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

第62部分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第62部分

小说: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朝军队击败武庚以及三监之后,周公想要扩大东征的战果,一举消灭了其他的反叛力量。周公原计划先向东讨伐奄国,奄国是东部主要的反叛势力,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国家。周朝的大臣辛公甲向周公提出建议:大国难攻,小国易攻,不如先攻下小国来孤立大国。周公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改变计划,挥师东南,进攻九夷。九夷都是小国,实力不强,在周朝军队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但由于九夷在此之前长期与商朝作战,他的军队数量虽然很少,但颇具战斗力,而且加上对当地的地理非常熟悉,善于在低洼河湖地带作战,而周朝的车兵行动不便,士兵多有水土不服,因此九夷之战打得非常艰苦。经过连续作战,九夷终于被征服。

    周成王三年,周军北上攻打奄国,周军占领了奄国西、南两边的邻国。奄国势单力孤,国君被迫投降。奄国是商朝的旧都,周公歼灭奄国,是对殷商势力的重大打击,其他的反叛国家也相继投降。

    周公的东征持续了三年,终于平定了管叔、蔡叔、武庚联合的武装叛乱。周公讨平叛乱之后,乘胜东进,消灭了参加叛乱的五十多个小国,把周朝的统治地区延伸到东部的沿海地区。为了彻底消除商朝残余势力对周朝的隐患,周公在洛水的北岸营建了洛邑,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作为周朝的东都,以便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同时周公封投降周朝的商朝贵族微子启于宋地,建立宋国;封周武王的弟弟康叔于朝歌,建立卫国;封周公的长子伯禽于奄国的旧地,建立鲁国,分别治理殷朝的遗民。从此以后,周朝对黄河下游的控制牢固了许多。

    今天这首诗歌的主人公,就是一位战士,他跟随着东征的大军打了三年仗。如今东征结束,他很快就能回到自己的家园,此时他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通过这位普通战士的视角,叙述他东证后回家前复杂真挚的内心感受,来发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这里面有他对过往艰辛危险生活的回忆,也有对家乡的变化和前途的猜测,更有对妻子的思念,还有当初他和妻子成亲时的甜蜜回忆。

    走在归乡的路上,不料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真是细雨夜归人。他这次真的是要回家了,可是此时的他,却心里很是压抑,他望着家乡的方向,心里非常伤感。他从心底里发出了自己的愿望: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永远穿着妻子做的粗布衣裳,再也不要打仗了!一阵寒风吹来,把他的思绪拉回了现实中。大家现在只是在归途中,由于天上下着细雨,大家就像桑蚕那样聚集在一起,躲在桑树下面。晚上睡觉的时候,只能将身子一蜷缩,躲在兵车下面。

    在梦中,他似乎看到了一片荒凉的景象,栝楼藤虽然仍蔓延在人家的房子上,但是这处房子已经破败了,早已没有人居住了。屋内很是潮湿,土鳖虫在室内缓慢地爬行着,蜘蛛网横挂在门口,田边还留着各种野兽的蹄印,到了夜里还有鬼火在闪烁,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呀!但是久经沙场的他,不会害怕眼前的这些东西,他看到这样的场景,倒是越来越想家了,希望自己的家园不要也这个样子啊!

第115节 结婚六礼() 
他的思绪慢慢地漂移,继续展开想像。终于他回家了,百感交集之后他终于有了一种踏实的归属感。细雨归人站在了一位女子面前,有些突然,又太让人惊喜。他出征在外三年,妻子在家里也三年了,他们的辛苦是一样的,他们的感受也是一样的。女子见到他,先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连忙把自己的丈夫迎进来。她刚刚把房屋打扫干净、修补完好,丈夫回来了。此时他们之间应该有千言万语,应该有千万种情思,可是言语再多,感情再复杂,最后只化成了一句话:你离开我已经三年了。话语那样平淡,感情却是无限的深沉。

    他回家了,他终于可以过平平淡淡的日子了。和平给人们带来了最大的幸福,年轻的男女纷纷结婚,热闹非凡,仪式隆重,新娘羞羞答答,新郎喜笑颜开。黄莺闪耀着它那美丽的羽毛,比翼齐飞。这样的欢乐不只是属于这对新人的,而是属于所有人的。他又想起他结婚时妻子的样子,是那么的美。如今那些久离重聚的恩爱夫妻,不更是感到欣慰吗?

    不需要用言语来歌颂和平,也不需要用言语来歌颂为了和平而付出代价的人,歌颂美好的生活,就是最切实、最真挚的歌颂和平了。

    这是他在回家路上对于美好生活的想像,他的愿望能实现吗: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才说要从东山归,我心忧伤早西飞。家常衣服做一件,不再行军事衔枚。野蚕蜷蜷树上爬,田野桑林是它家。露宿将身缩一团,睡在哪儿车底下。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栝楼藤上结了瓜,藤蔓爬到屋檐下。屋内潮湿生地虱,蜘蛛结网当门挂。鹿迹斑斑场上留,磷火闪闪夜间流。家园荒凉不可怕,越是如此越想家。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白鹳丘上轻叫唤,我妻屋里把气叹。洒扫房舍塞鼠洞,盼我早早回家转。团团葫芦剖两半,撂上柴堆没人管。旧物置闲我不见,算来到今已三年。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当年黄莺正飞翔,黄莺毛羽有辉光。那人过门做新娘,迎亲骏马白透黄。娘为女儿结佩巾,婚仪繁缛多过场。新婚甭提有多美,重逢又该美成什么样!

    衔枚:行军时口中衔有竹棍以保证不出声音

    破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周公东征,历时三年之久,最终平定叛乱,还给了老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管国、蔡国、殷国、奄国这四个国家的老百姓,为了感谢周公的功劳,写了这首诗歌来赞美他。

    斧和斨(qiāng)都是百姓的生产工具,是百姓创造财富、维持生计的依赖。然而,由于四国的国君长年累月的劳役,这些工具都残破了,百姓的家计也因此陷入了困苦之中,百姓怨恨深深,生活是艰难困苦的。但是天无绝人之路,终于有了转机,终于有了希望,因为周公率兵东征了。由于周公东征,四国的叛乱者陷入了惊惧和恐慌之中。周公对百姓哀怜体恤,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贤人。

    流散的百姓能够回归家园,和家人团聚,万民团结,国家自然会强大稳固。周公的这次东征平叛,对于东征的战士来说,牺牲是非常大的;但对于统治者和老百姓来说,这是一次英明之举,正义之举,确实是值得赞颂的。

    和平,是永恒的主题:

    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又使我斨缺残。周公率军东征,四国君主无不心惊胆战。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这是多么的仁贤。

    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又使我錡缺残。周公率军东征,四国百姓深受教化感染。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这是多么的良善。

    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又使我銶缺残。周公率军东征,四国家人重聚生活平安。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这是莫大的恩典。

    錡(qi)銶(qiu)

    伐柯:完成一桩好事需要经过一个合理的过程

    一位男子见到了一位中意的女子,他赶紧央告媒人去说媒;在媒人的殷勤劝说下,婚姻终于定了下来;男子安排了隆重的迎亲礼,把自己中意的女子娶了过来。

    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古代中国婚姻问题的过渡阶段。周公制订了仪礼,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婚姻是家庭形成的基础,也是社会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会是倍受重视的。因此婚姻很早就被纳入到了礼的范畴,确立了聘娶婚的核心体制。媒氏也成为了专门的官职,掌管万民的婚姻事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开始借助权利的途径进入百姓的生活,并且形成定式影响后人的婚姻生活。

    礼记上写道:婚礼,是传宗接代的事情,也是繁衍子孙至于无穷的事情。它着重地强调,经过漫长原始社会时期演化而成的婚姻,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社会永恒存在的。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与演变,聘娶婚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婚姻制度,逐渐占据了社会婚姻的主导地位,成为了当时婚姻形制的主流。

    媒妁在聘娶婚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礼记中记载,要完成一桩婚事,必须要履行六礼,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纳采,就是男方想与女方结亲,男方派遣媒妁去女方家提亲,送礼求婚;问名,就是男家行纳采礼之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方便男家占卜问事,测定吉凶,决定成婚与否;纳吉,就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来表示要订婚的礼仪。

第116节 完成好事需要合理过程() 
纳征,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从古代法律的意义上讲,纳征重在形式,而不在于数量,纳征的完成标志着订婚阶段的结束,是婚姻成立的主要标志之一。请期,就是由男家择定好结婚佳期,用红笺书写男女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等,写成后称之为请期礼书,由媒妁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亲迎,就是新婿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通常是男家将婚期通知女家后,到了成婚的那一天,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也要由男家派遣迎亲队伍迎娶,新娘在家等候。

    在以上的婚姻六礼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媒妁的穿针引线。礼记中写道:婚礼,这是一种将要结合两姓之好,对上关系到祭祀宗庙,对下关系到传宗接待的礼仪,所以君子都很重视它。说文解字中写道:媒,就是谋的意思,谋合两姓;妁,酌的意思,斟酌两姓。谋合两姓,就是合两姓之好,帮助两姓男女缔结婚姻;斟酌,就有了权衡利弊、择善而定的意思了。

    根据周礼记载:媒官掌管着民众的婚姻。凡出生男女三个月以上的,取了名字的,媒官都要把他们的姓名和出生年月日记录下来。媒官有责任和义务让年满三十岁的男子娶上妻子,让年满二十岁的女子嫁人。男子娶再嫁妇为妻或者接纳再嫁妇所带的子女的,也要加以记录。可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媒妁是婚姻制度中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角色。

    聘嫁娶有三个要素:首先就是媒妁之言,第二就是父母之命,第三就是纳征。礼记中记载:男女之间,如果没有媒人往来提亲,就不知道对方的名字。通过媒妁的沟通获得父母同意后,才能形成双方的婚约,这是当时社会婚姻活动中普遍遵循的准则。

    以上的内容,可以说是今天这首诗歌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

    一位男子,在新婚燕尔时,喜悦于自己美满的婚姻,情不自禁地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那份喜悦。他告诉我们,媒妁是使他们两个人好合的人。男女双方的结合要有媒人从中料理,婚姻才会得以成功。他说出来的口气是那么的斩钉截铁,不容置疑,道理就像做个合适的斧柄必须有斧头那样简单明白。

    他由衷地赞美新婚的妻子,但奇怪的是,他一不赞美妻子年轻貌美,二不赞美妻子温柔体贴,却赞美起妻子会摆礼器、善于料理祭祀宴享这一类的事宜,真是让人有些费解。

    男子兴奋地看到,他的新婚妻子在料理宴席祭祀时很有经验。原来,在封建社会的家族观念中,娶妻主要是以延绵家族为目的,因而理想的女人不仅是貌美、健康、能生儿育女的,能够辅佐宴享祭祀是更好不过的了。男子能娶到这样的女子,真是满心欢喜,他认为妻子只有懂得祭祀这类的事情,才能真正地做到持家有道。这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封建的**观念、宗法观念已经渗透到婚姻生活中,成为衡量爱情是否美满的准则了。

    这首诗看似简短,其实是有两层意义的,一是诗歌本身的表层含义,二是它可以引申出比较深层次的含义。

    男子找到了一个心目中的妻子,就像斧头找到了一支合适的斧柄一样,需要一定的方法程序,需要媒人、迎亲礼等基本的安排。男子心中的得意,情绪的兴奋,都凝聚在了一首自得自悦的欢歌中。斧头和斧柄,就像丈夫和妻子一样,合适了才会完美。就是再合适,还得需要媒人的牵线搭桥,妻子才能过门。这是中国古代喜庆民俗的场景,也表示出中华民族对于婚姻大事的严肃重视。

    从引申的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