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

第35部分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第35部分

小说: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周洛邑建成之后,周公召集天下的诸侯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庆典。在这里,周公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制定礼乐,从而谋划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在礼乐之制中,礼强调的是别,就是所谓的尊重应该尊重的人;乐的作用是和,就是所谓的亲近应该亲近的人。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个方面。亲亲尊尊也成为了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尊卑贵贱的区分,也就是宗法制,进一步讲就是该如何确立继承制的问题。由于没有严密的继承制,周公固然也可以称王,三监也可以因为争夺王位而背叛王室。作为小邦的周人不能不考虑大邦殷人留下来的经验和教训,何况周公对夏朝殷朝的历史又是了如指掌。殷商在王位继承的问题上,一开始是传子和传弟并存的,这种并存就曾经导致了殷商长达百年的“九世之乱”。就是这一百年,殷商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屡次迁都,实力锐减,从而无力再顾及其他的诸侯和部族,商朝周围的诸侯和部族也趁机发展起来。

    把王位传给兄弟还是传给儿子,都会出现是传给长、传给幼还是传给贤的问题。传给兄弟的麻烦就更大了,最小的兄弟如果都老了,就需要往下代传,下代应该传给谁呢?商王有自己的儿子也有侄子,似乎传给谁都是有理可依的。这些复杂的矛盾存在着,往往会导致王室的纷争,而王室的纷争又会导致王权的衰落。这样的话,国家是不会长久的。

    殷商到了后期,明显地废除了传弟制,而确立了传子制。这样的继承制度必然会推演出一套维护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诸侯卑的等级森严的礼仪法制。这种礼仪法制在强硬地要求周人都要遵守的同时,确实也起到了巩固宗法制的作用,进而维护了周天子的统治,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不因王位的问题而导致出现内部的混乱。

    礼法规定了很多的细节,比如谁要是违反了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等的具体规定,便被视为非礼、僭越。周天子给诸侯分封的土地,前提一定是土地属于国有的,也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了加强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周公在总结前代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册封、巡游、朝觐、贡纳等制度。

    周公摄政的后期,成王已经长大了,周公决定把政权还给成王。在还政之前,周公写了一篇文章,名为无逸,文章中用殷商的灭亡作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务必要懂得治理天下的艰难,不要沉迷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之中。周公退位之后,把主要的精力用到了制礼作乐上,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

    周公制礼作乐的第二年,也就是周公摄政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地交给了成王。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躲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王的重任;等到国家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道路时,毅然地让出了王位。这是一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周公的这种精神,始终被后代颂扬着。

    周公并没有因为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他不断地告诫成王:知道务农的辛苦,你才真正地明白百姓;父母辛勤地务农,如果他们的子弟却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荒诞妄为;甚至侮辱自己的父母说他们老了什么都不懂,这种不孝的话是千万不能说的;对不孝不友的人要处以刑罚;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要知道百姓的隐情疾苦;文王吃不好穿不好,节俭爱民,和百姓一起参加劳动,为的就是团结万民;他不敢安逸于音乐游猎之中,不索取分外的东西,因而周族长久地生存下来。

    周公把政权还给成王的三年后,他退回丰地养老,不久便得了重病。临终前,周公叮嘱,一定要把自己葬在成周,以表示自己至死也不会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把周公葬在了文王的墓地之中,成王说:我不敢把周公当作臣子。

    周公是最受孔子推崇的人物之一,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的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更是将周公和孔子并称,周公是元圣,孔子是至圣。周公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和卿大夫,他们和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周王朝的统治力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也是这种秩序井然的社会,并且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好了,关于周公的内容,我们就先介绍到这里。仔细品味这些圣贤之间的故事,其实是非常感动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召南中的14首诗歌吧!

第69节 女子的不幸() 
鹊巢: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有人欢喜,就会有人忧。男人要娶小妾了,对于这个男人来说,会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呀!这个就不用解释了吧?但是,这也差不多意味着原配夫人很快就成为弃妇,失去宠爱了。作为原配夫人,她的心里会有多少怨恨!当年辛辛苦苦经营这个家,现在把房屋经营得富丽堂皇、干干净净,丈夫竟然将她抛弃,用盛大的车队去迎接其他女人,而这个女人即将霸占原本属于妇人的家。半辈子的操劳,妇人的青春已经不在,男人却如此狠心,妇人的内心会有多么哀怨啊!

    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这样悲惨的遭遇,又不只是她一个人有,在那样的年代反而非常寻常,妇人只能算是众多不幸者中的其中一个罢了。因为这是一个妇女没有话语权、没有地位的时代,面对这样的负心汉,妇人只能在心底里沉痛地控诉:喜鹊辛辛苦苦造好的巢**,杜鹃却住了进来,这是什么世道!

    外面的车队声、奏乐声是那么刺耳,大家都知道,这是一桩喜事,是值得庆贺的。可是,又有谁注意到角落里的这位妇人,她显得更加苍老了:

    喜鹊筑成巢,杜鹃来住它。这人要出嫁,车队迎接她。

    喜鹊筑成巢,杜鹃占有它。这人要出嫁,车队送走她。

    喜鹊筑成巢,杜鹃住满它。这人要出嫁,车队成全她。

    采蘩:忙忙忙,忙出什么所以然

    蘩(fán)是一种可以食用的蒿子,在古代,曾经被用作祭品。古代祭祀的排场,是贵族为了鬼神降福于他们所设定的,气势恢宏,显示出了贵族对于上天的崇敬。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想想,卑贱的女仆们除了付出辛苦的劳作、供奴隶主享受之外,又有什么福气可言呢?

    贵族夫人就要举行宗庙祭祀的仪式了,大量的采摘、洗煮工作就交给了这些女仆。就是这样一群夙夜忙碌的女仆人,她们往来于池沼、山涧之间,采够了祭祀所需的白蒿,就急急忙忙地送到贵族夫人那里。连她们之间的对话都变得那么简单、那么急促,“哪里采的白蒿?”“水洲中、池塘边!”“采来做什么?”“公侯家祭祀用”,女仆们是如此繁忙,她们似乎一直奔波在往返的路途中,对询问者的回答也只是匆匆一语。回答完第一句,再回答第二句的时候,应答之声早已传自远方。

    除了繁忙的野外采摘之外,在宗庙祭祀上,女仆们更是没有半点清闲。周礼上记载:在祭祀的前三天,仆人每天晚上都要在宫中留宿,从事洗涤祭器、蒸煮祭祀用的谷物的工作。因为做的是祭祀事务,她们还必须得打扮得漂漂亮亮,戴上光洁的发饰。这样的黑白劳作,得把这些女仆人折腾成什么样子?

    从准备祭祀到主持祭祀,贵族夫人都是小心谨慎、安详有度的,以显示她对鬼神的尊重,希望鬼神降福于贵族,让他们永远享受这无上的权利。可是,那些劳累不堪、无暇自顾的仆人们,她们正摇曳着散乱的头发,走在回家的路上。此刻,她们可能带着几分庆幸,更带着几分心酸,庆幸是因为祭祀终于结束了,心酸是因为这样的劳动却是她们一生都要从事的。

    很庆幸,历史没有记录下这些贵族夫人,却记录下了这群勤劳的女子:

    哪儿采白蒿?去那洲与池。哪儿用白蒿?公侯的祭祀。

    哪儿采白蒿?去那山涧旁。哪儿用白蒿?公侯的庙堂。

    夫人多谨慎,早晚在公庙。夫人多安详,进退亦有度。

    草虫:想念是会呼吸的痛

    秋天,本是收获的季节,可是丈夫却奔波于远方,陪伴妇人的,只有草虫鸣叫、蚱蜢相随。秋风送来了寒意,衰败的秋草,枯黄的树叶,还有那些蝈蝈和蚱蜢,它们在那里一唱一和,不知是在嘲笑妇人,还是在和她一起感伤。妇人很思念自己的丈夫,以至于变得心绪不安,忧心忡忡。她在想像:如果丈夫此时出现在我的身边,我一定紧紧依偎在他的怀里,而我的忧愁也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妇人登上南山,因为只有站在高处才可以望见远方,她在看丈夫是否已踏上归路。可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蕨菜和薇菜的嫩苗。妇人在无聊至极的时候,也会随手无心采摘。蕨菜、薇菜长出了嫩芽,暗示着秋冬已经过去,现在已是来年的春夏之交,妇人和丈夫的分别又多了一年。一年的时间,这种相思之情又增加了多少呢?妇人的心情凝重,甚至还有几分急促和委屈,进而变得悲痛无语。丈夫是妇人的精神依托,生活的全部希望,唯一的欢乐所在,他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妇人备受思念的煎熬,时不时地流下眼泪:

    听那蝈蝈蛐蛐叫,看那蚱蜢蹦蹦跳。没有见到那君子,忧思不断真焦躁。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愁全消。

    登上高高南山头,采摘鲜嫩蕨菜叶。没有见到那君子,忧思不断真凄切。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多喜悦。

    登上高高南山顶,采摘鲜嫩薇菜苗。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很悲伤真烦恼。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多平静。

    采苹:我喜欢和和美美的生活

    在古代,贵族的少女在出嫁前,都必须首先到宗庙祭祀祖先,同时要学习婚后的有关礼节。这时候,女仆们就要为主人采办祭品,整治祭具,设置祭坛,她们奔走中日,劳碌不堪。

    俗话说,上供神吃,心到佛知,这些普普通通的祭品和繁琐的礼仪,虽然是当时女子出嫁前的一种风俗,却蕴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希冀。所以,祭祀是虔诚的、圣洁的、庄重的。

    在人们眼里,祭祀劳动虽然是枯燥的,采菜、蒸煮、设祭,这些工作是繁琐的,但由于在这些平平静静的事情中,体现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所以一切都变得绘声绘色起来。

    在一问一答之中,就显现出了其中的韵味:

    哪儿可以去采苹?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篓和方筐。什么可把食物煮?有那锅儿与那釜。

    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今天谁是主祭人?少女恭敬又虔诚。

    甘棠:永远活在百姓的心中

    召伯是西周同姓宗室的大臣,和周武王、周公同辈。周武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召伯担任太保,是监护辅佐国君的权臣。召伯执政,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因此深受爱戴。周成王死后,召伯继续辅佐周康王,开创了四十年不用刑罚的“成康之治”,为周朝打下了延续八百多年的坚实基础。

    在民间的传说中提到,召伯南巡,所到之处不占用民房,只在棠梨树下停车驻马,听讼决案,搭棚过夜。这种体恤百姓疾苦、不扰乱民间、而为民众排忧解难的人,永远活在百姓的心中。

    他曾经在一颗棠梨树下办公,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对召伯的感激之情转化为对棠梨树的保护上。他们爱护棠梨树的一枝一叶,从不砍伐和毁坏,甚至连树枝都不会折损,可谓是爱之有加。这种爱,源于对召伯德政教化的衷心感谢。

    这就是关于召伯和棠梨树的故事:

    甘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砍伐,召伯曾经住树下。

    甘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损毁,召伯曾经歇树下。

    甘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拔掉,召伯曾经停树下。

    行露:为了尊严永不屈服

    一个早已有家室的富家子弟,又喜欢上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女子知道了这位富家子弟的品行后,坚决和他断绝关系。可是这个人却不善罢甘休,甜言蜜语说尽之后,竟然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把女子诬陷并把她关入大牢。

第70节 上古时期的爱情() 
女子自知遇到了坏人,但为了保全自己人格的**和爱情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