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

第12部分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第12部分

小说: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对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的事情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情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做人要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活动于六艺的范围之内。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对于别人,我会选择他好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他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做人,一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错误就不要怕改正。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事情。有了过错而不改正,那才真得叫做错了!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也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的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欢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喜好了。一个人,如果质朴多于文采,那么他就会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如果文采多于质朴,他就会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的人,才可以称为君子。

    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人与人之间的争斗;等到年老的时候,血气已经衰弱,要戒除贪得无厌。我们应该这样: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自己做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为,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躲开。在路上听到的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行为。不懂得天命,就做不成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很好地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人。

第23节 孔子对处世和学习的态度() 
(三)关于处世的。孔子说:我从来都不怕别人不了解我,我只是怕自己不能了解别人。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就应该思考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在做什么,这样的话,这个人的状况就无法隐藏了。不是我们应该祭拜的鬼神,我们却去祭拜它,那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我们却袖手旁观,那就是怯懦。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了。一个人富裕而不骄傲是很容易做到的,但一个人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就是很难做到的了。我们平时做人,应该用正直来报答别人对我们的怨恨,用恩德来报答别人对我们的恩德。

    可以和朋友说的话,我们却不和他说,这样我们就会失去朋友;不能和这个人说的话,我们却和他说,这样就叫做说错话了;有智慧的人,既不会失去朋友,也不会说错话。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我们要多责备自己而要少责备别人,这样,就可以避免别人怨恨你。做人如果经常花言巧语,就会败坏了自己的德行;小事情不能忍耐,就会败坏了大事情。一个人,如果大家都厌恶他,那我必须得考察一下他;如果大家都喜欢他,那我就更要考察一下他了。君子其实也有厌恶的人,君子厌恶到处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身居上位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得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情达理的人。

    (四)关于教学的。孔子说:学过的知识时常拿来温习与练习,这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这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恼怒,这就是有德君子该有的胸怀。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不觉得学习是一件厌烦的事情,教人从不知道疲倦,这些对于我来说,一点都不难。其实,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后来各自习染得不同,大家慢慢地才有了差别。在温习旧知识的时候,如果我们能从中得到新的体会,有新的发现的话,这样我们就可以做老师了。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教育是不分族别的。

    我教学生,主要教他们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有一种教育是无声的,就像老天爷,它从来都不讲话,但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常生长;有时候,言辞最多只能表达个意思而已。我经常和学生们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人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能得到关怀。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学习,三十岁的时候能够自立,四十岁的时候能够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懂得了天命,六十岁的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耳,七十岁的时候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呵呵。

    我这辈子做学问,是只阐述而不创作,因为我很喜欢古代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相信古代的东西。叶公曾经向子路打听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也没有回答上来;孔子知道后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啊,发奋用功得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都不知道自己快要老了。我们平时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地方来学习;多看,然后把它们记在心里。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晚也不睡觉,一个劲地在思考,后来发现这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不如学习的效果好。我们平时如果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这样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如果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学习的话,那么我们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我们在父母跟前的时候,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的时候,就要听从师长的教诲;言行要学会谨慎,要诚实可信,尽量地少说话,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如果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再去学习一下书本上的知识了。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但对工作却勤劳敏捷,说话的时候很是小心谨慎;而且君子还非常地好学,经常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一个人如果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就是容易受人愚弄;如果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就是行为容易**;如果爱好信实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就是会拘于小信而贼害了自己;如果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就是说话尖酸刻薄;如果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就是容易犯上作乱;如果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就是容易狂妄自大。

    (五)关于诗和礼乐的。孔子说:人的修养是从学习诗经开始的,人的自立是从学习礼开始的,学业完成是在学会乐之后;不学诗经,我们就不会懂得该怎样说话,不学礼我们就不会懂得该怎样立身;诗经三百篇,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它,那就是“思想纯正”。我们平时做人,如果一味地恭敬而不用礼来指导的话,那样就会徒劳无功;如果只是谨慎而不用礼来指导的话,那样就会使我们变得畏缩拘谨;如果只是勇猛而不用礼来指导的话,那么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就会尖酸刻薄。

    如果高高在上的君王能对自己的亲眷忠厚深情,那么普通老百姓自然就会走上仁德之路了;只有这样,古人的礼仪仁德才不会被败坏遗失,民众才不会偷盗枉法。在上位的人如果喜好礼,下面的老百姓自然会好管理了。孔子有一回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尝出肉的滋味来,他赞叹道:想不到韶乐的美已经达到了如此迷人的地步!

    (六)关于政治的。孔子说:要想把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治理好,国君必须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开支,爱护臣僚,役使百姓时不要耽误了他们的农时。周朝国君用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他就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做君主,你用庄重的态度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老百姓就会对你尽忠;你选用善良的人为官,又能教育能力差的人,老百姓自然就会相互勉励,加倍努力了。

第24节 孔门十哲() 
作为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用忠诚的态度来事奉君主。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了,那么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了。想要把政事处理好,当权者应该做到人人能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尽量赦免小的过错,在用人方面一定要重用贤人。我们在做事情之前,首先要正名分,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会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不能办成;事情不能办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了;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的执行不会得当,老百姓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所以君子在做事之前,一定要先定下一个名分,这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来都不会马马虎虎对待的。

    为政者自身如果正了,即使不去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主动去干;如果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在位者只有让近处的人高兴了,才能使远处的人前来归附。我们做事情,求快反而会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在治理国家上,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了吧?他都做了些什么呢?只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真正的君子,在给别人好处的同时,自己却没有什么牺牲损害;有毅力,做起事来任劳任怨;有**,但不会过分贪求在这上面;有个人修养,有威德,但并不会让人害怕。

    (七)关于评价人与事的。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特别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开始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是可以学来的,但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学不来了。孔子非常敬重郑国的卿大夫子产,他评价子产时说道:子产这个人有君子的四种品德,他自身行为庄重,事奉君主时恭恭敬敬,养护百姓时有恩惠,役使百姓时有法度。晏子是个善于与人交朋友的人,和他认识久了,别人仍然会尊敬他。

    孔子很欣赏卫国的大夫公叔文子,于是他就向卫国人公明贾打听关于公叔文子的事情,孔子问道:公叔文子老先生不说话、不微笑、不取财,这是真的吗?公明贾听后笑着回答:这可能是传话的那个人说得太夸张了,才让人对公叔文子留有这样的印象。公叔文子老先生到该说的时候才会说,因此别人就不会讨厌他说话;在真正开心的时候才会笑,因此别人不会讨厌他笑;财利合乎礼的要求的时候他才会取,因此别人也不会厌恶他取财。

    (八)关于孔子人格的。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队列阵的方法,孔子回答道:如果是祭祀礼仪这方面的事情,我还是听说过的;但用兵打仗的事,我是从来都没有学过的;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给了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住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将他陈尸于市;孔子听后回答:道如果能够得到推行,那是天命决定的;道如果不能得到推行,那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孔子离开之后,陈司败向旁边的巫马期做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然后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之心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昭公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作为夫人,是国君的同姓,大家都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昭公算是知礼的话,那么天下的人还有谁不知礼呢?后来巫马期把这句话告给了孔子,孔子听后感叹道:做君子的人真是幸运,他如果有了偏差,别人是一定会发现并且指出来的。

    孔子想要去东方未开化的地方居住,有人对他说:那里文化闭塞,你怎么在那里住啊?孔子回答:有君子去那里居住了,还会有什么闭塞的呢?君子学习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礼乐,就容易使唤。如果富贵合乎于道,我们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也可以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乎于道,就不必去追求了,那就还是按照自己的爱好去做事吧!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于此;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我从来都不埋怨上天给我的命运,也不一遇到挫折就开始抱怨别人;通过学习平常的知识,了解其中的哲理,获得人生的真谛,了解我的只有天了吧!我非常谨慎小心地对待三件事情,那就是斋戒、战争和疾病。我从来都不谈论关于怪异、暴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