众多,行动迅捷,气势如江汉之水波涛汹涌,军队如山难以动摇,打起仗来如山川之疾水滚滚而来,军营整齐,战无不胜。王师凯旋归来,这最大的功劳是属于周宣王的,宣王的计谋得当,四方的叛逆已经平定,徐国改邪归正,周宣王班师回朝。昔日大敌当前,宣王的心境是凝重的,今日胜利了,宣王踌躇满志。从宣王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对这次平定徐国的重视和喜悦。徐国是淮夷大国,屡次和周王朝抗衡,如今终于降服来朝,自然是可喜可贺,何况这一次又是天子亲征。

    多么威严多严明,王对卿士下命令。太祖庙堂召南仲,太师皇父在其中:速速整顿我六军,备战习武任务重。布防警戒切莫松,救助南方惩元凶。

    王诏尹氏传下令,告谕程伯休父依令行;士卒左右列成队,告诫全军申军令。沿那淮岸急行军,巡视徐国察隐情。诛其祸首安人民,三司就职工作勤。

    多么威严多伟大,神圣天子亲出征,从容镇定向前进。不快不慢按兵法,徐方慌张乱阵营。王师神威震徐方,雷霆万钧压头顶,徐方骚动大震惊。

    周王奋威用武力,如天动怒雷声起。前锋部队如猛虎,虎怒吼声震大地。大军屯聚淮水边,擒获顽敌向前逼。切断淮水沿岸路,王师驻此扫顽敌。

    王师强大兵马众,迅捷如鸟掠长空,势如江汉水汹涌。如山之基难动摇,如川之流滚滔滔。军营绵绵排列齐,战无不胜难知底,大力征讨定淮夷。

    王的谋略无不中,徐国投降来归从。徐国臣服成一统,胜利应是天子功。四方叛逆已平定,徐国入觐来王庭。徐国改邪已归正,王命班师返京城。

    本来自  。。/bk/hl/32/32419/nex。hl

第173节 周幽王的罪状() 
=〃('')〃 =》

    瞻卬(yǎng):周幽王的罪状

    周幽王昏聩腐朽,**幸褒姒,败坏纲纪,任用奸人,斥逐贤良,倒行逆施,招致天怒人怨。北方的犬戎趁机入侵,杀害了周幽王,导致西周灭亡。周幽王荒乱无道,祸国殃民,正直的士人在抒发忧国忧时的情怀时,同时表达出疾恶如仇的愤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周末年的黑暗现实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天灾**,时局艰难危险,国家不得安宁,生灵涂炭。他仰望苍天,这个天既指自然界的天,也指人类社会的天,也就是高高在上的最高统治者。所以天降灾祸就包括天灾**两方面的因素。而从百姓的受难情况来看,**更甚于天灾。人家有块好的田地,统治者却占为己有;人家有好的劳力,统治者却夺取过来;无罪之人反来拘捕,有罪的人得到宽恕,这是典型的倒行逆施的虐政。

    有才男子称霸王,有才女子便国亡,周王朝如今祸乱的根源是女人得**,而这个得**的女人害人的主要手段是谗言和搬弄是非。杜绝女子为祸的有效方法是,让女人从事蚕织,不得干预朝政。罗织罪名,戕害士人;苛政暴敛,民不聊生;侵占土地,掠夺奴隶;放纵罪人,迫害无辜;政风**,纪纲紊乱;妒贤嫉能,奸人得势;罪绵密,忠臣逃亡,这些都是幽王的罪状,不然的话,也不会落个国破人亡的下场。

    贤人君子才是一国的栋梁,年高而有声望、经历多成熟稳重的人才是一个邦族的元气,如今的周王朝元气已损,栋梁将倾,人亡邦瘁,天神俱怒。士人面对天灾**,抒发了言辞恳切的忧国忧时之情,并劝诫幽王不要辱没先祖,努力拯救周王朝的子孙。

    仰望苍天意深沉,苍天对我却无情。天下久久不太平,降下大祸世不宁。国内无处有安定,戕害士人与庶民。病虫为害庄稼毁,长年累月无止境。罪恶法不收敛,苦难深渊难减轻。

    人家有块好田地,你却侵夺据为己。人家拥有强劳力,你却夺取占便宜。这人原本无罪过,你却反目来拘捕。那人该是罪恶徒,你却赦免又宽恕。

    有才男子称霸王,有才女子便国亡。可叹此妇太逞狂,如枭如鸱恶名当。花言巧语善说谎,灾难邪恶祸根藏。祸乱不是从天降,出自妇人那一方。不是他人来教诲,只因帖近女红妆。

    罗织罪名穷陷害,前言后语相违背。难道她还不狠毒?穷凶极恶又有谁!好比奸商发横财,君子洞察目了然。妇人不该理朝政,蚕织女工全抛开。

    苍天为何责罚苦?神灵为何不庇护?元凶顽敌全不顾,只是对我相忌妒。人们遭灾不怜悯,纲纪败坏装糊涂。良臣贤士尽逃亡,国家危急无救助。

    苍天无情降法,严酷繁多难躲藏。良臣贤士皆流放,忧国忧时苦果尝。苍天无情降法,频繁危急势难挡。良臣贤士全杀光,忧国忧时心悲伤。

    涌泉沸腾水花喷,汩汩流泉渊源深。忧国忧时心悲伤,难道今日愁始增?生前不降灾难重,死后祸乱又不跟。厚土皇天高莫测,控制生灵定乾坤。切勿辱没你祖宗,拯救邦家为子孙。

    鸱(h)

    召旻(n):士人绝望地呼喊

    周幽王**幸褒姒,斥逐忠良,导致国家濒临灭亡;他任用奸佞,败坏朝纲,这和他**幸褒姒一样,对国家造成极大的危害。通过幽王亡国的历史,我们再来理解孔子说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可能就会有一些新的感触了。

    责问天并不是简单的斥责,周人的天命观已经有了天人感应的色彩。什么是天人感应呢?它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的是天意和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难吉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天子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天的意志,天子政治清明,自然风调雨顺,天子昏庸暴虐,天就会降下各种自然灾害;所以老天接二连三降灾荒,必然是天子缺德的结果。百姓受到饥馑的荼毒,流离失所,让人不得不去思索上天为何要降罪于世人。

    勾心斗角,败坏朝纲,这是昏王纵容的结果,这和上面说的天降饥馑流亡是全然不一样的,可见,天降灾难的原因是周王实行恶政。奸佞小人乱糟糟地互相馋毁伤害,不认真供职,昏聩邪僻尽做坏事。这样的结果是,把好好的一个周王朝给葬送掉!正直的士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内心其实是在淌血。

    士人在不遗余力地痛斥奸人之后,又开始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抨击,并感叹自己职位太低,无法遏制他们的气焰。小人欺诈攻击心藏奸,正直之士兢兢业业,士人开始发问: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吗?士人感叹自己位卑权微,其实是和感伤幽王**信奸人,败坏政事的家国之恨密不可分的。身为士大夫,哪怕是地位最低的那一层次,也有尽心竭力讽谏规劝君王改恶从善的责任与义务。

    士人看到此时连年干旱的天灾**,说道:我看这样的周王朝,没有不灭亡的道理!其实这是士人反预言的心理,他痛陈国家必遭灭亡,正是为了避免这样的灭亡。但历史告诉人们,指出灭亡的趋势并不能使昏君暴君停止倒行逆施,他们对国家形势的觉悟只可能是在遭遇灭亡之后。但是遭遇灭亡之后,觉悟也是毫无意义的。忠臣义士的劝谏对这种历史过程向来是无能为力的,他们的所作所为,无非是为历史中暗淡的一幕抹上一丝悲壮的色彩。

    昔日富裕今日穷,富裕与贫病的反差让人伤心,更令人对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