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

第83部分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第83部分

小说: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想让天命不改变,就必须自身做到效法于天,而周人的榜样就是文王。所以作为周人,一定要学习文王的德行和勤勉,这样就可以得天富佑,长治久安。

    天命论本来是殷商奴隶主的政治哲学,认为统治者的权利是天帝赐予的,奉行天帝的旨意,才能在人间实行统治。统治者所作的一切都是天意,天意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周王朝在推翻殷商的统治时,也是借用天命作为自己建立统治的理论依据。然而,周王朝吸取了殷商亡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天命无常”、“唯德是从”的观点。意思是上天只选择有德之人来统治天下,统治者失德,便会被革去天命,而另以有德者来代替,文王就是以德而代殷兴周的。所以周人要以殷为鉴,敬畏天帝,效法文王的德行,才能永保天命。

    周公在表达“天命无常”、“唯德是从”的时候,不是只空发议论,而是通过对文王功业和德行的歌颂,以事实为依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果没有文王的德行,就无法创立今天的周王朝,也就没有今日和后世的荣耀显贵。殷商人口原本比周国要多得多,因为丧失了民心,最终落得失败的下场,殷商的贵族也沦为了周朝的服役者。周公作为老资格的政治家,他是在歌颂文王,同时也是对后生晚辈的谆谆教导、恳切叮咛,这其中有劝勉,有鼓励,有启发,有引导,可谓是理正情深、苦口婆心。

    我们来好好地欣赏一下这首诗歌:

    文王神灵升上天,在天上光明显耀。周虽是古老的邦国,承受天命建立新王朝。这周朝光辉荣耀,天帝的意旨完全遵照。文王神灵升降天庭,在天帝身边多么崇高。

    勤勉进取的文王,美名永远传扬人间。天帝厚赐他兴起周邦,也赏赐子孙宏福无边。文王的子孙后裔,世世代代繁衍绵延。凡周朝继承爵禄的卿士,累世都光荣尊显。

    累世都光荣尊显,深谋远虑恭谨辛勤。贤良优秀的众多人才,在这个王国降生。王国得以成长发展,他们是周朝栋梁之臣。众多人才济济一堂,文王可以放心安宁。

    文王的风度庄重而恭敬,行事光明正大又谨慎。伟大的天命所决定,商的子孙成了周的属臣。商的那些子孙后代,人数众多算不清。天帝既已降下意旨,就臣服周朝顺应天命。

    商的子孙臣服周朝,可见天命无常会改变。归顺的殷贵族服役勤敏,在京师祭享作陪伴。他们在祼礼上服役,身穿祭服头戴殷冕。为王献身的忠臣,要感念你的祖先。

    感念你祖先的意旨,修养自身的德行。长久地顺应天命,才能求得多种福分。商没有失去民心时,也能与天意相称。应该以殷为戒鉴,天命不是不会变更。

    天命不是不会改变,你自身不要自绝于天。传布显扬美好的名声,依据天意审慎恭虔。上天行事总是这样,没声音没气味可辨。效法文王的好榜样,天下万国信服永远。

    大明:周朝开国历史的颂歌

    这是一首具有史诗性质的颂诗,从周朝始祖后稷诞生、经营农业到公刘迁徙到豳地,古公亶父迁到岐地,王季继续发展,文王伐密伐崇,直到武王灭亡商朝,可以说是把每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写到了。这首诗歌应该是周王朝贵族为了歌颂自己祖先的功德,为宣扬自己王朝的开国历史所作。

    皇天伟大,天命难测,想做一位好的国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是天命让帝辛坐上了商朝的王位,又是天命让帝辛失去了商朝。这是因为殷商的命运走到了末路,周朝的命运慢慢兴旺起来。周文王的父亲王季娶了任家姑娘,太任是商朝末期贵族家的女儿,她生性端正严谨、庄正诚敬,做事合乎仁义道德。她嫁给王季之后,主持后宫立身端正,宫廷上下肃穆祥和。

    太任怀孕的时候眼睛不看邪曲的场景,耳朵不听邪乱无礼的声音,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作为历史上有记载的胎教先驱,姬昌一生下来就非常聪明,太任教他一,他能知道十。人们都赞叹说:这都是太任的胎教做得好啊!文王承受天命,是位伟大英明的君主,恭敬谦让而又勤勉努力,很好地肩负起周朝的祖业。

    天帝明察人世间,发现在文王身上集中体现了天命,于是在文王还年轻的时候,天帝赐予了他一桩好姻缘,天作之合。姬昌在渭水之滨遇到太姒,面对她的美貌,姬昌感叹惊为天人。后来得知太姒仁爱而明理,生活俭朴,姬昌决定迎娶太姒。因为渭水上没有桥,姬昌决定在渭水上造舟为梁,舟舟相连,成为浮桥,在迎娶太姒的时候,场面盛大。太姒生下了武王,武王承受天命讨伐殷商。在牧野之战,虽然敌军众多,而武王率领的周军斗志昂扬。牧野之战场面盛大,武王在姜尚的辅佐之下,最终一举灭亡了殷商。

    本来自  。。/bk/hl/32/32419/nex。hl

第158节 周人的来源() 
=〃('')〃 =》

    皇天伟大光辉照人间,光采卓异显现于上天。 。。天命无常难测又难信,一个国王做好也很难。天命嫡子帝辛居王位,终又让他失国丧威严。

    太任是挚国任家姑娘,也可以算是来自殷商。她远嫁来到我们周原,在京都做了王季新娘。就是太任和王季一起,推行德政有着好主张。

    太任怀孕将要生儿郎,生下这位就是周文王。这位伟大英明的君主,小心翼翼恭敬而谦让。勤勉努力侍奉那天帝,带给我们无数的福祥。他的德行光明又磊落,因此承受祖业做国王。

    天帝在天明察人世间,文王身上天命集中现。就在他还年轻的时候,皇天给他缔结好姻缘。文王迎亲到洽水北面,就在那儿渭水河岸边。

    文王筹备婚礼喜洋洋,殷商有位美丽的姑娘。殷商这位美丽的姑娘,长得就像那天仙一样。卜辞表明婚姻很吉祥,文王亲迎来到渭水旁。造船相连作桥渡河去,婚礼隆重显得很荣光。

    天帝有命正从天而降,天命降给这位周文王。在周原之地京都之中,又娶来莘国姒家姑娘。长子虽然早早已离世,幸还生有伟大的武王。皇天保佑命令周武王,前去袭击讨伐那殷商。

    殷商调来大批的兵将,军旗就像那树林一样。我主武王誓师在牧野,他说:只有我们最兴旺。天帝监视你们众将士,不要有什么二心妄想!

    牧野地势广阔无边垠,檀木战车光彩又鲜明,驾车驷马健壮真雄骏。还有太师尚父姜太公,就好像是展翅飞雄鹰。他辅佐着伟大的武王,袭击殷商讨伐那帝辛,一到黎明就天下清平。

    绵:周人的来源

    周王族十三世祖、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从豳地迁徙到岐地,定居在渭河平原,奠定了周族兴盛的基础。作为农业民族,土地就是根本,能否占有并支配广阔丰美的土地,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兴衰。周人历史上的几次迁徙,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对肥沃土地的追求,因为地利之美,足以为王。周人的历史是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是太王古公亶父把周人迁徙到岐地,开始建设这里的。正是太王迁岐的重大决策和文王的仁德,才奠定了周人灭商建国的基础。

    周人早先所居住的豳地,人们挖地窖建窑洞,还没来得及好好地建筑房屋和厅堂。由于农业的落后和强悍游牧民族的侵扰,促使古公亶父举族迁移。孟子中记载:周太王居住的豳地,狄族人经常来犯;周太王用动物皮毛和丝绸布帛来侍奉他们,都免不了被侵犯;用狗和马来侍奉他们,也免不了被侵犯;用珠玉宝贝来侍奉他们,也免不了被侵犯;狄族人想要的,是周太王的土地。

    古公亶父率领姬姓氏族,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周原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土地肥美,适合农耕和狩猎,岐山又是天然屏障。姜女是当地平原民族姜族的长女,周与姜联姻,意味着古公亶父被承认是周原的占有者和统治者。在苦菜甜如麦芽糖的辽阔平原上,周人怀着满腔喜悦和对新生活的憧憬投入了劳动,他们刻龟占卜,商议谋划,欢天喜地地安家定宅,封疆划界,开渠垦荒。

    与落后的豳地相比,平原文明的标志就是建造房屋。周人走出了地穴窑洞,在地面上修屋筑室,是周人安居乐业的开始。这是周族初兴的象征,也正是古公亶父迁岐的伟大功业。“腾腾、轰轰、登登、嘭嘭”,这种嘈杂的劳动场面,烘托了劳动的气氛。洪天的鼓声被淹没在铲土声、填土声、打夯声和笑语声中,真是朝气蓬勃、热火朝天。成百道墙一同建起,既是对自己建筑技术的夸耀,又显示了周人的自强自立、不可侵犯的精神。

    周人营建城郭,建设宗庙,构建中央机关,设官分职,发展农业生产,使得周族逐步强盛起来。豳地和其他地方的自由民,视古公亶父为仁人,他们扶老携幼纷纷前来归附。昆夷再也不敢轻易侵犯周人,日益强大的周族开始蔑视昆夷。

    虞芮两国的国君为了争田久而不决,于是说:姬昌是有德之人,让他来裁定吧!于是他们一起来到周地,到了周边境,看到周人耕田的相互让出地边,走路互相让道;进入周都邑,他们又看到周人男女不同路,头发斑白的老人活得很好也不需要扶助;到了周朝廷,更发现周人士大夫卿大夫之间有礼有节。虞芮两国的国君非常惭愧,说:我们真是小人,不要再踏进君子的朝廷里啦!于是两国的国君让出了所争之地作为间原。文王用自己的睿智和文德,平息了虞芮两国的争执。

    大瓜小瓜瓜蔓长,周人最早得发祥,本在沮水漆水旁。太王古公亶父来,率民挖窖又开窑,还没筑屋建厅堂。

    太王古公亶父来,清早出行赶起马。沿着河岸直向西,来到岐山山脚下。接着娶了姜氏女,共察山水和住地。

    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麦芽糖。开始谋划和商量,再刻龟甲看卜象。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修屋造住房。

    于是在此安家邦,于是四处劳作忙,于是划疆又治理,于是开渠又垦荒。打从东面到西面,要管杂事一样样。

    先召司空定工程,再召司徒定力役,房屋宫室使建立。准绳拉得正又直,捆牢木板来打夯,筑庙动作好整齐。

    铲土入筐腾腾腾,投土上墙轰轰轰。齐声打夯登登登,削平凸墙嘭嘭嘭。成百道墙一时起,人声赛过打鼓声。

    于是建起郭城门,郭门高耸入云霄。于是立起王宫门,正门雄伟气势豪。于是修筑起大社,正当防戎那大道。

    既不断绝对敌愤,邻国也不失聘问。柞栎白桵都拔去,道路畅通又宽正。昆夷奔逃不敢来,疲弊困乏势不振。

    虞芮两国争执平,文王启发感其性。我说有臣疏化亲,我说有臣辅佐灵。我说有臣善奔走,我说有臣御敌侵。

    本来自  。。/bk/hl/32/32419/nex。hl

第159节 文王何以安四方() 
=〃('')〃 =》

    棫朴:周文王如何安四方

    山林茂盛,百姓才能不愁薪柴;贤人众多,国家才能兴旺富强。请大家搜索看最全!的****棫树和朴树,在这里比喻贤人,周文王有德,气度非凡,才使得国士归附,上下得体。周文王出征,六师之众自觉跟随。银河在天,宽广无边,就像周王的德行一样,惠泽万民。文王深谋远虑,培养人才,百姓祝愿他万寿无疆。精雕细刻到了极致,它的外表一定是最美的,纯金碧玉到了极致,才是最好的质地。周文王既有美好的装饰,又有优秀的内质,而且勤勉不已,所以能治理好四方。

    棫树朴树多茂盛,砍作木柴祭天神。周王气度美无伦,群臣簇拥左右跟。

    周王气度美无伦,左右群臣璋瓒捧。手捧璋瓒仪容壮,国士得体是贤俊。

    船行泾河波声碎,众人举桨齐划水。周王出发去远征,六军前进紧相随。

    宽广银河漫无边,光带灿烂贯高天。万寿无疆我周王,培养人才谋虑全。

    琢磨良材刻纹花,如金如玉质佳。勤勉不已我周王,统治天下理国家。

    旱麓:周文王用人

    旱山的山脚下长满茂密的榛树和楛树,树木之所以如此茂盛,是因为得到了**的润泽。周族百姓可以享受和乐的生活,是受到了文王德行的教化。君王因为和乐平易而得福,得福而更加的和乐平易。祭祀时,白玉黄酒相互映衬,色彩鲜明,周文王通过虔诚地祭祖而得福。他懂得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文王让优秀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和乐平易的的君主,怎么可能不培养新人,让他们发扬光大祖辈的德业呢!

    祭祀的现场,斟酒于圭瓒,铺白茅于神位前,把酒浇在茅上,酒渗入茅草中,就像神饮用了一样。同时,宰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