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

第2部分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第2部分

小说: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这一问,倒是真得把我给问住了。什么是国学?我一直在叫嚣国学是我的信仰,但我对国学却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总感觉有很多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但我总是不能把它们串联起来,一切都是在边缘上打转,不能深入进去,品尝的也只是零散的细枝末节,无法得其精髓。我只得含糊地回答:国学浩若繁星,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

    他笑着说:臭小子,有些东西不能只是说的,要写出来!他的这一句话倒是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教诲。是啊!我从大一就开始写东西,为了搜集素材,我很自然地接触到了国学经典,捧着国学爱不释手。国学给我增加灵感的同时,也逐渐地深入到我的内心。我想,我真得应该安静下来,好好去挖掘这一块宝藏了。

    *********

    孔子这样说过:人在年少的时候,血气还没有成熟,是处于长身体的关键阶段,千万不要参与男女之事,以免精髓的流失;等到人的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是成就自己的黄金时间,千万不要绕进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之中,独善其身,做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人到暮年,血气衰落,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一定要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学会知足,切忌贪得无厌。这段话的原句出自论语,孔老夫子几千年前的教诲,到现在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弥足珍贵。

    为什么我钟情于国学?因为我不想做一个糊涂之人,我想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怎么样过这一生才算充实,怎么样能活出真正的自己而又不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可能这些东西会一直藏在我的内心中,永远是个疑问,但有一天,我无意间接触到了一点答案,让我茅塞顿开。我慢慢地明白,我去做这样的一件事情,就可以一点点解开自己内心的疑惑。哪怕我在短时间内不能把问题解决,至少我在国学这里找到了清晰的方向。

    有位艺术家曾经说过:艺术是一条永无终点但又不得不乐此不疲奔跑一生的道路。艺术是这样,那国学呢?做学问呢?同样是这个道理。不然庄子也不会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他也曾感叹生命有限而知识无穷。尤其现代信息时代的大爆炸,连儿童的学识都不只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那么简单了。越是纷繁,就越容易让人迷乱,最后可能落得一无所得。人,出于爱好也好,出于生存的压力也好,或者出于自己的梦想也好,是应该需要认认真真钻研一门学问的。做好了一件事情,其实什么都能做好了。

    国学,是中国哲学的精华和基础,它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它是神州大地的土壤,在默默地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国学里有宇宙、有众生、有善恶、有是非,有为人的最高智慧。国学告诉我们怎么样做人才算成功,把人做到什么程度就会享有什么样的人生。国学安静、沉稳,却无穷无尽。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它都有着蓬勃的生命力;时代越是发展,国学越显得重要。然而,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国学便成了我的精神脊梁。

    *********

    国学是什么?简单地理解,就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是以秦朝以前诸子经典为根基,后经一代一代人的继承和发扬,形成的特有而又完整的文化体系。举个例子,四库全书按经史子集把国学分为了四个部分,“经”主要收录的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及相关著作;“史”收录的都是史书;“子”收录的是诸子百家的著作;“集”是指诗文词总集和专集。四库全书据说有八亿字,而在编纂此书的时候,清朝又毁掉了将近这个数字的文字。照这样的数字来看,就算钻研几生也是无法穷尽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两个词语。第一个叫“诸子百家”,它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流传最广泛的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兵家、医家和等。第二个词叫“三教九流”,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和农家。诸子百家和三教九流留下来的学说和经典,就成为了国学的基础。后期随着朝代的更替,各家的学说均被一定程度地传承和发展,甚至出现了文化的融合。

第3节 岁月是把猪饲料() 
不幸往往来自于比较,而幸福往往也是来自于比较。可见,世界上事物的好坏、对错、美丑等等这些可以用来比较的词语,都是相对的。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个幸福的人,希望每天都开心。因为生存的压力本身就很大,不要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再生烦恼了。我以前一直以为人的态度在早年形成,以后就不会改变了。我更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固执得跟一块石头一样,推不动,磨不掉。而结果呢?我成了最另类的一个,这从别人的眼神中就能看出来。后来我慢慢发现,每个人在某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强项,这个强项可能是技能,可能是性格,可能是态度,可能是方式等等等等。这样看来,把身边的每个人都看成老师,自己将会收获多少!

    有人总结了幸福生活的10个秘诀,它们是:(1)每天真心称赞一个人;(2)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对待别人;(3)坚信别人能变成你希望看到的那种状态;(4)记住别人的名字;(5)每个人都希望被人欣赏;(6)笑口常开,即使你不高兴;(7)请记住,一夜成名是需要很长时间磨练的;(8)成功者只是做了失败者不屑于做的事情;(9)不要扫别人的兴;(10)不要通过伤害你爱的人,来发泄心中的苦楚。从某种程度上说,幸福往往不是得到了多少,而是真心付出了多少。

    阻止我们前行的,可能不是路上的一百块石头,而是鞋子里的那一颗小石子。我们从少年到青年,从壮年到暮年,无时无刻不在成长着,进步着。进步的含义就是进一步完善自己。当我们感觉所有人都在针对自己的时候,不要抱怨,想想是不是自己哪里出问题了。我很庆幸自己并没有自满,受过教训也好,别人开导也好,现实压力也好,我至少摆正了终身学习的心态。我总感觉有一股力量在催促着我,让我不得不这么做;低头耕耘,偶尔也抬头看看星空。

    第一章德牟天地,道贯古今

    第一部的题目为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出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是汉代的大儒,我们在后面会介绍到他。第一部的题目引用儒家名言,其实是想告诉大家,这一部主要是写儒家的。写儒家,我们就需要对儒家有个整体的认识。我是这么打算的,首先得有先师孔子的介绍;其次是具体分析儒家的十三部经典,简称“儒家十三经”,儒家的哲学思想,基本上都能在“儒家十三经”中找到出处;最后再分析一下,随着朝代的更替,后代的大儒们是怎样对其继承和发展的。那我们的第一章德牟天地,道贯古今,重点就放在写孔子上面了。当然,为了把一些问题阐释得更加清楚,我会尝试加上一些其他的内容。

    1。仁者无忧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周天子基本上管不了旗下的诸侯了。这也难怪,实际的兵权都在诸侯手里面,枪杆子下的政权,自己手里握着兵权,又有封地,谁还会听一个傀儡君主的命令!西周初期的时候,周武王、周公、周成王为了犒劳自己的亲军,更为了让周朝广阔的疆土太平安宁,下令分封诸侯。分封诸侯,对于周王朝贵族的统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当时,辽阔的周朝疆土,遍布着数不清的方国、部落,他们时而臣服,时而反叛,战争连年不断,百姓苦不堪言,统治集团为此也是心力交瘁。

    为了共同捍卫周王朝,周天子把自己的同姓、亲戚分封到四方,共同维护王朝的统治。这些分封到全国各地的诸侯,控制着当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而且,他们有自己的军队。在众多的诸侯国中,也不乏有作为的君主,春秋五霸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结果,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公。其实周朝前期的天子是很有作为的,诸侯也心悦诚服。后代继承王位的天子,很多都没有经过东征西战,却坐享天子的宝座,让人未免有些不服。后来西周的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断送了自己的福气,也让各诸侯国彻底失掉了耐心。再后来,大地震,犬戎族的侵略,再加上幽王的倒行逆施等一系列的天灾**,强盛了大约300年的西周最终灭亡了。

    后来到了东周,前半段称为春秋,是诸侯之间争相称霸的两百多年;后半段称为战国,是诸侯之间互相征伐的两百多年。要称霸,就得富国强兵;要征伐,还得富国强兵。在这样的峥嵘岁月里,各诸侯国不但要提高自己国家的经济水平,还要招贤纳士,提高自己国家的文化水平。在那个时候,私学已经慢慢地兴起了,形成了许多的思想学派,加上当时各国统治集团的倡导,各家为了让自己的思想主张成为国家的正统,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热闹场面。

    (以上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这样,能更好地进行下去。)

    *********

    面对仁德,就是我的老师,我也不会同他谦让,这是孔子关于道德的一句说教;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这是孔子关于修养的见解;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孔子在为人处事上,一向很谦虚;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这是孔子关于学习的态度;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了,这是孔子对统治者的劝谏;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孔子从来都没有否定过任何一个人存在的意义。

    孔子的英文名称为fucius,是“孔夫子”音译过来的。孔子的先祖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周朝灭亡商朝之后,周天子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孔子的祖上就成为了宋国的贵族。在后来的动乱中,孔子的祖父逃难来到鲁国,并落地生根。

    (求点击,求推荐,求收藏,小归在这里谢谢了!)

第4节 我却没捉紧你() 
孔子父亲的正妻生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小妾生了长子孟皮,但孟皮脚有残疾,不能延续香火。后来孔父又娶了房小妾,当时结婚的时候,孔父66岁,小妾还不满20岁,由于年龄的悬殊,他们的婚姻于理不合。因为在当时,男性合适的结婚年龄是16到64岁,女性是14到49岁,况且孔父属于士大夫阶层,而小妾属于贱民阶层,这些都导致他们的婚姻于理不合。那个时候,有一种非常流行的男女行为,叫“野合”,这是诸侯国为了快速增加人口而专门设立的。于是,他们只好定居到山里,为的就是生出一个健康的儿子,以续香火。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孔子出生了。由于孔子一出生就头顶凹陷,所以起名为孔丘,他在兄弟中排名第二,所以又称“孔老二”。古代兄弟在排行的时候有“伯仲叔季”之说,一般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为老四。孔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求福,曾经在尼山祷告,因此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被父亲的正妻驱逐。孔子的母亲失去了丈夫的庇护,在家里没有办法立足,于是带着孔子去了其他地方,过着清贫的生活。

    东周时期,天下大乱,诸侯早已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天子制定的礼乐制度逐渐瓦解,礼崩乐坏,百姓的生活痛苦不堪。孔子由母亲一手带大,他童年的物质生活非常拮据。孔母虽为女流之辈,但却非常明事理,她在给予孔子丰厚母爱的同时,对他从小就进行礼的教化。孔母也绝非是一位愚昧、迷信于周礼的妇女;相反,她非常深明大义,不然也不会年纪轻轻,嫁给一个糟老头子。至少,她把对的一面给了孔子。在母亲的影响下,孔子六岁的时候就懂得和小伙伴们玩礼仪的游戏了。

    孔子慢慢长大了,深知母亲养育他的不容易,所以,在他认为自己可以的时候,就出去劳动,帮母亲分担一些压力。他十四岁的时候说过:我小的时候很卑贱,做过各种粗鄙的劳动。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在小的时候多吃点苦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这样的话,他能见识到很多真实的画面,从而丰富了自己的心灵。等他慢慢地长大,也就能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倍感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了;并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