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

第235部分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第235部分

小说: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儒。现在很多人自命为儒但却有名无实,所以才往往被作为笑料来讲。

    孔子从国外返回鲁国,鲁哀公在公馆里接见了他,听了孔子的这一席话,对儒者的话更加相信,对儒者的行为更加看重,并且说:我这一辈子,再也不敢和儒者开玩笑了。

    *********

    (42)大学

    大学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是一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著作。大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具体内容、主要措施、主要原则以及方法等进行简要概述。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自身的光明之德,在于亲爱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至善的境界。知道达到至善的境界而后才能确定志向,确定了志向才能心无杂念,心无杂念才能专心致志,专心致志才能虑事周详,虑事周详才能达到至善。万物都有其本末,凡是都有其终始。知道了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那就接近于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的想要把自己的光明之德推广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内心;要端正内心,就要先意念真诚;要意念真诚,就要先知道什么是善恶吉凶,行善则有善报,行恶则有恶报。报应的不爽才能使其辨别善恶,能辨别善恶才能使其意念真诚,意念真诚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才能使品德好生修养,品德好生修养才能使家庭管理得好,家庭管理得好才能使国家得到治理,国家得到治理才能使天下太平。

    上自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自身品德的问题当作根本问题来抓,这个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使家庭、国家、天下的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该下力气的地方没有下,不该下力气的地方却下了力气,这样做而希望得到好的结果,也是没有的事。这就叫做知道根本,这就叫做最高的智慧。

    所谓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这就好比厌恶臭秽的气味而嘴上不讲,又好比喜欢漂亮的女人而佯装讨厌,这叫做自我掩饰。所以君子一定谨慎自己的独处。小人在一人独处时做起坏事来,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只有在见到君子时才躲躲藏藏,掩盖他做过的坏事,炫耀他做过的好事。

第530节 修身齐家() 
可是在他人看来,就如同见了他的五脏六腑那样清清楚楚,这样做又有什么好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有什么想法,必然要从行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一定要谨慎自己的终点。om曾子说过:很多眼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这多么让人敬畏啊。人的贫富可以从其住室看得出来,人的道德可以从其行动看得出来,心胸宽广自然身体舒泰,所以均在一定要意念真诚。

    诗经上说:看那湾湾的淇水岸边,慕竹郁郁葱葱。有位风度高雅的君子,好像切磋过的象牙,好像琢磨过的美玉。庄严而又威武,显赫而又坦荡。风度高雅的君子,让人始终难忘。如切如磋是君子的研究学问;如琢如磨,是说君子的修养品德。神态庄重胸怀广,是说君子的内心恭敬戒惧;地位显赫很威严,是说君子的外表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是说君子的道德尽善尽美,让老百姓难以忘怀。

    诗经上又说:呜呼!先王的美德使人难忘。君子从先王那里学到了尊重贤人和热爱亲人,小人从先王那里享受到快乐和得到实惠,因此,在先王去世以后,无论是谁都对他念念不忘。康浩上说:文王能彰明德行。太甲上说:你应当关注上天赋予你的光明德行。尧典上说:帝尧能够彰明崇高的道德。说的都是人君要自明其德。om商汤的盘铭上说:如能一日自新,就能日久自新,每日自新。康浩上说:要洗心革面,重做新人。诗经上说:姬周虽然原来是殷商的诸侯国,但已受天命取代殷商为天子。

    所以君子在日新其德方面是十分努力的。诗经上说:天子辖地千里,皆是百姓所居。诗经上又说:黄鸟声声鸣,止息在山麓。孔子说:鸟儿的止息,都知道应该止息于何处,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诗经上说:端庄恭敬的文王啊!光明磊落,知其所当自处。当国君的,要达到仁的境界;当臣子的,要达到敬的境界;当子女的,要达到孝的境界;当父母的,要达到慈的境界;与国人交往,要达到信的境界。

    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和别人差不多;一定要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我想使诉讼从根本上不再发生。要使无理的一方不敢凭借狡辩取胜,德行张大到使民众从内心敬畏。这就叫做知道事情的根本。

    所谓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首先要端正内心,是因为自身有所愤怒,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恐惧,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嗜好,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忧患,内心就不能端正。当你心不在焉的时候,就会视而不见,就会听而不闻,就会吃东西不知道滋味。这就叫做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首先要端正内心。

    所谓要整顿好家庭首先要修养好自身,是因为人的看法往往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有所偏颇,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有所偏颇,对自己敬畏的人会有所偏颇,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有所偏颇,对自己所轻视的人会有所偏颇。所以,喜爱一个人而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而能知道他的优点,世上少有。所以有句谚语说: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儿子的毛病,没有一个人认为他的庄稼长得已经够好了。这就叫做自身的修养不好也就难以管理好家庭。

    所谓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管理好家庭,家庭不能管好而能管好别人的事是没有的。如果每个君子都管好了自己的家庭,那就等于管好了全体国民。家庭中的孝,可以用来侍奉君主;家庭中的悌,可以用来侍奉官长;家庭中的慈,可以用来爱护百姓。康浩上说:如同爱护婴儿那样。只要诚心诚意去追求,虽然不能完全做到,但也差不多。没有先学会了养儿育女然后才出嫁的。

    国君讲究仁爱,整个国家就会讲究仁爱;国君讲究谦让,整个国家就会讲究谦让;国君贪暴,全国百姓就会作乱。事情的关键就是这样。尧、舜给天下做出仁爱的表率,天下的百姓也就跟着仁爱;桀、纣给天下做出残暴的表率,天下的百姓也就跟着残暴。如果君主说的是一套,而做的是又一套,百姓们就不会听从。所以,君子自己做到的才能要求别人做到,自己没有这种缺点才能批评别人。

    自己身上就看不出有什么仁爱的影子,却要教训别人做到仁爱,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所以说,治理好国家的前提是管理好家庭。诗经上说:桃花多么好看,枝叶多么茂盛。这个姑娘出嫁,定会使全家和顺。能够使全家和顺,然后才能教育国人。诗经上说:兄弟和睦相处。兄弟和睦相处,然后才能教育国人,诗经上说:自己的言行如一不走样,才是四方各国的好榜样。国君自己是个好的父亲、好的儿子、好的哥哥、好的弟弟,做出了榜样,然后百姓们才会效法他。这就叫做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管理好家庭。

    所谓治理好天下的前提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只要国君尊敬老人,国人就会孝顺成风;只要国君尊重长者,国人就会悌道成风;只要国君体恤孤幼,国人就不会遗弃孤幼。所以君子的一言一行要符合道德上的规范。所厌恶于上级的行为,就不再用来对待下级;所厌恶于下级的行为,就不再用来对待上级;所厌恶于前人的行为,就不再用来对待后人;所厌恶于后人的行为,就不再用来对待前人;所厌恶于在自己右边的人的行为,就不再用来对待在自己左边的人;所厌恶于在自己左边的人的行为,就不再用来对待在自己右边的人。这就叫做一言一行要符合道德上的规范。

第531节 冠义() 
诗经上说:与民同乐的君子,乃是民之父母。om老百姓喜欢什么自己就喜欢什么,老百姓讨厌什么自己就讨厌什么,这就叫做民之父母。诗经上说:巍峨的南山啊,山石高又高。显赫的太师啊,万民齐瞩目。治理国家的人不可以麻痹大意,出了问题就要受到天下人的惩罚。诗经上说:殷商未曾丧失民心时,天帝还保佑。我们应该借鉴殷商灭亡的教训,天帝才会永远保佑。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得到民众就得到国家,失去民众就失去国家。

    所以君子首先要考虑的是德行。有了德行就有了民众,有了民众就有了国土,有了国土就有了财富,有了财富就有了国家的用度。德行是本,财富是末。轻本重末,就会从老百姓手上强夺财富。所以说,国君聚敛财富,百姓就背离而去;国君布施财富,百姓就络绎而归。所以,国君既然有不中听的话出口,百姓就会有不中听的话进入耳朵;国君的财货既然不是从正道而得,也就会不从正道出去。

    康浩上说:天命并不总是保佑一个人。意思是说,有好的德行就能得到它,没有好的德行就会失掉它,楚书上说:楚国不把别的什么东西当作宝贝,只把德行当作宝贝。舅犯说:流亡者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有把珍视仁义作为珍宝。om

    秦誓上说:假如有这样的一位大臣,诚恳忠实,无他特长,但其品德高尚,心地宽厚,能够容人容物。别人有了什么本领,就好像他自己有了;别人的才能,别人的美德,他都衷心地赞美,不但口头上加以称道,而且还能包容推荐他们,这就使我的子孙黎民得到保护,也有利于国家。别人有了什么本领,他就嫉妒厌恶;别人的才能,别人的美德,他压着盖着不让国君知道,不能包容推荐,因而使我的子孙黎民不能得到保护,对国家也很危险。

    只有仁爱的国君能够流放此等嫉贤妒能之人,把他们驱逐到四夷,不和他们同居国中。这就是说,只有仁人才懂得要热爱什么样的人,厌恶什么样的人。见到贤人而不能推荐,推荐以后而不能重用,这是怠慢。见到坏人而不能斥退,斥退以后又不能流放远方,这是错误。喜欢人们所厌恶的,讨厌人们所喜欢的,这叫做违背人的本性,其结果势必灾祸临头。所以君子有一条治国之道,一定要忠信才能得到它,骄傲放纵就会失去它。

    生财有方法和规矩可循。这就是干活的要多,吃饭的要少,生产的多些,消耗的少些,那么财富就永远充裕了。仁者把自己的财富分给别人,赢得好名声;不仁者宁要财富,不要好名声,没有听说过国君爱好仁而臣下却不爱好义的。也没有听说过臣下喜好义而事情却办不成的。也没有听说过臣下不把国家府库的财富当作自己的财富加以爱护的。孟献子说:畜马乘之家,就不必再鸡叫养鸡养猪之利;f伐冰之家,就不必再计较养牛养羊之利;百乘之家,就不该再养活一个专门敛财的部下。与其养活一个专门敛财的部下,还不如养活一个强盗作部下。

    这就是说,国家不应该以利为利,而应该以义为利。当了国君而一心想着如何敛财,必定陷入小人行径。国君想要施行仁义,却让此辈小人来管理国家,那就要闹到祸不单行,灾害并至的地步。到了这时候,即使有善人帮助,对此也无可为了。这就是说,国家不应该以利为利,而是该以义为利。

    *********

    (43)冠义

    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在于有礼义。礼义从哪里做起呢?应从举止得体,态度端正、言谈恭顺做起。举止得体,态度端正,言谈恭顺,然后礼义才算完备。以此来使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亲,长幼和睦。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亲,长幼和睦,然后礼义才算确立。所以说,只有行过冠礼以后才算服装齐备,服装齐备以后才能做到举止得体,态度端正,言谈恭顺。所以说,冠礼是礼的开始。所以古时候的圣王很重视冠礼。

    古人在举行冠礼时,要先通过占筮选定吉日。通过占筮选择一位可以为子弟加冠的宾,以此来表示对加冠之事的重视。对加冠之事的重视也就体现了对礼的重视,对礼的重视体现了礼是治国的根本。在东阶上为嫡子加冠,这表示嫡子是未来的继承人。在客位对冠者行醮(jiào)礼,这表示他已经受到了成人的尊重。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加的冠尊贵,这是要启发冠者立志向上。行过冠礼以后,对冠者要称字而不称名,这因为他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加冠以后去拜见母亲,母亲答拜;去见兄弟,兄弟对他再拜:这都是因为他已是成人而与之施礼。

    戴上缁布冠,穿上玄端服,拿着礼品去拜见国君,把礼品放在地上,表示不敢直接接受;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